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一下書架,變成武庫吧。損益萬樞,竭世運機;胸藏萬卷,充盈如庫。(來自三國殺杜預台詞)人生差不多三萬天,又花一天讀一本書,其實人生很短嗬!天天讀書,每天讀一本,也不過隻能藏三個庫吧!不過似乎值得讀的書,不超千本。得得,不扯那些沒用的,且看實戰。
其實我認為自己是不需要學怎麽讀完一本書的,但一來這是圖書館的top1,二來有幸在三樓的角落碰到了,學習一下也無妨。如何閱讀一本書,和如何追上女神應該是相同的,讀書讀得多了,自然也就不用拘泥於技巧和公式了,……多了……,也就脫單了是吧。
當提到閱讀的快慢的時候,我立刻聯想起我自己在麵對不同的書籍是是怎樣閱讀的。文學類速度適中,新聞類可能會快些,工科理科自然很慢,要反複推敲,記錄驗算。但是想要把一本書吃透很難,有時候也不必吃透,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我的策略,我覺得把書吃透怪怪的,就像把花摘下來捏死一樣,為什麽隻是簡簡單單欣賞它的美呢?
信息太多或者信息太少都會成為理解的阻礙,這是沒錯的。相比之下,少勝多。
當我們對一些信息過於依賴,是不是會停止對世界的探索,而是別人給我們什麽,我們就會接受什麽?可我們探索,是否是從巨人的肩膀上跳了下來,得不償失。
我覺得有時候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一種自詡吧!其實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很多時候隻能被動接受,很少有機會能創造一些知識,所以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如說躺在巨人的肩膀上,趴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我們以什麽方式接收信息,怎麽產生信息似乎就變得無所謂了,陰因為我們本身就無所謂。
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無所謂,小醜是我自己。
閱讀,是把模糊的東西變成清楚的東西,而留下的,不是變得清楚的東西,而是它是怎麽變清楚的軌跡。因為一個事物本身是清楚的,你可以從通徹的人那裏直接接收,但你隻是知道了概念,不知其所以然。從混沌變清晰,才叫閱讀。否則可以叫背誦,或者走馬觀花。當然,接受信息肯定是閱讀的一部分,但隻接受不思考,就與書架無異了。
有點像密碼與密碼本,書是密碼本身,想要解碼,那就要把文字量再擴充十幾倍,幾十倍,否則文字在那裏放著,毫無意義。隻有被編譯的文字,才能被執行。執行是目的,知識隻是手段,很難成為目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別人隻能引導你,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活力。天行的常理,也在於此。
我突然回溯其我的童年,哦,不可一世。怎麽說也不好說,手心的薔薇,刺傷而不自覺?當我回憶時,我便不是我自己,我是帶著新的東西,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訪問我的過去,這樣似乎,可以寫出一篇短篇小說來。當我發現我被給的太多太多,我就不會抱怨過去,一種新的東西誕生,叫用現在來治愈童年,再用被治愈過的童年,治愈現在。
對於這個跳讀嘛,我覺得是沒必要了。在圖書館選書看的時候就已經從浩如煙海的典籍裏選幾頁紙了,我們在挑選的時候就已經省略了無數內容,剩下的,自然要細看,不必多說,剩下的同類,就當自己看過吧!一是精力有限,二是再看,確實無益。
碰到不懂的地方先跳過,有的書全盤不懂,那就選幾章衝一衝,吃柿子不能總撿軟的來。
