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震的同學叫李達,就住在李家莊,因為跟河水村不遠,譚震經常去他家玩。
其實縣城就那麽大,八十年代的縣城說實話還比不上後世的一個小鎮。
隻有一條大街,沿國道線一字擺開,旁邊幾條小街道,就組成了縣城,也就一平方公裏左右,其他地方就挨著農村了。
沿縣城轉一個圈,不會超過一個小時,要是騎自行車,會更快,可能就十來分鍾的時間。
譚震是走路過來的,李家莊在縣城的邊緣,走路大約需要二十幾分鍾,雖然沒有騎車那麽快,他還是覺得走走路更舒服。
他覺得還是身體力行的好,不要像後世那樣,出入都坐車,遠的坐高鐵,飛機,近的坐小車,電單車,連騎自行車的機會都越來越少。
這樣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人人都成了啤酒肚。
缺乏鍛煉的後果是很嚴重的,身體日益肥胖,高血壓,冠心病接踵而來,連爬個樓梯,也是累的氣喘籲籲,彎個腰都成了奢侈。
想想這樣的結果,譚震就不寒而栗,他可不想成為這樣的人。
走在縣城的郊區,碧綠的田野,蒼翠的森林,新鮮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
李達的家在村子中間,房子旁邊有一個魚塘,是村裏的集體資產,平時是承包給人養魚,也就象征性的收點錢,到年底幹了魚塘再給大夥分魚吃。
不過後來因為縣城經濟發展的原因,地價上漲,這個魚塘也成了香餑餑,村裏就把它給填了,蓋了一棟大樓做寫字樓出租,給村裏增加了不少收入。
當然,現在這個魚塘還在,裏麵還種有荷葉蓮藕,還養著不少魚呢。
李達就經常來這裏釣魚,村裏承包魚塘的人也不好說,再加上都是同族同宗,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沒看見,反正也釣不了幾條。
走到村裏的魚塘邊,就看到李達正蹲在魚塘的一角,拿著一根釣竿,正聚精會神的在釣魚。
譚震躡手躡腳的走了過去,“嗨…”的一聲大喝,李達嚇一大跳,腳一滑,“噗通”掉進了魚塘裏麵。
“我草!你屬耗子的,大白天的也不吭一聲,害的我褲子都弄濕了”,李達從魚塘裏爬了起來,擰著濕漉漉的褲子笑罵道。
他們兩個經常這樣開玩笑,都習慣了。
魚塘的邊緣不深,也就一米左右,不過褲子都濕了,穿著肯定不舒服,魚是釣不成了,李達收拾好魚竿,準備回家。
譚震開始還以為他今天肯定收獲不小呢,結果拿起魚桶一看,大跌眼鏡,桶裏隻有兩條鯽魚,不到一兩重,也就煮個鯽魚湯還可以,紅燒估計塞牙縫都不夠。
“合著你蹲這麽久,就釣了這兩條小魚?”譚震看著李達,實在有些無語。
“沒辦法,來這釣魚的人太多,這魚天天跟人打交道,都快成精了,哪有那麽容易上鉤的…”,李達振振有詞的說道。
“釣魚也是要講方法的,你這方法就不對,你這魚塘的魚基本是鯽魚,鯉魚和草魚,要針對性的做魚餌料,才能釣著大魚”,譚震笑著對李達說道。
李達精神一振,下意識的問道:“你是說你有把握釣著大魚?”
“當然,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不過,就怕釣的多了,承包魚塘的大叔來罵人,到時候可就不好了,嘿嘿…”,譚震很自信的對李達說道。
“沒事,這個魚塘是村裏的的公產,真要論起來,咱家也是有份的!”,李達大大咧咧的回答道。
“好!這可是你說的,出了問題你負責”,譚震戲謔的看了李達一眼。
“那必須的,我說話算數,有問題我搞定!”李達拍著胸脯說道。
“你看這是什麽?”
