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日王(589—647年),印度戒日朝國王(606—647年在位),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為中國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遊的緣故,在印度曆史上,他也是極具影響的帝王之一,是印度曆史上的著名國王、劇作家兼詩人,最後一個統一了北印度的本地人國王。他的統治時期(606—647)是印度曆史上的一個光輝的時代。
一、臨危即位
公元7世紀末,笈多王朝在白匈奴人打擊下瓦解之後,印度又恢複了四分五裂的局麵。在北印度,主要有四大強國:以德裏附近為中心的坦尼沙王國(即戒日王朝),以曲女城附近為中心的穆克裏王朝,恒河三角洲的高達王國(羯羅拏蘇伐刺那)和昌巴爾河流域的摩臘婆國。在長期的合縱連橫之後,逐漸形成了兩大陣營:坦尼沙和穆裏克為一方,高達和摩臘婆為另一方。
戒日王,本名屍羅逸多(harsha silāditya),戒日王是其德稱,意為“持戒的太陽神”。是坦尼沙國王波羅·瓦爾那(波羅帕羯羅伐彈那prabhakara-vardhana)的次子,王國的來曆不明,傳說王朝的締造者名叫布濕波菩地,由於信奉濕婆神而起家。到了戒日王的父親光增王時,逐漸吞並鄰近的小國,開始強大起來,進入了諸雄爭霸的行列。由於自稱屬笈多王朝的旁係後裔,因此也有人將戒日王朝視為笈多王朝的延續。戒日王之上有一兄一姐,兄長羅伽伐彈那原為王國的繼承人,英勇善戰,姐姐拉芝修黎嫁給了穆克裏王朝國王格拉巴伐爾曼,以加強兩國的聯盟關係。
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隨兄長羅賈伐彈那率軍征伐王國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此時國內發生了大變局,父王波羅·瓦爾那突然病逝,母後以身殉葬。與此同時,夙敵高達和摩臘婆兩國聯合起來,大舉發兵進攻坦尼沙的盟國穆裏克,穆裏克國王格拉巴伐爾曼兵敗被殺,王後拉芝修黎(即戒日王之姐)被俘。兩國軍隊還準備進攻坦尼沙。
值此危局,戒日王隨兄羅賈伐彈那快速返回國內。其兄羅賈伐彈那立即繼承王位,任命戒日王留守國內,自率萬餘騎兵進援曲女城,在取得節節勝利之時,卻被高達國王設賞迦派人暗殺,群龍無首的坦尼沙軍隊由勝轉敗。
公元606年,戒日王在重臣婆尼為首的群臣擁立下繼承了王位,隨即以傾國之力進攻曲女城,為了戰勝比他勢力強大的設賞迦王,戒日王一方麵與懾於設賞迦王的擴張勢力的阿薩姆王國結盟,造成兩麵夾攻設賞迦的形勢;另一方麵,針對設賞迦王迫害佛教的行徑,采取了敬禮佛教的政策,邀請攝鎧王從小的好友、在當時擁有眾多信徒的佛教大師日友入朝參政,使他獲得莫克利王國的臣屬及民眾的好感,從而有助於他將設賞迦王驅逐出莫克利王國的領地。
在取得一係列勝利之時,戒日王得知其姐拉芝修黎rajyashri已從高達國王設賞迦那裏逃脫,便率部分人馬離開戰場尋找拉芝修黎,最後在文迪亞山林中找到其姐。
回到戰場的戒日王更加英勇,在婆尼的輔助下大獲全勝,趕跑了兩敵國軍隊,恢複了穆裏克國,由拉芝修黎擔任名義上的女王,實際上由戒日王統治。經過六年戰爭,他不但收複了莫克利王國及後笈多王國的領地,而且征服了恒河流域其它一些小王國。他統一的國土已從奔那伐彈那國(在今孟加拉朗普爾rangpur或帕布納pabna)延伸到比阿斯河。至此,戒日王在北印度的霸主地位基本確立。
公元612年,坦尼沙和穆裏克兩國正式合並,戒日王任國王,遷都曲女城,曆史上將這一年作為戒日王朝的開端。
二、王朝征戰
為了維係這個靠武力征服的帝國的統一,戒日王建設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分為象、馬、步三個兵種。和以往的朝代相比,戒日王更重視象兵的建設。他初繼位時隻有象兵五千,到了公元612年,將象兵擴大了十二倍,其數目由五千一躍而為六萬。這是因為象兵的來源及其使用更適合於印度古代多森林的地理環境。依靠這支龐大的軍隊,以此為基礎,他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一統印度的戰爭。