到底是什麽力量,能讓秉燭夜讀的人仍然保持清醒?我的腦袋裏有一點點模糊的答案,說不清,那本書是怎麽說的呢?一個人如果知道他在想些什麽,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麽。這句話真的是直接打了我一個嘴巴嗬!但可能我不通常,我保留混沌,因為我可以立馬組織句子來解答我為什麽保持精神,隻是不願在這裏寫,跑題了。(希望不是強行解釋)我確實在寫感想,以便更好地理解書本,這點我讚同。我看書一般不做標記,想再看的寫出來,一般不看第二遍,而看第二遍也不會因為畫線部分而失去分析其他句子的機會,有了新的感悟就再寫好了,覆蓋掉,而不是朝花夕拾。
無論一個東西有多荒誕不經,它的大部分內核或者底層邏輯都是不變的,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無論幹什麽,打基礎與反複練習是不可跳過的步驟。
給小說做分類嗎?看出它的弦外之音,以便抗拒一些東西輸進腦子嗎?也可吧!但是如果完全不做點功課有些東西就享受不了了,不過但看小說的故事,也有很大的收獲,這個因人而異,讀書有收獲就可。
我總感覺自己一眼就能看出書的好壞呢?或許是錯覺吧。不,是看出這本書對於我自己的價值,畢竟人與人的性格,愛好,專業不一樣,所選擇的書籍也是不一樣的,書本身幾乎沒有好壞之分。
書的骨架嘛!這確實對自己有些用處,寫骨架之前得學會怎麽觀骨架。層次很爛就很難閱讀啊!這點超級超級重要。我們可以用時間線展開故事,但是這個骨架怎麽搭建呢?或許心裏要先有幾個主旨,寫下來。一個小說創作過程產生的的文字,要比小說本身的文字,多出幾倍來。修改則是後話了,現在完全沒有能力修改。等寫得多了,或許會有靈感。
但是不必要那麽害怕,因為在以後,會經常寫骨架出來讓別人看,而不是等著別人發現骨架,骨架的重要性上來了之後,似乎找骨架便得沒那麽難,可是不會找骨架就不會寫骨架,矛盾。
我學到了新的規則,那要不要順便更新一下自己呢?很難,從收拾房間開始吧!
嗯,為了自己的好處,減少不必要的用眼是必要的。從虛擬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來。
畢竟寫作與白嫖別的勞動成果還是不一樣的,與其叫這本書為如何閱讀一本書,不如把它當做如何寫好一本書,這兩種表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
先找到一個接口,為以後的調用做準備,目前還用不到,可能以後也用不到了吧!感覺西院圖書館還有自己想看的書,過幾天再去吧!順便把南湖的也刷一刷。
與作者找出共同的詞義應該是自然為之,如果是刻意為之,那就太累了,玻璃會碎,手會痛,那就放手吧!
無論在哪個角落,我都可以輕易地發現很多很多自己不懂得地方,這該如何是好呢?也就如上邊說的,別刻意,若是強求,不如放手。總有幾款適合自己的,貪多嚼不爛。
總感覺讀書像是打疫苗,不為積累抗體,隻為積累一些模糊但又十分確切的記憶而已。
要把心靈與眼睛打開,把嘴閉上。嗯,我讚同這句話,之後我自己的話也少了很多,但是有時話也很多,怎麽說呢?接收信息要閉嘴,分析問題就可以用嘴巴輔助分析了。
當學得東西多了以後,我們就幾乎不批評別人了,要知道一切都有可取之處,我們會用疑問來提出觀點,等待著疑惑被解答,這就足矣,不必爭論是非對錯,沒有意義。
不過無論是什麽,我都沒有全盤接收的習慣,人必須有一定的批判性,倒不是因為內容是錯的,而是因為有些內容還不夠好,還不夠新。
一個善於學習的學生有著成為好老師的潛質,然而在效果上並不普適,因為他更趨向於適合自己。
一般經驗可以削弱人的很多焦慮,比如,你在培養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它的基因裏,就自然而然地存放著大量人類共享的基本經驗,可以稱這些經驗為本能。僅僅以本能作為基礎的人類已經比任何一種電子設備強大,我們的培養,隻是在修剪,引導,甚至是令其自然發育而已。故然,焦慮會被削弱。
人生的意義是什麽?我認為是
while(1)
{
………
}
不要嚐試背字典,即便這很牛,但是殘酷的事實就是,對絕大多數人,不合適。
書呆子,你是在說我嗎?哈哈哈哈!
