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離站在窗邊,看著樓外那些洶湧的人群愣愣出神,他不明白這些讀書人到底是讀了什麽書,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為了更好的了解這些讀書人,陸離已經將儒家的典籍反複閱讀過了很多遍,卻發現這些人的行為思想與儒家提倡的仁愛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儒家教授的是仁義禮智信,然而從他們身上卻隻能看到名利二字。
這些人讀了這麽多聖人典籍,非但沒能讓他們學會謙卑,反而讓他們充滿了優越感。
這些人讀書的目的仿佛隻有一個,那就是入仕做官,殊不知被他們尊為聖人的衍聖公,卻並不以做官治民見長。
正在他沉思時,高湛敲了敲門走了進來,陸離並沒有回頭,隻是眺望著遠處的街道。
“高湛,我是不是錯了。”
這是陸離第一次對自己的想法產生了質疑。
“陸哥,別多想了,無論你怎麽選擇,我們都會跟著你一路走下去。”
中午的陽光灑在街道上顯得格外刺眼,陸離默默的收回了目光。
“書鋪那邊有消息了嗎?”
“起因是有一個名為石群的讀書人上門出售詩詞……”
聽高湛詳細說完後,陸離並沒有生氣,隻是感覺有些可悲。
在當下社會一戶普通人家是供養不起一名讀書人的,而這個叫石群的讀書人家中就是一戶普通農戶。
石群從小家境貧寒讀不起私塾,隻能在閑暇時趴在私塾窗外偷聽先生講課,然而他卻天賦異稟,沒多久就將老先生講的東西記了個七七八八。
直到在一次偷聽時,他被老先生發現了,要知道在當下社會這種偷師的行為是大忌,老先生很生氣,當即就抓著他準備去找他的父母討要個說法。
石群的父母隻是農戶,他們不敢得罪老先生這種讀書人,為了脫罪他們隻能抵賴。
石群的母親是個典型的農村婦人,坐在大門外就開始一哭二鬧三上吊,嘴裏喊著自己的兒子才四歲,怎麽可能聽得懂老先生講的東西。
她這一喊頓時引來了左鄰右舍的圍觀,老先生是個體麵人,他哪好意思和一個潑婦當街爭辯,隻能任由她在那哭鬧。
正在老先生對這個撒潑的婦人毫無辦法時,隻聽站在一旁的小石群突然開口說道,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石群這一開口頓時讓爭執的雙方都停住了,他的父母隻是疑惑的望向兒子,看表情應該是沒聽懂,而老先生則是一臉詫異的看著小石群。
老先生愣神片刻,便走向小石群又出了幾題,小石群全部都能對答如流。
從此石群神童的名聲便在縣裏傳開了,自那天以後,他的父親石老三走到哪裏都會被人高看一眼。
這個老實本分的莊稼漢子從前哪裏享受過這種待遇,他當即決定砸鍋賣鐵也要供兒子讀書,隨後石群就走上了一條求學之路。
可是一個靠著一畝三分地糊口的農戶,又哪裏有閑錢能供得起一名讀書人。
石群雖然曾經多次找過父親表示不想讀書了,但是每次都被父親嚴詞拒絕了。
石老三隻是說讓他踏踏實實的讀書,別的事情不用他操心,他一直幻想著兒子能有朝一日被哪個大人物賞識,從而一步登天。
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家裏畢竟少了一個勞力,卻多出來了一個讀書人,這一反一正的消耗,這可不是一戶農民能承擔的起的。
