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使用清朝專屬召喚卡吧!”王晨笑道,這也是這一波最後的一張人才類型的召喚卡了。
【叮咚,消耗清朝專屬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中......恭喜宿主召喚出清朝名將阿桂!
植入身份為:貴安西部守軍的副將,目前正在跟隨在薑子牙身邊抵禦羅馬帝國的入侵!】
【叮咚,掃描完畢!
阿桂
武力值:108點
統帥值:104點
智力值:97點
政治值:101點
技能一征戰:阿桂在統兵出征時,武力值提升7點,統帥值提升5點,阿桂在出征其他國家時,武力值額外提升7點,統帥值額外提升5點。
技能二平亂:阿桂在統兵平亂時,武力值提升7點,統帥值提升5點,阿桂在跟叛軍廝殺時,武力值額外提升7點。
技能三出將入相:阿桂在統軍時,武力值提升7點,統帥值提升5點,阿桂在在朝中為官時,智力值提升5點,政治值提升5點。】
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章佳氏,字廣庭,號雲岩,滿洲正藍旗(後以功抬入正白旗)人,清朝中期重臣,大學士阿克敦之子。
阿桂於乾隆三年(1738年)中舉,累授戶部郎中、軍機章京。
乾隆十三年(1748年),隨征大小金川,遭劾被貶。
後複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因辦事勤慎而受重用,曆任參讚大臣、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工部侍郎等,長期戍守西北邊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參與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事後移駐伊犁,建屯田之策。
回朝數年間,曆任內大臣、漢軍鑲藍旗都統、軍機大臣、滿洲正紅旗都統、四川總督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將軍之職隨經略傅恒領兵征討緬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參加大小金川之役,曆時五年,運籌戰事,多合機宜,為平定金川首功。
此後多次前往地方辦理欽案、督築河堤,兩次率師鎮壓甘肅回民起義,並以領班軍機大臣身份提出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的進兵方略,累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嘉慶二年(1797年),阿桂逝世,享年八十一歲。獲贈太保,諡號“文成”,並入祀賢良祠。
道光三年(1823年),配饗太廟。
阿桂屢次統領大軍東征西討,為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立下了重大功勳。
四次被繪像於紫光閣,兩次列名第一 。
是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被稱讚為“乾隆名臣之冠”。
有《軍需則例》15卷,今已佚,有詩數首傳世。
王晨暗道:“阿桂為乾隆時期著名戰將和統帥,屢次統領大軍東征西討,為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立下了重大功勳。”
阿桂也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名將了,也確實是非常不錯的。
.......
阿桂是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
他屢次統領大軍東征西討,為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立下了重大功勳,其主要軍事活動有:
乾隆十三年(1748年),參加大小金川之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參加平定大小和卓之戰。
事平後移師駐伊犁,提出於新疆屯田建策,被采納。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將軍偕經略傅恒領兵與侵擾滇境的緬甸軍交戰,多次獲捷。
次年,與傅恒會師攻老官屯不下,奉命罷兵議和。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參加大小金川之戰,曆時五年,運籌戰事,多合機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降服土司索諾木。
此外,阿桂還兩次督師鎮壓甘肅回民起義,參與製定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和抗擊廓爾喀(今尼泊爾)進攻西藏的進兵方略。
......
