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兄弟中,也就老三叔和四叔關係最好。
哪怕是成家立業以後,老三叔都沒少關照這位弟弟。
大人的態度也間接的影響到了他們。
譚震童年的很多時間,都是在四叔家度過的。
譚震一家離開的時候。
譚震看到爺爺還站在二伯家的屋簷下衝他揮手,臉上還帶著笑。
可是笑臉上分明透著陰鬱,似乎有滿腹的心事。
其實譚震也知道。
不外乎就是一些家長裏短,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
一般人可能不覺得,可是作為一個大家長。
爺爺的肩上承擔了太多太多的東西。
有時候公平看起來很簡單,一碗水端平就是。
可是在貧瘠的小山村,又談何容易。
這或許就是爺爺鬱悶的原因。
以前集體經濟的時候,大家都是一起幹活,一起吃飯。
沒什麽可爭得,也沒什麽可以惦記的。
可是自從家庭承包責任製實行以後,這個大家庭就名存實亡。
雖然在村裏的叔伯長輩主持下分了家。
可是因為一些家庭瑣事也是經常鬧得雞犬不寧。
幾個伯母嬸嬸都不是省油的燈,還都是牙尖嘴利的主。
鬧起來雞飛狗跳是常有的事。
今天因為菜園的地界發生糾紛,明天又因為田裏的事情開罵。
小事雖小,卻也是煩不勝煩。
偏偏爺爺又是個悶罐子,有什麽事都喜歡藏在心裏。
這或許就是前世他因此上吊自殺的原因。
農村有句俗語:“娶了媳婦忘了爹娘,兒子是個白眼狼”。
小的時候,譚震不懂,大人說起的時候,隻是覺得好笑。
現在看來,這不就是那個時代很多家庭的縮影嗎?
雖然不是所有的兒女都會在分家後會變得如此絕情。
但是在譚震所在的農村,很多老人在晚年都過得不是很好。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人性的蛻變吧!
譚震記得過不了幾年。
爺爺就會因為被二伯的辱罵導致心情鬱悶而上吊自殺。
爺爺是個要強的人,民國時期也曾是當地赫赫有名的一個人物。
隻是因為年紀大了,身體日益衰弱,需要家人的照顧。
在生活中不免會有些不便,遭人嫌棄。
這個事情多了,老人自然也會有一些牢騷。
偏偏二伯也是個執拗的性格。
他覺得自己已經仁至義盡,你這個老不死的還牢騷滿天。
有的給你吃就不錯了,還囉裏吧嗦的。
結果自然免不了一頓辱罵。
爺爺是個愛麵子的人,一氣之下,就做了傻事。
譚震記得爺爺去世後,奶奶就自己單過了。
或許就是因為兒子們傷了她的心。
她寧願自己單過,也不願再過那種寄人籬下的日子。
俗話說,種什麽因就結什麽果。
令人諷刺的是,若幹年後,二伯也因為年邁體弱遭兒子的辱罵繼而上吊自殺。
都說天道輪回,這或許就是報應吧!
兩年沒有回來,村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多了不少新房子,也添了不少小娃娃。
譚震是小山村走出去的第一個“狀元”,也是第一個考上燕大的。
自然也是小山村人人追捧的對象。
大堂哥的親身經曆已經證明,讀書也是能成大事的!
這將來又是譚家的一個“大官”呀!
也因為這個原因,老三叔這幾日特別的繁忙。
每日都有數不盡的邀請,道不盡的恭維。
那種阿諛奉承估計已經塞滿了他的耳朵。
毫無疑問,在村民們的眼裏,譚震未來可期!
要是譚震說自己真的沒有從政的意願。
還是想做點小生意,過著得過且過的普通人生活。
估計肯定會被鄉下的叔伯長輩罵個狗血淋頭。
在他們眼裏,吃公家飯,從政做官才是正途。
從古至今,“士農工商”的排序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商人在老一輩人眼裏就是低賤的職業。
不是迫不得已不會選擇走這條路。
既然是“狀元蒞臨”,自然要“光宗耀祖”!
