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震所在的小山村交通閉塞,四周大山環繞,一出門眼前就是連綿的群山。


    正所謂七分山二分山地一分水田,正是因為山區田地稀少,為了填飽肚子,農民大部分時間都要用在山裏的山地上。


    為了創收,也為了家裏的溫飽,村民們開始在山裏的山地裏種紅薯和大豆、玉米,還有高粱。


    在國家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以後,家庭經濟取代了集體經濟,搞錢就成了每一個農村家庭擺在麵前的問題。


    以前集體的時候,大家一起勞作,雖然也有勞力的強弱,工分的差異,但是都相差不是很大,大家的生活也都差不多,誰也別笑誰。


    可是現在不同了,鄉裏農貿集市的開放和供銷社的放鬆管製,使得一些心思活絡的村民開始變得富裕起來。


    劉英為什麽那麽八卦穿山甲的事情,就是因為裏麵涉及到豐厚的利潤,農民兄弟想要掙點錢實在是太難了!


    水稻種子要錢,農藥化肥要錢,國家的農業稅要錢,家裏的小孩上學要錢,更不用說油鹽醬醋,還有家裏麵的吃穿。


    如果田地多的地方還好,還能勉強度日,要是田地少的地方,累死累活一年下來,溫飽問題都不一定能夠保證,甚至需要借債才能維持下去!


    以譚震家為例,在分田到戶的時候,她家所在的生產隊給每個村民分了不到五分田,譚震家一家四口,就是兩畝水田。


    南方水稻一般都有兩季,分早稻和晚稻,按照最好的年成計算,兩畝水田兩季能收毛稻穀30擔,曬幹以後再剔除其中的稻草和雜質,估計還能有20擔左右,這一擔稻穀按照農村的計重大約是100-120斤左右,也就是說家裏辛苦一年,可得稻穀2000斤左右。


    2000斤稻穀需要到村裏的輾米廠加工成大米,預計得到大米1500斤左右,當然還有一些粗劣的米糠,就這還是年成好的收入,要是年成不好,估計連1000斤大米都很難保證。


    譚震家四口人,父母正值壯年,譚震和弟弟也正是生長發育的時候,都是能吃的年紀,那年頭普遍生活水平不高,油水少,農村的人都特能吃。


    俗話說,菜不夠,飯來湊,一天三餐不說多吧,兩斤米還是要的,一年365天,就要730斤大米的消耗。


    這還是最基本的消耗,誰家都有親戚來玩,再加上逢年過節的部分消耗,尤其是譚震家七個姑姑,每年的回禮就是一個巨大的坑。


    所以往年每到春節,老三叔都是眉頭緊鎖,強掩歡笑,為什麽,就是因為除了糧食不說,還得借錢過年。


    糧食不夠吃不說,農藥化肥種子還要借錢去買,孩子的學費也需要去打招呼,想想就讓人頭疼!


    農業稅就更加不用說了,絕對不能延誤,要不然政府的工作人員是要上門“采取措施”的,至於是什麽樣的措施,經曆過那個年代的農村人自然清楚,這裏就不多說了,怕被和諧!


    所以說農村人那個時候真的很難,也就是後來國家開始實施改革開放,讓村裏的年輕人有了打工的機會,這才讓農村的經濟慢慢變得好了起來。


    特別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後,南方開始湧現大量的工廠,村裏的人開始洶湧而出,南下粵省,那個時候,偌大的鄉村,就隻有一些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小孩在家。


    不是農民兄弟嫌棄家鄉的貧困,是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外麵辛勤的打拚,一切就是為了生存,當然更多的是為了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過上幸福的生活。


    不說了,再說就要跑題了!


    …


    手裏的野物賣了好價錢,三哥自然是高興異常,在供銷社買了不少好東西帶回家。


    因為是下山,回家的時候感覺特別輕快。


    在山路邊的涼亭裏,譚震碰到了自己的父親,他正和供銷社的肖德旺坐在涼亭的石凳上聊天,旁邊還放著幾捆電線。


    譚震知道,老三叔蟄伏了一段時間,內心又蠢蠢欲動起來,估計又想著去河裏麵撈一把。


    說白了,就是電魚!


    在八十年初期,家鄉小河裏魚蝦還是挺多的,譚震印象中就有人用小電瓶在小河邊捕過很多魚,有不少還是三四斤重的大草魚,當時看的他是羨慕不已。


    實事求是的說,他們這種用電線打魚的做法還是很危險的,而且違法,如果是在幾十年以後,估計警察叔叔都是要上門的,不過在那個年代,法製還沒有健全,這種打擦邊球的事多了去了,警察都不惜的搭理。


    譚震看過他們做的電魚器,就是用拿一根幾米長的大竹竿,末端綁上兩根木條,木條上麵纏上鋁線。


    然後直接把電線掛在村裏的電線杆上,電源一接通,就會在末端產生巨大的電流,那威力不容小覷!


    譚震曾經試過,用手摸離電魚器幾米遠的水麵,手都是麻酥酥的!


    這個時候由於農村也是剛剛試行土地承包到戶,那些昂貴的電魚器一般人可買不起,所以老三叔他們這才打起了供銷社電線的主意。


    那時候是計劃經濟時代,賣方市場!供銷社是絕對的強勢單位,這些電線拿來電完魚後,再重新拿回去賣,也不會因為電線用過賣不出去,何樂而不為呢!


    供銷社的肖德旺是父親的好朋友,經常一起玩,今天就是特意趕在休息日下鄉電魚的,他也看見了譚震,衝他招了招手。


    “小震…過來坐,下午一起電魚,晚上有魚吃!”


    “肖叔,要注意安全呀!”看著這成捆的塑料電線,譚震心裏膈應的慌。


    “你老爸可是這方麵的行家,你怕啥?”肖德旺看著譚震擔心的樣子,笑了起來。


    “放心吧,兒子!你老爸有經驗…”老三叔摸著譚震的腦袋,安慰道。


    “三叔,下午我能不能來幫忙電魚呀?”三哥看著這些簇新的電線,有些眼熱。


    “當然可以啦,我負責電魚,你負責拉電線,老肖負責提桶撿魚…”,老三叔笑著說道。


    “還有我!”譚震趕緊舉起了雙手。


    “你還小,就跟你肖叔一起撿魚吧!走吧!時辰也不早了,下午還得抓緊時間,晚上還等著魚下鍋呢”


    老三叔看了看表,站起身來,招呼大家一起往山下走。


    回到家,父親就開始安裝電魚器,其實說白了就是一根竹竿上麵布滿裸露的鋁線,然後接上電線,再聯通地線,就成了電魚器。


    老三叔裝好就把電魚器的末端放在水裏,他拿起一根竹竿,綁上露出鋁線的小鉤,開始往電線杆上麵掛線。


    那個時候農村的輸電線路為了省錢,全部用的都是裸裝的鋁線,也就是沒有絕緣外皮的電線,時不時的就閃耀著火花,看著都有些滲人。


    隻要是大風大雨天氣,有電線杆的地方就是“重災區”,隨時可能漏電,所以那個時候農村經常發生電傷人的事故。


    那個時候你隻要下雨天下鄉看見電線杆,最好離它遠一點,不然就有可能禍從天降!


    隨著一道“滋滋”的火花閃過,電線已經掛上去了,通電以後電魚器的末端水麵明顯有水波泛起,有不少魚兒露出白肚皮,浮在水麵,旁邊的小蝦更是密密麻麻的浮出水麵,開始沿著岸邊聚集。


    “老譚,可以了!”肖德旺高興的叫了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返七零,回首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夜打更人胖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夜打更人胖胖並收藏重返七零,回首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