其實學會了字典的使用方法,並擁有一本字典,就相當於近似地背下了整本字典。所以我們的視野已經從我們記住了什麽,變成了我們知道什麽,我們不知道的東西似乎也很難被我們發現。正如上文所說,過多的信息量已經開始阻止我們了解整個世界了。
相同的東西,有的人覺得它複雜,有的人覺得它就是被封裝好的黑匣子,有的人則完全看不見它。但世界不會因為人的觀察而改變,(薛定諤的貓?)當然,也很難說。
隻有行動才能解決問題,如何閱讀一本書,隻有通過閱讀一本書才能完全解開。
有些時候,我們會討厭坐在我們傍邊一直抖腿的人,越看越不順眼,這居然是人之常情,看來人性本惡啊!於是我故意抖腿,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並沒有感覺討厭我的人增加了。所以抖不抖腿無傷大雅,要是看不慣你就不看就可以了。
似乎有些東西從誕生開始就注定不能發育起來,而如果看起來發育成熟了,可能是因為它不再純粹。
請不要再給我推薦什麽讀物了,我總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它們很好應該是主觀的,我讀完之後隻覺得喇嗓子,可能是自己的修養還不夠吧!亦或是時空與文化跨度太大,自己接受不了。
每個人想要閱讀的書籍不應該是一樣的,我會更樂意讀自己文化下的作品,就像熟肉更容易被吸收一樣,沒必要諂媚,好而不懂,不如不看。不好而懂,收獲說不定會更大。讀書之後,書自然變成好書,而什麽是好書,讀之前,自己是下不了定義的,別人的定義或推薦,隻建立在別人的閱讀之上,梨好不好吃,得自己慢慢品。
詩的美感在韻律上,除了韻律,就在自然哲理上,除了哲理,就在景致上,除了景致,就在愛情(其他情感)上,我認為它們不分前後,隻是詩每有上麵的一項,美感便會上升一分。詩基於文化,所以很難理解外國的詩也是自然的,不理解就不裝做自己理解了,它很美,隻是我很難加載出欣賞它的手段。不過詩確實像酒,越久遠就越香濃。
閱讀會生成區別於書本身和讀者本身的新的東西,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才能更新並塑造自己,而有時,寫作也是審視並更新自己的手段之一。
如果我們在接受新聞的時候還要考慮它的真實性,那我們對世界發展的感知裏就是一種錯覺了,我們活在自己構建的傲慢與偏見之下,除此之外,我們無處藏身。既然如此,何必糾結呢?隻要想辦法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腦袋就無欲無求罷。
各個學科都在專業化,這樣是否在加門檻呢?加門檻是沒有錯,但是加門檻是為了讓問題對於少部分人更清晰,而讓另外大部分人無法接近,那為什麽設立這個門檻呢?是為了讓不感興趣的人,不想了解事實又喜歡多管閑事的人離這個圈子遠一點,正解。
所以數學裏有個很好的概念,你真的不用懷疑一些事物的真實性,因為不必。想要證明時,想想現代老師的話,莫須,有。與其糾結其是否真實,其實可以糾結糾結它的原理啦,怎麽應對啊,對我有什麽好處,我有什麽收益之類的。
學著用赤子之心看問題,表麵上把問題複雜化,而實際上似乎又把問題變得簡單。
有時候真的是試圖去改變啊!絞盡腦汁啊!威逼利誘,斜坡,懇求,大喊,最後都無濟於事。相反,他是什麽,他就會是什麽,外界的影響真的有用嗎?這個問題我真的回答不上來,因為外界確實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的程度與效果真的有待考察。
要學會舍棄,既然兩種事物有著相同的目的,就沒必要全做了。變得簡單,變得更簡單。
有時候覺得規則不是用來執行的,而不能做任何約束手段,可以給下限,但不能麵麵俱到,否則培養出來的男孩子很難有女朋友,是吧。
寄!
哼哼!回歸正題嗬!這本書講了如何閱讀各個種類的書籍,對它們進行了介紹,通過介紹,我反而明確了什麽書是自己不想讀的,什麽書更適合自己,怎麽閱讀的話,嘿嘿,你是在教我做事嗎?
