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統帥報仇!”隨著大流士的死亡,後方的一萬名不死軍發出怒吼,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朝著鄒衍洶湧而來。
他們身披黑色重甲,手持相同的武器——長槍與圓盾。
麵對如此龐大的軍隊,鄒衍卻隻是微微一笑,雙手結印施展陰陽家的傀儡術。
瞬間,鄒衍身後出現了一千個機械傀儡,它們整齊地排列著,模樣完全一致。然而,這僅僅是開始。
緊接著,鄒衍再次施展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術,五種元素之力如同五條巨龍,環繞在每一個機械傀儡周圍。
在五行之力的加持下,機械傀儡們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有的全身閃爍著金屬光芒,變得堅不可摧;有的則被火焰包裹,散發出熾熱的氣息;還有的身體透明如水,仿佛能夠吸收一切攻擊;更有甚者,周身纏繞著綠色藤蔓,充滿生機與活力。
鄒衍滿意地點點頭,然後揮手示意機械傀儡出擊。
刹那間,這些傀儡如同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整齊劃一地向前衝鋒,與不死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不死軍中,一名士兵高舉盾牌,擋住了機械傀儡的進攻,但他的長槍卻被金屬傀儡輕易地折斷。
另一名士兵試圖用火球術攻擊水傀儡,但水傀儡卻將火球吸收,化作一股水流衝擊回來。
而在遠處,鄒衍冷靜地觀察著戰場局勢,不斷地調整戰術。
他時而施展陰陽家的幻術,迷惑敵人的視線;時而利用五行之力增強機械傀儡的實力,使得戰局始終保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殺啊!”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動地,雙方士兵的鮮血染紅了大地。
但無論不死軍如何拚命,都無法突破機械傀儡的防線。
在鄒衍的指揮下,這支機械傀儡大軍如同一座堅固的堡壘,牢牢地守住了陣地。
“可惡!”不死軍將領咬牙切齒地看著眼前的機械傀儡,心中充滿了憤怒。
他揮舞著手中的長劍,親自帶領一隊精銳士兵衝向機械傀儡,但卻被金屬傀儡一拳擊飛。
“給我破!”鄒衍大喝一聲,雙手舞動,五行之力匯聚成一道巨大的龍卷風,席卷向不死軍。
在龍卷風的肆虐下,不死軍士兵紛紛倒地,傷亡慘重。
“該死的!”不死軍將領咒罵道,眼中閃過一絲絕望。
他知道,今天這場戰鬥已經注定失敗。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死軍的士氣逐漸低落,最終在機械傀儡的猛攻下崩潰。
“轟!”
隨著一聲巨響,戰場上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火焰迅速蔓延開來,將周圍的一切都吞噬其中。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他們驚恐地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而這一切都是鄒衍造成的。他站在遠處,雙手舞動著,操控著陰陽家五行之術中的火元素。
他的眼神冷漠而堅定,仿佛在燃燒的火焰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啊……救命啊!”戰場上的士兵們發出了驚恐的呼喊聲。
他們被火焰包圍,無法逃脫,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燒死。
一些機械傀儡也被火焰點燃,發出劈裏啪啦的爆炸聲,它們的殘骸四處散落。
鄒衍並沒有停止攻擊,他繼續加大火力,讓火勢越來越猛。
整個戰場都被燒成了一片火海,濃煙滾滾,遮天蔽日。
殘存的不死軍全部陷入了絕境,他們的身體被火焰灼傷,痛苦不堪。
“你們已經沒有機會了!”鄒衍大聲喊道。他的聲音在火海中回蕩,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威嚴。
隨後那些機械傀儡的殘骸,在鄒衍的操作下全部飛射到了那些殘存的不死軍士兵的身上,將他們徹底給殺死了。
隨後鄒衍使出陰陽家的遁術消失在了這處戰場,不過在離開之前,鄒衍還露出了一抹笑容,而且是非常陰險的笑容。
—————可直接看下一章———————
死軍(又譯長生軍,不朽者),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精銳部隊,參加了著名的溫泉關之戰。
此戰是第一次波希戰爭中的馬拉鬆戰役之後第10年(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和古希臘的又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交鋒。
在此戰中,不死軍殲滅了希臘斯巴達守軍(即著名的斯巴達三百勇士),但也沒有改變波斯在整場戰爭中最終戰敗的命運。
......
