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有兩個地方至關重要:一個是揚州,京畿重地、立國根本、賦稅依靠、兵卒來源;另一個是荊州,軍事重鎮、雄兵扼守、北拒胡族、東控京師。世族門閥就是控製了荊州,才得以朝堂的話語權,琅琊王氏的王敦鎮荊州、穎川庾氏的庾亮鎮荊州、龍亢桓氏的桓溫鎮荊州。
陳郡謝氏起步遲,負擔重,興起得比較晚,謝安的曾祖父謝纘在曹魏的時候就隻是個小小的“典農中郎將”。而士族是有壟斷性和排他性的。
擺在謝氏麵前的路很少,士族化主要有這麽三條路:一是在官場上好幾輩都當官;二是在經濟上成為地方的強大勢力;三是在文化上成為文壇的大家。頭兩條路都已成定局,謝氏沒法改變,能選的就剩第三條路。西晉時,謝衡成了有名的儒者。
但在西晉那個年代,把玄虛宏放當作豁達,把儒術清儉看成低俗,所有在第三代謝鯤開始轉而研究玄學,後來在東晉初期又成了“江左八達”中的一員,給謝氏在士族中爭得了一些名望。
陳郡謝氏真正在崛起,是因為謝玄打造了北府軍,從晉穆帝、晉哀帝、晉廢帝、晉簡文帝、晉孝武帝、晉安帝六位帝王在位時期,是陳郡謝氏的巔峰時刻。
但站得高也有風險,陳郡謝氏到底沒能挺過從東晉到隋滅陳這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由於時勢和自身的問題,從高處掉下來了。
南陳那時候,始興王陳叔陵就覺著謝安墓地風水好,硬讓人給拆了,謝氏家族誰也攔不住。想當初桓玄想占謝安的舊宅子都沒成,這會兒連人家祖墳都給扒了。
謝氏家族在六朝時期所以能夠持續貴顯,除依靠家族成員的不懈努力以外,還利用了兩個基本手段:一則“宦”,另則“婚”。
宦不用多說,那就是不遺餘力的入仕,想盡一切辦法的當官。甭管上麵的龍椅坐著的是誰,他們都會乖乖跑過去稱臣,以保持累士官佐的身份。
婚則是通婚,與河南褚氏、沛郡劉氏、琅邪諸葛氏、泰山羊氏、太原王氏、陳郡袁氏、陳郡殷氏和高平郗氏,穎川庾氏、長樂馮氏等大族聯姻。正如世人們所說的那樣謝氏,與國為婚者,無問俊庸,皆登顯貴。
至於謝氏與皇室間的通婚事例,東晉、南朝宋這兩例。因為齊梁以後,謝氏日趨沒落,在梁武帝眼中,像謝謨這樣的一流高門子弟,竟不及行伍出身張弘策的兒子。
而謝氏真正衰落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東晉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孫恩、盧循起義。孫恩與謝氏素有嫌隙,所以自然要大開殺戒,在那場席卷大半個江南的起義中,謝氏被殺人物之著名者,有謝琰、謝肇、謝峻,謝邈、謝衝,謝明慧等,連謝道韞也幾與其夫王凝之同死會稽。
而隋唐以來,謝氏一族,就出了一位大才,那便是有著神射將軍之稱的謝映登。謝映登十四歲中秀才,後習武,精於弓箭,熟讀兵書,十八歲時即文武兼備,遠近聞名,隨後加入瓦崗寨,做了鎮殿將軍。
再往後,與秦瓊、程知節等人降唐,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功勞頗多。武德八年,他毅然拒絕右屯衛大將軍的封賞,急流勇退,追隨叔父謝弘前往終南山三清觀,正式出家修道。
謝映登的辭官,一直是李世民的一根刺,貞觀以來,他曾多次派人去終南山請謝映登出山,並許諾朝中官職,上至仆射,下至諸衛大將軍,隨卿挑選。但謝映登卻不為所動,一直以修道修仙謙辭。
這次李承乾出來時,皇帝派去終南山的人,又一次空手而歸。但這次,他帶回來一個消息,說是謝弘去世了,謝映登帶著叔父的骨殖南下,要回老家安葬。所以,李世民要求李承乾,不管多忙,不管順不順路,一定要去一次陳郡謝氏,想盡一切辦法,把謝映登請回來。
神射將軍的勇武,李承乾自然是聽說過的,可他不明白父皇為何對謝映登如此的上心,難道我朝的名將還不夠用嗎?