阿桂知人善任,發現才能膽識之士,即使是“散僚卒伍”,也“即登薦牘”。
其下屬有一位將校,名為瓜爾佳·興奎,相貌魁偉,氣度不凡,阿桂見後,稱歎:“此將材也。”當即賜他副將劄,命他進攻敵方陣地,果然大獲全勝。
以後興奎屢立戰功,為一時名將。
王昶、韓崶、張百齡、瑪拉特·鬆筠和朱爾賡額等人都是阿桂從他們身為微員時提拔上來的,或得到阿桂的賞識力薦,“其後皆為卿相”。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阿桂認為“伊犁為西域適中之地,幅員廣闊”,如果能“悉心籌計,從容布置”,則能取得成效”。
為實現駐兵守邊的目標,他查得伊犁的海努克及固勒劄等地“水土沃衍,且有河可引灌注”,判斷如果在此地開墾屯田,就可以充實軍糧。
阿桂所言,使乾隆帝作出了伊犁駐兵屯田的決策。
同年八月,乾隆帝下詔:“以阿桂總理伊犁事務,授為都統。”阿桂受命後,對伊犁駐防和屯田進行了周密的計劃和安排。
在給乾隆帝的奏文中,他提出了七條建議:
第一,增派更多的維吾爾族農民到伊犁,大力推行“回屯”。
阿桂有個估計,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三百名維吾爾族農民屯田收獲量,“可敷屯田回人一千戶之食”,而目前在伊犁的維吾爾族農民數目太少,最低還應再遷移七百名去,才能使“回屯”有所發展。
第二,增派數量更多的士兵,從事駐防屯田,即兵屯。阿桂把駐軍分成兩部分,滿洲軍隊負責駐守,綠營兵專事屯種。
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屯田發展前景的估計,阿桂建議將駐防的滿洲兵再增加六百名,與此相適應的是將現有的綠營兵一百名增加到一千名,這就既能完成駐守任務,又能保證駐防兵的軍糧供應。
第三,在發展屯田的基礎上,逐步增加駐軍的數目,提出“增派官兵請隨時酌量定數”。
阿桂認為如屯田的維吾爾農民和綠營兵都各達到一千名,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就可以生產出足夠五、六千名士兵食用的糧食。
糧食足用,就可以相應增加駐軍的數目,以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製。
第四,陸續修建城堡,保證屯田的順利開展。
阿桂經過實地調查知道,伊犁地區的要害地點,“河北則固勒劄,河南則海努克”,“而地土肥饒之處則察罕烏蘇”。
因此他主張“應於海努克築城,以回人三百名屯田,用兵數百名駐防……察罕烏蘇築城,以綠營兵一千名屯田並駐防……固勒劄須築大城,凡駐防大臣公署、倉庫鹹在,以為總匯”。
第五,籌集馬匹和駱駝,設置沿途台站,以傳遞文書,運輸物資。
阿桂認為,伊犁現有的六百匹馬不敷使用,應再購買一千餘匹,再從烏魯木齊調五百匹駱駝,這樣便可設置多處台站,保證信息的傳遞和物資的運送。
第六,調運沿邊糧食到伊犁,解決當前軍隊缺糧的困難。
第七,從流放到新疆的犯人中,簡派能工巧匠赴伊犁,傳授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
阿桂在新疆的實踐活動在伊犁屯田的成功,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它對於開發邊疆地區的經濟,密切西北與內地的經濟聯係,鞏固中國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無疑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而阿桂以他的遠大目光和氣魄,作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
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阿桂長年在外,奔赴各省辦理河工和水利事務,主要經曆如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治理河南儀封、蘭陽等地的黃河決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浙江勘察海塘工程,築魚鱗石塘、柴塘和範公塘,並往清江查勘陶莊河道及高堰石工;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治理河南青龍岡的黃河決口,使用下流疏引河,上遊築大堤,宣泄與堵截相結合的方法,頗有成效;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督造河南睢州堤工;
乾隆五十年(1785年),再赴河南,提出“引黃濟運”的方法,使漕運正常進行;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赴河南、浙江多地督修河壩;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赴荊州,承辦長江河工,主張采用先築壩,再挖引河的方法治理。
阿桂在多次治水的過程中,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盡職堵塞決口,修築堤壩,減少了水患災害帶來的損失,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
......
阿桂經常參與國家重大政務的決策,勤慎善斷,處理問題細致周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見國家庫存甚豐,就頒旨將康熙,雍正時沿續下來的各行省提鎮空名坐糧歸入養廉,另行挑補虛額。
這樣就需增兵六萬名,每年也需增軍餉三百萬兩。
阿桂上疏勸阻說:“國家經費驟增,不認為變多,每年支出將難以為繼。這一項新增的餉銀,每年多達近三百萬,二十餘年下來就需要七千萬。臣請求除去邊省外,無需一概增加。”
阿桂所言頗具眼光,但乾隆自恃庫藏充溢,不以為然,決計行之。
以後的事實表明這種挑補虛額的做法,不僅沒有製止武官吃空餉,而且由於每年多支出軍費三百萬,時間一長,就便清朝財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進入嘉慶時期以後,清朝財政日益拮據,人們這才認識到阿桂當年的建議是很有遠見的。
嘉慶十九年(1814年),吏部尚書索綽絡·英和在奏疏中說:“即如裁撤武官名糧,添給養廉一事,係乾隆四十六年奏準……臣聞其時,阿桂即有恐數十年後經費不支之奏。可見老臣謀國諸事,務期久遠”。
【叮咚,消耗清朝專屬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中......恭喜宿主召喚出清朝名將阿桂!
