印度擁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曆史,它是世界上最早孕育出人類文明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國家之一,更是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遠古時代開始,印度這片土地便見證了無數王朝的崛起與衰落,如孔雀王朝、貴霜王朝、德裏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等。這些王朝的興起和繁榮使得印度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文化發源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曆史也經曆了多次分裂和動蕩。不同的王國和民族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戰爭和衝突,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和經濟的衰退。此外,外部勢力的入侵也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近代史上,印度遭受了英國的殖民統治,這一時期對印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過長期的鬥爭,印度終於在 1947 年獲得了獨立,並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
一、遠古印度時期(公元前2500-公元前600年)
1、公元前2500-前1500 年的印度河文明
根據曆史學家的研究,印度河文明可能是從附近地區或古老的村莊逐漸發展起來的。經過科學驗證,這個文明大約存在於公元前 2600 至 1500 年之間,比尼羅河流域文明(公元前 4000 年)和兩河流域文明(公元前 4000 年)稍晚一些。考古學家們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 - daro)和哈拉帕(harappa)等地發掘出了一些擁有超過 4 萬居民的古代城市遺址,並從中找到了許多石器、青銅器以及農作物的遺跡。此外,他們還挖掘出了大量的印章,但這些印章上的文字至今仍未被破解,甚至無法確定它們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文字或者隻是一種圖像符號。
2、公元前2500-前1500 年的雅利安人入侵時期
雅利安人曆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遊牧民族之一。經過無數次戰爭,這支雅利安人成功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恒河流域,創造了古印度文明的達羅毗荼人被驅逐,並開始受雅利安人奴役,至此古印度的土著文明被後到的雅利安人文明取代。
3、公元前1500-前800 年的吠陀文明時期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開始入侵印度西北部,為印度帶來新文化的同時,開始與印度本土文化相融合,創立婆羅門教,創造出了吠陀文化,這被認為是古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文化反映當時印度人日常生活的寫照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例如吠陀哲學提倡酒的文化,鼓勵人們飲酒,婆羅門教甚至認為,飲酒可以讓人獲得解脫、重新回到大梵天與梵天合一的最佳方法。
4、公元前9世紀的婆羅門教興起
婆羅門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級森嚴,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分別為: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
二、列國時期或稱佛陀時期(公元前600年-前300年)
公元前600年,印度經過多年的部落戰爭,逐漸形成了約20多個散落的國家。其中主要的強國有十六個: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這一曆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三、孔雀王朝(公元前325年-前187年)及佛教盛行
公元前 6 世紀末,強大的波斯人入侵並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並將其劃分為數個省。然而,這片土地的命運並未就此終結。不久後,印度西北部再次成為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的戰利品。公元前 325 年,當亞曆山大大帝完成對印度河流域的征服時,他選擇撤離。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月護王(旃陀羅笈多)站了出來,帶領著當地人民奮起反抗。他們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軍隊,與馬其頓殘留軍隊展開激烈戰鬥,最終成功地將他們驅逐出印度領土。緊接著,月護王繼續前進,推翻了統治印度多年的難陀王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孔雀王朝。這標誌著古印度曆史上首次迎來了統一的時代和帝國。
孔雀王朝在公元前 273 至前 236 年間達到了鼎盛時期,而這一切都歸功於阿育王的登基。這位偉大的君主以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智慧,成功地統一了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之外的整個印度半島。通過一係列戰爭和政治手段,阿育王將各個邦國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使得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
此外,阿育王還積極推動佛教的發展。他本人就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不僅大力支持佛教寺廟的建設,還派遣使者到周邊國家傳播佛教教義。在他的倡導下,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對印度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孔雀帝國衰亡後,印度次大陸進入一個王朝更迭和小國割據的分裂時期。
四、內部分裂和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世紀-公元5世紀)
從前2世紀初開始,直到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約公元320-550年,已入中古時期)以前,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印度曆史也處於內部分裂和外族不斷入侵的時期。
