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百姓們最膽小,同時他們也最膽大。
能安居樂業時,他們連一名官府小吏都會畏懼如虎,而在吃不飽飯時,他們又是一群連皇帝都敢拉下馬的狠人。
涿郡城百姓在被羯族人大肆搜刮走了家中餘糧後,城中很快便出現了動亂。
先是有百姓們和前來征糧的降兵們持械對峙,很快雙方便演變成了大打出手。
百姓們的戰鬥力雖然不及那些降兵,但是生活在苦寒之地的人,向來是民風彪悍,在被餓死和被打死之間權衡後,百姓們毅然決然的拿起了武器。
涿郡城的人口雖然不及中原雄城那般多,但是城內也有二十多萬百姓,在降兵征糧的逼迫下,城內很快便出現了民變。
起初石虎對此並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城西的百姓們聯合聚集打死了上百名降兵,他這才意識到,帝國的百姓並不似他們草原牧民那麽好管理。
當石虎調兵過去鎮壓時,城西這一夥亂民,已經集結了不下三千人之眾了。
百姓們的武器雖然隻是農具,但是他們卻仗著對城內地形的熟悉,頻頻給前來鎮壓的羯族人造成傷亡。
眼見事態愈演愈烈,最終為了暫時穩住城內民心,石虎不得已之下,隻能斬殺了一批征糧的士卒來平息民憤了。
同時下令給其餘征糧士卒,讓他們向百姓征糧時,不得超過百姓家中餘糧的一半。
直到這條軍令通告了全城以後,城內的亂局這才算是暫時的穩定了下來。
若不是實在沒有活路了,誰又願意真的豁出命去與守軍們拚殺呢,這也是人之常情罷了。
……
隨著涿郡城向羯族人獻降的消息傳出以後,最先得到消息的並不是位於中原的朝廷,而是位於北境防線上的幾座邊關要塞,這其中方反應最大的便要屬琴川城。
延慶率領著琴川軍已經在城牆上,與石宏的羯族大軍鏖戰了半年之久了。
若不是他的父親延寬在巨門關外火燒鮮卑大軍軍糧時,趁機為他送出了一支騎兵,以琴川城的兵力恐怕早就撐不到現在了。
可就在延慶已經打定主意,利用羯族人糧草不足的弱點,來拖垮羯族人的攻城時,涿郡城的獻降宛若是給他當頭潑下了一盆冷水。
在這個消息傳到琴川城時,不僅是延慶心灰意冷,就連滿城守軍的士氣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琴川城本就是北境三座要塞中,兵力最為薄弱的一城,在加之城中將領肆無忌憚的吃著空餉,琴川軍的戰力早就不及天武帝在位時期了。
當延慶站在城頭上看到源源不斷的糧草抵達羯族大軍軍營時,他再一次生出了棄城的打算。
……
“守?怎麽守?!幽州州府都已經落進羯族人的手中了,現在羯族人的軍糧已到,要不了多久涿郡城中的羯族人,便會向城外的石宏增援了,而我們琴川城內加上征招的壯丁也湊不出三萬兵了,你們說這仗還怎麽打?!”
琴川城軍帳中。
一眾將領們都在規勸著延慶死守,而延慶則是正發著脾氣訓斥著眾人。
琴川軍的情況和涿郡城守軍是有所不同的,琴川軍是是帝國正兒八經的精銳邊軍。
他們不但在戰力上要遠高於那些地方守軍,最主要的是琴川軍大多都是琴川城的本地人。
他們之中即便有外來從軍的士卒,也大都在琴川城中結婚生子了。
再加上琴川軍的軍籍父死子承,所以這裏不僅是他們要為帝國守衛的城池,同樣也是他們的家。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身後站著妻兒老小,所以他們才不惜違背延慶的將令,也要阻止他想要棄城而走的想法。
“延統領,別的事情末將都可以依您,哪怕您讓末將出城向羯族人衝陣都無妨,唯獨這件事情請恕末將無法從命。”
“請延統領收回將令!”
“請延統領收回將令!”
“請延統領收回將令!”
