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敬你。”
“陸哥,敬你。”
自從將陸大勇和孫虎送去杜海手中投軍後,酒樓中這是兄弟五人來帝都後第一次重聚。
“大勇,孫虎,聽說你們這次軍中大比武出盡了風頭啊。”陸離滿臉欣慰的看著兩人。
“哥,給。”陸大勇將一個紫檀木匣打開,一張雕刻著飛龍圖案的寶弓出現在了眾人麵前。
陸離拿起弓隨意的一拉,頓時弓如滿月,一時間看呆了陸大勇和孫虎二人。
“陸哥,這個弓我試過,少說有二百斤,你就這樣隨手就給拉開了?”
“這弓有二百斤?”陸離有些不解的問道。
“哥,杜將軍說這是天武帝當初請墨家大師精心打造的,由於材質特殊,需要的臂力極大。以前隻是放在皇宮中作為觀賞用的,皇上也是一時興起才把寶弓賞賜給了我。”陸大勇解釋道。
陸離這是才想起了最近身體的變化,練過黑衣老僧的功法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和人交手過。
難道是功法的原因,陸離心中暗想著,表麵卻不動聲色。
“這弓大勇留著用吧,這種皇上的賞賜之物,隨便轉送別人,被有心人知道會很麻煩的。”
可是陸大勇還是執意要送給陸離,這也許就是兄弟情吧。
“大勇收好,我們兄弟不分你我。”章邯出來打了個圓場,陸大勇這才作罷。
“說說吧,除了這張寶弓還有些什麽賞賜。”
陸大勇嘿嘿的傻笑著說道,“皇上誇我勇武過人,為人忠厚,讓我統領一千玄甲軍,負責拱衛皇宮的安全。”
“那你呢。”陸離看著孫虎說道。
“皇上得知我是西北邊軍出身,讓我負責操練一營禁衛軍。”
聽到兄弟倆人這次的賞賜,陸離隻是稍稍沉思片刻,就大概猜出了新帝的用意。
僅憑陸大勇和孫虎這次的表現,遠遠得不到如此重賞,陸離推測這極有可能是皇帝對禁衛不滿,或者說是對某些人有所忌憚,想要通過快速提拔新人,給禁衛軍換血。
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陸大勇和孫虎二人屬於新人,他們剛來帝都後根基不穩,加上他們身世幹淨,很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心腹。
按照常理來說此時拉攏他們隻需要一些小恩惠,就能讓兩人死心塌地為皇家賣命。
“陸哥,這隻是一次禁軍比武而已,皇上哪能看出他們的能力,為什麽會給他們如此大封賞?”章邯問道。
“禁衛軍和其餘軍隊不一樣,禁衛統領能力不是第一位的,對於皇上來說禁衛要的是忠心,是言聽計從。”
眾人聽到陸離的這番話,都顯得若有所思。
隻有陸離覺得新帝趙廣好像和傳聞中有些不太一樣,魏開山當初說趙廣窮奢極欲,荒淫無度。
可是從他登基以來的一些做法來看,他的每一步明顯都是針對性很強的變革。
最近京師傳的沸沸揚揚的科舉納士,在陸離看來這又是一項開天辟地的壯舉。
楚漢帝國天武帝在位之前,所有的王朝想要做官,要麽是子承父業,要麽是有地位的士族官員舉薦,這也就意味著平民百姓一生都沒有做官的資格。
新帝趙廣提出的科舉納士,等於為底層百姓打開了一條入士做官的通道,一時間朝野震動,民間沸騰,很多官員反對,但是終究沒能敵過這民心所向。
科舉考試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帝國擇優獲取人才的問題,但是至少讓底層百姓看到了一次翻身的機會。
科舉納士最早是天武帝登基初期提出的,可是被當時朝中九成官員反對,他們理由說的也是光麵堂皇。
什麽會動搖國本,什麽會引起天下士族人心不穩,還有更可笑的說什麽百姓愚昧不可治國……
其實歸根結底隻有一個原因,朝中的座位就那麽多,上來一個百姓就會下去一個自家的子侄,這是動了他們的根本利益了。
所以科舉製度一直遲遲不能推行,而現在的帝國,經曆了天武帝這二十幾年的勵精圖治,終於在新帝趙廣的推動下,又重新的提了出來。
借了新帝登基的勢,沒人願意在這個時候去觸怒新帝,因此這股推動科舉的浪潮在帝國愈演愈烈。
