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曼在接受少先隊員鮮花,接受全國老百姓贈送的成堆的糖果糕點牛肉幹時,是否想起那特有的食品包裝的窸窸窣窣?那時她聽見同屋女兵抽屜裏響起塑料袋或油紙包的聲音,就會趕緊回避,拿起暖壺裝著出去打水,或者端起臉盆假裝出去洗衣服。她怕別人相互請客吃零食不請她,卻也更怕請她,因為她沒法回請。成都惡劣的副食在全國是很有名氣的,所有女兵都指望後方的家長們建立由北京、上海至成都的零食運輸線,通過郵局和列車上的熟人,抑或出差探親的戰友來保障運輸通暢。小曼想到一個辦法:從她這一頭起始來建立這條運輸線。一次樂隊指揮去上海抄總譜,何小曼花了半年的薪金節餘,買了條西藏出品的毛毯,托指揮帶給她母親。她相信母親收到毛毯會跟她禮尚往來的,會托指揮帶些回贈給她,這條運輸線就算開始通行,以後也會一直運營下去了。樂隊指揮從上海回來,何小曼得到的就是一封信,母親在信上為女兒的孝心感動,孝心領了,但提醒她西藏的毛紡品到底粗了點,以後不要再上當了。
“你不要悄悄地流淚,你不要把兒牽掛……”
假設這囑咐是兒子向母親發出的,被囑咐的一定是親媽,嫁給繼父的母親就不再是親媽。母親也許會悄悄流淚,但同時慶幸不必再把小曼牽掛。小曼遠行三千裏,母親為她梳了那樣難以拆散的發辮,就是把所有牽掛一勞永逸地給予了,從此可以釋懷。
“假如我在戰鬥中光榮犧牲,你會看到盛開的茶花。”
什麽倫理?什麽邏輯?假如茶花盛開就意味著兒子沒了,親媽們寧願天下沒有山茶樹!
歌裏的兒子無比抒情浪漫,向親媽做善後交代:“啊……啊……啊……啊……山茶花會陪伴著媽媽!”
假如小曼在拖著那個男護理員回包紮所的途中光榮了,換成山茶花陪伴母親,母親答應嗎?也許母親寧可山茶花陪伴;少了小曼,母親的家庭便完整了:老革命丈夫,兒女雙全,山茶花替代了小曼,無語無欲地陪伴,點綴裝點地陪伴,母親的心從此解放了,自由了,不需要再在複雜的人物關係中來回變形了。啊……啊……啊……啊……再見吧媽媽!有沒有山茶花陪伴,小曼反正是早已再見了媽媽。
應該說年輕的政治部主任頗有才華,把戰地天使的心理活動杜撰得催人淚下,坐在大禮堂裏的中學生們哭了。坐在最前排的幾個女孩哭得嗚嗚的。小曼是不會哭的,有人疼的女孩子才會哭。她在跟母親單方麵永別時都沒有一顆淚珠。她合上演講稿,也合上一九七七年那個春天。楊花似雪的春天下午,她收到母親的信,說有個叔叔將到成都出差,她請他為小曼帶了些上海的零食。小曼在大門口從叔叔手裏接過一個大網兜時眼淚幾乎流下來,那是她替母親屈出來的眼淚,她錯怪了母親而母親不計較她,她為此而生出淚來。她是怎樣跑回宿舍的?她是怎樣在跑回宿舍的沿途邀請每一個人的?“來吃吧!我媽給我帶好吃的來了!”女兵們出於好奇,朝她正在拆散的紙包裏張望,最後看見的是一堆小袋包裝的鹽津棗,用切碎的橘子皮醃製曬幹,不雅別號叫“鼻屎”,兩分錢一袋,那一堆一百袋是不止的,一粒一粒地吃,母愛可以品味到母親辭世。那麽大個網兜還裝著什麽?一個塑料油桶,一個信封,信封裏有一封信和一遝全國糧票。母親聽說四川黑市活躍,全國糧票可以換到炒菜油,她要女兒替她做一次黑市交易。小曼看著堆成一座小山的鹽津棗,才明白如此廉價的零食也是不能白吃的,這是母親給她做黑市交易的報酬。
