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明江山論
崇禎:朕兒子這麽強,為何上吊? 作者:喬木葉落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傳庭在桌子上鋪開了一張遼東時局圖,然後指著遼東時局圖說道:“殿下,臣認為莫輕語的計策雖可行,但是風險過大,殿下請看,遼陽距離建奴盛京不過百餘裏,建奴騎兵一日可至,而且路途不遠,建奴後勤補給沒有壓力,加上遼陽西有西平堡,東北有威寧堡、東南有甜水堡,南麵更有鞍山、海州等城,遼陽無險可守,一旦建奴舉大軍來攻,臣擔心以我們現在的兵力根本守不住遼陽!”
朱慈烺暗暗點了點頭,孫傳庭的話和他想的差不多,所以朱慈烺示意孫傳庭繼續說!
“殿下請看,臣以為應先率軍兵分兩路,一路如莫輕語所說,攻打鞍山,但實為疑兵,而我軍主力應沿渾河、三岔河南下,直取娘娘宮、連雲島、蓋州等地,這三地均臨海,想必多有大船,有了船後,建奴善騎射,但不善海戰,我軍便可通過海陸直達錦州,這樣一來我軍的後勤保障便解決了,同時娘娘宮等地臨海,周圍無建奴軍堡,易守難攻,有利於我軍防守,待我軍站穩腳跟後,洪總督可北上鉗製建奴,我軍可以放開拳腳收複遼東半島失地,建奴定然不敢兩麵作戰,為了保護盛京,想必建奴多數會放棄遼東半島,這樣一來,我軍便可以最小代價收複故土!”
孫傳庭說完之後,便垂首而立,等待朱慈烺發話,朱慈烺沒有回應孫傳庭,雖然孫傳庭的想法和自己計劃差不多,但是朱慈烺總覺得還差點什麽,於是又將目光投向了李岩!
李岩看到朱慈烺看向自己,隻好出列說道:“殿下,孫傳庭大人所言不假,但是有一個問題需要考慮,就是一旦我軍全部撤離遼陽,這遼陽城的百姓當如何,建奴會不會把對我軍的怒火發泄到這遼陽城百姓身上?”
李岩此話一出,朱慈烺立刻知道自己擔心的是什麽了,對!自己擔心的是這遼陽城內數十萬的百姓!
孫傳庭聽了李岩的話,誠實的表示,自己沒有辦法顧及到遼陽城內的百姓!
朱慈烺也陷入了沉思,畢竟自己的初心就是帶領大明百姓過上好日子,揚眉吐氣,不受欺負!
而如今如果讓朱慈烺因為戰事順利,而放棄自己的初心,也許朱慈烺可以做到,但是他將會自責和愧疚一輩子!
朱慈烺在糾結,在猶豫!
“殿下,末將有話要說!”孔有德出聲說道。
朱慈烺見說話的人是孔有德,頓時來了興致,張口問道:“孔將軍,有話但說無妨!”
孔有德接著朱慈烺的話說道:“殿下,末將認為李岩大人的話過於多慮了!”
“哦?此話怎講?”朱慈烺疑惑的問道。
“殿下,建奴自從賊首皇太極登基……不,掌權以來,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對於漢人便實行了新的政策,尤其是對待遼東等地區原我朝百姓,更是如此,雖然有很多建奴貴族或者地主不遵守優待漢民的政策,但是,末將認為絕對沒有人敢做出屠殺遼陽城漢人百姓這樣的事情,所以殿下無需擔心遼陽城百姓被屠殺一事!”孔有德如實的說道。
朱慈烺自然知道此時滿清建奴對待漢人百姓的事情,其實朱慈烺並不是擔心建奴會屠殺百姓,他主要是擔心自己率軍撤離遼陽城會傷了滿城百姓的心!
民心一旦失去,想要再挽回可就困難了!
李岩聽了孔有德的話後,接著說道:“殿下,孔將軍對建奴的政策比較熟悉,既然建奴不會傷及城中百姓,那可以按照孫總都督的建議行事!”
朱慈烺思索一會,隨即說道:“信山,這遼陽城共有百姓多少人?”
李岩心中計較一番回答道:“殿下,百姓應在兩萬戶,十萬人上下!”
