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沒辦法,隻能任命的跟謝文遠走。
當然,他的心裏是不服的,所以他決定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讓太子把他趕走。
東漢時,佛門傳入中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興盛起來,寺院經濟也跟著興盛起來。
由於佛門受到統治者的扶持,寺院經濟擁有很大的特權。名寺大刹實際上也是門閥世族的一種特殊形式,不過他們不是世俗門閥,而是僧侶門閥。
北方的統治者,以佛是戎神,對佛門有特殊感情。後趙的石虎甚至說:朕出自邊戍,忝君諸複。至於饗祀,應從本俗。佛是戎神,所應兼奉。
就是因為這些人想用佛門的經典馴服百姓,提倡佛學,所以營造了佛學氛圍,因此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營造寺院,競相出家。
南朝的徐陵還列舉了做僧的十個好處,寸絹不輸官庫,升米不進公倉,家休大小之調,門停強弱之丁,鼓勵百姓投靠寺院。
北魏末年,僧尼二百多萬之眾,幾乎都是為避役調逃到寺院裏來的。魏末和北齊時期,是北朝佛門寺院最盛的時期。僅洛陽一地,就有佛寺一千多處,奪民居的三成之多。
當然,南朝也不差,自桓衝命曇翼法師渡江造兩二寺以後,晉、宋、齊、梁、陳氏常及萬僧。王公貴族和豪富人家,爭先修建佛寺。
太子呢,別的方麵,他是還沒看到,但是江南的佛門,與東宮的關係可是不一般。就說謝文遠提及的那個餘杭船塢,人家佛門是出錢又出力。
張遠不知道太子是用什麽條件說動的佛門,但他知道和尚多是勢利之徒,這樣的僧侶門閥做交易,無異於與狼共舞,與虎謀皮!
這種飲鴆止渴的方法,是誰教給太子的?這是害大唐麽!
而且,帝王、儲君迷信佛法,可是有慘痛教訓的。
梁武帝-蕭衍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他對佛學的沉迷,甚至到了舍身忘我忘國的地步。
他著佛書數百卷,創三教同源說,認為儒、道皆源於佛教,應依附於佛教。
蕭衍三次到同泰寺,入法座,闡講《涅槃經》、《般若經》、《金剛般若經》,然後,又三次舍身佛寺。
第一次舍身是在同泰寺,蕭衍還鄭重地召開四部無遮大會。隨之身披法衣,宣布舍身佛寺,遁入空門。
皇太子、群臣紛紛跪進諫阻,最後用錢一億萬的巨資才將蕭衍贖身,輿駕迎回皇宮。
同年九月,蕭衍第二次舍身同泰寺,群臣又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大舍。僧眾默許。可蕭衍舍不得,直至群臣三請乃許。
到了太清元年,蕭衍第三次舍身,朝野惶惶,百官震驚。因為他們知道,國庫幾年的積蓄又白費了,群臣再次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
雖然這次,蕭衍是從了諸臣之願,但他奉佛之心,卻是比從前更虔誠,役大量民力造十二層高塔,累死累兵者甚多。
由於蕭衍推崇佛教,佛教再度進入鼎盛,寺廟莊田遍及全國,寺廟達二千八百餘所。甚至為了造浮山堰,不惜淹沒的壽陽城。
結果,堰成又潰,百裏境內木石罄盡,死者相枕於道。兩年後,淮水猛漲,大壩又被衝毀,如雷的濤聲遠播三百裏,沿淮十餘萬人葬入滾滾洪濤之中。蕭衍就是因為太心佛了,所以失了人心,最後竟然餓死於淨居殿,連口蜜都吃不上。
瞧張遠這痛心疾首的模樣,要不是知道他是個什麽德性,李承乾還真被他騙了。
“蕭衍,是吧!你說少了!既然要借古諷今,那就得說全了啊!”