不死隊的前身組建於岡比西斯二世後期,雛形是波斯宮廷禁衛軍中的持矛衛兵與長刀手,規模約在3800人左右。
統帥有岡比西斯二世最為信賴的將軍馬哈庫拜擔任,後在與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中陣亡,統帥轉由其堂兄弟希司塔斯佩斯之子,也就是後來的大流士一世擔任。
大流士極富指揮才能,不死隊在他的手中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先是從波斯軍中優選出經過戰火曆練,經驗豐富的老兵。
與先前的宮廷禁衛軍成員合並,而後對其編製進行統一編排,不死隊總人數為人整,下轄八個標準步兵千人隊,一個輕裝騎兵隊,一個快速戰車隊,戰車隊與騎兵隊人數亦為千人。
最後對裝備進行了改良,步兵隊的標準配置有:每名士兵配備一支短柄矛,另有短匕首與弓箭,後改為專設弓箭手百人隊,步兵不再配備,鎧甲為青銅鏈甲,胸前鎧甲為整塊青銅圓甲。
騎兵隊裝備一柄波斯長馬刀,副武器為雙刃手斧與弓箭,與步兵不同的是不再裝備青銅鏈甲,而改由皮甲。
戰車隊的主體由160輛雙馬輕戰車組成,輪箍處設單刃刀,成員主要裝備為弓箭,副武器為匕首,著青銅鏈甲。
新編成的不死隊在高馬塔政變之時鎮壓巴比倫、埃蘭、米底等地起起義,連續作戰19次,擒獲9個暴動首領,扭轉帝國瀕於瓦解的局勢,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了大流士一世手下最得力的部隊,從此一躍而成波斯軍的核心力量。
後於薛西斯一世時期參加了遠征希臘諸城邦的戰爭,並於溫泉關之戰中殲滅斯巴達留守軍。
大流士三世時期不死隊逐漸沒落,軍中官僚主義盛行,奢靡成風,造成體製崩壞,戰鬥力大不如前,加上大流士三世分不死隊於各軍營充當骨幹的做法。
更使得戰鬥力本來就大幅下滑的不死隊雪上加霜,亞曆山大東征前夕,萬人不死隊等於已經瓦解,後於高加米拉之戰中覆滅。
與電影如《斯巴達300勇士》中見到的不死隊形象不同,曆史上的不死隊步兵既不使用雙刀,也不佩戴麵具,更不像電影裏所描寫的成員相貌如魔鬼。
事實上,真正的不死隊成員形體均極為強壯,容貌甚佳,以至於經常在重要場合充當波斯儀仗隊,所以我們看電影不過是看個熱鬧,過分相信就不恰當了。
......
在古典時代的波斯,不死軍無疑是最為神秘的軍事單位。
盡管身居緊要位置,卻少有機遇施展發揮,乃至悄然消失於曆史長河之中。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確扮演著某種關鍵作用,以至於被前後兩大王朝視為絕對標配。
......
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二世的波斯異軍突起,迅速膨脹為世界第一大強權。
但早期的帝國軍隊並無常備軍,主要由統治族群和各類依附人口的民兵拚湊而成。譬如法爾斯山區的10個部落,幾乎把所有適齡男性都算入軍籍,隨時聽候大王調遣。
其次是來自米底、埃蘭、中亞或北印度的伊朗語居民,必須照一定比例貢獻士兵,作為與波斯人聯手共治天下的血稅。
至於被征服的巴比倫、亞述、腓尼基、猶太、呂底亞和希臘,同樣會在戰時派出本國精銳服役。
雖然該模式看著比較粗糙,卻是最符合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動員機製。
......
然而,田園牧歌式的粗糙管理,終究會因為形勢變化而徹底崩裂。
公元前522年,帝國在大王岡比斯死後陷入嚴重混亂,幾乎所有區域都出現反叛勢力。
剛剛登基的大流士被迫四處滅火,幾乎一刻不停的在埃及和印度之間來回奔波。
即便局勢稍稍穩定,還要為轉移內部矛盾而不斷策動對外征服。
因此,原先的部落動員兵已無法滿足全部需求,必須整編出新的全職隊伍。
......
