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顯德殿
長孫無忌聽到李武意這個名字,也是一愣。這王君廓的事,怎麽跟他扯上關係了?
“舅舅,他這個叔叔-李義滿,到底是誰啊?”
長孫無忌歎了口氣,這可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了。
當初,我軍兵鋒抵達汾陰時,盛彥師率領所部一千餘人前來投奔先帝,先帝任命他為銀青光祿大夫、行軍總管,隨同我軍攻打長安。
這盛彥師呢,雖然不是太原首義之臣,但也算有從龍之功,立國之後,便與史萬寶一起鎮守宜陽,以抵擋東麵的王世充。
當時啊,李密投靠了大唐,打聽到還張善相等西魏的舊將在堅持,且仍然效忠於自己,於是就活了心,想著東山再起。
於是,借故逃了出來,經過史萬寶的地盤,史萬寶懼於李密的威名,不敢攔著,於是就與盛彥師商量,怎麽把他攔下。
盛彥師是個實誠人,那裏管得了那些,他絕對沒必要脫褲子放屁,直接繞過去,落在熊耳山前麵,李密要是越過熊耳山,那就是赤裸裸的反叛,至關動手就行了。
於是,盛彥師帶著人占據了熊耳山,且將部隊一分為二,弩手占據熊耳山的高地,刀斧手埋伏在溪穀旁。
下令:如果李密過河,便是反叛,其部半渡,弓箭手便萬箭齊發,刀斧手直接衝陣砍殺。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他所預料一樣,李密真的渡河了。其部,也因此將李密斬殺,傳首長安,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之後,盛彥師跟隨陛下平定王世充,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也被先帝封為了宋州刺史,讓他可以衣錦還鄉。不想到,他回到宋州之後,便以各種借口,將與之有仇的幾十家全部誅殺,宋州因此鬧得人心晃晃。
當時,天下未定,我朝的律法還不算建全,而且,他是頂在前麵的大將,要是處理狠了,容易激出反叛來,所以先帝隻是申斥了他。
再往後,朝廷命宋州總管盛彥師,率齊州總管王薄組建征行軍,攻打許昌,且征行軍就糧於潭州。潭州刺史李義滿素來與王薄有隙,所幸閉倉不與。
大戰在即的盛彥師,也顧不得許多,隻能帶著軍隊餓著肚子打下了許昌。許昌拿下後,盛彥師對李義滿興師問罪,將其下獄,並上報朝廷李義滿延誤軍機之罪。
朝廷的使者未到,李義滿不堪其辱,便在獄中自盡了。王薄以為事情結束了,便打算引軍而還,卻不想還沒出潭州,便被李義滿的侄子-李武意刺殺了。
先帝聞之大怒,遂下旨誅殺盛彥師,並褫奪了王薄的官職。
“不是,這是為什麽啊!”,李承乾有些不解。
李義滿因為私怨拒絕給大軍供糧,不顧大局,有錯在先。盛彥師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吧!
況且他還智勇雙全,人才難得,就此處死實在可惜!
“是啊,當時陛下也是這麽說的,且向先帝求情。”
但先帝因為他在宋州的所作所為,對盛彥師厭惡到了極致,正愁找不到借口修理他這個驕兵悍將呢!
於是,便以盛彥師這個宋州總管,沒有權限拘押同級的潭州刺史,又致人死亡為由,下旨誅殺。
而李義滿及其李武之所以讓先帝如此偏袒,還要說武德四年的一件事。那一年,二月,並州安撫使唐儉密奏朝廷,彈劾檢校並州總管-李仲文與妖僧誌覺謀反,勾結突厥可汗-頡利,欲做南麵可汗。
先帝命有司逮捕李仲文,同時使裴寂、陳叔達、蕭瑀,嚴刑審問。李氏叔侄作為李仲文麾下,主動出首李仲文,並提供了其與頡利勾結的書信,朝廷因此查實,下旨誅殺了李仲文和誌覺。
先帝覺得,李氏叔侄忠心可嘉,所以事後特別照顧他,李義滿死後,把他調到了並州。
太子不說,他還沒注意,王君廓被鄉民擊殺之地,還就是李武意的地盤。貞觀以來,他也是屢屢出任地方,在多地任職刺史,去歲調到華州的。
“殿下是相信王永安的話?”