譚震拿出自己隨身帶著的袋子遞到李達麵前,裏麵有幾個裝著魚餌的玻璃瓶。
“我靠!看來你是早有準備呀,你先釣著,我回去換條褲子先”,李達把魚竿遞給譚震,興衝衝的回家了。
釣魚是要講技巧的,首先第一步就是要選好位置,像魚塘這種圈養的首選之地就是魚塘管理人經常投料的地方,這個地方肯定有魚。
其次就是餌料,一般鯽魚是生活在魚塘底層,喜歡吃蚯蚓,紅蟲之類。
鯉魚一般生活在深水層,喜歡吃玉米麵和蚯蚓,草魚一般生活在水域中層,它比較喜歡吃蘆葦心和螞蚱之類。
當然這個隻是魚類愛吃的普通魚料,譚震這可是秘製魚料。
說起來這還是上一世一個“老魚杆”的秘密武器,譚震也是纏了他好久,又跟著他釣魚學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學會的。
這種魚餌是用特殊材料炒製而成,光香油就用了二兩,這還是譚震偷偷在野外用鐵鍋炒的,要是在家裏炒,劉英非得揪著他的耳朵,罵他“敗家”了。
譚震已經找到魚塘投料的地方,他看到那裏不時有魚泡冒出來。
他坐了下來,打開魚罐,一股香味撲麵而來,讓人都想吃一口,何況魚呢。
譚震裝好魚餌,放下魚竿,現在就靜等魚兒上鉤了。
不得不說這餌料就是地道,沒過一會,魚漂動了,譚震鬆動著魚線,慢慢溜著魚。
從手感可以確定這是一條3-4斤的大草魚,這可不能急,得把魚溜累了,你才能下手,要不然鐵定沒戲。
一般的人釣魚,都喜歡魚漂一動,立馬就手一揚,以為魚到手了,殊不知那個時候魚兒還沒完全吞食。
魚也是有智商的,你一揚,它立馬知道壞了,這是圈套!馬上把餌料吐出來,跑路了!
即便它吞食了,那個時候也是它最頑強的時候,其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就是魚線崩了,釣魚的人也用力過猛掉水裏了。
譚震來回溜了十幾分鍾,發現魚也累了,他慢慢的收動魚線,把魚拉到魚塘邊,一條三四斤的大草魚已隱約可見。
他另一隻手拿起魚抄,悄悄的伸進水裏,靠近草魚身邊,猛地拉起魚抄露出水麵。
草魚落在魚抄裏拚命掙紮,濺起的水花把譚震的衣服都弄濕了,他看看四周,沒人!
他抱起魚就進了李達家的廚房。
這麽大的魚,可不敢讓人看見,不然承包魚塘的人非得心疼死。
你弄幾條小魚陶冶陶冶情操也就罷了,三四斤的大草魚,魚塘也不多,知道了還不得找上門來。
其實縣城就那麽大,八十年代的縣城說實話還比不上後世的一個小鎮。
隻有一條大街,沿國道線一字擺開,旁邊幾條小街道,就組成了縣城,也就一平方公裏左右,其他地方就挨著農村了。
沿縣城轉一個圈,不會超過一個小時,要是騎自行車,會更快,可能就十來分鍾的時間。
譚震是走路過來的,李家莊在縣城的邊緣,走路大約需要二十幾分鍾,雖然沒有騎車那麽快,他還是覺得走走路更舒服。
他覺得還是身體力行的好,不要像後世那樣,出入都坐車,遠的坐高鐵,飛機,近的坐小車,電單車,連騎自行車的機會都越來越少。
這樣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人人都成了啤酒肚。
缺乏鍛煉的後果是很嚴重的,身體日益肥胖,高血壓,冠心病接踵而來,連爬個樓梯,也是累的氣喘籲籲,彎個腰都成了奢侈。
想想這樣的結果,譚震就不寒而栗,他可不想成為這樣的人。
走在縣城的郊區,碧綠的田野,蒼翠的森林,新鮮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
李達的家在村子中間,房子旁邊有一個魚塘,是村裏的集體資產,平時是承包給人養魚,也就象征性的收點錢,到年底幹了魚塘再給大夥分魚吃。
不過後來因為縣城經濟發展的原因,地價上漲,這個魚塘也成了香餑餑,村裏就把它給填了,蓋了一棟大樓做寫字樓出租,給村裏增加了不少收入。
當然,現在這個魚塘還在,裏麵還種有荷葉蓮藕,還養著不少魚呢。
李達就經常來這裏釣魚,村裏承包魚塘的人也不好說,再加上都是同族同宗,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沒看見,反正也釣不了幾條。
走到村裏的魚塘邊,就看到李達正蹲在魚塘的一角,拿著一根釣竿,正聚精會神的在釣魚。
譚震躡手躡腳的走了過去,“嗨…”的一聲大喝,李達嚇一大跳,腳一滑,“噗通”掉進了魚塘裏麵。
“我草!你屬耗子的,大白天的也不吭一聲,害的我褲子都弄濕了”,李達從魚塘裏爬了起來,擰著濕漉漉的褲子笑罵道。
他們兩個經常這樣開玩笑,都習慣了。
魚塘的邊緣不深,也就一米左右,不過褲子都濕了,穿著肯定不舒服,魚是釣不成了,李達收拾好魚竿,準備回家。
譚震開始還以為他今天肯定收獲不小呢,結果拿起魚桶一看,大跌眼鏡,桶裏隻有兩條鯽魚,不到一兩重,也就煮個鯽魚湯還可以,紅燒估計塞牙縫都不夠。
“合著你蹲這麽久,就釣了這兩條小魚?”譚震看著李達,實在有些無語。
“沒辦法,來這釣魚的人太多,這魚天天跟人打交道,都快成精了,哪有那麽容易上鉤的…”,李達振振有詞的說道。
“釣魚也是要講方法的,你這方法就不對,你這魚塘的魚基本是鯽魚,鯉魚和草魚,要針對性的做魚餌料,才能釣著大魚”,譚震笑著對李達說道。
李達精神一振,下意識的問道:“你是說你有把握釣著大魚?”