於是,大流士大刀闊斧的展開改革,以便能最大程度強化個人集權。
譬如將分散在亞非歐三大洲的領地,按文化、地域屬性劃分為20個省份,再根據實際情況訂立賦稅額度。
其次是統一貨幣標準,推行最早的銀本位製度,並且將金幣的鑄造權握在手裏。
同時,不忘開工大量基礎設施,包括王室大道、運河和灌溉係統。
至於軍事領域,則主要是建立不死軍。
......
從始至終,不死軍都依托於古代波斯的民兵動員係統,彼此屬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生關係。
簡單來說,每個健康男性在成年禮前都必須完成數年軍事化訓練,再作為預備役力量到60歲。
期間要每年參與群體演習,通常安排在秋季的農牧活動停息後,主要以集團狩獵、體量拉練和實戰對陣為主。
大流士則將其中的佼佼者挑選出來,成為領取固定津貼的純職業力量,還會為他們配置相當優渥的後勤保障。
這樣既能作為快速反應部隊彈壓突發內亂,也可以在對外作戰中充當定海神針。
其中,有1000人還肩負宮廷衛隊職能,而餘下9000則可以根據需要去其他首府城市駐紮。
......
在武器裝備方麵,不死軍屬於非常全能的集大成者。
例如有覆蓋皮革的柳條盾牌,鑲嵌鱗片甲的外衣或亞麻甲,以及兩側同樣有鱗片的圓錐形頭盔。
由於很多金屬部件被頭巾、軟帽等華麗外飾遮蔽,容易讓人誤會是缺乏護具的輕裝兵種。
事實上,不死軍在大部分行動中需要同頑敵短兵相接,故而配置短矛、戰斧、佩劍或匕首。
但同時持有輕型複合弓+箭袋,能夠在戰鬥初期進行遠程削弱式攻擊。
顯然,沒有良好的訓練、保障機製,這類混合使用多種武器的做法很容易演變成自亂陣腳。
傳統的波斯本族步兵,往往會保持50%遠射+50%近戰的均衡比例。
不死軍則更進一步,非常有利於複雜環境下的統一調度。
......
公元前513年,大流士率軍登陸歐洲,先後向色雷斯山民和斯基泰遊牧民發難。
由於對山民村寨的威懾過於成功,以及後來對騎兵遊擊戰的不適應,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關於不死軍發揮的詳細記錄。
幾年後,大將瑪爾多紐斯率軍挺進希臘。
由於並非大王本人禦劍親征,很多戰鬥又要依托海軍戰船機動,所以並沒有不死軍踏足歐陸。
這讓他們錯過了馬拉鬆之戰,並且對即將麵臨的危險缺乏直觀認識。
......
當然,這次失敗進攻絕非是由不死軍的能力水準釀成。
兩天後,他們便根據帶路黨指示繞道包抄,僅憑一輪複合弓齊射便將希臘後衛部隊鎮在原地。
隨後蜂擁至溫泉關另一側,對留下來的聯軍展開終極絞殺。
雙方在狹窄空間內拚死肉搏,幾乎打到長矛斷裂要多次跟換的慘烈地步。
但不死軍有其他部隊支援,在兵力、士氣和經驗層麵都遙遙領先。
最後全殲約4000名敵軍,用血與火將大王薛西斯扛到雅典城下。
隻有由於後來的薩拉米斯海戰潰敗,才讓他們的成果幾乎完全流失。
.......
即便如此,作為常備力量的不死軍也沒能及時撤回亞洲。
由於大王拒絕承認失敗,他們被迫與主將瑪爾多紐斯一起堅守歐洲。
在公元前479年的普拉提亞之戰中,這些人可能連頭盔、護甲都來不及穿戴,就急匆匆追擊連夜跑路的希臘聯軍。
結果與老對手斯巴達人二度遭遇,因裝備方麵的過於懸殊而敗下陣來。
一些勇敢的不死軍士兵,不惜冒險去用手去折斷對手長矛。
但依然難組全麵潰敗,迎來自部隊建立後的首度全軍覆沒。
......