朱慈烺聽了李岩的話後,決定說道:“既然都是我大明的遺民,現我軍不能駐守遼陽城,使百姓陷於水火,本宮決定,遼陽城內所有百姓,每戶發放糧食一百斤,銀十兩,算是朝廷對他們的補償,這件事信山你去負責,我隻給你半日時間,駱養性,你率領千人錦衣衛負責監督,如果有人動手腳,立刻稟告於我!”
李岩和駱養性同時領命!
孫傳庭聽了朱慈烺的話後,內心也是感慨,雖然說民為貴,君為輕。但也有古語言,慈不掌兵!
在孫傳庭這樣身經百戰的人眼裏,朱慈烺的行為太過仁慈,也許仁慈的朱慈烺以後可能會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可能不是一個好元帥!
孫傳庭輕輕的搖頭,但這一幕落在了朱慈烺的眼裏,朱慈烺沒有多說,隨後又對眾人講:“諸位,各自去忙吧,按照孫傳庭大人策略準備,今日申時準時開拔。孫傳庭和李岩留下來!”
眾人皆領命而去,整個大廳裏隻剩下孫傳庭、李岩和朱慈烺三人。
朱慈烺示意二人坐下,然後對孫傳庭說:“孫總都督,你是不是對本宮向城中百姓發放銀糧之事有看法?”
孫傳庭聽了朱慈烺的話,立刻起身說道:“殿下,臣不敢,隻是殿下,戰場瞬息萬變,每戶百斤糧食,就需要二百多萬斤糧食,這可是夠十萬大軍吃十天的呀,如今我們發放給百姓,萬一建奴再將糧食從百姓手中奪回來,這豈不是再資敵!”
朱慈烺微笑的看著孫傳庭。
孫傳庭話音剛落,李岩就說道:“孫大人所言不假,但是下官認為,殿下這樣做是有理由的,其一,隨軍的百姓大部分都被安置在遼陽城內,我軍繳獲的糧草頗多,轉運起來實為不便,分發一些下去既可以安撫遼陽城內百姓,又可以減輕我軍負擔!其二,下官猜測,殿下並不擔心建奴搶糧,反而希望建奴搶糧,因為這樣和我軍放糧比起來,高低立見,這遼陽城的民心豈不是盡收!”
孫傳庭聽了李岩的話,心頭震驚,看向朱慈烺的時候,發現太子殿下正微笑的看著自己,心中不由自主的嘀咕:太子殿下好毒的計策!
朱慈烺起身到孫傳庭和李岩跟前,裝逼的說道:“二位,大明江山就是百姓,百姓就是大明江山,隻有守住人心,才能守住這萬裏錦繡山河!”
朱慈烺暗暗點了點頭,孫傳庭的話和他想的差不多,所以朱慈烺示意孫傳庭繼續說!
“殿下請看,臣以為應先率軍兵分兩路,一路如莫輕語所說,攻打鞍山,但實為疑兵,而我軍主力應沿渾河、三岔河南下,直取娘娘宮、連雲島、蓋州等地,這三地均臨海,想必多有大船,有了船後,建奴善騎射,但不善海戰,我軍便可通過海陸直達錦州,這樣一來我軍的後勤保障便解決了,同時娘娘宮等地臨海,周圍無建奴軍堡,易守難攻,有利於我軍防守,待我軍站穩腳跟後,洪總督可北上鉗製建奴,我軍可以放開拳腳收複遼東半島失地,建奴定然不敢兩麵作戰,為了保護盛京,想必建奴多數會放棄遼東半島,這樣一來,我軍便可以最小代價收複故土!”
孫傳庭說完之後,便垂首而立,等待朱慈烺發話,朱慈烺沒有回應孫傳庭,雖然孫傳庭的想法和自己計劃差不多,但是朱慈烺總覺得還差點什麽,於是又將目光投向了李岩!
李岩看到朱慈烺看向自己,隻好出列說道:“殿下,孫傳庭大人所言不假,但是有一個問題需要考慮,就是一旦我軍全部撤離遼陽,這遼陽城的百姓當如何,建奴會不會把對我軍的怒火發泄到這遼陽城百姓身上?”
李岩此話一出,朱慈烺立刻知道自己擔心的是什麽了,對!自己擔心的是這遼陽城內數十萬的百姓!
孫傳庭聽了李岩的話,誠實的表示,自己沒有辦法顧及到遼陽城內的百姓!
朱慈烺也陷入了沉思,畢竟自己的初心就是帶領大明百姓過上好日子,揚眉吐氣,不受欺負!
