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帝王,是門大學問,歐陽詢這樣的大家在此,李承乾自然要好好請教一番。
中央集權製度最大的體現就是帝位終身製和皇位世襲製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匯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
漢武帝為什麽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漢武帝當時想要把民間的財富,都強製的集中到國家手裏來,這樣才有實力,能養軍隊,能養軍隊才能打匈奴。漢武帝當時本來就是處於分封製的時期,他還想保留住中央集權的地位,那麽就必須要想辦法來鞏固好自己的地位,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集合全國的力量。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很多人還都是戰國的老思想,他們就喜歡投奔各個國家的諸侯,然後跟諸侯王們說中央的不是,這樣一來肯定是對自己不利的。
“獨尊儒術”還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方便漢武帝可以壟斷仕途。隋唐兩代為什麽重視科舉製,與漢武帝時一樣,都是為了鞏固皇權。
陛下登基以來,也是吸取隋亡的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崇尚節儉,節製享受欲望。合並州縣,整頓吏治。任用賢才、虛心納諫。任命了大量的官員,並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和考核。他還建立了南北衙製度,使得皇帝能夠直接控製軍隊,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從秦漢兩朝起,結合秦國變法實踐打造起來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這種體係下,國家全部大權悉數集於帝王一身,既為維護大一統的中原王朝提供了製度支持,也方便集中力量辦大事。
在歐陽詢看來,現在的製度就已經很不錯了,隻要太子能穩妥的保持,大唐一定會再興盛三代人。“隋氏以主驕臣諂亡天下”,諫官的缺位,見證了隋朝的二世而亡,保證諫官的地位,暢通言路,才是避免大政過失的最好辦法。
當然,太子在虛心納諫的方麵,還是很不錯的,除了張玄素,基本上其他人說的話,他都能聽進去。
殿下要時刻記得:若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陵人,飾非拒諫,則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
大唐的諫官,大多分布在門下省和中書省。其中,門下省有給事中、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補闕、左拾遺、起居郎;中書省有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右拾遺。用好了這些人,對殿下將來,那可是大有裨益的。
貞觀初年,國家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對內恢複秩序、促進生產、完善製度,對外常年征戰、消除外敵,朝廷在這期間政令發布空前頻繁。
但無論哪方麵,陛下的決策從未出現過重大失誤,這其中諫官的作用不容忽視。
而殿下需要主意的,就是五姓七望,以韋、裴、柳、薛這關中四姓已經是很麻煩了,五姓七望比他們還有麻煩。
崔、盧、鄭等世家大族,並且這些氏族由於要保持其血統純正,所以隻傲慢地進行五姓之間的內部通婚,並且以與除五姓之外的形式通婚為恥。這種風氣愈加嚴重。名門望族不僅蔑視諸姓,就連皇權也不放在眼裏。
世家大族的自我封閉,也導致了其諸多子弟雖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真正奮發向上的後輩並不多見。所以,陛下登基後,才大力推行科舉製度,提拔寒門士子。
“信本公,你這話,算是說到孤的心裏了!”
自古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尤其是上層階級的豪門大姓,對這一條件特別講究。不僅“士庶之際,實至天隔”,很長一段時間裏皇室在郡望世家麵前,都要矮上幾分。“王與馬,共天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雖然李氏當皇帝後,但得不到老牌望族的認可。他們依然在暗地裏罵李氏是駝李,在他們眼裏,李氏皇室就是一個暴發戶。
有一次,李世民想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五大姓氏之一的清河崔氏,找來清河崔氏商量。結果沒想到,崔氏聽到皇帝的打算,想也沒想,直接就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直接拒絕了。也正是因為這事,才讓陛下下定了決心要重修《氏族誌》。
雖然李姓在新的《氏族誌》裏被抬為天下第一,但是實際效果卻不明顯,上到士族下到百姓,依然以崔盧鄭王李來排名。
所以,擺在他們父子麵前的路,便隻有一條,那就是加強皇權,還是不斷的加強。
“所以,上次的科舉,孤向陛下諫言,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分閥閱,就是跟他們叫板。”
靠不住,那就幹脆不靠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等到李唐皇族的實力足夠強了,咱們再說,誰才是爺!
打擊門閥,扶植庶族,發展科舉,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廣開言路,注意納諫,這條條都是治國之要,也是當下之要。
為了打到這個目的,李承乾什麽都願意付出。大唐可以沒有他這個太子,但李家不能屈居世家之下,不能做他們傀儡!