李世民是這樣告訴他的,名將名帥是夠多,可名將、名帥也有老的,也有死的一天。在開國一批老將帥中,以李勣、侯君集最為出挑,將來是可以做柱國之將的。
但侯君集比李勣年紀大多了,一旦侯君集將來上不得陣,唐軍的軍權便隻能交給李勣。
可李承乾能製得住李勣嗎?
沒有李世民和李靖在後邊壓著,李承乾很難駕馭李勣。
而要壓製李勣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與他年紀、資曆、能力差不多的人牽製他。李道宗是個人選,其次就是謝映登。
他和李勣在瓦崗寨的時候,便是一對少年將軍,旗鼓相當。而且,謝映登這個人,不幕名利,重義輕利,更受李世民的喜歡。
李道宗和謝映登,不管是誰,都能把李勣看死了,讓他老老實實的給我李家打仗,作為李家的鷹犬。
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李道宗一個人還不是不把握,所以李世民才對謝映登如此的鍥而不舍。
也正是因為得了皇帝的這道秘旨,所以餘杭之行一結束,李承乾便馬不停蹄的趕到了謝家。
謝氏族長-謝湶,聽聞太子要來,且派來了專使到府,更是喜出望外,大開中門迎了出去。
可等門外那位朱袍大員轉身,看清了臉,他便愣住了。
“你,你是謝。”
“本官是東宮親軍都尉府都尉-忠武將軍-謝文遠!”
謝湶當然認識謝文遠,但卻沒有想到,他竟然做了這麽大的官,還進了東宮,成了太子的近臣。
雖然他比謝文遠高兩輩,但人家畢竟是上差,於是也恭恭敬敬的把人迎了進去。
謝文遠站在謝家正堂,瞧著裏麵的陳設,再看看堂上掛著的“山居堂”的匾額,更是輕輕一笑。
“陳郡謝氏,還真是百年不變,是吧,謝族長!”
陳郡謝氏起步遲,負擔重,興起得比較晚,謝安的曾祖父謝纘在曹魏的時候就隻是個小小的“典農中郎將”。而士族是有壟斷性和排他性的。
擺在謝氏麵前的路很少,士族化主要有這麽三條路:一是在官場上好幾輩都當官;二是在經濟上成為地方的強大勢力;三是在文化上成為文壇的大家。頭兩條路都已成定局,謝氏沒法改變,能選的就剩第三條路。西晉時,謝衡成了有名的儒者。
但在西晉那個年代,把玄虛宏放當作豁達,把儒術清儉看成低俗,所有在第三代謝鯤開始轉而研究玄學,後來在東晉初期又成了“江左八達”中的一員,給謝氏在士族中爭得了一些名望。
陳郡謝氏真正在崛起,是因為謝玄打造了北府軍,從晉穆帝、晉哀帝、晉廢帝、晉簡文帝、晉孝武帝、晉安帝六位帝王在位時期,是陳郡謝氏的巔峰時刻。
但站得高也有風險,陳郡謝氏到底沒能挺過從東晉到隋滅陳這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由於時勢和自身的問題,從高處掉下來了。
南陳那時候,始興王陳叔陵就覺著謝安墓地風水好,硬讓人給拆了,謝氏家族誰也攔不住。想當初桓玄想占謝安的舊宅子都沒成,這會兒連人家祖墳都給扒了。
謝氏家族在六朝時期所以能夠持續貴顯,除依靠家族成員的不懈努力以外,還利用了兩個基本手段:一則“宦”,另則“婚”。
宦不用多說,那就是不遺餘力的入仕,想盡一切辦法的當官。甭管上麵的龍椅坐著的是誰,他們都會乖乖跑過去稱臣,以保持累士官佐的身份。
婚則是通婚,與河南褚氏、沛郡劉氏、琅邪諸葛氏、泰山羊氏、太原王氏、陳郡袁氏、陳郡殷氏和高平郗氏,穎川庾氏、長樂馮氏等大族聯姻。正如世人們所說的那樣謝氏,與國為婚者,無問俊庸,皆登顯貴。
至於謝氏與皇室間的通婚事例,東晉、南朝宋這兩例。因為齊梁以後,謝氏日趨沒落,在梁武帝眼中,像謝謨這樣的一流高門子弟,竟不及行伍出身張弘策的兒子。