趙廣在這時給禁衛軍大換血的做法,也就不那麽難以理解了。
畢竟帝都此時不能出任何亂子,拱衛皇城的禁軍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孫虎和陸大勇兩人這也算是站在了變革的風口上,借勢而一步登天了。
先漢帝國武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用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之後神州大地就一直沿用以儒家治國的國策。
後來在許多儒家門生推波助瀾下,他們借勢打壓諸子百家,這一度使這片土地百家爭鳴的氣象絕跡。
直到漢帝國滅亡後,神州大地又出現了群雄割據的亂世,連年的征戰最終讓儒家那假仁假義的愚忠,徹底被軍閥拋棄了。
在帝國高祖趙炎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後,並沒有再繼續沿用以儒治天下的國策,而是廣開言路,百花齊放。
帝國的官員因才任用,刑部吏部多以法家人才聚集,兵家掌軍征戰沙場,儒家多為禮部……
也正是高祖的這一決定,才讓帝國風雨飄搖數十年仍然屹立不倒。
諸子百家中也有一個特例,那就是不受帝國待見的墨家,隻有墨家被排除在帝國權利中心之外。
對此民間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墨家秉持的兼愛非攻的理念,讓當初熱衷征戰的高祖極為反感。
也有人說墨家結黨,組織嚴密,對於帝國發展不利,所以被曆代君王排斥。
朝野接受做多的說法就是高祖當年征討巴蜀時,遭遇過墨黨的刺殺。
那一代墨家巨子為巴蜀人,得知高祖預征巴蜀,謀劃了一出美人計,利用一絕色女子接近高祖趙炎,在行房中之事時,伺機刺傷了趙炎。
此事也有一些史料旁證,高祖征巴蜀,途中遇暴雨,染疾月餘,撤兵。
總之是什麽說法都有,不過到現在都無法考證了,這也成為了帝國開國以來的另一幢懸案。
“陸哥,敬你。”
自從將陸大勇和孫虎送去杜海手中投軍後,酒樓中這是兄弟五人來帝都後第一次重聚。
“大勇,孫虎,聽說你們這次軍中大比武出盡了風頭啊。”陸離滿臉欣慰的看著兩人。
“哥,給。”陸大勇將一個紫檀木匣打開,一張雕刻著飛龍圖案的寶弓出現在了眾人麵前。
陸離拿起弓隨意的一拉,頓時弓如滿月,一時間看呆了陸大勇和孫虎二人。
“陸哥,這個弓我試過,少說有二百斤,你就這樣隨手就給拉開了?”
“這弓有二百斤?”陸離有些不解的問道。
“哥,杜將軍說這是天武帝當初請墨家大師精心打造的,由於材質特殊,需要的臂力極大。以前隻是放在皇宮中作為觀賞用的,皇上也是一時興起才把寶弓賞賜給了我。”陸大勇解釋道。
陸離這是才想起了最近身體的變化,練過黑衣老僧的功法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和人交手過。
難道是功法的原因,陸離心中暗想著,表麵卻不動聲色。
“這弓大勇留著用吧,這種皇上的賞賜之物,隨便轉送別人,被有心人知道會很麻煩的。”
可是陸大勇還是執意要送給陸離,這也許就是兄弟情吧。
“大勇收好,我們兄弟不分你我。”章邯出來打了個圓場,陸大勇這才作罷。
“說說吧,除了這張寶弓還有些什麽賞賜。”
陸大勇嘿嘿的傻笑著說道,“皇上誇我勇武過人,為人忠厚,讓我統領一千玄甲軍,負責拱衛皇宮的安全。”
“那你呢。”陸離看著孫虎說道。
“皇上得知我是西北邊軍出身,讓我負責操練一營禁衛軍。”
聽到兄弟倆人這次的賞賜,陸離隻是稍稍沉思片刻,就大概猜出了新帝的用意。
僅憑陸大勇和孫虎這次的表現,遠遠得不到如此重賞,陸離推測這極有可能是皇帝對禁衛不滿,或者說是對某些人有所忌憚,想要通過快速提拔新人,給禁衛軍換血。
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陸大勇和孫虎二人屬於新人,他們剛來帝都後根基不穩,加上他們身世幹淨,很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心腹。
