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插了一手,讓李世民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倒不是因為長樂說的話有重要,而是兩個兒女都這麽說,很顯然,這裏麵的問題,不小。很有可能是世家給他下的套。
同樣的,蕭瑀雖然居心不良,但他畢竟是元老重臣,他是不能輕動的,李世民授予李承乾全權,按照去調查他。
看看這老狐狸狐狸,到底賣的什麽樣,更要知道他的長網到底有多大,從方麵入手,滲透,獲取信心。總而言之,李世民不管他用什麽辦法,必須把蕭瑀經營的網絡摸清楚。
李承乾點點頭,他和李世民都清楚,長樂是被長孫無忌請動的,他不敢自己來,也怕說對了,讓陛下誤會,所以才用了這種法子。
可以說,有些蹩腳,但也可以說高明,因為他抓到了重點,皇帝恰巧吃這一套。
出了承慶殿,李承乾便讓長樂回府後,請長孫無忌到東宮來,並讓張思政去傳吳王。
一個時辰後,李承乾、李恪、長孫無忌便坐在顯德殿的茶幾前。
“老三,封德彝曾經教過你,他和蕭瑀是什麽關係?”
李恪整理了一下思緒,隨即陳述。封德彝是最早是跟著楊素的,給他做行軍記室。因為欣賞封德彝的果斷,所以把堂妹嫁給了他,結為姻親。
開皇年間,楊素奉旨營建仁壽宮,封德彝在他手下做土木監,蕭瑀則督工程進度。
楊素這個人生性自負,且自持功高,自然看不上靠著裙帶關係上來的蕭瑀。但封德彝卻心思靈透,他知道自己要往上爬,自然繞不過楊廣,而結交楊廣的這位內弟,無疑是最佳捷徑,所以他經常在楊素麵前說蕭瑀的好話,二人也因此交好。
大業初年,虞世基總攬政務,但因能力有限,常有失當之舉。封德彝暗中依附虞世基,為他出謀劃策,讓他諂媚奉承楊廣、扣押違背聖意的奏章,並抑製賢能。從此,虞世基的恩寵逐日加深,而隋朝的國政則日漸敗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封德彝也因此官位、權勢日重。
其實,楊廣也很不喜歡封德彝,覺得他是個馬屁精,經常擅自揣摩聖意。而蕭瑀呢,也是投桃報李,每每楊廣欲處置封德彝時,他總是會說上幾句,封德彝也屢屢因此轉危為安。
到了江都之變時,宇文化及發動政變,讓封德彝曆數楊廣的罪過。楊廣奚落他沒有士大夫的風骨,是個文人中敗類,背君背國,這讓封德彝羞愧難當。
隨後,宇文化及立秦王楊浩為帝,而在期間,蕭瑀每每與之通書,勸他要遠離是非之地。可封德彝當時已經踩在泥潭裏了,根本就沒法脫身,隻能硬著頭皮跟著,做宇文化及的內史令。
再往後,宇文化及兵勢日敗,而負責督運糧草的封德彝,也看出來了敗亡之相,便與宇文士及商量,觀望一下形勢,別白白丟了性命。
就這樣,等了半年有餘,也就是武德二年的時候,宇文化及兵敗被殺,蕭瑀便修書給封德彝,讓其以麾下的兵士、糧草歸降大唐。
二人聽候,欣然領命,隨即率部,押送軍資,投唐。
但先帝認為,封德彝是隋朝舊臣,諂媚不忠,還幫著作亂弑主,著實該死。嚴厲的斥責了他一頓,便把他貶為庶人,讓他自顧還鄉。
封德彝沒得辦法,隻能去尋蕭瑀,還是蕭瑀帶著他,又一次的叩闕,進獻了所謂的秘策,才讓先帝改變了主意,以中書舍人留用,不久後晉中書侍郎。
至於,是什麽秘策,不得而知。恐怕隻有先帝、封德彝、蕭瑀桑個人清楚。
但那之後,平定洛陽之戰,封德彝進言有功,獲封平原縣公,而後不久又讓他兼任了天策府的司馬。
之後,封德彝是平步青雲,先是兼任了吏部尚書,又封了國公,最後甚至做到中書令的位置。
“可是,玄武門之後,他們反目了!”
