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帝國朝堂中仍然是爭吵聲不斷,可是任憑官員們吵來吵去,趙廣始終沒有定下處理並州之事的決策。


    隨著從並州傳回來的消息越來越多,太原王氏舉族投敵叛國的事情,也隨之浮出了水麵。


    在這份密報傳回來的當天,大朝會的氣氛就變得古怪了起來。


    趙廣依然是端坐在龍椅上不發一言,隻是他的臉色卻變得愈發鐵青。


    而那些前些日子裏還在爭吵不休的官員們,今天也出奇一致的噤了聲。


    在這滿朝官員之中,最為忐忑不安的就是那些曾經與太原王氏有過利益瓜葛的官員了。


    曾經太原王氏作為帝國中底蘊最為雄厚的門閥世家之一,所有官員都為自己能夠攀附上而感到竊喜,但在此刻,這層關係卻成了他們的一道催命符。


    “諸位愛卿今日這是怎麽了?若是沒有別的要事要奏,大家就一起議一議對此事的看法吧。”


    見到滿朝文武集體噤了聲,趙廣終於是壓著怒火開口了。


    說罷,趙廣就端坐的龍椅掃視起了眾人,然而大殿內除了沉默還是沉默,那種壓抑的氣氛,甚至都能讓人覺得落針可聞。


    “太原王氏舉族叛國,葬送了我太原城幾十萬的軍民,怎麽,諸位難道就沒有什麽想要說一說的嗎?!”


    並不是這些官員們對於此事沒有看法,隻是這件事情實在是太大了,大到甚至比鮮卑人打下了並州之事還要大,所以沒有人敢去接趙廣的話。


    在這些官員們心中,並州雖然被鮮卑人打下了,但是並州位於邊陲,畢竟離著中原千裏之遙,而太原王氏叛國之事,卻是會影響到帝國的方方麵麵。


    這件事情影響之廣,牽扯之大,這滿朝官員們甚至都不敢去細想。


    先不說太原王氏投敵叛國會牽連到多少人,就單說這件事情會對帝國中的門閥士族們造成的影響,這都是一場難以估量的災難。


    此事若是處理不好,一旦門這些閥世家覺得皇帝會就此對他們展開清算,在這種威脅之下,保不齊他們就會幹出什麽自保的事情。


    皇權和世家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他們能給帝國帶來的影響,甚至會遠遠的超過那些割據的藩王。


    “陛下,這並州的情報會不會有誤啊?這會不會是鮮卑人故意放出的離間計呢?”


    就在這朝堂上的氣氛僵持住時,大司徒王安書突然開口了。


    帝國雖然摒棄了前朝的官製,改為了三省六部製,但還是將一些超品的官職給保留下來。


    像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官職,雖然已經沒有了實權,但卻成為了皇家禮遇門閥世家的一種榮譽官職。


    而這個王安書就是五姓七望中,琅琊王氏在朝堂之中的話語人。


    他之所以會站出來第一個開口,並不是因為五姓七望同氣連枝,隻是因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乃是同宗同源。


    王安書若是不在此時站出來為太原王氏說幾句話,不說琅琊王氏這一次會不會被太原王氏投敵叛國所牽連,單單是聲望上的打擊,也絕不是琅琊王氏能夠承受的。


    聽聞王安書這種拙劣的開脫,很多官員都在內心中表現出了不屑。


    隻是在權衡之下,他們卻又覺得,如果小皇帝真的能接受了這個結果,或許對於帝國的穩定來說,才是最有利的選擇。


    “王司徒所言在理啊,這鮮卑人素來就喜歡學習我中原文化,能想出這等離間計來,也絕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還未等趙廣出言,禮部尚書朱熹已經搶先一步出班附和了起來。


    “是啊是啊,朱尚書說得對,雖說這草原人生性蠢笨,但是也難保他們之中沒有人學過我們中原的謀略啊。”


    “還請陛下三思,切莫中了鮮卑人的詭計。”


    隨著有人帶頭,接下來便有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跟著出班附和了。


    見狀趙廣反而也不生氣了,他隻是嘴角掛上了一絲冷笑,就這麽冷冷的看著這滿殿官員們的表演。


    其實從王安書說出那番話時,趙廣就已經洞悉了他的心思,他甚至都沒有絲毫懷疑過這件事情的真假。


    因為送來這個消息的人,正躺在皇宮中被太醫們在極力救治著。


    而這個人也並不是什麽普通的信使,此人正是那個為百姓們打開城門逃生的太原西城守將蘇銘。


    蘇銘一直帶人在西城門處堅守到次日傍晚,在收到刺史吳益戰死的消息以後,他並沒有選擇帶人死戰殉城,而是趁著天色轉黑之際,帶著幾百殘兵出城突出了重圍。


    也不知道是他時運氣好,還是鮮卑人破城後有所鬆懈,最後居然被蘇銘帶著不足百騎殺出了城外的包圍圈。


    隨後蘇銘便帶人一路輾轉南下,最終在司州援軍的幫助下成功的撿回了一條命,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將太原王氏在城中犯下罪行帶回了京師。


    聽著群臣們的勸諫,趙廣也了解百官們的心意,暫且不說他們的出發點是為公還是為私。


    僅憑他們敢在此刻站出來為太原王氏開脫,就足以說明這個帝國已經被門閥士族腐化到了何種地步了。


    “既然諸位愛卿心存疑慮,那麽此事朕定然還會派人詳查的。”


    “陛下聖明。”


    “太原王氏叛國一事暫且擱置,眾卿再議一下並州刺史吳益的賞罰吧。”


    隨著大量的太原百姓們出城南逃,刺史吳益死戰殉國的事跡,也隨之被他們擴散到了各地。


    這本是一件可以追封爵位鼓舞人心的事跡,卻在此刻成了另一件比較棘手的麻煩。


    由於還未能給太原王氏定罪,所以刺史吳益就要頂替太原王氏,背上鮮卑破城的黑鍋。


    “啟稟陛下,並州刺史吳益失地辱國,其罪當誅,但念其他死戰保民的份上,臣覺得可以功過相抵不予追究。”


    “諸卿可還有其他意見嗎?”


    “臣附議。”


    “臣附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邊軍走出來的悍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旅行的狐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旅行的狐狸並收藏從邊軍走出來的悍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