按照常理來說此時拉攏他們隻需要一些小恩惠,就能讓兩人死心塌地為皇家賣命。
“陸哥,這隻是一次禁軍比武而已,皇上哪能看出他們的能力,為什麽會給他們如此大封賞?”章邯問道。
“禁衛軍和其餘軍隊不一樣,禁衛統領能力不是第一位的,對於皇上來說禁衛要的是忠心,是言聽計從。”
眾人聽到陸離的這番話,都顯得若有所思。
隻有陸離覺得新帝趙廣好像和傳聞中有些不太一樣,魏開山當初說趙廣窮奢極欲,荒淫無度。
可是從他登基以來的一些做法來看,他的每一步明顯都是針對性很強的變革。
最近京師傳的沸沸揚揚的科舉納士,在陸離看來這又是一項開天辟地的壯舉。
楚漢帝國天武帝在位之前,所有的王朝想要做官,要麽是子承父業,要麽是有地位的士族官員舉薦,這也就意味著平民百姓一生都沒有做官的資格。
新帝趙廣提出的科舉納士,等於為底層百姓打開了一條入士做官的通道,一時間朝野震動,民間沸騰,很多官員反對,但是終究沒能敵過這民心所向。
科舉考試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帝國擇優獲取人才的問題,但是至少讓底層百姓看到了一次翻身的機會。
科舉納士最早是天武帝登基初期提出的,可是被當時朝中九成官員反對,他們理由說的也是光麵堂皇。
什麽會動搖國本,什麽會引起天下士族人心不穩,還有更可笑的說什麽百姓愚昧不可治國……
其實歸根結底隻有一個原因,朝中的座位就那麽多,上來一個百姓就會下去一個自家的子侄,這是動了他們的根本利益了。
所以科舉製度一直遲遲不能推行,而現在的帝國,經曆了天武帝這二十幾年的勵精圖治,終於在新帝趙廣的推動下,又重新的提了出來。
借了新帝登基的勢,沒人願意在這個時候去觸怒新帝,因此這股推動科舉的浪潮在帝國愈演愈烈。
趙廣在這時給禁衛軍大換血的做法,也就不那麽難以理解了。
畢竟帝都此時不能出任何亂子,拱衛皇城的禁軍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孫虎和陸大勇兩人這也算是站在了變革的風口上,借勢而一步登天了。
先漢帝國武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用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之後神州大地就一直沿用以儒家治國的國策。
後來在許多儒家門生推波助瀾下,他們借勢打壓諸子百家,這一度使這片土地百家爭鳴的氣象絕跡。
直到漢帝國滅亡後,神州大地又出現了群雄割據的亂世,連年的征戰最終讓儒家那假仁假義的愚忠,徹底被軍閥拋棄了。
在帝國高祖趙炎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後,並沒有再繼續沿用以儒治天下的國策,而是廣開言路,百花齊放。
帝國的官員因才任用,刑部吏部多以法家人才聚集,兵家掌軍征戰沙場,儒家多為禮部……
也正是高祖的這一決定,才讓帝國風雨飄搖數十年仍然屹立不倒。
諸子百家中也有一個特例,那就是不受帝國待見的墨家,隻有墨家被排除在帝國權利中心之外。
對此民間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墨家秉持的兼愛非攻的理念,讓當初熱衷征戰的高祖極為反感。
也有人說墨家結黨,組織嚴密,對於帝國發展不利,所以被曆代君王排斥。
朝野接受做多的說法就是高祖當年征討巴蜀時,遭遇過墨黨的刺殺。
那一代墨家巨子為巴蜀人,得知高祖預征巴蜀,謀劃了一出美人計,利用一絕色女子接近高祖趙炎,在行房中之事時,伺機刺傷了趙炎。
此事也有一些史料旁證,高祖征巴蜀,途中遇暴雨,染疾月餘,撤兵。
總之是什麽說法都有,不過到現在都無法考證了,這也成為了帝國開國以來的另一幢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