李承乾努努嘴:“舅舅呢?”
長孫無忌品了品,也覺得這裏麵還真有些問題。首先,王君廓叛逃,事先朝廷並不知道,就算李玄道的那封秘信,是舉發他的,房玄齡沒有收到,他人就跑了。從當時的情況來說,他還是幽州都督。且逃亡時,他還帶了十幾名身經百戰的護衛。
一行二十人,全副武裝,好馬快刀!
老百姓見到這殺氣騰騰的一群人,躲還來不及呢?得是什麽樣的鄉民,敢主動去襲殺他們,又要多少人能把他們幹掉呢?
要知道,貞觀初年,百業荒廢,人口凋敝,一個村能有幾十口,便算是不錯了。對全副武裝的二十人的軍隊發起進攻,一個村的老少全上陣,也未必能辦到吧!
長孫無忌捋了捋胡子:“的確有些問題啊!”
李承乾又在案上,拿了一卷卷宗,下來遞給長孫無忌。這是當年王君廓案的卷宗。長史李玄道因王君廓反叛獲罪,流配黔州,一年後被赦免,遷常州刺史,又過一年,病逝於任上。而這裏麵並沒有交代清楚,他給房玄齡的那封信寫了什麽,作為王君廓反叛的關鍵之物,竟然沒人去問,不奇怪嗎?
李承乾還特意問了房玄齡,雖然與李玄道有親戚,又同為秦王府之臣,但他們之間卻很少來往,畢竟也隻是遠親。
這就有意思了,李玄道寫的是什麽,如果真的是舉發信,他為什麽要讓被舉發者,來送這份信呢?
“殿下的意思是說,李玄道的那封信,不是舉發王君廓的,而是有其他的內容!”
“那老臣就想不明白了,他被赦免後,為什麽不說呢?”
李承乾和長孫無忌對視了一眼,異口同聲道:“有人封了他的口!”
要是這樣,那可就有意思了!
而這個王永安,很有可能,就是解開這個謎團的鑰匙。
“殿下,你跟陛下說了嗎?他什麽意見?”
“父皇說,暗中調查,不要聲張!”
長孫無忌聽到李武意這個名字,也是一愣。這王君廓的事,怎麽跟他扯上關係了?
“舅舅,他這個叔叔-李義滿,到底是誰啊?”
長孫無忌歎了口氣,這可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了。
當初,我軍兵鋒抵達汾陰時,盛彥師率領所部一千餘人前來投奔先帝,先帝任命他為銀青光祿大夫、行軍總管,隨同我軍攻打長安。
這盛彥師呢,雖然不是太原首義之臣,但也算有從龍之功,立國之後,便與史萬寶一起鎮守宜陽,以抵擋東麵的王世充。
當時啊,李密投靠了大唐,打聽到還張善相等西魏的舊將在堅持,且仍然效忠於自己,於是就活了心,想著東山再起。
於是,借故逃了出來,經過史萬寶的地盤,史萬寶懼於李密的威名,不敢攔著,於是就與盛彥師商量,怎麽把他攔下。
盛彥師是個實誠人,那裏管得了那些,他絕對沒必要脫褲子放屁,直接繞過去,落在熊耳山前麵,李密要是越過熊耳山,那就是赤裸裸的反叛,至關動手就行了。
於是,盛彥師帶著人占據了熊耳山,且將部隊一分為二,弩手占據熊耳山的高地,刀斧手埋伏在溪穀旁。
下令:如果李密過河,便是反叛,其部半渡,弓箭手便萬箭齊發,刀斧手直接衝陣砍殺。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他所預料一樣,李密真的渡河了。其部,也因此將李密斬殺,傳首長安,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之後,盛彥師跟隨陛下平定王世充,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也被先帝封為了宋州刺史,讓他可以衣錦還鄉。不想到,他回到宋州之後,便以各種借口,將與之有仇的幾十家全部誅殺,宋州因此鬧得人心晃晃。
當時,天下未定,我朝的律法還不算建全,而且,他是頂在前麵的大將,要是處理狠了,容易激出反叛來,所以先帝隻是申斥了他。
再往後,朝廷命宋州總管盛彥師,率齊州總管王薄組建征行軍,攻打許昌,且征行軍就糧於潭州。潭州刺史李義滿素來與王薄有隙,所幸閉倉不與。
大戰在即的盛彥師,也顧不得許多,隻能帶著軍隊餓著肚子打下了許昌。許昌拿下後,盛彥師對李義滿興師問罪,將其下獄,並上報朝廷李義滿延誤軍機之罪。
朝廷的使者未到,李義滿不堪其辱,便在獄中自盡了。王薄以為事情結束了,便打算引軍而還,卻不想還沒出潭州,便被李義滿的侄子-李武意刺殺了。
先帝聞之大怒,遂下旨誅殺盛彥師,並褫奪了王薄的官職。
“不是,這是為什麽啊!”,李承乾有些不解。
李義滿因為私怨拒絕給大軍供糧,不顧大局,有錯在先。盛彥師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吧!