公元50年,大月氏部落首領丘鳩闕率眾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又成功占領阿富汗大部和印度犍陀羅地區,建立貴霜帝國(約公元78~241年),占領整個印度河—恒河流域。期間,在統一的政治形勢下,印度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有利的發展,其中主要是工商業的發展與海外貿易的繁榮。同時,佛教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開始傳入中國,然後由中國傳入朝鮮,由朝鮮再傳入日本,使佛教成為典型的東方宗教。
3世紀時,貴霜帝國走了衰弱,逐漸分裂為一些小的王國。公元4世紀初,以恒河中遊一帶為中心,旃多羅.笈多建立了笈多帝國,其統治範圍最北端到達北印度。笈多王朝繼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二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笈多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達到鼎盛,被譽為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佛教藝術著稱,那時名作迭出,流派紛呈。這個時期的建築、雕刻、繪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古印度古典藝術的頂峰。
公元5世紀以後,中亞民族匈奴人入侵,笈多王朝的各屬國紛紛獨立。笈多王朝的衰落,標誌著古印度史的結束。
五、戒日王朝(公元7世紀)
戒日王朝是公元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7世紀初北印度陷於政治分裂,出現兩大敵對的政治聯盟,曷利沙的普西亞布蒂王朝與曲女城的穆克裏王朝聯姻結盟,對抗孟加拉的高達族國王設賞迦與摩臘婆王提婆笈多的聯盟。公元620-634年,戒日王南征德幹失敗,從此放棄征服南印度的企圖。
六、阿拉伯入侵(公元7世紀中葉-13世紀)
大約在 7 世紀的時候,北印度出現了一股全新的勢力——拉其普特人。他們在隨後的印度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成為了主導力量。自 7 世紀中葉至 12 世紀末,這段時間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此期間,穆斯林開始了對北印度的征服之旅。
早在公元 8 世紀初,阿拉伯人就已經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地區,這標誌著穆斯林對印度的遠征拉開帷幕。而到了 9 世紀至 11 世紀間,南印度也崛起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朱羅國甚至還入侵過印度尼西亞群島,展現出其強大的實力與影響力。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伊斯蘭教對印度的征服始於 11 世紀。這場征服行動由來自中亞的突厥人發起。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多次率軍遠征印度,給北印度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最終,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 1173 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所吞並。
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艾伯克於1206年采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裏,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曆史即為德裏蘇丹國的曆史。
七、蒙古入侵及莫臥兒帝國(公元15世紀-1600年)
德裏蘇丹國的瓦解導致了權力真空,但這一局麵並未持續太久。不久之後,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在西北部迅速崛起。1526 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係後裔巴布爾從遙遠的中亞地區踏入印度這片土地。在首次帕尼帕特戰役中,巴布爾以強大的實力擊潰了德裏蘇丹國末代國王易卜拉欣·羅第的軍隊。隨後,巴布爾成功占領了德裏,並被人們譽為\"印度斯坦的皇帝\"。緊接著,他在 1527 年戰勝了拉其普特人,又於 1529 年將阿富汗人的殘餘勢力徹底消滅。最終,由巴布爾所創立的政權被命名為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王朝的建立標誌著印度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疆域在極盛時期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擁有約4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實力雄厚。
巴布爾是莫臥兒王朝的建立者,他原本是帖木兒帝國皇室後裔,因帖木兒帝國滅亡後,被驅逐到阿富汗,後來南下印度,於1526年在德裏登基稱帝,建立莫臥兒帝國。巴布爾去世後,其子胡馬雍繼位,繼續擴張領土,但在與蘇爾王朝的戰爭中失利,後被舍爾沙擊敗,但最終重新崛起,繼續統治南印度。胡馬雍去世後,其子阿克巴繼位,他在位期間統一了印度的度量衡,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使莫臥兒帝國進入全盛時期。
阿克巴去世後,其子賈汗吉爾繼位,但在位期間因大興土木和賦稅繁重導致內部糾紛,最終被其子沙賈汗推翻。沙賈汗時期的莫臥兒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的時候,但由於一係列問題導致帝國衰落。
沙賈汗去世後,其子奧朗則布繼位,他試圖將全印度伊斯蘭化,開始拆除大量神像,導致各種教徒勢力公然與莫臥兒帝國為敵,但都被奧朗則布鎮壓。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此期間入侵,最終迫使奧朗則布與英國求和,繳納了75萬英鎊罰款。奧朗則布去世後,莫臥兒帝國開始分裂,最終在1857年被英國徹底征服。
八、西方殖民時期(公元1600年-1947年)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麵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
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隻剩下幾個小殖民點。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
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
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麵積的40%。