這段曆史,哥倆是比不得長孫無忌這個親身經曆者。玄武門之後,李世民又做了三個月的太子,隨即登基稱帝。而封德彝因為也算是天策府的人,又是中書令,自然要再進一步,更加重要,於是晉為了尚書右仆射,與蕭瑀的左仆射地位完全相當。
按理說,他們是好友,是患難過的,蕭瑀又是他來大唐的引路人,他們應該和睦才是。
可封德彝卻不知怎麽的卻變卦了,每次與左仆射蕭瑀商議政事,都表示讚同,但到皇帝麵前,卻說出相反的主張。
一次兩次,蕭瑀忍了,次次都這樣,蕭瑀那暴脾氣怎麽忍得了,因此二人由此交惡,甚至有時在公廨裏也因為瑣事爭吵。
貞觀元年,封德彝在尚書省突然病重,就是因為與蕭瑀爭吵的緣故,封德彝直接就吐血人事不省,吏員也是趕緊上報。李世民還讓人用禦輦將他送回家中,讓太醫住在他府裏,便於治療。
但沒過幾天,封德彝便病死了!其子-封言道,欲與蕭瑀爭論,可即便他是淮南公主的駙馬都尉,又怎麽能與蕭瑀相提並論,沒過幾招便落了下風。
陛下呢,也不忍封家落魄,便將封言道外放了宋州,做了刺史。這件事,也是間接導致了後來房玄齡與李靖,拉蕭瑀下馬的誘因。
朝爭有限,相忍為國,誰能想到封德彝竟然被蕭瑀寥寥數語給氣了死呢,不得不說,這就是命。
這麽多年過去了,長孫無忌依然沒想明白,他們二人到底為什麽反目。就像吳王說的,這個秘密,怕是隻有蕭瑀一個人清楚了。
而這次的世襲刺史製度,在長孫無忌看來,這就是沒安好心,至於是什麽,他想幹什麽不得而知,總之就是不好。
但陛下既然統一了,那就查一查,反正查一查又不會出錯。
不過,最好不要太張揚,因為蕭瑀這家夥,長孫無忌太了解,他可不是一般的機敏,若是讓他找到什麽毛病,那問題可就大了。
同樣的,蕭瑀雖然居心不良,但他畢竟是元老重臣,他是不能輕動的,李世民授予李承乾全權,按照去調查他。
看看這老狐狸狐狸,到底賣的什麽樣,更要知道他的長網到底有多大,從方麵入手,滲透,獲取信心。總而言之,李世民不管他用什麽辦法,必須把蕭瑀經營的網絡摸清楚。
李承乾點點頭,他和李世民都清楚,長樂是被長孫無忌請動的,他不敢自己來,也怕說對了,讓陛下誤會,所以才用了這種法子。
可以說,有些蹩腳,但也可以說高明,因為他抓到了重點,皇帝恰巧吃這一套。
出了承慶殿,李承乾便讓長樂回府後,請長孫無忌到東宮來,並讓張思政去傳吳王。
一個時辰後,李承乾、李恪、長孫無忌便坐在顯德殿的茶幾前。
“老三,封德彝曾經教過你,他和蕭瑀是什麽關係?”