植入身份為:貴安西部守軍的副將,目前正在跟隨在薑子牙身邊抵禦羅馬帝國的入侵!】
【叮咚,掃描完畢!
阿桂
武力值:108點
統帥值:104點
智力值:97點
政治值:101點
技能一征戰:阿桂在統兵出征時,武力值提升7點,統帥值提升5點,阿桂在出征其他國家時,武力值額外提升7點,統帥值額外提升5點。
技能二平亂:阿桂在統兵平亂時,武力值提升7點,統帥值提升5點,阿桂在跟叛軍廝殺時,武力值額外提升7點。
技能三出將入相:阿桂在統軍時,武力值提升7點,統帥值提升5點,阿桂在在朝中為官時,智力值提升5點,政治值提升5點。】
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章佳氏,字廣庭,號雲岩,滿洲正藍旗(後以功抬入正白旗)人,清朝中期重臣,大學士阿克敦之子。
阿桂於乾隆三年(1738年)中舉,累授戶部郎中、軍機章京。
乾隆十三年(1748年),隨征大小金川,遭劾被貶。
後複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因辦事勤慎而受重用,曆任參讚大臣、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工部侍郎等,長期戍守西北邊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參與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事後移駐伊犁,建屯田之策。
回朝數年間,曆任內大臣、漢軍鑲藍旗都統、軍機大臣、滿洲正紅旗都統、四川總督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將軍之職隨經略傅恒領兵征討緬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參加大小金川之役,曆時五年,運籌戰事,多合機宜,為平定金川首功。
此後多次前往地方辦理欽案、督築河堤,兩次率師鎮壓甘肅回民起義,並以領班軍機大臣身份提出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的進兵方略,累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嘉慶二年(1797年),阿桂逝世,享年八十一歲。獲贈太保,諡號“文成”,並入祀賢良祠。
道光三年(1823年),配饗太廟。
阿桂屢次統領大軍東征西討,為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立下了重大功勳。
四次被繪像於紫光閣,兩次列名第一 。
是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被稱讚為“乾隆名臣之冠”。
有《軍需則例》15卷,今已佚,有詩數首傳世。
王晨暗道:“阿桂為乾隆時期著名戰將和統帥,屢次統領大軍東征西討,為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立下了重大功勳。”
阿桂也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名將了,也確實是非常不錯的。
.......
阿桂是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
他屢次統領大軍東征西討,為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立下了重大功勳,其主要軍事活動有:
乾隆十三年(1748年),參加大小金川之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參加平定大小和卓之戰。
事平後移師駐伊犁,提出於新疆屯田建策,被采納。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將軍偕經略傅恒領兵與侵擾滇境的緬甸軍交戰,多次獲捷。
次年,與傅恒會師攻老官屯不下,奉命罷兵議和。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參加大小金川之戰,曆時五年,運籌戰事,多合機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降服土司索諾木。
此外,阿桂還兩次督師鎮壓甘肅回民起義,參與製定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和抗擊廓爾喀(今尼泊爾)進攻西藏的進兵方略。
......
