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遼東部署
崇禎:朕兒子這麽強,為何上吊? 作者:喬木葉落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親衛營第四軍的行軍計劃和朱慈烺預測的差不多。
初秋的天氣真是秋高氣爽,萬裏無雲,氣溫也比較適宜。
雖然午時的氣溫比較高,但是這個時間段,朱慈烺都是下令讓部隊駐停休息。
有快有慢,鬆弛有度的行軍速度讓親衛營將士並沒有感覺多少疲憊,反而感覺就像秋遊一般。
越是臨近山海關,景色越有塞北的風味。
老親衛營的將士還好,他們已經出關過一次,所以並沒有多大的感受。
而新親衛營的士兵,尤其是來自於中原大地或西南的將士,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北方。
自然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景象,藍藍的天,低低的白雲,好像粘在連綿不絕的山峰頂端。
如此壯闊的美景,自然讓人感到胸襟寬廣,震撼不已。
離開北京城的第七天,經過七天的行軍,朱慈烺和親衛營第四軍的將士順利到達山海關前三十裏,再有兩個時辰的路程,大軍便可抵達山海關。。
上次朱慈烺並沒有機會好好的觀摩一下山海關的氣勢磅礴,這一次他準備要好好看一看這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關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裏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因依山襟海,所以得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山海關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
山海關現在是右衛營,也就是黃得功率領的原遼東軍駐守。
同時,朱慈烺還在京城的時候,便下令給李定國,讓其率領新編的左衛營六萬人提前抵達山海關,並就地駐紮,等待和自己匯合後,共同出關。
經過精減改編之後,以遼東軍為主的駐紮在遼東的各軍整合成立了右衛營,右衛營一共十萬人,分為三個軍。
分別是遼東軍四萬人,克虜軍三萬人、平虜軍三萬人。
為了方便對整個遼東的控製和把握,黃得功實行了前緊後鬆的防禦模式。
黃得功將自己的大營放在了錦州城,因為整個遼河以西以及整個遼東半島目前都在右衛營的控製之下。
所以,耗費十數年,掏空大明家底的寧錦防線現在並沒有任何卵用。
事實證明,進攻永遠都是最好的防禦。
因此,這個時候的山海關並不是對抗建奴的第一線。
在如今這種局勢下,建奴想要轉守為攻,一直反攻到上海關下,簡直就是癡人說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時,山海關本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因此黃得功在山海關並沒有駐紮多少兵馬,僅僅駐紮了一個衛的兵力。
駐紮在山海關的這個衛不僅要守關,還要負責山海關附近的巡邏,打擊走私商隊,山盜馬賊,維護治安。
右衛營其他的兵力,有三個衛用於遼東半島各城駐守。
黃得功在遼河西岸,以西平堡為中心,沿河岸部署了四萬人用於和濟爾哈郎對峙。
雖然,濟爾哈郎在遼河東岸有兵八萬,是明軍的兩倍。
但是,濟爾哈郎並沒有采取任何攻勢,一方麵是因為建奴缺糧少餉,另一方麵是確實對明軍的火器心有餘悸。
同時,濟爾哈郎很清楚,自己手中的這八萬人是自己最後的家底和底牌,如果失去這些人馬,他將會失去一切。
不到萬不得已和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濟爾哈郎是不能帶領自己手下的人拚命的。
在種種原因之下,濟爾哈郎雖然兵力占有優勢,卻放棄了建奴所擅長的野戰,而是選擇在遼河東岸築遼城。
對於建奴的築城行為,黃的功自然是知道,當黃得功聽說建奴放棄自己的長處,也選擇守城的時候,笑的肚子痛。
在自己現在最新裝備的火炮之下,任何城牆都不可能抵擋。
如果說,建奴依靠騎兵的優勢和自己拚殺有三分勝算的話,那麽守城戰,建奴連半分都沒有,論城防攻守戰,毫不誇張的講,華夏是全世界的祖師爺。
對於建奴在遼河東岸築城的行為,黃得功雖然心裏嘲笑,但是在戰術上還是足夠重視的。
驕兵必敗,黃得功作為一名將領自然明白。
他雖然沒有加強西平堡的防禦力量,但是卻增加了對遼河西岸的巡邏,以防建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是右衛營遼東軍六萬人的部署,而克虜軍兩萬人則是被黃得功安排駐守在遼陽,依托太子河防禦盛京方麵的建奴。
剩餘從朝鮮半島後撤進入遼東的兩萬平虜軍,則是被黃得功安排在以長奠為大本營的鴨綠江西岸,以防備進入朝鮮半島的多爾袞。
遼東的軍事部署情況,朱慈烺都是清楚的,因為黃得功在部署之前都悉數向朱慈烺稟報過。
征得朱慈烺同意之後,才開展部署。
黃得功自然是提前知道朱慈烺的行軍行蹤的,所以黃得功在兩天前便從錦州來到了山海關。
這兩天,黃得功每天都會派哨探在距離山海關二十裏處放哨,並叮囑哨探一發現太子行蹤後,立刻稟報,然後自己好出關十裏迎接。
李定國率領左衛營駐紮在山海關外,黃得功自然也是知道的,而且左衛營這幾日的吃喝用度,後勤補給,也是由黃得功的右衛營所提供的。
黃得功到達山海關後,第一時間就會見了久聞大名的左衛營總督李定國。
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頗有一種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感覺。