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製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製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領導反英鬥爭,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總的看,古印度曆史文明悠久,但大部分時間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統一的時間非常短暫,即使在莫臥兒帝國和英屬印度時期,也隻是相對統一,各地大小土邦為數眾多。印度詩人泰戈爾就曾寫道,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概念。
一、遠古印度時期(公元前2500-公元前600年)
1、公元前2500-前1500 年的印度河文明
根據曆史學家的研究,印度河文明可能是從附近地區或古老的村莊逐漸發展起來的。經過科學驗證,這個文明大約存在於公元前 2600 至 1500 年之間,比尼羅河流域文明(公元前 4000 年)和兩河流域文明(公元前 4000 年)稍晚一些。考古學家們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 - daro)和哈拉帕(harappa)等地發掘出了一些擁有超過 4 萬居民的古代城市遺址,並從中找到了許多石器、青銅器以及農作物的遺跡。此外,他們還挖掘出了大量的印章,但這些印章上的文字至今仍未被破解,甚至無法確定它們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文字或者隻是一種圖像符號。
2、公元前2500-前1500 年的雅利安人入侵時期
雅利安人曆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遊牧民族之一。經過無數次戰爭,這支雅利安人成功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恒河流域,創造了古印度文明的達羅毗荼人被驅逐,並開始受雅利安人奴役,至此古印度的土著文明被後到的雅利安人文明取代。
3、公元前1500-前800 年的吠陀文明時期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開始入侵印度西北部,為印度帶來新文化的同時,開始與印度本土文化相融合,創立婆羅門教,創造出了吠陀文化,這被認為是古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文化反映當時印度人日常生活的寫照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例如吠陀哲學提倡酒的文化,鼓勵人們飲酒,婆羅門教甚至認為,飲酒可以讓人獲得解脫、重新回到大梵天與梵天合一的最佳方法。
4、公元前9世紀的婆羅門教興起
婆羅門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級森嚴,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分別為: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
二、列國時期或稱佛陀時期(公元前600年-前300年)
公元前600年,印度經過多年的部落戰爭,逐漸形成了約20多個散落的國家。其中主要的強國有十六個: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這一曆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三、孔雀王朝(公元前325年-前187年)及佛教盛行
公元前 6 世紀末,強大的波斯人入侵並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並將其劃分為數個省。然而,這片土地的命運並未就此終結。不久後,印度西北部再次成為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的戰利品。公元前 325 年,當亞曆山大大帝完成對印度河流域的征服時,他選擇撤離。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月護王(旃陀羅笈多)站了出來,帶領著當地人民奮起反抗。他們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軍隊,與馬其頓殘留軍隊展開激烈戰鬥,最終成功地將他們驅逐出印度領土。緊接著,月護王繼續前進,推翻了統治印度多年的難陀王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孔雀王朝。這標誌著古印度曆史上首次迎來了統一的時代和帝國。
孔雀王朝在公元前 273 至前 236 年間達到了鼎盛時期,而這一切都歸功於阿育王的登基。這位偉大的君主以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智慧,成功地統一了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之外的整個印度半島。通過一係列戰爭和政治手段,阿育王將各個邦國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使得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
此外,阿育王還積極推動佛教的發展。他本人就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不僅大力支持佛教寺廟的建設,還派遣使者到周邊國家傳播佛教教義。在他的倡導下,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對印度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孔雀帝國衰亡後,印度次大陸進入一個王朝更迭和小國割據的分裂時期。
四、內部分裂和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世紀-公元5世紀)
從前2世紀初開始,直到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約公元320-550年,已入中古時期)以前,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印度曆史也處於內部分裂和外族不斷入侵的時期。
公元50年,大月氏部落首領丘鳩闕率眾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又成功占領阿富汗大部和印度犍陀羅地區,建立貴霜帝國(約公元78~241年),占領整個印度河—恒河流域。期間,在統一的政治形勢下,印度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有利的發展,其中主要是工商業的發展與海外貿易的繁榮。同時,佛教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開始傳入中國,然後由中國傳入朝鮮,由朝鮮再傳入日本,使佛教成為典型的東方宗教。