公元620年左右征服信德地區,622年左右兼並孟加拉,630年使富饒的海岸王國伐拉毗臣服。 東北印度的迦摩縷波王國和西印度的伐臘比王國先後承認了戒日王朝的宗主權,而夙敵高達王國則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後在637年設賞迦死後,戒日王控製了這個地區。
公元633年,戒日王聚集了全部兵力,打算征服南方之雄的遮婁其王朝(其都城瓦塔皮vatapi,約在今巴達米badami,卡納塔克邦)。英勇善戰的摩訶剌陀人(馬拉塔人)奮起反擊,使他未能取勝。這是戒日王的征服史上一次敗仗。這一仗將其勢力範圍的南部疆界限定在納巴達河\/訥爾默達河。戒日王沒有因此而放棄戰爭,又將征伐的矛頭指向奧裏薩地區。
公元637—638年,征服烏荼國(在默哈訥迪河mahanadi river下遊的區域,都城在邦首府布巴內什瓦爾bhubaneswar市區一帶)。公元642年左右,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禦陀(甘賈姆ganjam)劃入其帝國的版圖。這是戒日王進行的最後一次戰爭。
至此,戒日王達到了其統治的極盛時期。他已經擁有恒河流域的全部,他的勢力範圍東達布拉瑪普特拉河,西臨印度河,北到雪山,南至納巴達河。達到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整個北印度地區,統治人口據稱達到215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
盡管如此,戒日王並沒有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他的龐大的帝國隻是個依靠武力結成的鬆散聯盟。薩他泥濕伐羅、卡瑙季(曲女城)、摩揭陀、羯朱嗢隻羅國(梵名 kajughira,巴利名 kajavgalā)在其直接控製之下。其餘三十餘個王國各有其君主、軍隊,各有其官僚製度及法律製度。它們隻是屈從於戒日王的威力,承認他的霸主地位,向他稱臣納貢。
三、王朝統治和成就
戒日王是個勤勉的國王。玄奘記載道,他“每以一日分作三時,一時理務治政,二時營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他以卡瑙季為都,但經常在其境內遊動,收納番臣的貢物,頒布教令,並樹碑立坊,宣揚戰績。
戒日王文武雙全,不但會領兵打仗,而且擅長賦詩作劇,留傳下來的戒日王的劇本有三部:《鍾情記》、《瓔珞記》和《龍喜記》。
《鍾情記》取材於印度民間傳說故事集。劇本分四幕,主要情節如下:國王與王後身邊的美貌侍女一見鍾情,引起王後的嫉妒,侍女受到王後虐待。後來真相大白,侍女不但是一位吉祥的公主,誰娶了她就可以成為大地的統治者,而且是王後的親侄女。最後國王與公主結親,王後與大家皆大歡喜。
在《瓔珞記》中,戒日王視願“眾神聯合,與世共存,造福人類”,表達了他希望眾王國聯合的願望,體現了戒日王對統一的追求。
《龍喜記》是五幕戲,取材於印度故事集《故事廣紀》中的雲乘故事和現已失傳的佛典《持明本生活》。劇中主人公也是國王,戒日王在這部劇中讚美了自我犧牲的崇高品德。 前三幕描寫持明本雲乘太子與悉陀國公主相愛結婚。後兩幕描寫雲乘太子生憐憫之心,為解救他人的性命,犧牲了剛剛得到的愛情,以自己的肉身喂食大鵬鳥,後被高利女神救活。是一部佛教和印度教教義相混合的戲劇,在劇本開場的祈請詩中,戒日王將佛尊為首要的神,這在印度古代梵文戲劇中是極少見的。他把佛列入印度教諸神的行列,不僅表現出希望宗教團結的願望,而且反映出他的時代印度教與佛教的融合傾向。此劇在中國有藏語譯本和漢語譯本。
戒日王朝時代是印度封建製度最後確立的時期。國王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僅直接占有大部分土地,還賜封給寺院、官吏、王公貴族以采邑。封建賜地分為兩類:一類是割免國家賦稅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賜贈給高級婆羅門、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廟、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類是封賜給世俗高級官僚貴族,作為俸祿或服務報酬的職由或祿田份地。被封賜的村社變成新興封建領主的私有領地,原來由國家直接管轄和控製的自由農成已經淪為向封建領主交租納稅、受其管轄的封建依附農民。封建采邑製行以確立。
