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瑀是個老頑固,李道宗廢了那麽大的勁,都沒從他嘴裏得到什麽有用的東西,李承乾就更不想了,因為太不現實。
想破局,便隻有另辟蹊徑!
至於說,這路在哪兒,就要慢慢找了!
正巧,魏叔玉送來其父生前的撰寫的《隋書》,李承乾隨手翻閱,竟然看到一段這樣的話: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為王.....國內丈夫唯以征一個伐為務.....王居九層之樓,侍女數百人......其俗貴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塗麵,一日之中,或數度變改之。隋開皇六年,女國遣使節朝貢。
魏征,是個針尖對麥芒的人,從來都是有一說一的,他既然寫了,那就一定有這方麵的一句,李承乾也是好奇的問起魏叔玉來,畢竟他父親修書的時候,他也曾在一旁打下手來著!
“叔玉,這個女國,你了解嗎?”
“殿下說這個?臣還真知道一點。”
修這卷的時候,魏叔玉也很奇怪,怎麽會有這樣陰陽顛倒的國家呢,簡直是不可理喻。
可他父親在隋朝的通史館中,找到了一些隋朝邦交錄,其中一卷就是記載這個女國的。
上麵說,這個女國,正式名稱是東女國,羌語叫蘇伐剌挐瞿咀羅,其國在蔥嶺之南,東與吐蕃接,西屬三波訶,北距於闐,東西行盡九日,南北行盡二十日,有八十城。國中以女為君,世居康延川,岩險四繚,有弱水南流,縫革為船。其國戶四萬,勝兵萬人,婦人為吏職,男子為軍士,開皇年間才中原來往。
這中原陽剛為尊不同,這個國家以女為君,還有小女王為相,共同處理朝政,有重女子,輕丈夫的習俗,男子隻能披發,而唯有婦人可以辮發而縈,而且不論男女都喜歡在臉上塗麵花裏花哨的。
女國,女子貴者則多有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即便是賤庶出身的女子,也可以做一家之長,可以擁有數個丈夫,生出來的孩子也必須都隨母姓。
其國盛產鹽、鍮石、朱砂、麝香、犛牛、駿馬,常與天竺貿易。
她們來隋前,曾常年累月的與天竺作戰,國中不僅死傷了大量的兵士,連他們的女王都死了!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迎立新君,她們在全國調斂了大批的財富,來到中原,尋找出走中原的王族分支。
隋文帝被尊位聖人可汗,對異邦請求自然不會拒絕,也是熱心的幫忙,結果真的找到了的。那一家王族分支,有五男三女。也用集斂的錢財,從她們的主家,贖買了她們,接回去女國。
但幾年後,其中的一個男子逃了回來,他說女國亡了。它不是亡於與天竺的戰事,而是亡於那位死去的女王-阿修羅神!
聽了魏叔玉光怪陸離的解釋後,李承乾才聽明白,願意這女國人安葬風俗,竟然跟埃及法老有異曲同工之妙,隻不過人家法老安身之地金字塔,而她是鹽池而已。
而據那男子說,阿修羅神之所以會懲罰女國,就是因為她們為了請隋帝幫忙尋找王族血脈,而獻出了阿修羅廟的鎮廟神珠!
一聽見珠子,李承乾來了興趣:“什麽珠子?”
魏叔玉思索片刻,當即答道:“說是叫靈蛇之珠!”
隋朝的卷宗中曾提到那逃回來的男子之言,女國崇尚蛇,蛇是她們的圖騰,她們的靈蛇之珠,便是從中原而來。她們的祖先,因秦時戰亂,帶著族人遁走西域,最後在蔥嶺安了家,最終形成女國。
也正是因為這句話,他父親寫這卷隋書的時候,也特別注明了這靈蛇之珠,很有可能就是-隋候珠。
因為時間,是秦末,而李斯的《諫逐客令》中曾經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風之旗,樹靈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這隨和之寶的詞匯,便是指隨侯珠與和氏璧的,李斯上書勸諫秦王,應該像偏愛秦國不曾出產的“隨和之寶”、“太阿之劍”一樣信任和重用來自秦國之外的有識之士。
而魏征為了考證這一點,搜檢了不少史書,孤本。有關於隋候珠的記載,卻是少之又少。
其中,《莊子?讓玉》有一段與隋侯珠有關的故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投千裏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這個故事,是說,有人用隋候珠當做石子,用它來打麻雀,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因此也有了“隨珠彈雀”的成語。
而《墨子》也說:“和氏之壁,隨候之珠,三棘六異,此諸候之良寶也。”,這也隻是記載了隋候珠的隋候珠的價值,並沒有說它的下落。
所以,那女國王族男子的話,很有可能是真的,女國的靈蛇之珠就是中原的靈蛇之珠,她們用物歸原主的方式,與隋文帝做了一筆交易,換回了王族的血脈。
當然,魏征以為,這個故事要分三七聽,那男子說女國亡於阿修羅神之手,簡直是荒謬至極。但聖賢也說了,要敬鬼神而遠之,所以魏征在裏也隻是下了一個模糊的定義,希望後來人能解開這個謎團。
但在結尾處,魏征卻抄了隋卷中的一句話,那女國王族的男子,名喚蘇興,歸隋後,居於洛陽。
什麽叫踏破鐵鞋無覓處,這就是,正瞌睡呢,就有人送來枕頭了!李承乾也是嘴角微微上揚,如果他能找到那個人,或者他的後人,不僅能知道隋候珠的前生今世,也許還能知道一些,它來到隋朝以後的事。或許,能對找到高弘德,有什麽幫助呢,也說不準!
打發了魏叔玉後,李承乾召見了謝文遠,讓他帶著現有的資料,立刻帶隊出發,找到那個女王王族的男子,或者他的後裔。
“記住,翻遍洛陽城,也給孤把人找到!”
