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5章 新年臨近
崇禎:朕兒子這麽強,為何上吊? 作者:喬木葉落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京城的歡慶氣氛持續升溫,人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大街小巷都在傳頌著朱慈烺的英勇事跡和崇禎皇帝的聖明領導。
大明百姓的榮譽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的熱烈。
連連的勝利加上小冰河時期的褪去,風調雨順,讓整個大明煥發出勃勃的勝利。
周皇後自然也是得到了朝鮮大捷的消息,周皇後也是喜極而泣。
但是,周皇後激動的淚水並不是因為朝鮮的大捷,她作為一個母親,聽到遠遊兒子的消息的欣慰。
太子妃孫禎和柳依依以及朱倩倩聽到朱慈烺的消息後,也都是欣喜若狂。
積壓在心中的思念也化成了止不住的淚水。
為了讓在朝鮮作戰的朱慈烺不分心,朱慈烺率領大軍入朝之後,三女都沒有給朱慈烺寫過信。
同時,她們也有好消息沒有告訴朱慈烺。
朱慈烺還是厲害的,離京前的奮鬥是沒有白費的,三女現在都挺著大肚子,都懷有五個多月的身孕。
“母後,臣妾現在可以將懷孕的消息告訴殿下了麽?”
得知朱慈烺有消息傳來之後,孫禎帶著柳依依和朱倩倩第一時間便來到了周皇後的慈寧宮。
懿安皇後自然也是在德,眾人分享著喜悅和激動。
太子妃孫禎怯羞羞的說道。
女人懷孕之後,自然想將這個好消息第一個告訴自己的丈夫。
“可以!可以!自然可以!”
周皇後看著自己麵前三個挺著大肚子的兒媳婦,內心開心的不得了。
聽到周皇後的話後,三女臉上自然都是喜色。
整個後宮都彌漫著歡快的情緒。
這一切,朱慈烺自然是不知道的。
但是朱慈烺很清楚,朝鮮大捷,建奴被徹底剿滅的消息傳到京城之後,自然會引起京城的震動。
在朝鮮,朱慈烺並未因一場大勝而鬆懈。
朱慈烺很清楚戰爭雖勝,但是這隻是“前半篇”文章,後續的治理與穩定至關重要,才是需要做好的“後半篇”文章。
雖然呈報給崇禎的信還沒有回複,但是朱慈烺相信,自己所提的建議,崇禎皇帝不可能拒絕。
即使拒絕了也沒有任何卵用,畢竟將在外,君令有所有受。
朱慈烺依舊按照自己的計劃,開始著手整頓朝鮮的秩序,安撫百姓,重建被戰火破壞的家園。
朱慈烺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宣布朝鮮改為漢江南北兩省。
同時任命孫傳庭為漢江兩省總督。
對孫傳庭的任命,大家自然大都沒有意見。
唯一有想法的就是樸滿武。
但是,樸滿武的意見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在孫傳庭任命通報之後,針對樸滿武和朝鮮軍的改變安置命令便到了。
正如朱慈烺和孫傳庭商量的那樣,樸滿武被封為開城公,賞賜黃金萬兩,良田千頃,世襲罔替。
同時,樸滿武以及樸滿武的子孫後代有自由定居權,可以到大明本土任何地方定居,也可優先參加皇家科學院的招考。
對於樸滿武的賞賜看上去很多,實際上就是給了財物,卸了他的兵權。
傳令給樸滿武的同時,朱慈烺同時下了密令給朱複國和曹變蛟。
密切緊盯樸滿武之動靜,如果樸滿武有任何不軌的消息,親衛營第一軍和驍騎營立刻予以消滅。
慈不掌兵,義不聚財。
也不能怪朱慈烺對樸滿武過河拆橋。
畢竟,在大明利益和華夏利益麵前,朱慈烺什麽可以犧牲。
朱慈烺不可能讓大明將士浴血奮戰打下來的朝鮮八千裏土地,拱手讓給樸滿武稱王。
朱慈烺的密令到達以後,朱複國和曹變蛟自然沒有任何猶豫,直接調動人馬。
樸滿武不是傻子,看到這個情況以後,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結局。