事後,薛西斯立即開啟動員機製,幾乎瞬間就恢複不死軍的萬人規模。
隻是與過去的隻收波斯人不同,一些米底和埃蘭士兵被允許加入進來。
顯然,這是大量折損本族精銳後的權宜之計,更是對同盟者蒙受戰爭損失的某種補償機製。
因此,後人可以通過當時留下的雕刻,發現至少兩種不同風格服飾。
其中,波斯籍士兵仍舊佩戴冠冕,身著寬鬆的華麗長袍,將箭袋背在自己身後。
米底籍士兵則頭頂圓形軟帽,穿類似遊牧民的短衣+褲子,並且把箭袋斜掛在腰間側麵。
另有少數持盾者,應該是守護在大王左右的宮廷衛隊。
.......
不過,經曆兩次遠征失敗的波斯帝國,正徹底調整自己的軍事戰略。
他們不再執著於派兵橫掃外鄰,而是更樂於靠花錢去收買、策反或瓦解對手。
相似策略在對內衝突中也同樣適用,其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腓尼基戰船、希臘重步兵和斯基泰騎兵出現在記載中。
反倒是不死軍的存在感每況愈下,似乎是不再進行萬人規模的集中調度。
更有可能是被拆分使用,定期派往京畿外的首府城市駐紮。
他們在那裏聽命於總督,維持著一個規模較小的次級王庭。
甚至在退役後依然滯留,用分到的土地組建家庭。換句話說,就是在不影響動員、升遷製度的基礎上,周期性強化軍事殖民,還能有效緩解開支壓力。
......
直到公元前4世紀,阿爾塔薛西斯三世遭遇內憂外患,必須不間斷的在埃及、敘利亞、塞浦路斯和小亞細亞用兵。
於是,古老的不死軍傳統被得以重新恢複,數量更是暴漲到史無前例的人(不含宮廷衛隊)。
同時,多年使用雇傭兵經驗,讓波斯貴族們對希臘重步兵的方陣予以很高評價。
所以,帝國末期的不死軍被要求丟棄傳統武備,全麵改用希臘式的大圓盾+2米長矛。
可能是由於前後形象相差極大,經常被後世學者認定為某個全新單位。
他們身披黑色重甲,手持相同的武器——長槍與圓盾。
麵對如此龐大的軍隊,鄒衍卻隻是微微一笑,雙手結印施展陰陽家的傀儡術。
瞬間,鄒衍身後出現了一千個機械傀儡,它們整齊地排列著,模樣完全一致。然而,這僅僅是開始。
緊接著,鄒衍再次施展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術,五種元素之力如同五條巨龍,環繞在每一個機械傀儡周圍。
在五行之力的加持下,機械傀儡們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有的全身閃爍著金屬光芒,變得堅不可摧;有的則被火焰包裹,散發出熾熱的氣息;還有的身體透明如水,仿佛能夠吸收一切攻擊;更有甚者,周身纏繞著綠色藤蔓,充滿生機與活力。
鄒衍滿意地點點頭,然後揮手示意機械傀儡出擊。
刹那間,這些傀儡如同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整齊劃一地向前衝鋒,與不死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不死軍中,一名士兵高舉盾牌,擋住了機械傀儡的進攻,但他的長槍卻被金屬傀儡輕易地折斷。
另一名士兵試圖用火球術攻擊水傀儡,但水傀儡卻將火球吸收,化作一股水流衝擊回來。
而在遠處,鄒衍冷靜地觀察著戰場局勢,不斷地調整戰術。
他時而施展陰陽家的幻術,迷惑敵人的視線;時而利用五行之力增強機械傀儡的實力,使得戰局始終保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殺啊!”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動地,雙方士兵的鮮血染紅了大地。
但無論不死軍如何拚命,都無法突破機械傀儡的防線。
在鄒衍的指揮下,這支機械傀儡大軍如同一座堅固的堡壘,牢牢地守住了陣地。
“可惡!”不死軍將領咬牙切齒地看著眼前的機械傀儡,心中充滿了憤怒。
他揮舞著手中的長劍,親自帶領一隊精銳士兵衝向機械傀儡,但卻被金屬傀儡一拳擊飛。
“給我破!”鄒衍大喝一聲,雙手舞動,五行之力匯聚成一道巨大的龍卷風,席卷向不死軍。
在龍卷風的肆虐下,不死軍士兵紛紛倒地,傷亡慘重。
“該死的!”不死軍將領咒罵道,眼中閃過一絲絕望。
他知道,今天這場戰鬥已經注定失敗。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死軍的士氣逐漸低落,最終在機械傀儡的猛攻下崩潰。
“轟!”