況且他還智勇雙全,人才難得,就此處死實在可惜!
“是啊,當時陛下也是這麽說的,且向先帝求情。”
但先帝因為他在宋州的所作所為,對盛彥師厭惡到了極致,正愁找不到借口修理他這個驕兵悍將呢!
於是,便以盛彥師這個宋州總管,沒有權限拘押同級的潭州刺史,又致人死亡為由,下旨誅殺。
而李義滿及其李武之所以讓先帝如此偏袒,還要說武德四年的一件事。那一年,二月,並州安撫使唐儉密奏朝廷,彈劾檢校並州總管-李仲文與妖僧誌覺謀反,勾結突厥可汗-頡利,欲做南麵可汗。
先帝命有司逮捕李仲文,同時使裴寂、陳叔達、蕭瑀,嚴刑審問。李氏叔侄作為李仲文麾下,主動出首李仲文,並提供了其與頡利勾結的書信,朝廷因此查實,下旨誅殺了李仲文和誌覺。
先帝覺得,李氏叔侄忠心可嘉,所以事後特別照顧他,李義滿死後,把他調到了並州。
太子不說,他還沒注意,王君廓被鄉民擊殺之地,還就是李武意的地盤。貞觀以來,他也是屢屢出任地方,在多地任職刺史,去歲調到華州的。
“殿下是相信王永安的話?”
李承乾努努嘴:“舅舅呢?”
長孫無忌品了品,也覺得這裏麵還真有些問題。首先,王君廓叛逃,事先朝廷並不知道,就算李玄道的那封秘信,是舉發他的,房玄齡沒有收到,他人就跑了。從當時的情況來說,他還是幽州都督。且逃亡時,他還帶了十幾名身經百戰的護衛。
一行二十人,全副武裝,好馬快刀!
老百姓見到這殺氣騰騰的一群人,躲還來不及呢?得是什麽樣的鄉民,敢主動去襲殺他們,又要多少人能把他們幹掉呢?
要知道,貞觀初年,百業荒廢,人口凋敝,一個村能有幾十口,便算是不錯了。對全副武裝的二十人的軍隊發起進攻,一個村的老少全上陣,也未必能辦到吧!
長孫無忌捋了捋胡子:“的確有些問題啊!”
李承乾又在案上,拿了一卷卷宗,下來遞給長孫無忌。這是當年王君廓案的卷宗。長史李玄道因王君廓反叛獲罪,流配黔州,一年後被赦免,遷常州刺史,又過一年,病逝於任上。而這裏麵並沒有交代清楚,他給房玄齡的那封信寫了什麽,作為王君廓反叛的關鍵之物,竟然沒人去問,不奇怪嗎?
李承乾還特意問了房玄齡,雖然與李玄道有親戚,又同為秦王府之臣,但他們之間卻很少來往,畢竟也隻是遠親。
這就有意思了,李玄道寫的是什麽,如果真的是舉發信,他為什麽要讓被舉發者,來送這份信呢?
“殿下的意思是說,李玄道的那封信,不是舉發王君廓的,而是有其他的內容!”
“那老臣就想不明白了,他被赦免後,為什麽不說呢?”
李承乾和長孫無忌對視了一眼,異口同聲道:“有人封了他的口!”
要是這樣,那可就有意思了!
而這個王永安,很有可能,就是解開這個謎團的鑰匙。
“殿下,你跟陛下說了嗎?他什麽意見?”
“父皇說,暗中調查,不要聲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