延慶剛一提出想要棄城的想法,就被他手下的一眾武將們給聯合否決了。
“你!……你們!……”延慶被氣得一時間竟然說不出話了。
“延統領,主將棄城而走乃是死罪,請統領能以大局為重!”
“你們不想活了,老子還沒有活夠呢!眼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琴川城被攻陷,就隻是時間問題了,本統領可不想陪你們殉城!”
“統領,就算您僥幸衝出羯族人的軍陣逃脫,回到朝廷以後,陛下也不會放過您的,還請統領三思!”
“哼!如今涿郡城淪陷,大半個幽州就等於是落入羯族人的手中的,就算本將此時帶你們棄城,罪也不在我琴川城將士!”
“既然統領去意已決,那麽您就莫怪屬下們不尊上官了,我侯震今日把話放在這裏,隻要統領您想棄城,就不可能從琴川城裏帶走一兵一卒!”
“你!……侯震,本統領平日裏待你不薄啊,你今日為何要苦苦相逼。”
眼見沒有人願意跟隨自己棄城而逃,延慶也隻能暫時壓下怒火,打起了感情牌。
“延統領,您的家鄉在千裏之外的江南,可是我們家鄉就在這座城中啊,您設身處地的想一下,我們又如何能拋下妻兒老小隨統領一起南撤啊?”
“不錯,先不說棄城後,您能不能衝出城外羯族鐵騎的封鎖,統領可別忘了,您若是想要南歸,可是要路過涿郡城的,那裏的羯族軍隊會讓您輕易的離開幽州嗎?”
這些事不用他們提醒,延慶自己早已經想過了。
但是在明知道留在琴川城隻有死路一條的時候,棄城南歸終究是有活下去的希望的。
延慶想要棄城的想法,也不是這一兩日才有的,為此他早已經製定出一條南歸的路線了。
更何況他的父親延寬,此時就在與幽州相鄰的冀州休養,他知道隻要他能逃入冀州,就可以保下自己的命了。
而延慶有信心能突出重圍的依仗,正是延寬在火燒鮮卑軍糧那一夜,為他拚死送來的那支騎兵。
能安居樂業時,他們連一名官府小吏都會畏懼如虎,而在吃不飽飯時,他們又是一群連皇帝都敢拉下馬的狠人。
涿郡城百姓在被羯族人大肆搜刮走了家中餘糧後,城中很快便出現了動亂。
先是有百姓們和前來征糧的降兵們持械對峙,很快雙方便演變成了大打出手。
百姓們的戰鬥力雖然不及那些降兵,但是生活在苦寒之地的人,向來是民風彪悍,在被餓死和被打死之間權衡後,百姓們毅然決然的拿起了武器。
涿郡城的人口雖然不及中原雄城那般多,但是城內也有二十多萬百姓,在降兵征糧的逼迫下,城內很快便出現了民變。
起初石虎對此並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城西的百姓們聯合聚集打死了上百名降兵,他這才意識到,帝國的百姓並不似他們草原牧民那麽好管理。
當石虎調兵過去鎮壓時,城西這一夥亂民,已經集結了不下三千人之眾了。
百姓們的武器雖然隻是農具,但是他們卻仗著對城內地形的熟悉,頻頻給前來鎮壓的羯族人造成傷亡。
眼見事態愈演愈烈,最終為了暫時穩住城內民心,石虎不得已之下,隻能斬殺了一批征糧的士卒來平息民憤了。
同時下令給其餘征糧士卒,讓他們向百姓征糧時,不得超過百姓家中餘糧的一半。
直到這條軍令通告了全城以後,城內的亂局這才算是暫時的穩定了下來。
若不是實在沒有活路了,誰又願意真的豁出命去與守軍們拚殺呢,這也是人之常情罷了。
……
隨著涿郡城向羯族人獻降的消息傳出以後,最先得到消息的並不是位於中原的朝廷,而是位於北境防線上的幾座邊關要塞,這其中方反應最大的便要屬琴川城。
延慶率領著琴川軍已經在城牆上,與石宏的羯族大軍鏖戰了半年之久了。
若不是他的父親延寬在巨門關外火燒鮮卑大軍軍糧時,趁機為他送出了一支騎兵,以琴川城的兵力恐怕早就撐不到現在了。
可就在延慶已經打定主意,利用羯族人糧草不足的弱點,來拖垮羯族人的攻城時,涿郡城的獻降宛若是給他當頭潑下了一盆冷水。
在這個消息傳到琴川城時,不僅是延慶心灰意冷,就連滿城守軍的士氣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琴川城本就是北境三座要塞中,兵力最為薄弱的一城,在加之城中將領肆無忌憚的吃著空餉,琴川軍的戰力早就不及天武帝在位時期了。
當延慶站在城頭上看到源源不斷的糧草抵達羯族大軍軍營時,他再一次生出了棄城的打算。
……
“守?怎麽守?!幽州州府都已經落進羯族人的手中了,現在羯族人的軍糧已到,要不了多久涿郡城中的羯族人,便會向城外的石宏增援了,而我們琴川城內加上征招的壯丁也湊不出三萬兵了,你們說這仗還怎麽打?!”