所以,在黃得功得知朱慈烺快要抵達山海關的時候,立刻通知了李定國和自己一起,前去迎接朱慈烺。
而在兩人見到朱慈烺之前,已經有一個人提前見到了朱慈烺。
初秋的天氣真是秋高氣爽,萬裏無雲,氣溫也比較適宜。
雖然午時的氣溫比較高,但是這個時間段,朱慈烺都是下令讓部隊駐停休息。
有快有慢,鬆弛有度的行軍速度讓親衛營將士並沒有感覺多少疲憊,反而感覺就像秋遊一般。
越是臨近山海關,景色越有塞北的風味。
老親衛營的將士還好,他們已經出關過一次,所以並沒有多大的感受。
而新親衛營的士兵,尤其是來自於中原大地或西南的將士,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北方。
自然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景象,藍藍的天,低低的白雲,好像粘在連綿不絕的山峰頂端。
如此壯闊的美景,自然讓人感到胸襟寬廣,震撼不已。
離開北京城的第七天,經過七天的行軍,朱慈烺和親衛營第四軍的將士順利到達山海關前三十裏,再有兩個時辰的路程,大軍便可抵達山海關。。
上次朱慈烺並沒有機會好好的觀摩一下山海關的氣勢磅礴,這一次他準備要好好看一看這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關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裏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因依山襟海,所以得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山海關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
山海關現在是右衛營,也就是黃得功率領的原遼東軍駐守。
同時,朱慈烺還在京城的時候,便下令給李定國,讓其率領新編的左衛營六萬人提前抵達山海關,並就地駐紮,等待和自己匯合後,共同出關。
經過精減改編之後,以遼東軍為主的駐紮在遼東的各軍整合成立了右衛營,右衛營一共十萬人,分為三個軍。
分別是遼東軍四萬人,克虜軍三萬人、平虜軍三萬人。
為了方便對整個遼東的控製和把握,黃得功實行了前緊後鬆的防禦模式。
黃得功將自己的大營放在了錦州城,因為整個遼河以西以及整個遼東半島目前都在右衛營的控製之下。
所以,耗費十數年,掏空大明家底的寧錦防線現在並沒有任何卵用。
事實證明,進攻永遠都是最好的防禦。
因此,這個時候的山海關並不是對抗建奴的第一線。
在如今這種局勢下,建奴想要轉守為攻,一直反攻到上海關下,簡直就是癡人說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時,山海關本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因此黃得功在山海關並沒有駐紮多少兵馬,僅僅駐紮了一個衛的兵力。
駐紮在山海關的這個衛不僅要守關,還要負責山海關附近的巡邏,打擊走私商隊,山盜馬賊,維護治安。
右衛營其他的兵力,有三個衛用於遼東半島各城駐守。
黃得功在遼河西岸,以西平堡為中心,沿河岸部署了四萬人用於和濟爾哈郎對峙。
雖然,濟爾哈郎在遼河東岸有兵八萬,是明軍的兩倍。
但是,濟爾哈郎並沒有采取任何攻勢,一方麵是因為建奴缺糧少餉,另一方麵是確實對明軍的火器心有餘悸。
同時,濟爾哈郎很清楚,自己手中的這八萬人是自己最後的家底和底牌,如果失去這些人馬,他將會失去一切。
不到萬不得已和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濟爾哈郎是不能帶領自己手下的人拚命的。
在種種原因之下,濟爾哈郎雖然兵力占有優勢,卻放棄了建奴所擅長的野戰,而是選擇在遼河東岸築遼城。
對於建奴的築城行為,黃的功自然是知道,當黃得功聽說建奴放棄自己的長處,也選擇守城的時候,笑的肚子痛。
在自己現在最新裝備的火炮之下,任何城牆都不可能抵擋。
如果說,建奴依靠騎兵的優勢和自己拚殺有三分勝算的話,那麽守城戰,建奴連半分都沒有,論城防攻守戰,毫不誇張的講,華夏是全世界的祖師爺。
對於建奴在遼河東岸築城的行為,黃得功雖然心裏嘲笑,但是在戰術上還是足夠重視的。
驕兵必敗,黃得功作為一名將領自然明白。
他雖然沒有加強西平堡的防禦力量,但是卻增加了對遼河西岸的巡邏,以防建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是右衛營遼東軍六萬人的部署,而克虜軍兩萬人則是被黃得功安排駐守在遼陽,依托太子河防禦盛京方麵的建奴。
剩餘從朝鮮半島後撤進入遼東的兩萬平虜軍,則是被黃得功安排在以長奠為大本營的鴨綠江西岸,以防備進入朝鮮半島的多爾袞。
遼東的軍事部署情況,朱慈烺都是清楚的,因為黃得功在部署之前都悉數向朱慈烺稟報過。
征得朱慈烺同意之後,才開展部署。
黃得功自然是提前知道朱慈烺的行軍行蹤的,所以黃得功在兩天前便從錦州來到了山海關。
這兩天,黃得功每天都會派哨探在距離山海關二十裏處放哨,並叮囑哨探一發現太子行蹤後,立刻稟報,然後自己好出關十裏迎接。
李定國率領左衛營駐紮在山海關外,黃得功自然也是知道的,而且左衛營這幾日的吃喝用度,後勤補給,也是由黃得功的右衛營所提供的。
黃得功到達山海關後,第一時間就會見了久聞大名的左衛營總督李定國。
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頗有一種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感覺。
所以,在黃得功得知朱慈烺快要抵達山海關的時候,立刻通知了李定國和自己一起,前去迎接朱慈烺。
而在兩人見到朱慈烺之前,已經有一個人提前見到了朱慈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