那一次我們所有人收起了刻薄,在小曼可憐巴巴邀請我們分享鹽津棗時,都上去拿了一袋。小曼還是滿足了母親,糧票換菜油成交了。那個叔叔來取菜油的那天,小曼委托同屋的女兵代交,自己假托去門診部做腰部理療。實際上她哪裏也沒去,就站在公共廁所裏,從磚頭壘砌的空隙看到叔叔拎著滿滿一桶菜油,以那種圓滿完成任務的輕快腳步走過去。
那以後,我們記憶裏的何小曼更沉默,更溜邊,不再像過去那樣,當我們提起母親時她會突然興奮,會把她母親吹噓成一個大明星:她母親在時髦的上海人裏風頭也是足的,一件黑絲絨西裝,一根雪白紗巾,走在馬路上,沒有人不看的!那件黑絲絨西裝多少次給鄰居借去做樣子,裁剪出來,穿在她們身上就是不對,沒有她母親的腰身啊!為了讓大家信服,她還會拿出一張一寸小照片,是兩個女人的合影,小曼指著上下兩張從畫框外斜著伸進畫麵的臉蛋讓大家猜,哪個是她母親。沒等人開始猜,她便咯咯地笑著說,兩個都是,她母親年輕時,上海照相館裏時興過這種噱頭,一個人扮成兩個人。背後我們說,也就那麽回事兒嘛,好像我們沒見識過美人兒似的!
黑市交易成功,母親對女兒的交易本領有了把握,緊接著給小曼打了個長途電話,派下來又一樁交易。母親聽說成都的少數民族商店賣一種藏藥,可以滋補老年男性,但沒有少數民族身份卻買不來,小曼曾跟母親說到過團裏招收了一個藏族歌唱家,是否可以麻煩歌唱家,把她的少數民族身份證借用一下?小曼簡短地告訴母親,藏族歌唱家早回西藏了,試用期都沒滿就走了。母親說:“真的?!怎麽會呢?!”小曼懶得跟她解釋,藏族歌唱家因為受到美聲發聲訓練而失去了原來的好嗓音,被團裏退了兵。她隻是說:“媽媽再見!”就掛了電話。她站在電話機旁邊,手搭在話筒上,站了很久,為了讓自己感受孤兒的獨立自由、無牽無掛。二十多歲做孤兒,有點兒嫌晚,不過到底是做上了,感覺真好,有選擇地做個孤兒,比沒選擇地做拖油瓶要好得多。
“假如我從戰場上勝利歸來,再來看望親愛的媽媽……”
歌裏的兒子不會懂得世上還有小曼這樣的女兒,因為他無法想象世上會有她那樣的母親。
一九七九年四月的這天,何小曼是太陽,四周簇擁著多少向日葵一般燦爛的年輕小臉!也就是他們這樣的年華吧?她帶著母親給她梳的兩根“法國辮子”,投奔三千裏外的新生活。她那麽不舍得拆散辮子,最後它們竟然拆不散,竟然隻能被剪斷。“剪斷”最不麻煩,是更好的持續,父親不也是選擇剪斷?剪斷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剪斷的是事物和人物關係向著醜惡變化的可能性。她在一個個筆記本上簽名,她的名字就剩了兩個字:“小曼”。剪斷了呀,她難道不該給自己一份無需從屬的自由?她筆下流動著“小曼”“小曼”“小曼”,父親給予她的,她從母親手裏收回了,把不屬於她的還給了母親和繼父,她不需要那個“何”字,何小曼?何為小曼?何人的小曼?小曼隻能是她自己,是自己的。
小曼每天要接受多少崇拜!把我們給她的欺淩和侮辱千百倍地抵消,負負得正,而正正呢?也會相互抵消嗎?太多的讚美,太多的光榮,全摞在一塊兒,你們不能勻點給我嗎?旱就旱死,澇就澇死……小曼簽名簽得手都要殘了,汗順著前胸後背太陽穴淋漓,是不是又在發餿?肯定是餿了。報紙上的大照片上的,哪能是她小曼?隻能是另一個人,看去那麽涼爽清冽。而小曼動不動就被汗泡了,被汗漚餿了,餿得發臭。她開始擺脫人們,向人群外麵突圍,簽字的獎品鋼筆也不要了。幾條胳膊拉住她,還有我,還有我,您還沒給我簽呢!所有的年輕小臉都湊到她身上了,別忘了,你們過去可是不要觸摸我的!