索引很重要,這我知道,但如何把它做好著實不易。不易之事,多花心思,反複推敲,不可草草了事。
看來我目前的戰略在搜集資料,先把手裏的工作處理完吧!唉不知道精力夠不夠,不夠咱也不強求。發展總不是一蹴而就的,以退為進不失為一種好手段。
沒有永恒的事,麵對磨損,請坦然。
書會伴隨自己,隨自己的成長而成長。那樣的書,請珍惜,那樣的書未必是書,也可以是一個人。
那個人……
其實我認為自己是不需要學怎麽讀完一本書的,但一來這是圖書館的top1,二來有幸在三樓的角落碰到了,學習一下也無妨。如何閱讀一本書,和如何追上女神應該是相同的,讀書讀得多了,自然也就不用拘泥於技巧和公式了,……多了……,也就脫單了是吧。
當提到閱讀的快慢的時候,我立刻聯想起我自己在麵對不同的書籍是是怎樣閱讀的。文學類速度適中,新聞類可能會快些,工科理科自然很慢,要反複推敲,記錄驗算。但是想要把一本書吃透很難,有時候也不必吃透,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我的策略,我覺得把書吃透怪怪的,就像把花摘下來捏死一樣,為什麽隻是簡簡單單欣賞它的美呢?
信息太多或者信息太少都會成為理解的阻礙,這是沒錯的。相比之下,少勝多。
當我們對一些信息過於依賴,是不是會停止對世界的探索,而是別人給我們什麽,我們就會接受什麽?可我們探索,是否是從巨人的肩膀上跳了下來,得不償失。
我覺得有時候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一種自詡吧!其實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很多時候隻能被動接受,很少有機會能創造一些知識,所以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如說躺在巨人的肩膀上,趴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我們以什麽方式接收信息,怎麽產生信息似乎就變得無所謂了,陰因為我們本身就無所謂。
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無所謂,小醜是我自己。
閱讀,是把模糊的東西變成清楚的東西,而留下的,不是變得清楚的東西,而是它是怎麽變清楚的軌跡。因為一個事物本身是清楚的,你可以從通徹的人那裏直接接收,但你隻是知道了概念,不知其所以然。從混沌變清晰,才叫閱讀。否則可以叫背誦,或者走馬觀花。當然,接受信息肯定是閱讀的一部分,但隻接受不思考,就與書架無異了。
有點像密碼與密碼本,書是密碼本身,想要解碼,那就要把文字量再擴充十幾倍,幾十倍,否則文字在那裏放著,毫無意義。隻有被編譯的文字,才能被執行。執行是目的,知識隻是手段,很難成為目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別人隻能引導你,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活力。天行的常理,也在於此。
我突然回溯其我的童年,哦,不可一世。怎麽說也不好說,手心的薔薇,刺傷而不自覺?當我回憶時,我便不是我自己,我是帶著新的東西,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訪問我的過去,這樣似乎,可以寫出一篇短篇小說來。當我發現我被給的太多太多,我就不會抱怨過去,一種新的東西誕生,叫用現在來治愈童年,再用被治愈過的童年,治愈現在。
對於這個跳讀嘛,我覺得是沒必要了。在圖書館選書看的時候就已經從浩如煙海的典籍裏選幾頁紙了,我們在挑選的時候就已經省略了無數內容,剩下的,自然要細看,不必多說,剩下的同類,就當自己看過吧!一是精力有限,二是再看,確實無益。
碰到不懂的地方先跳過,有的書全盤不懂,那就選幾章衝一衝,吃柿子不能總撿軟的來。