國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權削弱,促使封建領主脫離中央權力的控製。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肅”的等級製官僚機構。中央政府由大臣會議輔佐戒日王進行統治。戒日雖以“文治、仁政”聞名於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嚴酷。
他重視利用宗教進行封建統治,傾向於大乘佛教,並支持中國唐朝玄奘在印度的活動。在位40餘年中,在缽羅耶迦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采取佛教與印度教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封建製度的確立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各地出現“稼穡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與對外貿易有密切聯係的城市工商業仍繼續保持繁榮,但恒河流域許多古城的工商業和貨幣經濟更加蕭條。
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濕婆神,但容許其境內各種宗教派別自由發展,並且特別尊重在當時還擁有大批信徒的佛教。這也許是受他的姐姐拉芝修黎這位虔誠的佛教徒的影響,但實際上印度教和佛教之間有諸多相通之處,而且在伊斯蘭教進入印度之前,印度基本上保持宗教寬容的氛圍,很少出現君主因為信仰一種宗教而去壓迫另一種宗教的情況。他後期效仿阿育王,接受了佛教的信仰,更加采取了扶植佛教的政策。他封賞僧人土地、村莊,布施寺院,“聖跡之所並建伽藍”,於恒河兩岸建立數千座佛塔。著名的那爛陀寺在他的扶植下得到極大的發展。
另外,他創作的《八大靈塔梵讚》和《野朝讚》表現出強烈的佛教情趣。由於戒日王對佛教的支持,佛教徒把他看作與阿育王、迦膩色迦齊名的護法明王。
四、與中國的交流
公元631年,一位滿麵風塵的高僧來到了印度,他遊曆印度各邦國,宣講大乘佛教的教義,名聲鵲起,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他就是來自東土大唐的玄奘。
戒日王特意在642年於首都曲女城為玄奘舉行了無遮大會,20多個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羅門教高級學者參加了大會,由玄奘宣講大乘佛教教義,與會者沒人能駁倒他,因而獲得了“大乘天”的尊號。會後,戒日王請玄奘騎象巡遊天下,宣講說法,一時間在印度掀起了“中國熱”,實際上也借此以統一佛教教義,排除紛爭。玄奘還受邀參加了公元643年第六次佛教無遮大會,並從印度帶回了大量佛教經典,回國後還撰寫了《大唐西域記》介紹了印度的文化。
玄奘不是中國第一個赴印求經的人,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像他這樣得到戒日王如此熱烈的禮遇卻是絕無僅有的,兩人共同為中印文化交流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玄奘訪印促進了中印兩國人民的了解。
從公元641年開始 ,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也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團訪印。
五、後世影響
在他統治的40餘年間,北印度相對穩定繁榮。死後,帝國開始分裂,出現了王朝林立的局麵。