後來家裏實在撐不住了就把地給賣了,父母就成了附近地主家的佃戶,但是即使是這樣,石老三依然覺得臉上有光。
當石群成年以後,家裏就時常會有媒婆前來保媒,但是都被石老三給拒絕了,就連村裏劉財主家的閨女,他都覺得配不上自己的兒子,這婚事也就這麽給耽擱下了。
石老三為了供養兒子讀書一個人幹著兩個人的活,最終積勞成疾,由於家裏沒錢看郎中,他很快就去世了。
石老三病故後,石群卻扛不起家裏的重擔,他不但做不了農活,也沒有一個糊口的本事,一直熬到快三十歲了也沒能娶妻,他已經從當初的神童,變成了村裏的笑談。
如果不是家裏還有位老母等他贍養,或許他會找個沒有人的地方了斷此生。
就在生活陷入到絕望的時候,他卻在一次去鎮子上買米時無意中得知了一個好消息,帝國準備推行科舉選士了。
當這個消息在街頭巷尾傳開的時候,那些平日裏對他冷嘲熱諷的村裏人,此刻立馬換了一副嘴臉,那些嘲諷鄙夷變成了奉承恭維。
到了這天晚上更是有裏正親自帶了禮物登門拜訪,這讓石群受寵若驚。
裏正表示不但可以幫他照顧家中老母,還可以為他籌集路費來助他進京趕考。
這些人的行為其實並不難理解,在如今百姓眼中不說能考中個郡守縣令,就算是個衙門小吏,那也是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石群進京趕考的那一天,村裏人但凡能動的人都紛紛前來送行,都想著石群考中後能跟著沾點光。
那天讓石群印象最深的就是裏正的一句話,“石老三真是深謀遠慮,他有一個好兒子。”
這本是一句誇獎,但是落在石群的耳中更像是諷刺。
進京以後,由於盤纏不多,石群隻敢露宿寺廟等地來減少花銷。
就這樣一直苦苦熬了半個月,終於等到貢院開考,正當他滿心抱負準備一展所學時卻傻了眼。
這科舉考的根本就不是自己爛熟於心的四書五經,而是一些自己從未學過的雜學,就這樣在考場中他渾渾噩噩的熬到了交卷。
本來他已經徹底絕望了,但是在離開考場時,他卻聽到身邊許多學子都在指責這科舉試題不尊聖賢之道。
看到有這麽多人都如同自己一樣,這讓石群又生出了一絲幻想。
他覺得那些雜學既然大家都不會,自己憑借著詩詞文章出眾,說不準可以僥幸入榜。
可惜直到他站在皇榜前的那一刻,他才知道上天並沒有眷顧自己,自己終究隻是這芸芸眾生中不起眼的一個。
落榜後的石群本應該返鄉,但是他卻並不想回去,想到村裏人那些市儈的嘴臉,他決定逗留京師來年再試一次。
為了更好的了解這些讀書人,陸離已經將儒家的典籍反複閱讀過了很多遍,卻發現這些人的行為思想與儒家提倡的仁愛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儒家教授的是仁義禮智信,然而從他們身上卻隻能看到名利二字。
這些人讀了這麽多聖人典籍,非但沒能讓他們學會謙卑,反而讓他們充滿了優越感。
這些人讀書的目的仿佛隻有一個,那就是入仕做官,殊不知被他們尊為聖人的衍聖公,卻並不以做官治民見長。
正在他沉思時,高湛敲了敲門走了進來,陸離並沒有回頭,隻是眺望著遠處的街道。
“高湛,我是不是錯了。”
這是陸離第一次對自己的想法產生了質疑。
“陸哥,別多想了,無論你怎麽選擇,我們都會跟著你一路走下去。”
中午的陽光灑在街道上顯得格外刺眼,陸離默默的收回了目光。
“書鋪那邊有消息了嗎?”