到底是什麽力量,能讓秉燭夜讀的人仍然保持清醒?我的腦袋裏有一點點模糊的答案,說不清,那本書是怎麽說的呢?一個人如果知道他在想些什麽,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麽。這句話真的是直接打了我一個嘴巴嗬!但可能我不通常,我保留混沌,因為我可以立馬組織句子來解答我為什麽保持精神,隻是不願在這裏寫,跑題了。(希望不是強行解釋)我確實在寫感想,以便更好地理解書本,這點我讚同。我看書一般不做標記,想再看的寫出來,一般不看第二遍,而看第二遍也不會因為畫線部分而失去分析其他句子的機會,有了新的感悟就再寫好了,覆蓋掉,而不是朝花夕拾。
無論一個東西有多荒誕不經,它的大部分內核或者底層邏輯都是不變的,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無論幹什麽,打基礎與反複練習是不可跳過的步驟。
給小說做分類嗎?看出它的弦外之音,以便抗拒一些東西輸進腦子嗎?也可吧!但是如果完全不做點功課有些東西就享受不了了,不過但看小說的故事,也有很大的收獲,這個因人而異,讀書有收獲就可。
我總感覺自己一眼就能看出書的好壞呢?或許是錯覺吧。不,是看出這本書對於我自己的價值,畢竟人與人的性格,愛好,專業不一樣,所選擇的書籍也是不一樣的,書本身幾乎沒有好壞之分。
書的骨架嘛!這確實對自己有些用處,寫骨架之前得學會怎麽觀骨架。層次很爛就很難閱讀啊!這點超級超級重要。我們可以用時間線展開故事,但是這個骨架怎麽搭建呢?或許心裏要先有幾個主旨,寫下來。一個小說創作過程產生的的文字,要比小說本身的文字,多出幾倍來。修改則是後話了,現在完全沒有能力修改。等寫得多了,或許會有靈感。
但是不必要那麽害怕,因為在以後,會經常寫骨架出來讓別人看,而不是等著別人發現骨架,骨架的重要性上來了之後,似乎找骨架便得沒那麽難,可是不會找骨架就不會寫骨架,矛盾。
我學到了新的規則,那要不要順便更新一下自己呢?很難,從收拾房間開始吧!
嗯,為了自己的好處,減少不必要的用眼是必要的。從虛擬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來。
畢竟寫作與白嫖別的勞動成果還是不一樣的,與其叫這本書為如何閱讀一本書,不如把它當做如何寫好一本書,這兩種表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
先找到一個接口,為以後的調用做準備,目前還用不到,可能以後也用不到了吧!感覺西院圖書館還有自己想看的書,過幾天再去吧!順便把南湖的也刷一刷。
與作者找出共同的詞義應該是自然為之,如果是刻意為之,那就太累了,玻璃會碎,手會痛,那就放手吧!
無論在哪個角落,我都可以輕易地發現很多很多自己不懂得地方,這該如何是好呢?也就如上邊說的,別刻意,若是強求,不如放手。總有幾款適合自己的,貪多嚼不爛。
總感覺讀書像是打疫苗,不為積累抗體,隻為積累一些模糊但又十分確切的記憶而已。
要把心靈與眼睛打開,把嘴閉上。嗯,我讚同這句話,之後我自己的話也少了很多,但是有時話也很多,怎麽說呢?接收信息要閉嘴,分析問題就可以用嘴巴輔助分析了。
當學得東西多了以後,我們就幾乎不批評別人了,要知道一切都有可取之處,我們會用疑問來提出觀點,等待著疑惑被解答,這就足矣,不必爭論是非對錯,沒有意義。
不過無論是什麽,我都沒有全盤接收的習慣,人必須有一定的批判性,倒不是因為內容是錯的,而是因為有些內容還不夠好,還不夠新。
一個善於學習的學生有著成為好老師的潛質,然而在效果上並不普適,因為他更趨向於適合自己。
一般經驗可以削弱人的很多焦慮,比如,你在培養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它的基因裏,就自然而然地存放著大量人類共享的基本經驗,可以稱這些經驗為本能。僅僅以本能作為基礎的人類已經比任何一種電子設備強大,我們的培養,隻是在修剪,引導,甚至是令其自然發育而已。故然,焦慮會被削弱。
人生的意義是什麽?我認為是
while(1)
{
………
}
不要嚐試背字典,即便這很牛,但是殘酷的事實就是,對絕大多數人,不合適。
書呆子,你是在說我嗎?哈哈哈哈!