3世紀時,貴霜帝國走了衰弱,逐漸分裂為一些小的王國。公元4世紀初,以恒河中遊一帶為中心,旃多羅.笈多建立了笈多帝國,其統治範圍最北端到達北印度。笈多王朝繼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二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笈多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達到鼎盛,被譽為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佛教藝術著稱,那時名作迭出,流派紛呈。這個時期的建築、雕刻、繪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古印度古典藝術的頂峰。
公元5世紀以後,中亞民族匈奴人入侵,笈多王朝的各屬國紛紛獨立。笈多王朝的衰落,標誌著古印度史的結束。
五、戒日王朝(公元7世紀)
戒日王朝是公元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7世紀初北印度陷於政治分裂,出現兩大敵對的政治聯盟,曷利沙的普西亞布蒂王朝與曲女城的穆克裏王朝聯姻結盟,對抗孟加拉的高達族國王設賞迦與摩臘婆王提婆笈多的聯盟。公元620-634年,戒日王南征德幹失敗,從此放棄征服南印度的企圖。
六、阿拉伯入侵(公元7世紀中葉-13世紀)
大約在 7 世紀的時候,北印度出現了一股全新的勢力——拉其普特人。他們在隨後的印度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成為了主導力量。自 7 世紀中葉至 12 世紀末,這段時間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此期間,穆斯林開始了對北印度的征服之旅。
早在公元 8 世紀初,阿拉伯人就已經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地區,這標誌著穆斯林對印度的遠征拉開帷幕。而到了 9 世紀至 11 世紀間,南印度也崛起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朱羅國甚至還入侵過印度尼西亞群島,展現出其強大的實力與影響力。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伊斯蘭教對印度的征服始於 11 世紀。這場征服行動由來自中亞的突厥人發起。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多次率軍遠征印度,給北印度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最終,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 1173 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所吞並。
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艾伯克於1206年采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裏,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曆史即為德裏蘇丹國的曆史。
七、蒙古入侵及莫臥兒帝國(公元15世紀-1600年)
德裏蘇丹國的瓦解導致了權力真空,但這一局麵並未持續太久。不久之後,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在西北部迅速崛起。1526 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係後裔巴布爾從遙遠的中亞地區踏入印度這片土地。在首次帕尼帕特戰役中,巴布爾以強大的實力擊潰了德裏蘇丹國末代國王易卜拉欣·羅第的軍隊。隨後,巴布爾成功占領了德裏,並被人們譽為\"印度斯坦的皇帝\"。緊接著,他在 1527 年戰勝了拉其普特人,又於 1529 年將阿富汗人的殘餘勢力徹底消滅。最終,由巴布爾所創立的政權被命名為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王朝的建立標誌著印度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疆域在極盛時期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擁有約4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實力雄厚。
巴布爾是莫臥兒王朝的建立者,他原本是帖木兒帝國皇室後裔,因帖木兒帝國滅亡後,被驅逐到阿富汗,後來南下印度,於1526年在德裏登基稱帝,建立莫臥兒帝國。巴布爾去世後,其子胡馬雍繼位,繼續擴張領土,但在與蘇爾王朝的戰爭中失利,後被舍爾沙擊敗,但最終重新崛起,繼續統治南印度。胡馬雍去世後,其子阿克巴繼位,他在位期間統一了印度的度量衡,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使莫臥兒帝國進入全盛時期。
阿克巴去世後,其子賈汗吉爾繼位,但在位期間因大興土木和賦稅繁重導致內部糾紛,最終被其子沙賈汗推翻。沙賈汗時期的莫臥兒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的時候,但由於一係列問題導致帝國衰落。
沙賈汗去世後,其子奧朗則布繼位,他試圖將全印度伊斯蘭化,開始拆除大量神像,導致各種教徒勢力公然與莫臥兒帝國為敵,但都被奧朗則布鎮壓。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此期間入侵,最終迫使奧朗則布與英國求和,繳納了75萬英鎊罰款。奧朗則布去世後,莫臥兒帝國開始分裂,最終在1857年被英國徹底征服。
八、西方殖民時期(公元1600年-1947年)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麵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
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隻剩下幾個小殖民點。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
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
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麵積的40%。
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製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製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領導反英鬥爭,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總的看,古印度曆史文明悠久,但大部分時間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統一的時間非常短暫,即使在莫臥兒帝國和英屬印度時期,也隻是相對統一,各地大小土邦為數眾多。印度詩人泰戈爾就曾寫道,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