這天晚上,她回到軍區第一招待所,門崗叫住她,遞給她一封電報。被她永別了的母親,居然要來看她。夜裏,小曼躺在這家高幹招待所的席夢思床上,想著一個問題,是她變成了另一個人,還是世界變成了另一個世界,人群變成了另一個人群?或是母親變成了另一個母親,由疏變親由老變小,變回那個接受了父親千般愛撫而孕育了她的親媽?還是把她變回了一個生命新芽,在親媽子宮裏回爐,然後以新名分問世?她分明有了新名分,隻是個不適合她、讓她不好意思、不敢當的新名分,因為她沒有親媽為她回爐。早晨,她在《再見吧媽媽》的歌聲裏驚醒,感到過分飽脹,滿肚子都是《再見吧媽媽》的歌詞,無法消化,也無法嘔吐。她還覺得胸悶窒息,氣管裏肺裏都是那歌聲,她不能變成山茶花去陪伴媽媽,她不能變成任何人,她還要做她自己,哪怕受人歧視,招人嫌惡,還是要做她自己,除了母親的子宮給她回爐。
我後來遇到劉峰,聽說小曼突發精神分裂,就去了她住院的軍區總醫院精神科打聽。那時她已經被轉入更加專業的精神疾病醫院——重慶歌樂山醫院。我聽說的是這樣的情景:那天早上,“戰地天使”何小曼打開窗戶對樓下跑操的人們叫喊:“停!讓他停!別唱了!”
所有跑操的人、掃院子的人都停下來,看著她。她的頭發蓬得像一個超大的黑色蒲公英。
“停!別唱了!”她對著天地中的歌聲嘶喊。
服務員打開她的房門,講稿被撕碎了,成了雪片,把她腳下的地板下白了。她對服務員說:“我不是戰鬥英雄,我離英雄差得太遠了。”
她一直咕噥這幾句話,上午的報告會隻能取消。下午招待所來了個中年女子,說是從上海來,來看她的女兒何小曼。女人左手拎一個旅行箱,右手拎一個網兜,網兜的內容人們是看得見的:一個金屬的大餅幹筒,一個大糖盒,都金光燦爛,在成都人看來,光是空盒子空筒就價值連城。網袋裏還裝著一大串香蕉,成都人早忘了香蕉長什麽樣了。女人個子不高,不過被手裏輜重墜得更矮。服務員跟女人說,她女兒今天到現在還把自己鎖在屋裏,插著門,誰也進不去。
女人跟著服務員來到那個房間的門口,服務員試著輕輕敲門,沒人應聲。此房間朝南,大好的光線把一雙鞋的兩個半高跟影子投射在門縫下,屋裏的人顯然背貼著門站著,而怎麽敲門、叫門,那雙腳就是一動不動。
中年女人推開服務員,對著門縫輕聲呼喚:“小曼,開門啊,媽媽來看你了。”
門裏有了點聲音,皮鞋底和地板在摩擦。門內的人在轉身,從背靠著門轉成麵對著門。
“曼曼!開門呀!”
換了的稱呼使門裏的人拔掉了門栓。
“曼曼!”
門開了,何小曼容光煥發,新軍裝新帽子,胸前別滿軍功章紀念章,肩膀上斜挎著一根紅色綢帶,綢帶中央是個大繡球,簡直就是個年輕的女元帥。她眼裏也是英雄照片裏那種直麵未來永垂不朽的目光。中年女人往後退縮一步,用服務員的半個身體做她的掩體,先看看這個年輕女元帥怎麽了?明明活著,怎麽就進入了這種永垂不朽的狀態?