樸滿武也很清楚,憑借自己手上的這些人人馬,別說對付驍騎營和親衛營第一軍了。
就是單單對付親衛營第一軍都沒有任何勝算。
形勢比人強,想通透之後的樸滿武很快便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
對於朱慈的登上,全盤接受,痛快的交出了手中的兵權。
不過,讓朱慈烺沒有想到的是,朝鮮軍中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將士,都願意前往暹羅。
果然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能,隻要給的價碼足夠的多。
朝鮮軍的處置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的同時,建奴俘虜以及建奴百姓的處置也在按照計劃有序的進行。
孫傳庭在任漢江總督之後,立刻按照朱慈烺給的意見對朝鮮開始了治理。
所有事情都在有序的推行。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朱慈烺反而閑了下來。
朱慈烺的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作為太子,以後的皇上,絕對不能事事親為,不然會像蜀漢時期的諸葛亮一樣,被累死。
學會用人,用對人,用有能力的人。
同時,還要學會放權,抓大留小,隻要把握好方向,具體的細節不用過問太多。
說好聽點叫做給下麵辦事情的人一點靈活的發揮空間。
說直白一點就是也要給下麵的人一點好處。
畢竟,水至清則無魚。
如果一切都是較真碰硬的話,下的人誰還會想跟著你幹,同時,誰還會願意跟你幹。
到最後,事情幹不好就算了,還會把自己累得半死。
這種蠢事,朱慈烺自然是不可能去做的。
所以,空閑下來的朱慈烺享受著這樣的空餘時光,並沒有過多的去過問孫傳庭以及其他軍中的事情。
人生難得半日閑。
…………………
京城,崇禎皇帝在太廟祭祀後,回到皇宮。
崇禎很興奮,但是也並沒有被興奮衝昏頭腦。
崇禎知道此次勝利來之不易,心中更加堅定了要將大明治理得更加繁榮昌盛的決心。
朝鮮大捷的消息很快流傳到大明各地,給大明百姓、文人、商人等所有社會主體帶去了生機。
各地的文人墨客們繼續創作著讚美大明的詩篇和文章,這些作品在民間廣泛流傳,激發了百姓們對國家的熱愛和自豪之情。
商人看到了國家的穩定帶來的商機,紛紛加大投資,貿易往來更加頻繁。
整個大明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大明百姓的榮譽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的熱烈。
連連的勝利加上小冰河時期的褪去,風調雨順,讓整個大明煥發出勃勃的勝利。
周皇後自然也是得到了朝鮮大捷的消息,周皇後也是喜極而泣。
但是,周皇後激動的淚水並不是因為朝鮮的大捷,她作為一個母親,聽到遠遊兒子的消息的欣慰。
太子妃孫禎和柳依依以及朱倩倩聽到朱慈烺的消息後,也都是欣喜若狂。
積壓在心中的思念也化成了止不住的淚水。
為了讓在朝鮮作戰的朱慈烺不分心,朱慈烺率領大軍入朝之後,三女都沒有給朱慈烺寫過信。
同時,她們也有好消息沒有告訴朱慈烺。
朱慈烺還是厲害的,離京前的奮鬥是沒有白費的,三女現在都挺著大肚子,都懷有五個多月的身孕。
“母後,臣妾現在可以將懷孕的消息告訴殿下了麽?”
得知朱慈烺有消息傳來之後,孫禎帶著柳依依和朱倩倩第一時間便來到了周皇後的慈寧宮。
懿安皇後自然也是在德,眾人分享著喜悅和激動。
太子妃孫禎怯羞羞的說道。
女人懷孕之後,自然想將這個好消息第一個告訴自己的丈夫。
“可以!可以!自然可以!”