隨著一聲巨響,戰場上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火焰迅速蔓延開來,將周圍的一切都吞噬其中。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他們驚恐地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而這一切都是鄒衍造成的。他站在遠處,雙手舞動著,操控著陰陽家五行之術中的火元素。
他的眼神冷漠而堅定,仿佛在燃燒的火焰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啊……救命啊!”戰場上的士兵們發出了驚恐的呼喊聲。
他們被火焰包圍,無法逃脫,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燒死。
一些機械傀儡也被火焰點燃,發出劈裏啪啦的爆炸聲,它們的殘骸四處散落。
鄒衍並沒有停止攻擊,他繼續加大火力,讓火勢越來越猛。
整個戰場都被燒成了一片火海,濃煙滾滾,遮天蔽日。
殘存的不死軍全部陷入了絕境,他們的身體被火焰灼傷,痛苦不堪。
“你們已經沒有機會了!”鄒衍大聲喊道。他的聲音在火海中回蕩,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威嚴。
隨後那些機械傀儡的殘骸,在鄒衍的操作下全部飛射到了那些殘存的不死軍士兵的身上,將他們徹底給殺死了。
隨後鄒衍使出陰陽家的遁術消失在了這處戰場,不過在離開之前,鄒衍還露出了一抹笑容,而且是非常陰險的笑容。
—————可直接看下一章———————
死軍(又譯長生軍,不朽者),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精銳部隊,參加了著名的溫泉關之戰。
此戰是第一次波希戰爭中的馬拉鬆戰役之後第10年(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和古希臘的又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交鋒。
在此戰中,不死軍殲滅了希臘斯巴達守軍(即著名的斯巴達三百勇士),但也沒有改變波斯在整場戰爭中最終戰敗的命運。
......
不死隊的前身組建於岡比西斯二世後期,雛形是波斯宮廷禁衛軍中的持矛衛兵與長刀手,規模約在3800人左右。
統帥有岡比西斯二世最為信賴的將軍馬哈庫拜擔任,後在與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中陣亡,統帥轉由其堂兄弟希司塔斯佩斯之子,也就是後來的大流士一世擔任。
大流士極富指揮才能,不死隊在他的手中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先是從波斯軍中優選出經過戰火曆練,經驗豐富的老兵。
與先前的宮廷禁衛軍成員合並,而後對其編製進行統一編排,不死隊總人數為人整,下轄八個標準步兵千人隊,一個輕裝騎兵隊,一個快速戰車隊,戰車隊與騎兵隊人數亦為千人。
最後對裝備進行了改良,步兵隊的標準配置有:每名士兵配備一支短柄矛,另有短匕首與弓箭,後改為專設弓箭手百人隊,步兵不再配備,鎧甲為青銅鏈甲,胸前鎧甲為整塊青銅圓甲。
騎兵隊裝備一柄波斯長馬刀,副武器為雙刃手斧與弓箭,與步兵不同的是不再裝備青銅鏈甲,而改由皮甲。
戰車隊的主體由160輛雙馬輕戰車組成,輪箍處設單刃刀,成員主要裝備為弓箭,副武器為匕首,著青銅鏈甲。
新編成的不死隊在高馬塔政變之時鎮壓巴比倫、埃蘭、米底等地起起義,連續作戰19次,擒獲9個暴動首領,扭轉帝國瀕於瓦解的局勢,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了大流士一世手下最得力的部隊,從此一躍而成波斯軍的核心力量。
後於薛西斯一世時期參加了遠征希臘諸城邦的戰爭,並於溫泉關之戰中殲滅斯巴達留守軍。
大流士三世時期不死隊逐漸沒落,軍中官僚主義盛行,奢靡成風,造成體製崩壞,戰鬥力大不如前,加上大流士三世分不死隊於各軍營充當骨幹的做法。
更使得戰鬥力本來就大幅下滑的不死隊雪上加霜,亞曆山大東征前夕,萬人不死隊等於已經瓦解,後於高加米拉之戰中覆滅。
與電影如《斯巴達300勇士》中見到的不死隊形象不同,曆史上的不死隊步兵既不使用雙刀,也不佩戴麵具,更不像電影裏所描寫的成員相貌如魔鬼。
事實上,真正的不死隊成員形體均極為強壯,容貌甚佳,以至於經常在重要場合充當波斯儀仗隊,所以我們看電影不過是看個熱鬧,過分相信就不恰當了。
......