此刻她聽見小曼誠懇地低語:“我離英雄差太遠。我不是你們找的人……”
她就這樣從母親和服務員麵前走出門,沿著走廊往前走,隻有這一句話:“我離英雄差得太遠……”
她就那樣下了樓,在《再見吧媽媽》的歌聲裏走進了大太陽底下。中年女人恍過神來,這真是她的女兒何小曼。她跟著奔跑下樓,網兜裏的餅幹筒糖盒子也一路敲鑼打鼓。
何小曼在招待所院子裏被警衛戰士拉住,因為一輛首長的轎車從樓後過來,差點把她撞倒。首長的轎車不撞她就要撞圍牆。何小曼的母親這時發出一聲哀號,兩手捂住眼睛。她以為女兒沒有犧牲在前線,而犧牲在首長車輪下了。首長卻落下車窗玻璃,大聲嗬斥:“瘋了啊?往哪兒撞?!”
當看見小曼渾身徽章、光榮花、彩帶,是個女英雄,首長不吭氣了。首長從轎車裏下來,看出什麽端倪來,問小曼:“小妮子,你怎麽了?”
小曼臉上是一個天使的微笑。
何小曼在精神科住院的一年,就一直帶著這樣的天使微笑,無憂無慮的,親和善意的,似乎對自己被拘禁在極有限的活動空間,每天一把一把地吞食藥片毫無意見。也似乎精神科就是她的天堂。住進醫院的第五天,年輕的政治部主任來了,對於他,何小曼神態中沒有任何記憶的痕跡。就像對她的母親,她既不表示親熟,也不顯得陌生。年輕的政治部主任是帶著噩耗來的,但他見到何小曼之後,把褲袋裏的電報又摁了回去。電報告訴小曼,她新婚不久的丈夫陣亡了。
小曼知道丈夫犧牲是一年以後。那時她的病情稍微好轉。消息是由她的主治大夫轉告的,因為烈士遺物、存款以及撫恤金之類,一堆表格,需要烈士遺孀簽字。沒有小曼的簽字,烈士在老家的父母無法享受兒子以生命給他們換取的微薄好處。主治大夫是小曼最信賴的人,當他把發生在一年前的噩耗告訴小曼時,小曼接受得很平靜。大夫懷疑她是否聽懂了,但第二天他確信她懂了,因為在她的病床邊,放著一張二寸照片,還在漱口缸子裏插了一把草地上采來的金黃色野花:那種除草劑都除不淨的蒲公英花。二寸的結婚照上,小曼和丈夫似乎還生疏,笑容都有些不好意思。那個曾經受過小曼護理的排長,黑瘦的臉,眼睛很亮,但眼神呆板。小曼曾經過失望的滄海,遇見第一個島嶼,就登陸了。
“你不要悄悄地流淚,你不要把兒牽掛……”
假設這囑咐是兒子向母親發出的,被囑咐的一定是親媽,嫁給繼父的母親就不再是親媽。母親也許會悄悄流淚,但同時慶幸不必再把小曼牽掛。小曼遠行三千裏,母親為她梳了那樣難以拆散的發辮,就是把所有牽掛一勞永逸地給予了,從此可以釋懷。
“假如我在戰鬥中光榮犧牲,你會看到盛開的茶花。”
什麽倫理?什麽邏輯?假如茶花盛開就意味著兒子沒了,親媽們寧願天下沒有山茶樹!
歌裏的兒子無比抒情浪漫,向親媽做善後交代:“啊……啊……啊……啊……山茶花會陪伴著媽媽!”