譚震和大堂哥還有譚華都被帶到了村裏的譚家祠堂。
小山村裏麵積小,地方有限,沒有辦法建一個大的祠堂。
譚家就在村裏的後山湊錢建了一間房子,充作譚氏宗祠。
譚氏家族真正的宗祠還是在山上的譚家村。
就在譚震從鄉政府下山的公路邊。
那裏才是譚氏家族的大本營,有上百戶譚家人在此居住。
譚震爺爺一家當年也是從譚家村搬出來的。
聽說過幾天還要到譚家村去拜祭祖先。
在一陣鞭炮聲中,譚震作為“狀元”率先祭拜。
祭台上麵供奉著譚氏祖先的牌位。
譚震先是一個三叩首,接著再上香。
又一個三叩首,才算是完成。
然後大堂哥和譚華也是依葫蘆畫瓢照樣操作了一番。
最後是整個譚氏家族的男性成員都在祠堂叩首祭拜。
由於祠堂實在太小,容納不了那麽多人。
很多人也隻有在祠堂外麵祭拜。
譚震對這種農村的習俗很不以為然。
但是中國的百年傳統向來如此。
他也不得不強裝笑顏,像一個木頭人。
在長輩們的敦敦教導中,接受他們的擺布。
對“狀元”感興趣的不隻是譚氏宗親,還有鄉中學的領導。
鄉中學高中部這幾年每況愈下,已經好幾年沒有出過大學生了。
至於初中部,也隻是僥幸考上幾個中專生而已。
這種情況也導致許多家長紛紛將孩子轉移到其他學校。
毫無疑問,一個沒有升學率的學校是沒有希望的。
家長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送到學校,自然是希望有所收獲的。
“望子成龍”雖然聽起來有點庸俗,卻是學生家長的殷切期望。
鄉中學去年的高考顆粒無收,據說連中專生也沒撈一個。
高考畢業班也因此被壓縮為兩個班級,這也使得學校領導和老師大失顏麵。
聽說譚震回家,學校領導立馬就上了門。
盛情邀請譚震同學去給高中畢業班的同學們鼓鼓勁。
到底是曾經的母校,還是老家的學校,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
就連大堂哥也不能免俗,也被拉來作了道具人。
回到曾經的母校,照例是一番照本宣科的演說。
領導的致辭,老師們的勉勵,學生代表的發言,然後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學校領導的良苦用心譚震自然知曉。
可是沒卵用,這個本來就已經沒落的鄉中學。
過兩年就會因為那棟教學樓的坍塌解散高中部,僅留下初中部。
徹底結束了鄉中學高中部的曆史。
到時候再想讀高中,就得到十幾公裏以外的縣中學去就讀了。
回來的幾天,譚震都很忙碌,每天都要跟父母去走親戚。
幾年沒有回來,幾位姑媽都有了怨言。
私下裏說老三叔發財了跑去了縣城,把他們姐妹都給忘了。
這雖然是開玩笑的話,可是也說明了親戚之間是需要走動的。
要不然就會變得生分,何況這都是實在親戚。
譚震也不得不跟著父母,每天奔波在“走親戚”的路上。
幾個姑媽家,還有舅舅家,譚震都跟著父母跑了一趟。
除了廣東的姑媽家離得實在太遠,老三叔去不了。
其他的要去的親戚都在臘月三十到來之前走完了。
哪怕是成家立業以後,老三叔都沒少關照這位弟弟。
大人的態度也間接的影響到了他們。
譚震童年的很多時間,都是在四叔家度過的。
譚震一家離開的時候。
譚震看到爺爺還站在二伯家的屋簷下衝他揮手,臉上還帶著笑。
可是笑臉上分明透著陰鬱,似乎有滿腹的心事。
其實譚震也知道。
不外乎就是一些家長裏短,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
一般人可能不覺得,可是作為一個大家長。
爺爺的肩上承擔了太多太多的東西。
有時候公平看起來很簡單,一碗水端平就是。
可是在貧瘠的小山村,又談何容易。
這或許就是爺爺鬱悶的原因。
以前集體經濟的時候,大家都是一起幹活,一起吃飯。
沒什麽可爭得,也沒什麽可以惦記的。
可是自從家庭承包責任製實行以後,這個大家庭就名存實亡。
雖然在村裏的叔伯長輩主持下分了家。
可是因為一些家庭瑣事也是經常鬧得雞犬不寧。
幾個伯母嬸嬸都不是省油的燈,還都是牙尖嘴利的主。
鬧起來雞飛狗跳是常有的事。
今天因為菜園的地界發生糾紛,明天又因為田裏的事情開罵。
小事雖小,卻也是煩不勝煩。
偏偏爺爺又是個悶罐子,有什麽事都喜歡藏在心裏。
這或許就是前世他因此上吊自殺的原因。
農村有句俗語:“娶了媳婦忘了爹娘,兒子是個白眼狼”。
小的時候,譚震不懂,大人說起的時候,隻是覺得好笑。
現在看來,這不就是那個時代很多家庭的縮影嗎?
雖然不是所有的兒女都會在分家後會變得如此絕情。
但是在譚震所在的農村,很多老人在晚年都過得不是很好。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人性的蛻變吧!
譚震記得過不了幾年。
爺爺就會因為被二伯的辱罵導致心情鬱悶而上吊自殺。
爺爺是個要強的人,民國時期也曾是當地赫赫有名的一個人物。
隻是因為年紀大了,身體日益衰弱,需要家人的照顧。
在生活中不免會有些不便,遭人嫌棄。
這個事情多了,老人自然也會有一些牢騷。
偏偏二伯也是個執拗的性格。
他覺得自己已經仁至義盡,你這個老不死的還牢騷滿天。
有的給你吃就不錯了,還囉裏吧嗦的。
結果自然免不了一頓辱罵。
爺爺是個愛麵子的人,一氣之下,就做了傻事。
譚震記得爺爺去世後,奶奶就自己單過了。
或許就是因為兒子們傷了她的心。
她寧願自己單過,也不願再過那種寄人籬下的日子。
俗話說,種什麽因就結什麽果。
令人諷刺的是,若幹年後,二伯也因為年邁體弱遭兒子的辱罵繼而上吊自殺。
都說天道輪回,這或許就是報應吧!