而謝氏真正衰落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東晉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孫恩、盧循起義。孫恩與謝氏素有嫌隙,所以自然要大開殺戒,在那場席卷大半個江南的起義中,謝氏被殺人物之著名者,有謝琰、謝肇、謝峻,謝邈、謝衝,謝明慧等,連謝道韞也幾與其夫王凝之同死會稽。
而隋唐以來,謝氏一族,就出了一位大才,那便是有著神射將軍之稱的謝映登。謝映登十四歲中秀才,後習武,精於弓箭,熟讀兵書,十八歲時即文武兼備,遠近聞名,隨後加入瓦崗寨,做了鎮殿將軍。
再往後,與秦瓊、程知節等人降唐,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功勞頗多。武德八年,他毅然拒絕右屯衛大將軍的封賞,急流勇退,追隨叔父謝弘前往終南山三清觀,正式出家修道。
謝映登的辭官,一直是李世民的一根刺,貞觀以來,他曾多次派人去終南山請謝映登出山,並許諾朝中官職,上至仆射,下至諸衛大將軍,隨卿挑選。但謝映登卻不為所動,一直以修道修仙謙辭。
這次李承乾出來時,皇帝派去終南山的人,又一次空手而歸。但這次,他帶回來一個消息,說是謝弘去世了,謝映登帶著叔父的骨殖南下,要回老家安葬。所以,李世民要求李承乾,不管多忙,不管順不順路,一定要去一次陳郡謝氏,想盡一切辦法,把謝映登請回來。
神射將軍的勇武,李承乾自然是聽說過的,可他不明白父皇為何對謝映登如此的上心,難道我朝的名將還不夠用嗎?
李世民是這樣告訴他的,名將名帥是夠多,可名將、名帥也有老的,也有死的一天。在開國一批老將帥中,以李勣、侯君集最為出挑,將來是可以做柱國之將的。
但侯君集比李勣年紀大多了,一旦侯君集將來上不得陣,唐軍的軍權便隻能交給李勣。
可李承乾能製得住李勣嗎?
沒有李世民和李靖在後邊壓著,李承乾很難駕馭李勣。
而要壓製李勣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與他年紀、資曆、能力差不多的人牽製他。李道宗是個人選,其次就是謝映登。
他和李勣在瓦崗寨的時候,便是一對少年將軍,旗鼓相當。而且,謝映登這個人,不幕名利,重義輕利,更受李世民的喜歡。
李道宗和謝映登,不管是誰,都能把李勣看死了,讓他老老實實的給我李家打仗,作為李家的鷹犬。
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李道宗一個人還不是不把握,所以李世民才對謝映登如此的鍥而不舍。
也正是因為得了皇帝的這道秘旨,所以餘杭之行一結束,李承乾便馬不停蹄的趕到了謝家。
謝氏族長-謝湶,聽聞太子要來,且派來了專使到府,更是喜出望外,大開中門迎了出去。
可等門外那位朱袍大員轉身,看清了臉,他便愣住了。
“你,你是謝。”
“本官是東宮親軍都尉府都尉-忠武將軍-謝文遠!”
謝湶當然認識謝文遠,但卻沒有想到,他竟然做了這麽大的官,還進了東宮,成了太子的近臣。
雖然他比謝文遠高兩輩,但人家畢竟是上差,於是也恭恭敬敬的把人迎了進去。
謝文遠站在謝家正堂,瞧著裏麵的陳設,再看看堂上掛著的“山居堂”的匾額,更是輕輕一笑。
“陳郡謝氏,還真是百年不變,是吧,謝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