假如小曼在拖著那個男護理員回包紮所的途中光榮了,換成山茶花陪伴母親,母親答應嗎?也許母親寧可山茶花陪伴;少了小曼,母親的家庭便完整了:老革命丈夫,兒女雙全,山茶花替代了小曼,無語無欲地陪伴,點綴裝點地陪伴,母親的心從此解放了,自由了,不需要再在複雜的人物關係中來回變形了。啊……啊……啊……啊……再見吧媽媽!有沒有山茶花陪伴,小曼反正是早已再見了媽媽。
應該說年輕的政治部主任頗有才華,把戰地天使的心理活動杜撰得催人淚下,坐在大禮堂裏的中學生們哭了。坐在最前排的幾個女孩哭得嗚嗚的。小曼是不會哭的,有人疼的女孩子才會哭。她在跟母親單方麵永別時都沒有一顆淚珠。她合上演講稿,也合上一九七七年那個春天。楊花似雪的春天下午,她收到母親的信,說有個叔叔將到成都出差,她請他為小曼帶了些上海的零食。小曼在大門口從叔叔手裏接過一個大網兜時眼淚幾乎流下來,那是她替母親屈出來的眼淚,她錯怪了母親而母親不計較她,她為此而生出淚來。她是怎樣跑回宿舍的?她是怎樣在跑回宿舍的沿途邀請每一個人的?“來吃吧!我媽給我帶好吃的來了!”女兵們出於好奇,朝她正在拆散的紙包裏張望,最後看見的是一堆小袋包裝的鹽津棗,用切碎的橘子皮醃製曬幹,不雅別號叫“鼻屎”,兩分錢一袋,那一堆一百袋是不止的,一粒一粒地吃,母愛可以品味到母親辭世。那麽大個網兜還裝著什麽?一個塑料油桶,一個信封,信封裏有一封信和一遝全國糧票。母親聽說四川黑市活躍,全國糧票可以換到炒菜油,她要女兒替她做一次黑市交易。小曼看著堆成一座小山的鹽津棗,才明白如此廉價的零食也是不能白吃的,這是母親給她做黑市交易的報酬。
那一次我們所有人收起了刻薄,在小曼可憐巴巴邀請我們分享鹽津棗時,都上去拿了一袋。小曼還是滿足了母親,糧票換菜油成交了。那個叔叔來取菜油的那天,小曼委托同屋的女兵代交,自己假托去門診部做腰部理療。實際上她哪裏也沒去,就站在公共廁所裏,從磚頭壘砌的空隙看到叔叔拎著滿滿一桶菜油,以那種圓滿完成任務的輕快腳步走過去。
那以後,我們記憶裏的何小曼更沉默,更溜邊,不再像過去那樣,當我們提起母親時她會突然興奮,會把她母親吹噓成一個大明星:她母親在時髦的上海人裏風頭也是足的,一件黑絲絨西裝,一根雪白紗巾,走在馬路上,沒有人不看的!那件黑絲絨西裝多少次給鄰居借去做樣子,裁剪出來,穿在她們身上就是不對,沒有她母親的腰身啊!為了讓大家信服,她還會拿出一張一寸小照片,是兩個女人的合影,小曼指著上下兩張從畫框外斜著伸進畫麵的臉蛋讓大家猜,哪個是她母親。沒等人開始猜,她便咯咯地笑著說,兩個都是,她母親年輕時,上海照相館裏時興過這種噱頭,一個人扮成兩個人。背後我們說,也就那麽回事兒嘛,好像我們沒見識過美人兒似的!