兩年沒有回來,村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多了不少新房子,也添了不少小娃娃。
譚震是小山村走出去的第一個“狀元”,也是第一個考上燕大的。
自然也是小山村人人追捧的對象。
大堂哥的親身經曆已經證明,讀書也是能成大事的!
這將來又是譚家的一個“大官”呀!
也因為這個原因,老三叔這幾日特別的繁忙。
每日都有數不盡的邀請,道不盡的恭維。
那種阿諛奉承估計已經塞滿了他的耳朵。
毫無疑問,在村民們的眼裏,譚震未來可期!
要是譚震說自己真的沒有從政的意願。
還是想做點小生意,過著得過且過的普通人生活。
估計肯定會被鄉下的叔伯長輩罵個狗血淋頭。
在他們眼裏,吃公家飯,從政做官才是正途。
從古至今,“士農工商”的排序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商人在老一輩人眼裏就是低賤的職業。
不是迫不得已不會選擇走這條路。
既然是“狀元蒞臨”,自然要“光宗耀祖”!
譚震和大堂哥還有譚華都被帶到了村裏的譚家祠堂。
小山村裏麵積小,地方有限,沒有辦法建一個大的祠堂。
譚家就在村裏的後山湊錢建了一間房子,充作譚氏宗祠。
譚氏家族真正的宗祠還是在山上的譚家村。
就在譚震從鄉政府下山的公路邊。
那裏才是譚氏家族的大本營,有上百戶譚家人在此居住。
譚震爺爺一家當年也是從譚家村搬出來的。
聽說過幾天還要到譚家村去拜祭祖先。
在一陣鞭炮聲中,譚震作為“狀元”率先祭拜。
祭台上麵供奉著譚氏祖先的牌位。
譚震先是一個三叩首,接著再上香。
又一個三叩首,才算是完成。
然後大堂哥和譚華也是依葫蘆畫瓢照樣操作了一番。
最後是整個譚氏家族的男性成員都在祠堂叩首祭拜。
由於祠堂實在太小,容納不了那麽多人。
很多人也隻有在祠堂外麵祭拜。
譚震對這種農村的習俗很不以為然。
但是中國的百年傳統向來如此。
他也不得不強裝笑顏,像一個木頭人。
在長輩們的敦敦教導中,接受他們的擺布。
對“狀元”感興趣的不隻是譚氏宗親,還有鄉中學的領導。
鄉中學高中部這幾年每況愈下,已經好幾年沒有出過大學生了。
至於初中部,也隻是僥幸考上幾個中專生而已。
這種情況也導致許多家長紛紛將孩子轉移到其他學校。
毫無疑問,一個沒有升學率的學校是沒有希望的。
家長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送到學校,自然是希望有所收獲的。
“望子成龍”雖然聽起來有點庸俗,卻是學生家長的殷切期望。
鄉中學去年的高考顆粒無收,據說連中專生也沒撈一個。
高考畢業班也因此被壓縮為兩個班級,這也使得學校領導和老師大失顏麵。
聽說譚震回家,學校領導立馬就上了門。
盛情邀請譚震同學去給高中畢業班的同學們鼓鼓勁。
到底是曾經的母校,還是老家的學校,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
就連大堂哥也不能免俗,也被拉來作了道具人。
回到曾經的母校,照例是一番照本宣科的演說。
領導的致辭,老師們的勉勵,學生代表的發言,然後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學校領導的良苦用心譚震自然知曉。
可是沒卵用,這個本來就已經沒落的鄉中學。
過兩年就會因為那棟教學樓的坍塌解散高中部,僅留下初中部。
徹底結束了鄉中學高中部的曆史。
到時候再想讀高中,就得到十幾公裏以外的縣中學去就讀了。
回來的幾天,譚震都很忙碌,每天都要跟父母去走親戚。
幾年沒有回來,幾位姑媽都有了怨言。
私下裏說老三叔發財了跑去了縣城,把他們姐妹都給忘了。
這雖然是開玩笑的話,可是也說明了親戚之間是需要走動的。
要不然就會變得生分,何況這都是實在親戚。
譚震也不得不跟著父母,每天奔波在“走親戚”的路上。
幾個姑媽家,還有舅舅家,譚震都跟著父母跑了一趟。
除了廣東的姑媽家離得實在太遠,老三叔去不了。
其他的要去的親戚都在臘月三十到來之前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