李恪整理了一下思緒,隨即陳述。封德彝是最早是跟著楊素的,給他做行軍記室。因為欣賞封德彝的果斷,所以把堂妹嫁給了他,結為姻親。
開皇年間,楊素奉旨營建仁壽宮,封德彝在他手下做土木監,蕭瑀則督工程進度。
楊素這個人生性自負,且自持功高,自然看不上靠著裙帶關係上來的蕭瑀。但封德彝卻心思靈透,他知道自己要往上爬,自然繞不過楊廣,而結交楊廣的這位內弟,無疑是最佳捷徑,所以他經常在楊素麵前說蕭瑀的好話,二人也因此交好。
大業初年,虞世基總攬政務,但因能力有限,常有失當之舉。封德彝暗中依附虞世基,為他出謀劃策,讓他諂媚奉承楊廣、扣押違背聖意的奏章,並抑製賢能。從此,虞世基的恩寵逐日加深,而隋朝的國政則日漸敗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封德彝也因此官位、權勢日重。
其實,楊廣也很不喜歡封德彝,覺得他是個馬屁精,經常擅自揣摩聖意。而蕭瑀呢,也是投桃報李,每每楊廣欲處置封德彝時,他總是會說上幾句,封德彝也屢屢因此轉危為安。
到了江都之變時,宇文化及發動政變,讓封德彝曆數楊廣的罪過。楊廣奚落他沒有士大夫的風骨,是個文人中敗類,背君背國,這讓封德彝羞愧難當。
隨後,宇文化及立秦王楊浩為帝,而在期間,蕭瑀每每與之通書,勸他要遠離是非之地。可封德彝當時已經踩在泥潭裏了,根本就沒法脫身,隻能硬著頭皮跟著,做宇文化及的內史令。
再往後,宇文化及兵勢日敗,而負責督運糧草的封德彝,也看出來了敗亡之相,便與宇文士及商量,觀望一下形勢,別白白丟了性命。
就這樣,等了半年有餘,也就是武德二年的時候,宇文化及兵敗被殺,蕭瑀便修書給封德彝,讓其以麾下的兵士、糧草歸降大唐。
二人聽候,欣然領命,隨即率部,押送軍資,投唐。
但先帝認為,封德彝是隋朝舊臣,諂媚不忠,還幫著作亂弑主,著實該死。嚴厲的斥責了他一頓,便把他貶為庶人,讓他自顧還鄉。
封德彝沒得辦法,隻能去尋蕭瑀,還是蕭瑀帶著他,又一次的叩闕,進獻了所謂的秘策,才讓先帝改變了主意,以中書舍人留用,不久後晉中書侍郎。
至於,是什麽秘策,不得而知。恐怕隻有先帝、封德彝、蕭瑀桑個人清楚。
但那之後,平定洛陽之戰,封德彝進言有功,獲封平原縣公,而後不久又讓他兼任了天策府的司馬。
之後,封德彝是平步青雲,先是兼任了吏部尚書,又封了國公,最後甚至做到中書令的位置。
“可是,玄武門之後,他們反目了!”
這段曆史,哥倆是比不得長孫無忌這個親身經曆者。玄武門之後,李世民又做了三個月的太子,隨即登基稱帝。而封德彝因為也算是天策府的人,又是中書令,自然要再進一步,更加重要,於是晉為了尚書右仆射,與蕭瑀的左仆射地位完全相當。
按理說,他們是好友,是患難過的,蕭瑀又是他來大唐的引路人,他們應該和睦才是。
可封德彝卻不知怎麽的卻變卦了,每次與左仆射蕭瑀商議政事,都表示讚同,但到皇帝麵前,卻說出相反的主張。
一次兩次,蕭瑀忍了,次次都這樣,蕭瑀那暴脾氣怎麽忍得了,因此二人由此交惡,甚至有時在公廨裏也因為瑣事爭吵。
貞觀元年,封德彝在尚書省突然病重,就是因為與蕭瑀爭吵的緣故,封德彝直接就吐血人事不省,吏員也是趕緊上報。李世民還讓人用禦輦將他送回家中,讓太醫住在他府裏,便於治療。
但沒過幾天,封德彝便病死了!其子-封言道,欲與蕭瑀爭論,可即便他是淮南公主的駙馬都尉,又怎麽能與蕭瑀相提並論,沒過幾招便落了下風。
陛下呢,也不忍封家落魄,便將封言道外放了宋州,做了刺史。這件事,也是間接導致了後來房玄齡與李靖,拉蕭瑀下馬的誘因。
朝爭有限,相忍為國,誰能想到封德彝竟然被蕭瑀寥寥數語給氣了死呢,不得不說,這就是命。
這麽多年過去了,長孫無忌依然沒想明白,他們二人到底為什麽反目。就像吳王說的,這個秘密,怕是隻有蕭瑀一個人清楚了。
而這次的世襲刺史製度,在長孫無忌看來,這就是沒安好心,至於是什麽,他想幹什麽不得而知,總之就是不好。
但陛下既然統一了,那就查一查,反正查一查又不會出錯。
不過,最好不要太張揚,因為蕭瑀這家夥,長孫無忌太了解,他可不是一般的機敏,若是讓他找到什麽毛病,那問題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