“當然,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不過,就怕釣的多了,承包魚塘的大叔來罵人,到時候可就不好了,嘿嘿…”,譚震很自信的對李達說道。
“沒事,這個魚塘是村裏的的公產,真要論起來,咱家也是有份的!”,李達大大咧咧的回答道。
“好!這可是你說的,出了問題你負責”,譚震戲謔的看了李達一眼。
“那必須的,我說話算數,有問題我搞定!”李達拍著胸脯說道。
“你看這是什麽?”
譚震拿出自己隨身帶著的袋子遞到李達麵前,裏麵有幾個裝著魚餌的玻璃瓶。
“我靠!看來你是早有準備呀,你先釣著,我回去換條褲子先”,李達把魚竿遞給譚震,興衝衝的回家了。
釣魚是要講技巧的,首先第一步就是要選好位置,像魚塘這種圈養的首選之地就是魚塘管理人經常投料的地方,這個地方肯定有魚。
其次就是餌料,一般鯽魚是生活在魚塘底層,喜歡吃蚯蚓,紅蟲之類。
鯉魚一般生活在深水層,喜歡吃玉米麵和蚯蚓,草魚一般生活在水域中層,它比較喜歡吃蘆葦心和螞蚱之類。
當然這個隻是魚類愛吃的普通魚料,譚震這可是秘製魚料。
說起來這還是上一世一個“老魚杆”的秘密武器,譚震也是纏了他好久,又跟著他釣魚學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學會的。
這種魚餌是用特殊材料炒製而成,光香油就用了二兩,這還是譚震偷偷在野外用鐵鍋炒的,要是在家裏炒,劉英非得揪著他的耳朵,罵他“敗家”了。
譚震已經找到魚塘投料的地方,他看到那裏不時有魚泡冒出來。
他坐了下來,打開魚罐,一股香味撲麵而來,讓人都想吃一口,何況魚呢。
譚震裝好魚餌,放下魚竿,現在就靜等魚兒上鉤了。
不得不說這餌料就是地道,沒過一會,魚漂動了,譚震鬆動著魚線,慢慢溜著魚。
從手感可以確定這是一條3-4斤的大草魚,這可不能急,得把魚溜累了,你才能下手,要不然鐵定沒戲。
一般的人釣魚,都喜歡魚漂一動,立馬就手一揚,以為魚到手了,殊不知那個時候魚兒還沒完全吞食。
魚也是有智商的,你一揚,它立馬知道壞了,這是圈套!馬上把餌料吐出來,跑路了!
即便它吞食了,那個時候也是它最頑強的時候,其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就是魚線崩了,釣魚的人也用力過猛掉水裏了。
譚震來回溜了十幾分鍾,發現魚也累了,他慢慢的收動魚線,把魚拉到魚塘邊,一條三四斤的大草魚已隱約可見。
他另一隻手拿起魚抄,悄悄的伸進水裏,靠近草魚身邊,猛地拉起魚抄露出水麵。
草魚落在魚抄裏拚命掙紮,濺起的水花把譚震的衣服都弄濕了,他看看四周,沒人!
他抱起魚就進了李達家的廚房。
這麽大的魚,可不敢讓人看見,不然承包魚塘的人非得心疼死。
你弄幾條小魚陶冶陶冶情操也就罷了,三四斤的大草魚,魚塘也不多,知道了還不得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