而如今如果讓朱慈烺因為戰事順利,而放棄自己的初心,也許朱慈烺可以做到,但是他將會自責和愧疚一輩子!
朱慈烺在糾結,在猶豫!
“殿下,末將有話要說!”孔有德出聲說道。
朱慈烺見說話的人是孔有德,頓時來了興致,張口問道:“孔將軍,有話但說無妨!”
孔有德接著朱慈烺的話說道:“殿下,末將認為李岩大人的話過於多慮了!”
“哦?此話怎講?”朱慈烺疑惑的問道。
“殿下,建奴自從賊首皇太極登基……不,掌權以來,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對於漢人便實行了新的政策,尤其是對待遼東等地區原我朝百姓,更是如此,雖然有很多建奴貴族或者地主不遵守優待漢民的政策,但是,末將認為絕對沒有人敢做出屠殺遼陽城漢人百姓這樣的事情,所以殿下無需擔心遼陽城百姓被屠殺一事!”孔有德如實的說道。
朱慈烺自然知道此時滿清建奴對待漢人百姓的事情,其實朱慈烺並不是擔心建奴會屠殺百姓,他主要是擔心自己率軍撤離遼陽城會傷了滿城百姓的心!
民心一旦失去,想要再挽回可就困難了!
李岩聽了孔有德的話後,接著說道:“殿下,孔將軍對建奴的政策比較熟悉,既然建奴不會傷及城中百姓,那可以按照孫總都督的建議行事!”
朱慈烺思索一會,隨即說道:“信山,這遼陽城共有百姓多少人?”
李岩心中計較一番回答道:“殿下,百姓應在兩萬戶,十萬人上下!”
朱慈烺聽了李岩的話後,決定說道:“既然都是我大明的遺民,現我軍不能駐守遼陽城,使百姓陷於水火,本宮決定,遼陽城內所有百姓,每戶發放糧食一百斤,銀十兩,算是朝廷對他們的補償,這件事信山你去負責,我隻給你半日時間,駱養性,你率領千人錦衣衛負責監督,如果有人動手腳,立刻稟告於我!”
李岩和駱養性同時領命!
孫傳庭聽了朱慈烺的話後,內心也是感慨,雖然說民為貴,君為輕。但也有古語言,慈不掌兵!
在孫傳庭這樣身經百戰的人眼裏,朱慈烺的行為太過仁慈,也許仁慈的朱慈烺以後可能會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可能不是一個好元帥!
孫傳庭輕輕的搖頭,但這一幕落在了朱慈烺的眼裏,朱慈烺沒有多說,隨後又對眾人講:“諸位,各自去忙吧,按照孫傳庭大人策略準備,今日申時準時開拔。孫傳庭和李岩留下來!”
眾人皆領命而去,整個大廳裏隻剩下孫傳庭、李岩和朱慈烺三人。
朱慈烺示意二人坐下,然後對孫傳庭說:“孫總都督,你是不是對本宮向城中百姓發放銀糧之事有看法?”
孫傳庭聽了朱慈烺的話,立刻起身說道:“殿下,臣不敢,隻是殿下,戰場瞬息萬變,每戶百斤糧食,就需要二百多萬斤糧食,這可是夠十萬大軍吃十天的呀,如今我們發放給百姓,萬一建奴再將糧食從百姓手中奪回來,這豈不是再資敵!”
朱慈烺微笑的看著孫傳庭。
孫傳庭話音剛落,李岩就說道:“孫大人所言不假,但是下官認為,殿下這樣做是有理由的,其一,隨軍的百姓大部分都被安置在遼陽城內,我軍繳獲的糧草頗多,轉運起來實為不便,分發一些下去既可以安撫遼陽城內百姓,又可以減輕我軍負擔!其二,下官猜測,殿下並不擔心建奴搶糧,反而希望建奴搶糧,因為這樣和我軍放糧比起來,高低立見,這遼陽城的民心豈不是盡收!”
孫傳庭聽了李岩的話,心頭震驚,看向朱慈烺的時候,發現太子殿下正微笑的看著自己,心中不由自主的嘀咕:太子殿下好毒的計策!
朱慈烺起身到孫傳庭和李岩跟前,裝逼的說道:“二位,大明江山就是百姓,百姓就是大明江山,隻有守住人心,才能守住這萬裏錦繡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