其實學會了字典的使用方法,並擁有一本字典,就相當於近似地背下了整本字典。所以我們的視野已經從我們記住了什麽,變成了我們知道什麽,我們不知道的東西似乎也很難被我們發現。正如上文所說,過多的信息量已經開始阻止我們了解整個世界了。
相同的東西,有的人覺得它複雜,有的人覺得它就是被封裝好的黑匣子,有的人則完全看不見它。但世界不會因為人的觀察而改變,(薛定諤的貓?)當然,也很難說。
隻有行動才能解決問題,如何閱讀一本書,隻有通過閱讀一本書才能完全解開。
有些時候,我們會討厭坐在我們傍邊一直抖腿的人,越看越不順眼,這居然是人之常情,看來人性本惡啊!於是我故意抖腿,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並沒有感覺討厭我的人增加了。所以抖不抖腿無傷大雅,要是看不慣你就不看就可以了。
似乎有些東西從誕生開始就注定不能發育起來,而如果看起來發育成熟了,可能是因為它不再純粹。
請不要再給我推薦什麽讀物了,我總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它們很好應該是主觀的,我讀完之後隻覺得喇嗓子,可能是自己的修養還不夠吧!亦或是時空與文化跨度太大,自己接受不了。
每個人想要閱讀的書籍不應該是一樣的,我會更樂意讀自己文化下的作品,就像熟肉更容易被吸收一樣,沒必要諂媚,好而不懂,不如不看。不好而懂,收獲說不定會更大。讀書之後,書自然變成好書,而什麽是好書,讀之前,自己是下不了定義的,別人的定義或推薦,隻建立在別人的閱讀之上,梨好不好吃,得自己慢慢品。
詩的美感在韻律上,除了韻律,就在自然哲理上,除了哲理,就在景致上,除了景致,就在愛情(其他情感)上,我認為它們不分前後,隻是詩每有上麵的一項,美感便會上升一分。詩基於文化,所以很難理解外國的詩也是自然的,不理解就不裝做自己理解了,它很美,隻是我很難加載出欣賞它的手段。不過詩確實像酒,越久遠就越香濃。
閱讀會生成區別於書本身和讀者本身的新的東西,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才能更新並塑造自己,而有時,寫作也是審視並更新自己的手段之一。
如果我們在接受新聞的時候還要考慮它的真實性,那我們對世界發展的感知裏就是一種錯覺了,我們活在自己構建的傲慢與偏見之下,除此之外,我們無處藏身。既然如此,何必糾結呢?隻要想辦法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腦袋就無欲無求罷。
各個學科都在專業化,這樣是否在加門檻呢?加門檻是沒有錯,但是加門檻是為了讓問題對於少部分人更清晰,而讓另外大部分人無法接近,那為什麽設立這個門檻呢?是為了讓不感興趣的人,不想了解事實又喜歡多管閑事的人離這個圈子遠一點,正解。
所以數學裏有個很好的概念,你真的不用懷疑一些事物的真實性,因為不必。想要證明時,想想現代老師的話,莫須,有。與其糾結其是否真實,其實可以糾結糾結它的原理啦,怎麽應對啊,對我有什麽好處,我有什麽收益之類的。
學著用赤子之心看問題,表麵上把問題複雜化,而實際上似乎又把問題變得簡單。
有時候真的是試圖去改變啊!絞盡腦汁啊!威逼利誘,斜坡,懇求,大喊,最後都無濟於事。相反,他是什麽,他就會是什麽,外界的影響真的有用嗎?這個問題我真的回答不上來,因為外界確實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的程度與效果真的有待考察。
要學會舍棄,既然兩種事物有著相同的目的,就沒必要全做了。變得簡單,變得更簡單。
有時候覺得規則不是用來執行的,而不能做任何約束手段,可以給下限,但不能麵麵俱到,否則培養出來的男孩子很難有女朋友,是吧。
寄!
哼哼!回歸正題嗬!這本書講了如何閱讀各個種類的書籍,對它們進行了介紹,通過介紹,我反而明確了什麽書是自己不想讀的,什麽書更適合自己,怎麽閱讀的話,嘿嘿,你是在教我做事嗎?
索引很重要,這我知道,但如何把它做好著實不易。不易之事,多花心思,反複推敲,不可草草了事。
看來我目前的戰略在搜集資料,先把手裏的工作處理完吧!唉不知道精力夠不夠,不夠咱也不強求。發展總不是一蹴而就的,以退為進不失為一種好手段。
沒有永恒的事,麵對磨損,請坦然。
書會伴隨自己,隨自己的成長而成長。那樣的書,請珍惜,那樣的書未必是書,也可以是一個人。
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