戒日王是特定的曆史環境造就的英雄。他的帝國僅僅延續了四十多年,但在這短暫的時期中,他使北印度統一,他大興文化事業,產生出以波納為代表的一代文豪,他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使那爛陀寺名揚四海。應該說,戒日王是個有作為的君主,他的統治時期是印度曆史上的一個光輝的時代。
一、臨危即位
公元7世紀末,笈多王朝在白匈奴人打擊下瓦解之後,印度又恢複了四分五裂的局麵。在北印度,主要有四大強國:以德裏附近為中心的坦尼沙王國(即戒日王朝),以曲女城附近為中心的穆克裏王朝,恒河三角洲的高達王國(羯羅拏蘇伐刺那)和昌巴爾河流域的摩臘婆國。在長期的合縱連橫之後,逐漸形成了兩大陣營:坦尼沙和穆裏克為一方,高達和摩臘婆為另一方。
戒日王,本名屍羅逸多(harsha silāditya),戒日王是其德稱,意為“持戒的太陽神”。是坦尼沙國王波羅·瓦爾那(波羅帕羯羅伐彈那prabhakara-vardhana)的次子,王國的來曆不明,傳說王朝的締造者名叫布濕波菩地,由於信奉濕婆神而起家。到了戒日王的父親光增王時,逐漸吞並鄰近的小國,開始強大起來,進入了諸雄爭霸的行列。由於自稱屬笈多王朝的旁係後裔,因此也有人將戒日王朝視為笈多王朝的延續。戒日王之上有一兄一姐,兄長羅伽伐彈那原為王國的繼承人,英勇善戰,姐姐拉芝修黎嫁給了穆克裏王朝國王格拉巴伐爾曼,以加強兩國的聯盟關係。
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隨兄長羅賈伐彈那率軍征伐王國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此時國內發生了大變局,父王波羅·瓦爾那突然病逝,母後以身殉葬。與此同時,夙敵高達和摩臘婆兩國聯合起來,大舉發兵進攻坦尼沙的盟國穆裏克,穆裏克國王格拉巴伐爾曼兵敗被殺,王後拉芝修黎(即戒日王之姐)被俘。兩國軍隊還準備進攻坦尼沙。
值此危局,戒日王隨兄羅賈伐彈那快速返回國內。其兄羅賈伐彈那立即繼承王位,任命戒日王留守國內,自率萬餘騎兵進援曲女城,在取得節節勝利之時,卻被高達國王設賞迦派人暗殺,群龍無首的坦尼沙軍隊由勝轉敗。
公元606年,戒日王在重臣婆尼為首的群臣擁立下繼承了王位,隨即以傾國之力進攻曲女城,為了戰勝比他勢力強大的設賞迦王,戒日王一方麵與懾於設賞迦王的擴張勢力的阿薩姆王國結盟,造成兩麵夾攻設賞迦的形勢;另一方麵,針對設賞迦王迫害佛教的行徑,采取了敬禮佛教的政策,邀請攝鎧王從小的好友、在當時擁有眾多信徒的佛教大師日友入朝參政,使他獲得莫克利王國的臣屬及民眾的好感,從而有助於他將設賞迦王驅逐出莫克利王國的領地。
在取得一係列勝利之時,戒日王得知其姐拉芝修黎rajyashri已從高達國王設賞迦那裏逃脫,便率部分人馬離開戰場尋找拉芝修黎,最後在文迪亞山林中找到其姐。
回到戰場的戒日王更加英勇,在婆尼的輔助下大獲全勝,趕跑了兩敵國軍隊,恢複了穆裏克國,由拉芝修黎擔任名義上的女王,實際上由戒日王統治。經過六年戰爭,他不但收複了莫克利王國及後笈多王國的領地,而且征服了恒河流域其它一些小王國。他統一的國土已從奔那伐彈那國(在今孟加拉朗普爾rangpur或帕布納pabna)延伸到比阿斯河。至此,戒日王在北印度的霸主地位基本確立。
公元612年,坦尼沙和穆裏克兩國正式合並,戒日王任國王,遷都曲女城,曆史上將這一年作為戒日王朝的開端。
二、王朝征戰
為了維係這個靠武力征服的帝國的統一,戒日王建設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分為象、馬、步三個兵種。和以往的朝代相比,戒日王更重視象兵的建設。他初繼位時隻有象兵五千,到了公元612年,將象兵擴大了十二倍,其數目由五千一躍而為六萬。這是因為象兵的來源及其使用更適合於印度古代多森林的地理環境。依靠這支龐大的軍隊,以此為基礎,他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一統印度的戰爭。
公元620年左右征服信德地區,622年左右兼並孟加拉,630年使富饒的海岸王國伐拉毗臣服。 東北印度的迦摩縷波王國和西印度的伐臘比王國先後承認了戒日王朝的宗主權,而夙敵高達王國則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後在637年設賞迦死後,戒日王控製了這個地區。