想破局,便隻有另辟蹊徑!
至於說,這路在哪兒,就要慢慢找了!
正巧,魏叔玉送來其父生前的撰寫的《隋書》,李承乾隨手翻閱,竟然看到一段這樣的話: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為王.....國內丈夫唯以征一個伐為務.....王居九層之樓,侍女數百人......其俗貴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塗麵,一日之中,或數度變改之。隋開皇六年,女國遣使節朝貢。
魏征,是個針尖對麥芒的人,從來都是有一說一的,他既然寫了,那就一定有這方麵的一句,李承乾也是好奇的問起魏叔玉來,畢竟他父親修書的時候,他也曾在一旁打下手來著!
“叔玉,這個女國,你了解嗎?”
“殿下說這個?臣還真知道一點。”
修這卷的時候,魏叔玉也很奇怪,怎麽會有這樣陰陽顛倒的國家呢,簡直是不可理喻。
可他父親在隋朝的通史館中,找到了一些隋朝邦交錄,其中一卷就是記載這個女國的。
上麵說,這個女國,正式名稱是東女國,羌語叫蘇伐剌挐瞿咀羅,其國在蔥嶺之南,東與吐蕃接,西屬三波訶,北距於闐,東西行盡九日,南北行盡二十日,有八十城。國中以女為君,世居康延川,岩險四繚,有弱水南流,縫革為船。其國戶四萬,勝兵萬人,婦人為吏職,男子為軍士,開皇年間才中原來往。
這中原陽剛為尊不同,這個國家以女為君,還有小女王為相,共同處理朝政,有重女子,輕丈夫的習俗,男子隻能披發,而唯有婦人可以辮發而縈,而且不論男女都喜歡在臉上塗麵花裏花哨的。
女國,女子貴者則多有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即便是賤庶出身的女子,也可以做一家之長,可以擁有數個丈夫,生出來的孩子也必須都隨母姓。
其國盛產鹽、鍮石、朱砂、麝香、犛牛、駿馬,常與天竺貿易。
她們來隋前,曾常年累月的與天竺作戰,國中不僅死傷了大量的兵士,連他們的女王都死了!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迎立新君,她們在全國調斂了大批的財富,來到中原,尋找出走中原的王族分支。
隋文帝被尊位聖人可汗,對異邦請求自然不會拒絕,也是熱心的幫忙,結果真的找到了的。那一家王族分支,有五男三女。也用集斂的錢財,從她們的主家,贖買了她們,接回去女國。
但幾年後,其中的一個男子逃了回來,他說女國亡了。它不是亡於與天竺的戰事,而是亡於那位死去的女王-阿修羅神!
聽了魏叔玉光怪陸離的解釋後,李承乾才聽明白,願意這女國人安葬風俗,竟然跟埃及法老有異曲同工之妙,隻不過人家法老安身之地金字塔,而她是鹽池而已。
而據那男子說,阿修羅神之所以會懲罰女國,就是因為她們為了請隋帝幫忙尋找王族血脈,而獻出了阿修羅廟的鎮廟神珠!
一聽見珠子,李承乾來了興趣:“什麽珠子?”
魏叔玉思索片刻,當即答道:“說是叫靈蛇之珠!”
隋朝的卷宗中曾提到那逃回來的男子之言,女國崇尚蛇,蛇是她們的圖騰,她們的靈蛇之珠,便是從中原而來。她們的祖先,因秦時戰亂,帶著族人遁走西域,最後在蔥嶺安了家,最終形成女國。
也正是因為這句話,他父親寫這卷隋書的時候,也特別注明了這靈蛇之珠,很有可能就是-隋候珠。
因為時間,是秦末,而李斯的《諫逐客令》中曾經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風之旗,樹靈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這隨和之寶的詞匯,便是指隨侯珠與和氏璧的,李斯上書勸諫秦王,應該像偏愛秦國不曾出產的“隨和之寶”、“太阿之劍”一樣信任和重用來自秦國之外的有識之士。
而魏征為了考證這一點,搜檢了不少史書,孤本。有關於隋候珠的記載,卻是少之又少。
其中,《莊子?讓玉》有一段與隋侯珠有關的故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投千裏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這個故事,是說,有人用隋候珠當做石子,用它來打麻雀,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因此也有了“隨珠彈雀”的成語。
而《墨子》也說:“和氏之壁,隨候之珠,三棘六異,此諸候之良寶也。”,這也隻是記載了隋候珠的隋候珠的價值,並沒有說它的下落。
所以,那女國王族男子的話,很有可能是真的,女國的靈蛇之珠就是中原的靈蛇之珠,她們用物歸原主的方式,與隋文帝做了一筆交易,換回了王族的血脈。
當然,魏征以為,這個故事要分三七聽,那男子說女國亡於阿修羅神之手,簡直是荒謬至極。但聖賢也說了,要敬鬼神而遠之,所以魏征在裏也隻是下了一個模糊的定義,希望後來人能解開這個謎團。
但在結尾處,魏征卻抄了隋卷中的一句話,那女國王族的男子,名喚蘇興,歸隋後,居於洛陽。
什麽叫踏破鐵鞋無覓處,這就是,正瞌睡呢,就有人送來枕頭了!李承乾也是嘴角微微上揚,如果他能找到那個人,或者他的後人,不僅能知道隋候珠的前生今世,也許還能知道一些,它來到隋朝以後的事。或許,能對找到高弘德,有什麽幫助呢,也說不準!
打發了魏叔玉後,李承乾召見了謝文遠,讓他帶著現有的資料,立刻帶隊出發,找到那個女王王族的男子,或者他的後裔。
“記住,翻遍洛陽城,也給孤把人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