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辛的一番話,讓殷郊的眼神熠熠生輝。
自夏啟從禹王那奪過王位,創立夏朝以來,公天下變成了私天下。
王位也就成了君王和太子之間的禁忌,國家不能沒有繼承人,君王不得不立太子,而立太子之後,君王又會猜忌太子。
而帝子辛如此放心身為王太子的殷郊,自然讓殷郊心裏十分開心,雖然兒時父親比較威嚴,讓自己和弟弟有些懼怕。
但畢竟血濃於水,殷郊自然不想因為王位,與自己的父親互相猜忌,互相不信任。
以往母親薑王後還會經常告誡自己,父親是大商的王,是自己的父王,自己不能平常對待,必須恭敬有加。
兒時他不明白,很少從父王身上得到父愛,現在,慢慢長大了,父王變成了父親,這是他兒時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安心。
“看來孤的太子很有信心啊,很好,那麽,卿等以為如何?”
帝子辛看著昂首挺胸的殷郊,感到很滿意,他要的就是這種自信。
帝子辛回到王座上,底下的大臣們也議論紛紛。
“臣以為,大王想要讓太子早些曆練,自無不可,不知大王派何人輔助太子?”
商容站了出來,拱手問道,這些時日,他已經能接受帝子辛的霸道,明明態度看上去和藹,但其中的堅決,卻是完全不容反對。
商容另辟蹊徑,既然無法阻止,那麽太子出遊的安全,就是重中之重。
“郊兒,你怎麽看?”
帝子辛接著商容的話,問了一下殷郊的主意,殷郊這段時日,也接觸了不少的朝政事物,帝子辛想要看看殷郊自己的想法。
“兒臣認為丞相所說在理,兒臣尚年幼,修為不顯,自然需要保護。”
殷郊看向商容理所當然的說道,他肯定了商容的意思。
這段時日,他能順利的出來朝政事物,全仰賴這位大商的丞相大人,自然明白他是為自己好。
於是,殷郊拱手向商容,謙虛的問道。
“殷郊請教丞相,不知丞相有何高見?”
“殿下,臣推薦大夫楊任為副使,武成王黃飛虎之子黃天化為護衛統領,方弼方相可為副統領,率領大軍,保護殿下安危。”
商容思索了一下說道。
太子殿下巡遊天下,主使必然是太子殿下,副使當然需要一位文官,處理日常的事物。
率軍保護者,商容也是再三考慮了,決定推薦黃天化,一來,帝子辛和黃飛虎是師兄弟,黃天化和殷郊也算是師兄弟,比較親近。
二來,黃天化和殷郊為同輩,適合殷郊培養自己的親信。
至於方弼、方相兩兄弟,本是王宮的護殿大將,每次早朝,商容都能看見他們,一來二去自然也了解到,這兄弟倆是有才華的。
商容不願埋沒了人才。
帝子辛在王座上,不禁點了點頭,看的出來,商容這是真心為殷郊考慮了。
黃天化自不必提,方弼、方相兩兄弟就是後來護著殷郊、殷洪逃出朝歌,拜師學藝的那哥倆。
而楊任,更是福緣不淺,因為進諫帝辛關於鹿台之事,被挖去眼睛而死,後被闡教十二金仙之一的清虛道德真君所救。
拜入清虛道德真君門下,成為其弟子,成為扶周反商的主力大將之一。
由此可見,凡是被帝辛謔謔過的大臣、將士,都是可造之材。
“可!”
還未等殷郊說什麽,帝子辛便做主定下來了。
殷郊明白,這是最好的結果。
主使是殷郊自己,護衛軍統領是自己的好友黃天化,雖然副使和副統領都是年長一輩的,但這也是必須的。
要是這一趟,沒有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輩隨行,出了什麽無法應對的意外,那可如何是好?