阿桂知人善任,發現才能膽識之士,即使是“散僚卒伍”,也“即登薦牘”。
其下屬有一位將校,名為瓜爾佳·興奎,相貌魁偉,氣度不凡,阿桂見後,稱歎:“此將材也。”當即賜他副將劄,命他進攻敵方陣地,果然大獲全勝。
以後興奎屢立戰功,為一時名將。
王昶、韓崶、張百齡、瑪拉特·鬆筠和朱爾賡額等人都是阿桂從他們身為微員時提拔上來的,或得到阿桂的賞識力薦,“其後皆為卿相”。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阿桂認為“伊犁為西域適中之地,幅員廣闊”,如果能“悉心籌計,從容布置”,則能取得成效”。
為實現駐兵守邊的目標,他查得伊犁的海努克及固勒劄等地“水土沃衍,且有河可引灌注”,判斷如果在此地開墾屯田,就可以充實軍糧。
阿桂所言,使乾隆帝作出了伊犁駐兵屯田的決策。
同年八月,乾隆帝下詔:“以阿桂總理伊犁事務,授為都統。”阿桂受命後,對伊犁駐防和屯田進行了周密的計劃和安排。
在給乾隆帝的奏文中,他提出了七條建議:
第一,增派更多的維吾爾族農民到伊犁,大力推行“回屯”。
阿桂有個估計,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三百名維吾爾族農民屯田收獲量,“可敷屯田回人一千戶之食”,而目前在伊犁的維吾爾族農民數目太少,最低還應再遷移七百名去,才能使“回屯”有所發展。
第二,增派數量更多的士兵,從事駐防屯田,即兵屯。阿桂把駐軍分成兩部分,滿洲軍隊負責駐守,綠營兵專事屯種。
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屯田發展前景的估計,阿桂建議將駐防的滿洲兵再增加六百名,與此相適應的是將現有的綠營兵一百名增加到一千名,這就既能完成駐守任務,又能保證駐防兵的軍糧供應。
第三,在發展屯田的基礎上,逐步增加駐軍的數目,提出“增派官兵請隨時酌量定數”。
阿桂認為如屯田的維吾爾農民和綠營兵都各達到一千名,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就可以生產出足夠五、六千名士兵食用的糧食。
糧食足用,就可以相應增加駐軍的數目,以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製。
第四,陸續修建城堡,保證屯田的順利開展。
阿桂經過實地調查知道,伊犁地區的要害地點,“河北則固勒劄,河南則海努克”,“而地土肥饒之處則察罕烏蘇”。
因此他主張“應於海努克築城,以回人三百名屯田,用兵數百名駐防……察罕烏蘇築城,以綠營兵一千名屯田並駐防……固勒劄須築大城,凡駐防大臣公署、倉庫鹹在,以為總匯”。
第五,籌集馬匹和駱駝,設置沿途台站,以傳遞文書,運輸物資。
阿桂認為,伊犁現有的六百匹馬不敷使用,應再購買一千餘匹,再從烏魯木齊調五百匹駱駝,這樣便可設置多處台站,保證信息的傳遞和物資的運送。
第六,調運沿邊糧食到伊犁,解決當前軍隊缺糧的困難。
第七,從流放到新疆的犯人中,簡派能工巧匠赴伊犁,傳授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
阿桂在新疆的實踐活動在伊犁屯田的成功,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它對於開發邊疆地區的經濟,密切西北與內地的經濟聯係,鞏固中國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無疑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而阿桂以他的遠大目光和氣魄,作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
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阿桂長年在外,奔赴各省辦理河工和水利事務,主要經曆如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治理河南儀封、蘭陽等地的黃河決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浙江勘察海塘工程,築魚鱗石塘、柴塘和範公塘,並往清江查勘陶莊河道及高堰石工;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治理河南青龍岡的黃河決口,使用下流疏引河,上遊築大堤,宣泄與堵截相結合的方法,頗有成效;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督造河南睢州堤工;
乾隆五十年(1785年),再赴河南,提出“引黃濟運”的方法,使漕運正常進行;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赴河南、浙江多地督修河壩;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赴荊州,承辦長江河工,主張采用先築壩,再挖引河的方法治理。
阿桂在多次治水的過程中,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盡職堵塞決口,修築堤壩,減少了水患災害帶來的損失,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
......
阿桂經常參與國家重大政務的決策,勤慎善斷,處理問題細致周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見國家庫存甚豐,就頒旨將康熙,雍正時沿續下來的各行省提鎮空名坐糧歸入養廉,另行挑補虛額。
這樣就需增兵六萬名,每年也需增軍餉三百萬兩。
阿桂上疏勸阻說:“國家經費驟增,不認為變多,每年支出將難以為繼。這一項新增的餉銀,每年多達近三百萬,二十餘年下來就需要七千萬。臣請求除去邊省外,無需一概增加。”
阿桂所言頗具眼光,但乾隆自恃庫藏充溢,不以為然,決計行之。
以後的事實表明這種挑補虛額的做法,不僅沒有製止武官吃空餉,而且由於每年多支出軍費三百萬,時間一長,就便清朝財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進入嘉慶時期以後,清朝財政日益拮據,人們這才認識到阿桂當年的建議是很有遠見的。
嘉慶十九年(1814年),吏部尚書索綽絡·英和在奏疏中說:“即如裁撤武官名糧,添給養廉一事,係乾隆四十六年奏準……臣聞其時,阿桂即有恐數十年後經費不支之奏。可見老臣謀國諸事,務期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