“來,孤替你補上。”
漢明帝劉莊是傳入佛門傳入中土後,第一個信奉佛法的帝王,劉莊求佛的故事,也被稱為永平求法。
隋文帝楊堅,他與佛門的淵源就更深了,他是由僧人養大,十三歲才回到父母身份,對他來說佛門就是他的家。
然後是隋煬帝楊廣,受楊堅和獨孤皇後影響,他也是佛門的忠實信徒,還做晉王的時候,便請了智一大師為他授菩薩戒,號“宗智菩薩”。
當然,他們四個,都是比較有名信佛帝王,其他的嘛,多多少少不值一提。
李承乾與他們不一樣,他們是信佛學,而李承乾要的是佛門的錢。錢嘛,誰都一樣!對李承乾來說,從和尚手裏拿錢,要比從百姓手裏征稅強的多。
“殿下不怕反噬嗎?”
“怕?你覺得,他們能勝得過朝廷的刀嗎?”
佛門呢,有多少想法,李承乾不知道,他也沒興趣知道,他就知道一點就行,那就是順著我。順著我,就能生存,不順,那真是連立錐之地都不會有。
讓他們為餘杭的開發,做一點貢獻,那才是給他們臉上貼金呢,是給他們麵子!所以,他們就必須得兜著,就這麽簡單。
現在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都是所在地域內的商業中心。而李承乾認為南方近海,不管是發展海軍,還是發展海上貿易,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南朝時,官僚貴族是擁有大量的土地者,他們的利益是不能動的,而盤剝百姓也會造成統治不穩的問題。所以當時南朝的很多財政收入與孫吳走的是一個路子,就是從海上貿易當中得利。大唐是包容開放的政策,所以能為海上貿易提供良好的條件。而李承乾呢,就是要用海上貿易,來增加國家收入,從而減輕百姓的負擔。
張遠是江南人,他自然知道南方海上貿易,是從漢朝便有了的。雖然南朝的時候,曆代多有依賴海上貿易,但從為對海上貿易重視到這個程度,甚至一國太子都親自來檢視。由此可見,朝廷這次是玩真的了。
“可殿下,張某不過是個浪蕩子,沒什麽才能,也不想有什麽仕途,您看,能不能把我當個屁。”
李承乾笑了笑,抬手指了指門:“門在那邊,張公子請便,我們李家從不強人所難!”
當然,他的心裏是不服的,所以他決定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讓太子把他趕走。
東漢時,佛門傳入中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興盛起來,寺院經濟也跟著興盛起來。
由於佛門受到統治者的扶持,寺院經濟擁有很大的特權。名寺大刹實際上也是門閥世族的一種特殊形式,不過他們不是世俗門閥,而是僧侶門閥。
北方的統治者,以佛是戎神,對佛門有特殊感情。後趙的石虎甚至說:朕出自邊戍,忝君諸複。至於饗祀,應從本俗。佛是戎神,所應兼奉。
就是因為這些人想用佛門的經典馴服百姓,提倡佛學,所以營造了佛學氛圍,因此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營造寺院,競相出家。
南朝的徐陵還列舉了做僧的十個好處,寸絹不輸官庫,升米不進公倉,家休大小之調,門停強弱之丁,鼓勵百姓投靠寺院。
北魏末年,僧尼二百多萬之眾,幾乎都是為避役調逃到寺院裏來的。魏末和北齊時期,是北朝佛門寺院最盛的時期。僅洛陽一地,就有佛寺一千多處,奪民居的三成之多。
當然,南朝也不差,自桓衝命曇翼法師渡江造兩二寺以後,晉、宋、齊、梁、陳氏常及萬僧。王公貴族和豪富人家,爭先修建佛寺。
太子呢,別的方麵,他是還沒看到,但是江南的佛門,與東宮的關係可是不一般。就說謝文遠提及的那個餘杭船塢,人家佛門是出錢又出力。
張遠不知道太子是用什麽條件說動的佛門,但他知道和尚多是勢利之徒,這樣的僧侶門閥做交易,無異於與狼共舞,與虎謀皮!
這種飲鴆止渴的方法,是誰教給太子的?這是害大唐麽!
