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戰勝
崇禎:朕兒子這麽強,為何上吊? 作者:喬木葉落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建奴騎兵聽到收兵的號角之後,如同潮水般的退去,留下了一地的屍體。
麵對建奴騎兵的撤退,明軍銜尾追殺一段距離之後,和建奴騎兵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畢竟兩條腿是跑不過四條腿的。
所以明軍沒有再浪費力氣再繼續去追擊,而是停下腳步,快速的為自己手中的火槍填裝子彈。
然後舉槍射擊。
“砰砰!”
戰場上傳來稀疏的槍聲。
而後,槍聲越來越密集。
“砰砰砰!”
“砰砰砰!”
………
如同鼓點一般。
親衛營、左衛營和克虜軍的將士們,全部都舉起了手中的火槍,瞄準後撤的騎兵便開始開槍。
槍聲很密集,但是卻很雜亂,因為所有的射擊都是自由射擊。
對於明軍士兵來說,現在就像是在打獵一般。
槍聲不斷響起,雖然談不上準頭,但是總有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情況。
一波子彈射出去,也會將不少建奴騎兵擊落墜馬。
但是,留給明軍開槍的時間並不多,因為燧發槍的射程有限,加上建奴騎兵跑的也快。
幾十息之後,建奴騎兵便逃出了火槍的射程。
親衛營等大明士兵見到這種情況之後,自然不可能再平白無故的浪費火槍子彈的,所以便停止了射擊。
槍聲戛然而止讓後撤的建奴騎兵心安不少,還沒等他們長出一口老氣。
“轟!”的一聲,讓這些建奴騎兵精神再度緊繃。
不由的用力拍馬,希望能再快一點。
建奴騎兵逃出了火槍的射程確實不假。
但是,別忘記了他們還在太子上大明北海艦隊戰艦火炮的射程範圍。
一直使用千裏目密切戰場形式的戚振山發現建奴後撤以後,立刻命令各戰艦調整火炮角度,對準撤退的建奴騎兵。
等待建奴騎兵和自己人分開安全距離之後,立刻下令所有火炮開炮。
戚振山覺得自己非常有必要用炮彈送一送後撤的建奴騎兵。
最好能夠一步到位,直接把這些狗娘養的建奴騎兵送上西天。
第一顆炮彈在撤退的建奴騎兵中炸響之後,接二連三的炮彈不斷的落入撤退建奴騎兵人群中,越來越多。
建奴騎兵撤退的時候人群的密度沒有進攻時候的密度大,炮擊所帶來的殺傷效果自然也沒有之前的好。
但即使這樣,每一次炮彈在建奴騎兵人群中炸開的時候,還是會收割掉幾個建奴騎兵的生命,甚至是十幾個。
炮擊讓本來準備鬆一口氣的建奴騎兵再次緊張起來,每一個建奴騎兵都知道,要以最快的速度離開明軍火炮的射程,不然保不準下一個被炸飛的就是自己。
所以這些建奴騎兵不斷的拍打身下戰馬,希望快一點再快一點,想要以最快的速度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轟轟轟!”
“轟轟轟!”
“………”
戚振山也指揮著北海艦隊的戰艦,以最快的速度發射炮彈。
他也明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痛打落水狗的機會可不多。
戰艦上的炮手們幾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氣。
這一波炮擊又帶走了幾百個建奴騎兵的生命。
騎兵畢竟是騎兵,是有馬的,看著就很不爽。
步兵沒有馬,看起來確實不一樣。
步兵跑不過騎兵是客觀事實,所以當建奴騎兵衝出北海艦隊火炮射程的時候,這場攻防戰也算徹底落幕。
此時的天色已來到傍晚,殘陽如血,西方的天空被染成血紅的一片。
太子河北岸的大地也是如此,建奴騎兵的鮮血、大明將士的鮮血、馬匹的鮮血,將這片戰場的黑土地染的暗紅。
在夕陽的映射下,屍橫遍野的場景讓人內心一震。
建奴雖然被打退了,大明獲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大明對建奴的第二次遼東之戰也算來了開門紅。
在曆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戰爭不計其數。
在大明的史書上,史官們也一會用一句,崇禎十六年秋,監國太子朱慈烺代天子征討建奴,於太子河畔,大敗建奴,斬首無數。
就這樣一句簡單話的背後,卻是無數生命的凋落,多少個母親失去了她的兒子,多少個孩子失去了他的父親。
朱慈烺站在戰場之上,放眼望去。
士兵們正在配合著軍醫打掃收拾戰場,救治傷員,耳邊不時傳來陣陣痛苦的哀嚎。
這一戰,大明雖然勝了,但也是慘勝。
尤其是第一次上戰場的左衛營,傷亡嚴重。
一具具大明戰死士兵的遺體被整理出來,然後將進行焚燒。
戰爭還在繼續,朱慈烺沒有辦法將他們的遺體交給他們的家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將他們的骨灰帶回去。
葉落歸根,讓這些大明好兒郎的英魂回歸故裏,是他們應該享受的待遇。
曆史雖然不會著重描寫記載這些英雄的事跡,但是他們的名字將會永久的鐫刻在大明英雄紀念碑上,永久享受世人的尊敬。
見到此情此景的朱慈烺,內心想法十分複雜。
戰爭是殘酷的,但是有些仗必須要打,有些仇必須要報!