公元633年,戒日王聚集了全部兵力,打算征服南方之雄的遮婁其王朝(其都城瓦塔皮vatapi,約在今巴達米badami,卡納塔克邦)。英勇善戰的摩訶剌陀人(馬拉塔人)奮起反擊,使他未能取勝。這是戒日王的征服史上一次敗仗。這一仗將其勢力範圍的南部疆界限定在納巴達河\/訥爾默達河。戒日王沒有因此而放棄戰爭,又將征伐的矛頭指向奧裏薩地區。
公元637—638年,征服烏荼國(在默哈訥迪河mahanadi river下遊的區域,都城在邦首府布巴內什瓦爾bhubaneswar市區一帶)。公元642年左右,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禦陀(甘賈姆ganjam)劃入其帝國的版圖。這是戒日王進行的最後一次戰爭。
至此,戒日王達到了其統治的極盛時期。他已經擁有恒河流域的全部,他的勢力範圍東達布拉瑪普特拉河,西臨印度河,北到雪山,南至納巴達河。達到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整個北印度地區,統治人口據稱達到215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
盡管如此,戒日王並沒有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他的龐大的帝國隻是個依靠武力結成的鬆散聯盟。薩他泥濕伐羅、卡瑙季(曲女城)、摩揭陀、羯朱嗢隻羅國(梵名 kajughira,巴利名 kajavgalā)在其直接控製之下。其餘三十餘個王國各有其君主、軍隊,各有其官僚製度及法律製度。它們隻是屈從於戒日王的威力,承認他的霸主地位,向他稱臣納貢。
三、王朝統治和成就
戒日王是個勤勉的國王。玄奘記載道,他“每以一日分作三時,一時理務治政,二時營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他以卡瑙季為都,但經常在其境內遊動,收納番臣的貢物,頒布教令,並樹碑立坊,宣揚戰績。
戒日王文武雙全,不但會領兵打仗,而且擅長賦詩作劇,留傳下來的戒日王的劇本有三部:《鍾情記》、《瓔珞記》和《龍喜記》。
《鍾情記》取材於印度民間傳說故事集。劇本分四幕,主要情節如下:國王與王後身邊的美貌侍女一見鍾情,引起王後的嫉妒,侍女受到王後虐待。後來真相大白,侍女不但是一位吉祥的公主,誰娶了她就可以成為大地的統治者,而且是王後的親侄女。最後國王與公主結親,王後與大家皆大歡喜。
在《瓔珞記》中,戒日王視願“眾神聯合,與世共存,造福人類”,表達了他希望眾王國聯合的願望,體現了戒日王對統一的追求。
《龍喜記》是五幕戲,取材於印度故事集《故事廣紀》中的雲乘故事和現已失傳的佛典《持明本生活》。劇中主人公也是國王,戒日王在這部劇中讚美了自我犧牲的崇高品德。 前三幕描寫持明本雲乘太子與悉陀國公主相愛結婚。後兩幕描寫雲乘太子生憐憫之心,為解救他人的性命,犧牲了剛剛得到的愛情,以自己的肉身喂食大鵬鳥,後被高利女神救活。是一部佛教和印度教教義相混合的戲劇,在劇本開場的祈請詩中,戒日王將佛尊為首要的神,這在印度古代梵文戲劇中是極少見的。他把佛列入印度教諸神的行列,不僅表現出希望宗教團結的願望,而且反映出他的時代印度教與佛教的融合傾向。此劇在中國有藏語譯本和漢語譯本。
戒日王朝時代是印度封建製度最後確立的時期。國王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僅直接占有大部分土地,還賜封給寺院、官吏、王公貴族以采邑。封建賜地分為兩類:一類是割免國家賦稅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賜贈給高級婆羅門、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廟、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類是封賜給世俗高級官僚貴族,作為俸祿或服務報酬的職由或祿田份地。被封賜的村社變成新興封建領主的私有領地,原來由國家直接管轄和控製的自由農成已經淪為向封建領主交租納稅、受其管轄的封建依附農民。封建采邑製行以確立。