黑市交易成功,母親對女兒的交易本領有了把握,緊接著給小曼打了個長途電話,派下來又一樁交易。母親聽說成都的少數民族商店賣一種藏藥,可以滋補老年男性,但沒有少數民族身份卻買不來,小曼曾跟母親說到過團裏招收了一個藏族歌唱家,是否可以麻煩歌唱家,把她的少數民族身份證借用一下?小曼簡短地告訴母親,藏族歌唱家早回西藏了,試用期都沒滿就走了。母親說:“真的?!怎麽會呢?!”小曼懶得跟她解釋,藏族歌唱家因為受到美聲發聲訓練而失去了原來的好嗓音,被團裏退了兵。她隻是說:“媽媽再見!”就掛了電話。她站在電話機旁邊,手搭在話筒上,站了很久,為了讓自己感受孤兒的獨立自由、無牽無掛。二十多歲做孤兒,有點兒嫌晚,不過到底是做上了,感覺真好,有選擇地做個孤兒,比沒選擇地做拖油瓶要好得多。
“假如我從戰場上勝利歸來,再來看望親愛的媽媽……”
歌裏的兒子不會懂得世上還有小曼這樣的女兒,因為他無法想象世上會有她那樣的母親。
一九七九年四月的這天,何小曼是太陽,四周簇擁著多少向日葵一般燦爛的年輕小臉!也就是他們這樣的年華吧?她帶著母親給她梳的兩根“法國辮子”,投奔三千裏外的新生活。她那麽不舍得拆散辮子,最後它們竟然拆不散,竟然隻能被剪斷。“剪斷”最不麻煩,是更好的持續,父親不也是選擇剪斷?剪斷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剪斷的是事物和人物關係向著醜惡變化的可能性。她在一個個筆記本上簽名,她的名字就剩了兩個字:“小曼”。剪斷了呀,她難道不該給自己一份無需從屬的自由?她筆下流動著“小曼”“小曼”“小曼”,父親給予她的,她從母親手裏收回了,把不屬於她的還給了母親和繼父,她不需要那個“何”字,何小曼?何為小曼?何人的小曼?小曼隻能是她自己,是自己的。
小曼每天要接受多少崇拜!把我們給她的欺淩和侮辱千百倍地抵消,負負得正,而正正呢?也會相互抵消嗎?太多的讚美,太多的光榮,全摞在一塊兒,你們不能勻點給我嗎?旱就旱死,澇就澇死……小曼簽名簽得手都要殘了,汗順著前胸後背太陽穴淋漓,是不是又在發餿?肯定是餿了。報紙上的大照片上的,哪能是她小曼?隻能是另一個人,看去那麽涼爽清冽。而小曼動不動就被汗泡了,被汗漚餿了,餿得發臭。她開始擺脫人們,向人群外麵突圍,簽字的獎品鋼筆也不要了。幾條胳膊拉住她,還有我,還有我,您還沒給我簽呢!所有的年輕小臉都湊到她身上了,別忘了,你們過去可是不要觸摸我的!
這天晚上,她回到軍區第一招待所,門崗叫住她,遞給她一封電報。被她永別了的母親,居然要來看她。夜裏,小曼躺在這家高幹招待所的席夢思床上,想著一個問題,是她變成了另一個人,還是世界變成了另一個世界,人群變成了另一個人群?或是母親變成了另一個母親,由疏變親由老變小,變回那個接受了父親千般愛撫而孕育了她的親媽?還是把她變回了一個生命新芽,在親媽子宮裏回爐,然後以新名分問世?她分明有了新名分,隻是個不適合她、讓她不好意思、不敢當的新名分,因為她沒有親媽為她回爐。早晨,她在《再見吧媽媽》的歌聲裏驚醒,感到過分飽脹,滿肚子都是《再見吧媽媽》的歌詞,無法消化,也無法嘔吐。她還覺得胸悶窒息,氣管裏肺裏都是那歌聲,她不能變成山茶花去陪伴媽媽,她不能變成任何人,她還要做她自己,哪怕受人歧視,招人嫌惡,還是要做她自己,除了母親的子宮給她回爐。
我後來遇到劉峰,聽說小曼突發精神分裂,就去了她住院的軍區總醫院精神科打聽。那時她已經被轉入更加專業的精神疾病醫院——重慶歌樂山醫院。我聽說的是這樣的情景:那天早上,“戰地天使”何小曼打開窗戶對樓下跑操的人們叫喊:“停!讓他停!別唱了!”