朱慈烺握緊雙拳,血債必須要血償。
為了避免華夏民族以後所遭受的苦難,現在就必須要滅掉那些對神州大地垂涎三尺的豺狼虎豹!
一直到深夜,親衛營、左衛營和克虜軍以及所有的輜重補給全部渡過了太子河。
士兵們手持的照明的火把,照亮了整個太子河北岸。
對於戰場的清掃,傷員的救治工作也結束了,傷員很多,把隨軍的軍醫都累癱了。
但是在救治工作結束之前,沒有一個軍醫休息,他們始終在忙碌著。
他們盡最大的能力來救治傷員,得益於酒精的使用,受傷士兵的傷口表麵第一時間便得到了消毒,這極大的防止了二次感染。
雖然以大明現在的水平,還搞不出來青黴素,阿莫西林一類的消炎藥,但是在朱慈烺的指導下,皇家醫學院已經開始使用大蒜素。
外傷比較嚴重的士兵,在第一時間就服下了大蒜素,這極大的提高了受傷士兵的存活率。
太子河北岸,明軍駐地大營,朱慈烺的營帳內。
一場戰後總結會議正在召開。
麵對建奴騎兵的撤退,明軍銜尾追殺一段距離之後,和建奴騎兵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畢竟兩條腿是跑不過四條腿的。
所以明軍沒有再浪費力氣再繼續去追擊,而是停下腳步,快速的為自己手中的火槍填裝子彈。
然後舉槍射擊。
“砰砰!”
戰場上傳來稀疏的槍聲。
而後,槍聲越來越密集。
“砰砰砰!”
“砰砰砰!”
………
如同鼓點一般。
親衛營、左衛營和克虜軍的將士們,全部都舉起了手中的火槍,瞄準後撤的騎兵便開始開槍。
槍聲很密集,但是卻很雜亂,因為所有的射擊都是自由射擊。
對於明軍士兵來說,現在就像是在打獵一般。
槍聲不斷響起,雖然談不上準頭,但是總有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情況。
一波子彈射出去,也會將不少建奴騎兵擊落墜馬。
但是,留給明軍開槍的時間並不多,因為燧發槍的射程有限,加上建奴騎兵跑的也快。
幾十息之後,建奴騎兵便逃出了火槍的射程。
親衛營等大明士兵見到這種情況之後,自然不可能再平白無故的浪費火槍子彈的,所以便停止了射擊。
槍聲戛然而止讓後撤的建奴騎兵心安不少,還沒等他們長出一口老氣。
“轟!”的一聲,讓這些建奴騎兵精神再度緊繃。
不由的用力拍馬,希望能再快一點。
建奴騎兵逃出了火槍的射程確實不假。
但是,別忘記了他們還在太子上大明北海艦隊戰艦火炮的射程範圍。
一直使用千裏目密切戰場形式的戚振山發現建奴後撤以後,立刻命令各戰艦調整火炮角度,對準撤退的建奴騎兵。
等待建奴騎兵和自己人分開安全距離之後,立刻下令所有火炮開炮。
戚振山覺得自己非常有必要用炮彈送一送後撤的建奴騎兵。
最好能夠一步到位,直接把這些狗娘養的建奴騎兵送上西天。
第一顆炮彈在撤退的建奴騎兵中炸響之後,接二連三的炮彈不斷的落入撤退建奴騎兵人群中,越來越多。
建奴騎兵撤退的時候人群的密度沒有進攻時候的密度大,炮擊所帶來的殺傷效果自然也沒有之前的好。
但即使這樣,每一次炮彈在建奴騎兵人群中炸開的時候,還是會收割掉幾個建奴騎兵的生命,甚至是十幾個。
炮擊讓本來準備鬆一口氣的建奴騎兵再次緊張起來,每一個建奴騎兵都知道,要以最快的速度離開明軍火炮的射程,不然保不準下一個被炸飛的就是自己。
所以這些建奴騎兵不斷的拍打身下戰馬,希望快一點再快一點,想要以最快的速度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轟轟轟!”