嗬嗬,“上個月,輔機來送物資,他與老臣說起殿下,總覺得日子不好混,殿下都長大了。”
“今天,老臣算是知道了,殿下何止是長大了。老臣相信,等殿下治理天下的那一天,大唐會更好的。”
歐陽詢說的是心裏話,做太子的,最怕什麽,最怕的就是好逸惡勞,好高騖遠,沒有章程的瞎來。長孫無忌把太子教的不錯,最起碼他的腦子很清醒,知道自己該幹什麽,不該幹什麽。且隻要他能一直這麽清醒下去,他將來的成就未必會比陛下低。
“信本公,過譽了,孤還差的遠呢,最起碼比父皇還差不少。”
“殿下,莫要著急,慢慢來。你還年輕,總有一天能趕上的。”
中央集權製度最大的體現就是帝位終身製和皇位世襲製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匯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
漢武帝為什麽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漢武帝當時想要把民間的財富,都強製的集中到國家手裏來,這樣才有實力,能養軍隊,能養軍隊才能打匈奴。漢武帝當時本來就是處於分封製的時期,他還想保留住中央集權的地位,那麽就必須要想辦法來鞏固好自己的地位,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集合全國的力量。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很多人還都是戰國的老思想,他們就喜歡投奔各個國家的諸侯,然後跟諸侯王們說中央的不是,這樣一來肯定是對自己不利的。
“獨尊儒術”還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方便漢武帝可以壟斷仕途。隋唐兩代為什麽重視科舉製,與漢武帝時一樣,都是為了鞏固皇權。
陛下登基以來,也是吸取隋亡的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崇尚節儉,節製享受欲望。合並州縣,整頓吏治。任用賢才、虛心納諫。任命了大量的官員,並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和考核。他還建立了南北衙製度,使得皇帝能夠直接控製軍隊,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從秦漢兩朝起,結合秦國變法實踐打造起來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這種體係下,國家全部大權悉數集於帝王一身,既為維護大一統的中原王朝提供了製度支持,也方便集中力量辦大事。
在歐陽詢看來,現在的製度就已經很不錯了,隻要太子能穩妥的保持,大唐一定會再興盛三代人。“隋氏以主驕臣諂亡天下”,諫官的缺位,見證了隋朝的二世而亡,保證諫官的地位,暢通言路,才是避免大政過失的最好辦法。
當然,太子在虛心納諫的方麵,還是很不錯的,除了張玄素,基本上其他人說的話,他都能聽進去。
殿下要時刻記得:若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陵人,飾非拒諫,則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
大唐的諫官,大多分布在門下省和中書省。其中,門下省有給事中、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補闕、左拾遺、起居郎;中書省有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右拾遺。用好了這些人,對殿下將來,那可是大有裨益的。
貞觀初年,國家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對內恢複秩序、促進生產、完善製度,對外常年征戰、消除外敵,朝廷在這期間政令發布空前頻繁。
但無論哪方麵,陛下的決策從未出現過重大失誤,這其中諫官的作用不容忽視。
而殿下需要主意的,就是五姓七望,以韋、裴、柳、薛這關中四姓已經是很麻煩了,五姓七望比他們還有麻煩。
崔、盧、鄭等世家大族,並且這些氏族由於要保持其血統純正,所以隻傲慢地進行五姓之間的內部通婚,並且以與除五姓之外的形式通婚為恥。這種風氣愈加嚴重。名門望族不僅蔑視諸姓,就連皇權也不放在眼裏。
世家大族的自我封閉,也導致了其諸多子弟雖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真正奮發向上的後輩並不多見。所以,陛下登基後,才大力推行科舉製度,提拔寒門士子。
“信本公,你這話,算是說到孤的心裏了!”
自古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尤其是上層階級的豪門大姓,對這一條件特別講究。不僅“士庶之際,實至天隔”,很長一段時間裏皇室在郡望世家麵前,都要矮上幾分。“王與馬,共天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雖然李氏當皇帝後,但得不到老牌望族的認可。他們依然在暗地裏罵李氏是駝李,在他們眼裏,李氏皇室就是一個暴發戶。
有一次,李世民想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五大姓氏之一的清河崔氏,找來清河崔氏商量。結果沒想到,崔氏聽到皇帝的打算,想也沒想,直接就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直接拒絕了。也正是因為這事,才讓陛下下定了決心要重修《氏族誌》。
雖然李姓在新的《氏族誌》裏被抬為天下第一,但是實際效果卻不明顯,上到士族下到百姓,依然以崔盧鄭王李來排名。
所以,擺在他們父子麵前的路,便隻有一條,那就是加強皇權,還是不斷的加強。
“所以,上次的科舉,孤向陛下諫言,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分閥閱,就是跟他們叫板。”
靠不住,那就幹脆不靠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等到李唐皇族的實力足夠強了,咱們再說,誰才是爺!
打擊門閥,扶植庶族,發展科舉,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廣開言路,注意納諫,這條條都是治國之要,也是當下之要。
為了打到這個目的,李承乾什麽都願意付出。大唐可以沒有他這個太子,但李家不能屈居世家之下,不能做他們傀儡!
嗬嗬,“上個月,輔機來送物資,他與老臣說起殿下,總覺得日子不好混,殿下都長大了。”
“今天,老臣算是知道了,殿下何止是長大了。老臣相信,等殿下治理天下的那一天,大唐會更好的。”
歐陽詢說的是心裏話,做太子的,最怕什麽,最怕的就是好逸惡勞,好高騖遠,沒有章程的瞎來。長孫無忌把太子教的不錯,最起碼他的腦子很清醒,知道自己該幹什麽,不該幹什麽。且隻要他能一直這麽清醒下去,他將來的成就未必會比陛下低。
“信本公,過譽了,孤還差的遠呢,最起碼比父皇還差不少。”
“殿下,莫要著急,慢慢來。你還年輕,總有一天能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