大商雖然是人族領地,但也不是絕對的安全,更何況,如今局勢開始變的複雜起來,連海族竟然都直接對人族城池出手。
殷郊雖然年輕,但也絕對不是什麽愣頭青,認為自己是大商太子,所有人都會讓著自己,事事順從自己,不敢違抗自己。
若真的遇到那種愣頭青,或者妖族,到時候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至於說,有年長一輩護著,而擔心曆練的效果大打折扣,殷郊表示完全沒有必要。
自己身為大商太子,這樣的天賦,這樣的血脈,這樣的身世,這樣多的資源,都需要承受苦難才能攀登巔峰。
那普通人豈不是要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九死一生,才能有攀登巔峰的資格。
“兒臣也無異議。”
殷郊見父王看向自己,於是拱手說道。
“臣等無異議。”
身為王室中人的比幹都默認了,文官之首的丞相和大王都認可,太子也不反對,在這種情況下,眾位大臣連反對的欲望都沒有。
“好,接著來議第二件事。孤打算開文舉和武舉,為大商選拔人才。”
“之前的學院製度,普及的還不夠,還要繼續推行完善。”
帝子辛接著說道。
“這會成為國家之本,丞相,這件事就交給你安排了。”
“臣,遵大王令!”
這是對上次學院製度的一點補充,帝子辛這次遊曆,感覺在野人士太多,太過浪費人才,故有此想法。
具體的治國之策,以及施行,帝子辛都會交給丞相商容和王叔比幹去辦,畢竟,不管是帝辛,還是牧蒼生,都不是什麽對政治敏感的人。
之前的國策,都是帝子辛依靠牧蒼生的記憶,剽竊而來。
帝子辛雖然是商王,但他懂個錘子的政治,難道橫推過去,他不香嘛?!
可惜,帝子辛並不是孤身一人,他是一國之君,是一個族群的族長。
治理是必須要治理,但偷懶也是必須要偷懶的。
所以有時候,帝子辛隻是一個想法,都會直接讓大臣們去補充內容,去施行。
這就是權力的魅力!
隨後的時間,帝子辛就把重心轉移給了三省首相和六部尚書們,任由他們討論各項事情,帝子辛隻是時不時的做一下決斷。
這已經快成了大商朝堂的習俗了!
殷郊明顯沒有經曆過這樣的陣仗,在台階上,王座旁,看著大臣們爭論,爭吵,就差打在一起了!
自夏啟從禹王那奪過王位,創立夏朝以來,公天下變成了私天下。
王位也就成了君王和太子之間的禁忌,國家不能沒有繼承人,君王不得不立太子,而立太子之後,君王又會猜忌太子。
而帝子辛如此放心身為王太子的殷郊,自然讓殷郊心裏十分開心,雖然兒時父親比較威嚴,讓自己和弟弟有些懼怕。
但畢竟血濃於水,殷郊自然不想因為王位,與自己的父親互相猜忌,互相不信任。
以往母親薑王後還會經常告誡自己,父親是大商的王,是自己的父王,自己不能平常對待,必須恭敬有加。
兒時他不明白,很少從父王身上得到父愛,現在,慢慢長大了,父王變成了父親,這是他兒時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安心。
“看來孤的太子很有信心啊,很好,那麽,卿等以為如何?”
帝子辛看著昂首挺胸的殷郊,感到很滿意,他要的就是這種自信。
帝子辛回到王座上,底下的大臣們也議論紛紛。
“臣以為,大王想要讓太子早些曆練,自無不可,不知大王派何人輔助太子?”
商容站了出來,拱手問道,這些時日,他已經能接受帝子辛的霸道,明明態度看上去和藹,但其中的堅決,卻是完全不容反對。
商容另辟蹊徑,既然無法阻止,那麽太子出遊的安全,就是重中之重。
“郊兒,你怎麽看?”
帝子辛接著商容的話,問了一下殷郊的主意,殷郊這段時日,也接觸了不少的朝政事物,帝子辛想要看看殷郊自己的想法。
“兒臣認為丞相所說在理,兒臣尚年幼,修為不顯,自然需要保護。”
殷郊看向商容理所當然的說道,他肯定了商容的意思。
這段時日,他能順利的出來朝政事物,全仰賴這位大商的丞相大人,自然明白他是為自己好。
於是,殷郊拱手向商容,謙虛的問道。
“殷郊請教丞相,不知丞相有何高見?”