“轟轟轟!”
“………”
戚振山也指揮著北海艦隊的戰艦,以最快的速度發射炮彈。
他也明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痛打落水狗的機會可不多。
戰艦上的炮手們幾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氣。
這一波炮擊又帶走了幾百個建奴騎兵的生命。
騎兵畢竟是騎兵,是有馬的,看著就很不爽。
步兵沒有馬,看起來確實不一樣。
步兵跑不過騎兵是客觀事實,所以當建奴騎兵衝出北海艦隊火炮射程的時候,這場攻防戰也算徹底落幕。
此時的天色已來到傍晚,殘陽如血,西方的天空被染成血紅的一片。
太子河北岸的大地也是如此,建奴騎兵的鮮血、大明將士的鮮血、馬匹的鮮血,將這片戰場的黑土地染的暗紅。
在夕陽的映射下,屍橫遍野的場景讓人內心一震。
建奴雖然被打退了,大明獲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大明對建奴的第二次遼東之戰也算來了開門紅。
在曆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戰爭不計其數。
在大明的史書上,史官們也一會用一句,崇禎十六年秋,監國太子朱慈烺代天子征討建奴,於太子河畔,大敗建奴,斬首無數。
就這樣一句簡單話的背後,卻是無數生命的凋落,多少個母親失去了她的兒子,多少個孩子失去了他的父親。
朱慈烺站在戰場之上,放眼望去。
士兵們正在配合著軍醫打掃收拾戰場,救治傷員,耳邊不時傳來陣陣痛苦的哀嚎。
這一戰,大明雖然勝了,但也是慘勝。
尤其是第一次上戰場的左衛營,傷亡嚴重。
一具具大明戰死士兵的遺體被整理出來,然後將進行焚燒。
戰爭還在繼續,朱慈烺沒有辦法將他們的遺體交給他們的家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將他們的骨灰帶回去。
葉落歸根,讓這些大明好兒郎的英魂回歸故裏,是他們應該享受的待遇。
曆史雖然不會著重描寫記載這些英雄的事跡,但是他們的名字將會永久的鐫刻在大明英雄紀念碑上,永久享受世人的尊敬。
見到此情此景的朱慈烺,內心想法十分複雜。
戰爭是殘酷的,但是有些仗必須要打,有些仇必須要報!
朱慈烺握緊雙拳,血債必須要血償。
為了避免華夏民族以後所遭受的苦難,現在就必須要滅掉那些對神州大地垂涎三尺的豺狼虎豹!
一直到深夜,親衛營、左衛營和克虜軍以及所有的輜重補給全部渡過了太子河。
士兵們手持的照明的火把,照亮了整個太子河北岸。
對於戰場的清掃,傷員的救治工作也結束了,傷員很多,把隨軍的軍醫都累癱了。
但是在救治工作結束之前,沒有一個軍醫休息,他們始終在忙碌著。
他們盡最大的能力來救治傷員,得益於酒精的使用,受傷士兵的傷口表麵第一時間便得到了消毒,這極大的防止了二次感染。
雖然以大明現在的水平,還搞不出來青黴素,阿莫西林一類的消炎藥,但是在朱慈烺的指導下,皇家醫學院已經開始使用大蒜素。
外傷比較嚴重的士兵,在第一時間就服下了大蒜素,這極大的提高了受傷士兵的存活率。
太子河北岸,明軍駐地大營,朱慈烺的營帳內。
一場戰後總結會議正在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