在古典時代的波斯,不死軍無疑是最為神秘的軍事單位。
盡管身居緊要位置,卻少有機遇施展發揮,乃至悄然消失於曆史長河之中。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確扮演著某種關鍵作用,以至於被前後兩大王朝視為絕對標配。
......
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二世的波斯異軍突起,迅速膨脹為世界第一大強權。
但早期的帝國軍隊並無常備軍,主要由統治族群和各類依附人口的民兵拚湊而成。譬如法爾斯山區的10個部落,幾乎把所有適齡男性都算入軍籍,隨時聽候大王調遣。
其次是來自米底、埃蘭、中亞或北印度的伊朗語居民,必須照一定比例貢獻士兵,作為與波斯人聯手共治天下的血稅。
至於被征服的巴比倫、亞述、腓尼基、猶太、呂底亞和希臘,同樣會在戰時派出本國精銳服役。
雖然該模式看著比較粗糙,卻是最符合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動員機製。
......
然而,田園牧歌式的粗糙管理,終究會因為形勢變化而徹底崩裂。
公元前522年,帝國在大王岡比斯死後陷入嚴重混亂,幾乎所有區域都出現反叛勢力。
剛剛登基的大流士被迫四處滅火,幾乎一刻不停的在埃及和印度之間來回奔波。
即便局勢稍稍穩定,還要為轉移內部矛盾而不斷策動對外征服。
因此,原先的部落動員兵已無法滿足全部需求,必須整編出新的全職隊伍。
......
於是,大流士大刀闊斧的展開改革,以便能最大程度強化個人集權。
譬如將分散在亞非歐三大洲的領地,按文化、地域屬性劃分為20個省份,再根據實際情況訂立賦稅額度。
其次是統一貨幣標準,推行最早的銀本位製度,並且將金幣的鑄造權握在手裏。
同時,不忘開工大量基礎設施,包括王室大道、運河和灌溉係統。
至於軍事領域,則主要是建立不死軍。
......
從始至終,不死軍都依托於古代波斯的民兵動員係統,彼此屬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生關係。
簡單來說,每個健康男性在成年禮前都必須完成數年軍事化訓練,再作為預備役力量到60歲。
期間要每年參與群體演習,通常安排在秋季的農牧活動停息後,主要以集團狩獵、體量拉練和實戰對陣為主。
大流士則將其中的佼佼者挑選出來,成為領取固定津貼的純職業力量,還會為他們配置相當優渥的後勤保障。
這樣既能作為快速反應部隊彈壓突發內亂,也可以在對外作戰中充當定海神針。
其中,有1000人還肩負宮廷衛隊職能,而餘下9000則可以根據需要去其他首府城市駐紮。
......
在武器裝備方麵,不死軍屬於非常全能的集大成者。
例如有覆蓋皮革的柳條盾牌,鑲嵌鱗片甲的外衣或亞麻甲,以及兩側同樣有鱗片的圓錐形頭盔。
由於很多金屬部件被頭巾、軟帽等華麗外飾遮蔽,容易讓人誤會是缺乏護具的輕裝兵種。
事實上,不死軍在大部分行動中需要同頑敵短兵相接,故而配置短矛、戰斧、佩劍或匕首。
但同時持有輕型複合弓+箭袋,能夠在戰鬥初期進行遠程削弱式攻擊。
顯然,沒有良好的訓練、保障機製,這類混合使用多種武器的做法很容易演變成自亂陣腳。
傳統的波斯本族步兵,往往會保持50%遠射+50%近戰的均衡比例。
不死軍則更進一步,非常有利於複雜環境下的統一調度。
......