國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權削弱,促使封建領主脫離中央權力的控製。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肅”的等級製官僚機構。中央政府由大臣會議輔佐戒日王進行統治。戒日雖以“文治、仁政”聞名於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嚴酷。
他重視利用宗教進行封建統治,傾向於大乘佛教,並支持中國唐朝玄奘在印度的活動。在位40餘年中,在缽羅耶迦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采取佛教與印度教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封建製度的確立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各地出現“稼穡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與對外貿易有密切聯係的城市工商業仍繼續保持繁榮,但恒河流域許多古城的工商業和貨幣經濟更加蕭條。
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濕婆神,但容許其境內各種宗教派別自由發展,並且特別尊重在當時還擁有大批信徒的佛教。這也許是受他的姐姐拉芝修黎這位虔誠的佛教徒的影響,但實際上印度教和佛教之間有諸多相通之處,而且在伊斯蘭教進入印度之前,印度基本上保持宗教寬容的氛圍,很少出現君主因為信仰一種宗教而去壓迫另一種宗教的情況。他後期效仿阿育王,接受了佛教的信仰,更加采取了扶植佛教的政策。他封賞僧人土地、村莊,布施寺院,“聖跡之所並建伽藍”,於恒河兩岸建立數千座佛塔。著名的那爛陀寺在他的扶植下得到極大的發展。
另外,他創作的《八大靈塔梵讚》和《野朝讚》表現出強烈的佛教情趣。由於戒日王對佛教的支持,佛教徒把他看作與阿育王、迦膩色迦齊名的護法明王。
四、與中國的交流
公元631年,一位滿麵風塵的高僧來到了印度,他遊曆印度各邦國,宣講大乘佛教的教義,名聲鵲起,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他就是來自東土大唐的玄奘。
戒日王特意在642年於首都曲女城為玄奘舉行了無遮大會,20多個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羅門教高級學者參加了大會,由玄奘宣講大乘佛教教義,與會者沒人能駁倒他,因而獲得了“大乘天”的尊號。會後,戒日王請玄奘騎象巡遊天下,宣講說法,一時間在印度掀起了“中國熱”,實際上也借此以統一佛教教義,排除紛爭。玄奘還受邀參加了公元643年第六次佛教無遮大會,並從印度帶回了大量佛教經典,回國後還撰寫了《大唐西域記》介紹了印度的文化。
玄奘不是中國第一個赴印求經的人,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像他這樣得到戒日王如此熱烈的禮遇卻是絕無僅有的,兩人共同為中印文化交流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玄奘訪印促進了中印兩國人民的了解。
從公元641年開始 ,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也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團訪印。
五、後世影響
在他統治的40餘年間,北印度相對穩定繁榮。死後,帝國開始分裂,出現了王朝林立的局麵。
戒日王是特定的曆史環境造就的英雄。他的帝國僅僅延續了四十多年,但在這短暫的時期中,他使北印度統一,他大興文化事業,產生出以波納為代表的一代文豪,他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使那爛陀寺名揚四海。應該說,戒日王是個有作為的君主,他的統治時期是印度曆史上的一個光輝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