琴川城軍帳中。
一眾將領們都在規勸著延慶死守,而延慶則是正發著脾氣訓斥著眾人。
琴川軍的情況和涿郡城守軍是有所不同的,琴川軍是是帝國正兒八經的精銳邊軍。
他們不但在戰力上要遠高於那些地方守軍,最主要的是琴川軍大多都是琴川城的本地人。
他們之中即便有外來從軍的士卒,也大都在琴川城中結婚生子了。
再加上琴川軍的軍籍父死子承,所以這裏不僅是他們要為帝國守衛的城池,同樣也是他們的家。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身後站著妻兒老小,所以他們才不惜違背延慶的將令,也要阻止他想要棄城而走的想法。
“延統領,別的事情末將都可以依您,哪怕您讓末將出城向羯族人衝陣都無妨,唯獨這件事情請恕末將無法從命。”
“請延統領收回將令!”
“請延統領收回將令!”
“請延統領收回將令!”
延慶剛一提出想要棄城的想法,就被他手下的一眾武將們給聯合否決了。
“你!……你們!……”延慶被氣得一時間竟然說不出話了。
“延統領,主將棄城而走乃是死罪,請統領能以大局為重!”
“你們不想活了,老子還沒有活夠呢!眼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琴川城被攻陷,就隻是時間問題了,本統領可不想陪你們殉城!”
“統領,就算您僥幸衝出羯族人的軍陣逃脫,回到朝廷以後,陛下也不會放過您的,還請統領三思!”
“哼!如今涿郡城淪陷,大半個幽州就等於是落入羯族人的手中的,就算本將此時帶你們棄城,罪也不在我琴川城將士!”
“既然統領去意已決,那麽您就莫怪屬下們不尊上官了,我侯震今日把話放在這裏,隻要統領您想棄城,就不可能從琴川城裏帶走一兵一卒!”
“你!……侯震,本統領平日裏待你不薄啊,你今日為何要苦苦相逼。”
眼見沒有人願意跟隨自己棄城而逃,延慶也隻能暫時壓下怒火,打起了感情牌。
“延統領,您的家鄉在千裏之外的江南,可是我們家鄉就在這座城中啊,您設身處地的想一下,我們又如何能拋下妻兒老小隨統領一起南撤啊?”
“不錯,先不說棄城後,您能不能衝出城外羯族鐵騎的封鎖,統領可別忘了,您若是想要南歸,可是要路過涿郡城的,那裏的羯族軍隊會讓您輕易的離開幽州嗎?”
這些事不用他們提醒,延慶自己早已經想過了。
但是在明知道留在琴川城隻有死路一條的時候,棄城南歸終究是有活下去的希望的。
延慶想要棄城的想法,也不是這一兩日才有的,為此他早已經製定出一條南歸的路線了。
更何況他的父親延寬,此時就在與幽州相鄰的冀州休養,他知道隻要他能逃入冀州,就可以保下自己的命了。
而延慶有信心能突出重圍的依仗,正是延寬在火燒鮮卑軍糧那一夜,為他拚死送來的那支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