公元前513年,大流士率軍登陸歐洲,先後向色雷斯山民和斯基泰遊牧民發難。
由於對山民村寨的威懾過於成功,以及後來對騎兵遊擊戰的不適應,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關於不死軍發揮的詳細記錄。
幾年後,大將瑪爾多紐斯率軍挺進希臘。
由於並非大王本人禦劍親征,很多戰鬥又要依托海軍戰船機動,所以並沒有不死軍踏足歐陸。
這讓他們錯過了馬拉鬆之戰,並且對即將麵臨的危險缺乏直觀認識。
......
當然,這次失敗進攻絕非是由不死軍的能力水準釀成。
兩天後,他們便根據帶路黨指示繞道包抄,僅憑一輪複合弓齊射便將希臘後衛部隊鎮在原地。
隨後蜂擁至溫泉關另一側,對留下來的聯軍展開終極絞殺。
雙方在狹窄空間內拚死肉搏,幾乎打到長矛斷裂要多次跟換的慘烈地步。
但不死軍有其他部隊支援,在兵力、士氣和經驗層麵都遙遙領先。
最後全殲約4000名敵軍,用血與火將大王薛西斯扛到雅典城下。
隻有由於後來的薩拉米斯海戰潰敗,才讓他們的成果幾乎完全流失。
.......
即便如此,作為常備力量的不死軍也沒能及時撤回亞洲。
由於大王拒絕承認失敗,他們被迫與主將瑪爾多紐斯一起堅守歐洲。
在公元前479年的普拉提亞之戰中,這些人可能連頭盔、護甲都來不及穿戴,就急匆匆追擊連夜跑路的希臘聯軍。
結果與老對手斯巴達人二度遭遇,因裝備方麵的過於懸殊而敗下陣來。
一些勇敢的不死軍士兵,不惜冒險去用手去折斷對手長矛。
但依然難組全麵潰敗,迎來自部隊建立後的首度全軍覆沒。
......
事後,薛西斯立即開啟動員機製,幾乎瞬間就恢複不死軍的萬人規模。
隻是與過去的隻收波斯人不同,一些米底和埃蘭士兵被允許加入進來。
顯然,這是大量折損本族精銳後的權宜之計,更是對同盟者蒙受戰爭損失的某種補償機製。
因此,後人可以通過當時留下的雕刻,發現至少兩種不同風格服飾。
其中,波斯籍士兵仍舊佩戴冠冕,身著寬鬆的華麗長袍,將箭袋背在自己身後。
米底籍士兵則頭頂圓形軟帽,穿類似遊牧民的短衣+褲子,並且把箭袋斜掛在腰間側麵。
另有少數持盾者,應該是守護在大王左右的宮廷衛隊。
.......
不過,經曆兩次遠征失敗的波斯帝國,正徹底調整自己的軍事戰略。
他們不再執著於派兵橫掃外鄰,而是更樂於靠花錢去收買、策反或瓦解對手。
相似策略在對內衝突中也同樣適用,其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腓尼基戰船、希臘重步兵和斯基泰騎兵出現在記載中。
反倒是不死軍的存在感每況愈下,似乎是不再進行萬人規模的集中調度。
更有可能是被拆分使用,定期派往京畿外的首府城市駐紮。
他們在那裏聽命於總督,維持著一個規模較小的次級王庭。
甚至在退役後依然滯留,用分到的土地組建家庭。換句話說,就是在不影響動員、升遷製度的基礎上,周期性強化軍事殖民,還能有效緩解開支壓力。
......
直到公元前4世紀,阿爾塔薛西斯三世遭遇內憂外患,必須不間斷的在埃及、敘利亞、塞浦路斯和小亞細亞用兵。
於是,古老的不死軍傳統被得以重新恢複,數量更是暴漲到史無前例的人(不含宮廷衛隊)。
同時,多年使用雇傭兵經驗,讓波斯貴族們對希臘重步兵的方陣予以很高評價。
所以,帝國末期的不死軍被要求丟棄傳統武備,全麵改用希臘式的大圓盾+2米長矛。
可能是由於前後形象相差極大,經常被後世學者認定為某個全新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