所有跑操的人、掃院子的人都停下來,看著她。她的頭發蓬得像一個超大的黑色蒲公英。
“停!別唱了!”她對著天地中的歌聲嘶喊。
服務員打開她的房門,講稿被撕碎了,成了雪片,把她腳下的地板下白了。她對服務員說:“我不是戰鬥英雄,我離英雄差得太遠了。”
她一直咕噥這幾句話,上午的報告會隻能取消。下午招待所來了個中年女子,說是從上海來,來看她的女兒何小曼。女人左手拎一個旅行箱,右手拎一個網兜,網兜的內容人們是看得見的:一個金屬的大餅幹筒,一個大糖盒,都金光燦爛,在成都人看來,光是空盒子空筒就價值連城。網袋裏還裝著一大串香蕉,成都人早忘了香蕉長什麽樣了。女人個子不高,不過被手裏輜重墜得更矮。服務員跟女人說,她女兒今天到現在還把自己鎖在屋裏,插著門,誰也進不去。
女人跟著服務員來到那個房間的門口,服務員試著輕輕敲門,沒人應聲。此房間朝南,大好的光線把一雙鞋的兩個半高跟影子投射在門縫下,屋裏的人顯然背貼著門站著,而怎麽敲門、叫門,那雙腳就是一動不動。
中年女人推開服務員,對著門縫輕聲呼喚:“小曼,開門啊,媽媽來看你了。”
門裏有了點聲音,皮鞋底和地板在摩擦。門內的人在轉身,從背靠著門轉成麵對著門。
“曼曼!開門呀!”
換了的稱呼使門裏的人拔掉了門栓。
“曼曼!”
門開了,何小曼容光煥發,新軍裝新帽子,胸前別滿軍功章紀念章,肩膀上斜挎著一根紅色綢帶,綢帶中央是個大繡球,簡直就是個年輕的女元帥。她眼裏也是英雄照片裏那種直麵未來永垂不朽的目光。中年女人往後退縮一步,用服務員的半個身體做她的掩體,先看看這個年輕女元帥怎麽了?明明活著,怎麽就進入了這種永垂不朽的狀態?
此刻她聽見小曼誠懇地低語:“我離英雄差太遠。我不是你們找的人……”
她就這樣從母親和服務員麵前走出門,沿著走廊往前走,隻有這一句話:“我離英雄差得太遠……”
她就那樣下了樓,在《再見吧媽媽》的歌聲裏走進了大太陽底下。中年女人恍過神來,這真是她的女兒何小曼。她跟著奔跑下樓,網兜裏的餅幹筒糖盒子也一路敲鑼打鼓。
何小曼在招待所院子裏被警衛戰士拉住,因為一輛首長的轎車從樓後過來,差點把她撞倒。首長的轎車不撞她就要撞圍牆。何小曼的母親這時發出一聲哀號,兩手捂住眼睛。她以為女兒沒有犧牲在前線,而犧牲在首長車輪下了。首長卻落下車窗玻璃,大聲嗬斥:“瘋了啊?往哪兒撞?!”
當看見小曼渾身徽章、光榮花、彩帶,是個女英雄,首長不吭氣了。首長從轎車裏下來,看出什麽端倪來,問小曼:“小妮子,你怎麽了?”
小曼臉上是一個天使的微笑。
何小曼在精神科住院的一年,就一直帶著這樣的天使微笑,無憂無慮的,親和善意的,似乎對自己被拘禁在極有限的活動空間,每天一把一把地吞食藥片毫無意見。也似乎精神科就是她的天堂。住進醫院的第五天,年輕的政治部主任來了,對於他,何小曼神態中沒有任何記憶的痕跡。就像對她的母親,她既不表示親熟,也不顯得陌生。年輕的政治部主任是帶著噩耗來的,但他見到何小曼之後,把褲袋裏的電報又摁了回去。電報告訴小曼,她新婚不久的丈夫陣亡了。
小曼知道丈夫犧牲是一年以後。那時她的病情稍微好轉。消息是由她的主治大夫轉告的,因為烈士遺物、存款以及撫恤金之類,一堆表格,需要烈士遺孀簽字。沒有小曼的簽字,烈士在老家的父母無法享受兒子以生命給他們換取的微薄好處。主治大夫是小曼最信賴的人,當他把發生在一年前的噩耗告訴小曼時,小曼接受得很平靜。大夫懷疑她是否聽懂了,但第二天他確信她懂了,因為在她的病床邊,放著一張二寸照片,還在漱口缸子裏插了一把草地上采來的金黃色野花:那種除草劑都除不淨的蒲公英花。二寸的結婚照上,小曼和丈夫似乎還生疏,笑容都有些不好意思。那個曾經受過小曼護理的排長,黑瘦的臉,眼睛很亮,但眼神呆板。小曼曾經過失望的滄海,遇見第一個島嶼,就登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