周皇後看著自己麵前三個挺著大肚子的兒媳婦,內心開心的不得了。
聽到周皇後的話後,三女臉上自然都是喜色。
整個後宮都彌漫著歡快的情緒。
這一切,朱慈烺自然是不知道的。
但是朱慈烺很清楚,朝鮮大捷,建奴被徹底剿滅的消息傳到京城之後,自然會引起京城的震動。
在朝鮮,朱慈烺並未因一場大勝而鬆懈。
朱慈烺很清楚戰爭雖勝,但是這隻是“前半篇”文章,後續的治理與穩定至關重要,才是需要做好的“後半篇”文章。
雖然呈報給崇禎的信還沒有回複,但是朱慈烺相信,自己所提的建議,崇禎皇帝不可能拒絕。
即使拒絕了也沒有任何卵用,畢竟將在外,君令有所有受。
朱慈烺依舊按照自己的計劃,開始著手整頓朝鮮的秩序,安撫百姓,重建被戰火破壞的家園。
朱慈烺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宣布朝鮮改為漢江南北兩省。
同時任命孫傳庭為漢江兩省總督。
對孫傳庭的任命,大家自然大都沒有意見。
唯一有想法的就是樸滿武。
但是,樸滿武的意見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在孫傳庭任命通報之後,針對樸滿武和朝鮮軍的改變安置命令便到了。
正如朱慈烺和孫傳庭商量的那樣,樸滿武被封為開城公,賞賜黃金萬兩,良田千頃,世襲罔替。
同時,樸滿武以及樸滿武的子孫後代有自由定居權,可以到大明本土任何地方定居,也可優先參加皇家科學院的招考。
對於樸滿武的賞賜看上去很多,實際上就是給了財物,卸了他的兵權。
傳令給樸滿武的同時,朱慈烺同時下了密令給朱複國和曹變蛟。
密切緊盯樸滿武之動靜,如果樸滿武有任何不軌的消息,親衛營第一軍和驍騎營立刻予以消滅。
慈不掌兵,義不聚財。
也不能怪朱慈烺對樸滿武過河拆橋。
畢竟,在大明利益和華夏利益麵前,朱慈烺什麽可以犧牲。
朱慈烺不可能讓大明將士浴血奮戰打下來的朝鮮八千裏土地,拱手讓給樸滿武稱王。
朱慈烺的密令到達以後,朱複國和曹變蛟自然沒有任何猶豫,直接調動人馬。
樸滿武不是傻子,看到這個情況以後,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結局。
樸滿武也很清楚,憑借自己手上的這些人人馬,別說對付驍騎營和親衛營第一軍了。
就是單單對付親衛營第一軍都沒有任何勝算。
形勢比人強,想通透之後的樸滿武很快便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
對於朱慈的登上,全盤接受,痛快的交出了手中的兵權。
不過,讓朱慈烺沒有想到的是,朝鮮軍中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將士,都願意前往暹羅。
果然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能,隻要給的價碼足夠的多。
朝鮮軍的處置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的同時,建奴俘虜以及建奴百姓的處置也在按照計劃有序的進行。
孫傳庭在任漢江總督之後,立刻按照朱慈烺給的意見對朝鮮開始了治理。
所有事情都在有序的推行。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朱慈烺反而閑了下來。
朱慈烺的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作為太子,以後的皇上,絕對不能事事親為,不然會像蜀漢時期的諸葛亮一樣,被累死。
學會用人,用對人,用有能力的人。
同時,還要學會放權,抓大留小,隻要把握好方向,具體的細節不用過問太多。
說好聽點叫做給下麵辦事情的人一點靈活的發揮空間。
說直白一點就是也要給下麵的人一點好處。
畢竟,水至清則無魚。
如果一切都是較真碰硬的話,下的人誰還會想跟著你幹,同時,誰還會願意跟你幹。
到最後,事情幹不好就算了,還會把自己累得半死。
這種蠢事,朱慈烺自然是不可能去做的。
所以,空閑下來的朱慈烺享受著這樣的空餘時光,並沒有過多的去過問孫傳庭以及其他軍中的事情。
人生難得半日閑。
…………………
京城,崇禎皇帝在太廟祭祀後,回到皇宮。
崇禎很興奮,但是也並沒有被興奮衝昏頭腦。
崇禎知道此次勝利來之不易,心中更加堅定了要將大明治理得更加繁榮昌盛的決心。
朝鮮大捷的消息很快流傳到大明各地,給大明百姓、文人、商人等所有社會主體帶去了生機。
各地的文人墨客們繼續創作著讚美大明的詩篇和文章,這些作品在民間廣泛流傳,激發了百姓們對國家的熱愛和自豪之情。
商人看到了國家的穩定帶來的商機,紛紛加大投資,貿易往來更加頻繁。
整個大明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