“殿下,臣推薦大夫楊任為副使,武成王黃飛虎之子黃天化為護衛統領,方弼方相可為副統領,率領大軍,保護殿下安危。”
商容思索了一下說道。
太子殿下巡遊天下,主使必然是太子殿下,副使當然需要一位文官,處理日常的事物。
率軍保護者,商容也是再三考慮了,決定推薦黃天化,一來,帝子辛和黃飛虎是師兄弟,黃天化和殷郊也算是師兄弟,比較親近。
二來,黃天化和殷郊為同輩,適合殷郊培養自己的親信。
至於方弼、方相兩兄弟,本是王宮的護殿大將,每次早朝,商容都能看見他們,一來二去自然也了解到,這兄弟倆是有才華的。
商容不願埋沒了人才。
帝子辛在王座上,不禁點了點頭,看的出來,商容這是真心為殷郊考慮了。
黃天化自不必提,方弼、方相兩兄弟就是後來護著殷郊、殷洪逃出朝歌,拜師學藝的那哥倆。
而楊任,更是福緣不淺,因為進諫帝辛關於鹿台之事,被挖去眼睛而死,後被闡教十二金仙之一的清虛道德真君所救。
拜入清虛道德真君門下,成為其弟子,成為扶周反商的主力大將之一。
由此可見,凡是被帝辛謔謔過的大臣、將士,都是可造之材。
“可!”
還未等殷郊說什麽,帝子辛便做主定下來了。
殷郊明白,這是最好的結果。
主使是殷郊自己,護衛軍統領是自己的好友黃天化,雖然副使和副統領都是年長一輩的,但這也是必須的。
要是這一趟,沒有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輩隨行,出了什麽無法應對的意外,那可如何是好?
大商雖然是人族領地,但也不是絕對的安全,更何況,如今局勢開始變的複雜起來,連海族竟然都直接對人族城池出手。
殷郊雖然年輕,但也絕對不是什麽愣頭青,認為自己是大商太子,所有人都會讓著自己,事事順從自己,不敢違抗自己。
若真的遇到那種愣頭青,或者妖族,到時候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至於說,有年長一輩護著,而擔心曆練的效果大打折扣,殷郊表示完全沒有必要。
自己身為大商太子,這樣的天賦,這樣的血脈,這樣的身世,這樣多的資源,都需要承受苦難才能攀登巔峰。
那普通人豈不是要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九死一生,才能有攀登巔峰的資格。
“兒臣也無異議。”
殷郊見父王看向自己,於是拱手說道。
“臣等無異議。”
身為王室中人的比幹都默認了,文官之首的丞相和大王都認可,太子也不反對,在這種情況下,眾位大臣連反對的欲望都沒有。
“好,接著來議第二件事。孤打算開文舉和武舉,為大商選拔人才。”
“之前的學院製度,普及的還不夠,還要繼續推行完善。”
帝子辛接著說道。
“這會成為國家之本,丞相,這件事就交給你安排了。”
“臣,遵大王令!”
這是對上次學院製度的一點補充,帝子辛這次遊曆,感覺在野人士太多,太過浪費人才,故有此想法。
具體的治國之策,以及施行,帝子辛都會交給丞相商容和王叔比幹去辦,畢竟,不管是帝辛,還是牧蒼生,都不是什麽對政治敏感的人。
之前的國策,都是帝子辛依靠牧蒼生的記憶,剽竊而來。
帝子辛雖然是商王,但他懂個錘子的政治,難道橫推過去,他不香嘛?!
可惜,帝子辛並不是孤身一人,他是一國之君,是一個族群的族長。
治理是必須要治理,但偷懶也是必須要偷懶的。
所以有時候,帝子辛隻是一個想法,都會直接讓大臣們去補充內容,去施行。
這就是權力的魅力!
隨後的時間,帝子辛就把重心轉移給了三省首相和六部尚書們,任由他們討論各項事情,帝子辛隻是時不時的做一下決斷。
這已經快成了大商朝堂的習俗了!
殷郊明顯沒有經曆過這樣的陣仗,在台階上,王座旁,看著大臣們爭論,爭吵,就差打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