“起因是有一個名為石群的讀書人上門出售詩詞……”
聽高湛詳細說完後,陸離並沒有生氣,隻是感覺有些可悲。
在當下社會一戶普通人家是供養不起一名讀書人的,而這個叫石群的讀書人家中就是一戶普通農戶。
石群從小家境貧寒讀不起私塾,隻能在閑暇時趴在私塾窗外偷聽先生講課,然而他卻天賦異稟,沒多久就將老先生講的東西記了個七七八八。
直到在一次偷聽時,他被老先生發現了,要知道在當下社會這種偷師的行為是大忌,老先生很生氣,當即就抓著他準備去找他的父母討要個說法。
石群的父母隻是農戶,他們不敢得罪老先生這種讀書人,為了脫罪他們隻能抵賴。
石群的母親是個典型的農村婦人,坐在大門外就開始一哭二鬧三上吊,嘴裏喊著自己的兒子才四歲,怎麽可能聽得懂老先生講的東西。
她這一喊頓時引來了左鄰右舍的圍觀,老先生是個體麵人,他哪好意思和一個潑婦當街爭辯,隻能任由她在那哭鬧。
正在老先生對這個撒潑的婦人毫無辦法時,隻聽站在一旁的小石群突然開口說道,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石群這一開口頓時讓爭執的雙方都停住了,他的父母隻是疑惑的望向兒子,看表情應該是沒聽懂,而老先生則是一臉詫異的看著小石群。
老先生愣神片刻,便走向小石群又出了幾題,小石群全部都能對答如流。
從此石群神童的名聲便在縣裏傳開了,自那天以後,他的父親石老三走到哪裏都會被人高看一眼。
這個老實本分的莊稼漢子從前哪裏享受過這種待遇,他當即決定砸鍋賣鐵也要供兒子讀書,隨後石群就走上了一條求學之路。
可是一個靠著一畝三分地糊口的農戶,又哪裏有閑錢能供得起一名讀書人。
石群雖然曾經多次找過父親表示不想讀書了,但是每次都被父親嚴詞拒絕了。
石老三隻是說讓他踏踏實實的讀書,別的事情不用他操心,他一直幻想著兒子能有朝一日被哪個大人物賞識,從而一步登天。
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家裏畢竟少了一個勞力,卻多出來了一個讀書人,這一反一正的消耗,這可不是一戶農民能承擔的起的。
後來家裏實在撐不住了就把地給賣了,父母就成了附近地主家的佃戶,但是即使是這樣,石老三依然覺得臉上有光。
當石群成年以後,家裏就時常會有媒婆前來保媒,但是都被石老三給拒絕了,就連村裏劉財主家的閨女,他都覺得配不上自己的兒子,這婚事也就這麽給耽擱下了。
石老三為了供養兒子讀書一個人幹著兩個人的活,最終積勞成疾,由於家裏沒錢看郎中,他很快就去世了。
石老三病故後,石群卻扛不起家裏的重擔,他不但做不了農活,也沒有一個糊口的本事,一直熬到快三十歲了也沒能娶妻,他已經從當初的神童,變成了村裏的笑談。
如果不是家裏還有位老母等他贍養,或許他會找個沒有人的地方了斷此生。
就在生活陷入到絕望的時候,他卻在一次去鎮子上買米時無意中得知了一個好消息,帝國準備推行科舉選士了。
當這個消息在街頭巷尾傳開的時候,那些平日裏對他冷嘲熱諷的村裏人,此刻立馬換了一副嘴臉,那些嘲諷鄙夷變成了奉承恭維。
到了這天晚上更是有裏正親自帶了禮物登門拜訪,這讓石群受寵若驚。
裏正表示不但可以幫他照顧家中老母,還可以為他籌集路費來助他進京趕考。
這些人的行為其實並不難理解,在如今百姓眼中不說能考中個郡守縣令,就算是個衙門小吏,那也是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石群進京趕考的那一天,村裏人但凡能動的人都紛紛前來送行,都想著石群考中後能跟著沾點光。
那天讓石群印象最深的就是裏正的一句話,“石老三真是深謀遠慮,他有一個好兒子。”
這本是一句誇獎,但是落在石群的耳中更像是諷刺。
進京以後,由於盤纏不多,石群隻敢露宿寺廟等地來減少花銷。
就這樣一直苦苦熬了半個月,終於等到貢院開考,正當他滿心抱負準備一展所學時卻傻了眼。
這科舉考的根本就不是自己爛熟於心的四書五經,而是一些自己從未學過的雜學,就這樣在考場中他渾渾噩噩的熬到了交卷。
本來他已經徹底絕望了,但是在離開考場時,他卻聽到身邊許多學子都在指責這科舉試題不尊聖賢之道。
看到有這麽多人都如同自己一樣,這讓石群又生出了一絲幻想。
他覺得那些雜學既然大家都不會,自己憑借著詩詞文章出眾,說不準可以僥幸入榜。
可惜直到他站在皇榜前的那一刻,他才知道上天並沒有眷顧自己,自己終究隻是這芸芸眾生中不起眼的一個。
落榜後的石群本應該返鄉,但是他卻並不想回去,想到村裏人那些市儈的嘴臉,他決定逗留京師來年再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