而且,帝王、儲君迷信佛法,可是有慘痛教訓的。
梁武帝-蕭衍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他對佛學的沉迷,甚至到了舍身忘我忘國的地步。
他著佛書數百卷,創三教同源說,認為儒、道皆源於佛教,應依附於佛教。
蕭衍三次到同泰寺,入法座,闡講《涅槃經》、《般若經》、《金剛般若經》,然後,又三次舍身佛寺。
第一次舍身是在同泰寺,蕭衍還鄭重地召開四部無遮大會。隨之身披法衣,宣布舍身佛寺,遁入空門。
皇太子、群臣紛紛跪進諫阻,最後用錢一億萬的巨資才將蕭衍贖身,輿駕迎回皇宮。
同年九月,蕭衍第二次舍身同泰寺,群臣又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大舍。僧眾默許。可蕭衍舍不得,直至群臣三請乃許。
到了太清元年,蕭衍第三次舍身,朝野惶惶,百官震驚。因為他們知道,國庫幾年的積蓄又白費了,群臣再次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
雖然這次,蕭衍是從了諸臣之願,但他奉佛之心,卻是比從前更虔誠,役大量民力造十二層高塔,累死累兵者甚多。
由於蕭衍推崇佛教,佛教再度進入鼎盛,寺廟莊田遍及全國,寺廟達二千八百餘所。甚至為了造浮山堰,不惜淹沒的壽陽城。
結果,堰成又潰,百裏境內木石罄盡,死者相枕於道。兩年後,淮水猛漲,大壩又被衝毀,如雷的濤聲遠播三百裏,沿淮十餘萬人葬入滾滾洪濤之中。蕭衍就是因為太心佛了,所以失了人心,最後竟然餓死於淨居殿,連口蜜都吃不上。
瞧張遠這痛心疾首的模樣,要不是知道他是個什麽德性,李承乾還真被他騙了。
“蕭衍,是吧!你說少了!既然要借古諷今,那就得說全了啊!”
“來,孤替你補上。”
漢明帝劉莊是傳入佛門傳入中土後,第一個信奉佛法的帝王,劉莊求佛的故事,也被稱為永平求法。
隋文帝楊堅,他與佛門的淵源就更深了,他是由僧人養大,十三歲才回到父母身份,對他來說佛門就是他的家。
然後是隋煬帝楊廣,受楊堅和獨孤皇後影響,他也是佛門的忠實信徒,還做晉王的時候,便請了智一大師為他授菩薩戒,號“宗智菩薩”。
當然,他們四個,都是比較有名信佛帝王,其他的嘛,多多少少不值一提。
李承乾與他們不一樣,他們是信佛學,而李承乾要的是佛門的錢。錢嘛,誰都一樣!對李承乾來說,從和尚手裏拿錢,要比從百姓手裏征稅強的多。
“殿下不怕反噬嗎?”
“怕?你覺得,他們能勝得過朝廷的刀嗎?”
佛門呢,有多少想法,李承乾不知道,他也沒興趣知道,他就知道一點就行,那就是順著我。順著我,就能生存,不順,那真是連立錐之地都不會有。
讓他們為餘杭的開發,做一點貢獻,那才是給他們臉上貼金呢,是給他們麵子!所以,他們就必須得兜著,就這麽簡單。
現在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都是所在地域內的商業中心。而李承乾認為南方近海,不管是發展海軍,還是發展海上貿易,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南朝時,官僚貴族是擁有大量的土地者,他們的利益是不能動的,而盤剝百姓也會造成統治不穩的問題。所以當時南朝的很多財政收入與孫吳走的是一個路子,就是從海上貿易當中得利。大唐是包容開放的政策,所以能為海上貿易提供良好的條件。而李承乾呢,就是要用海上貿易,來增加國家收入,從而減輕百姓的負擔。
張遠是江南人,他自然知道南方海上貿易,是從漢朝便有了的。雖然南朝的時候,曆代多有依賴海上貿易,但從為對海上貿易重視到這個程度,甚至一國太子都親自來檢視。由此可見,朝廷這次是玩真的了。
“可殿下,張某不過是個浪蕩子,沒什麽才能,也不想有什麽仕途,您看,能不能把我當個屁。”
李承乾笑了笑,抬手指了指門:“門在那邊,張公子請便,我們李家從不強人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