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誌寧出身萬忸於氏,他現在的官職是侍中、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爵燕國公。從一定程度上說,他現在就是李承乾的老師。


    可李承乾呢,不喜歡上課,更不喜歡有人在他耳邊嘮叨,而且他是監國,政務纏身,很少有閑暇的時間,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給李承乾授課。


    今天巧了,顯德殿隻有他們兩個人,於誌寧也幹脆主動提出來,要給太子上一課。


    李承乾也知道,老頭子閑著無聊壞了,所以起了說教之心。也行,反正今天沒什麽事,那就給於誌寧一個機會!


    “孤聽文紀先生講過,於師在冠氏做縣令的時候,很有政績。孤想知道,於師是依律行事,還是靈活用事呢?”


    於誌寧捋了捋胡子:“那得看殿下問哪方麵了!”


    “人口!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口的老幼,增長、衰減,都是關乎國家的大事,農耕、勞役、戰事,都離不開人口。”


    這一次,朝廷東征,雖然征兵很順利,但看到人口簿子,他在心中也是警鍾大作,真是怕人口接不上,造成壯年不敷使用的情況。


    而於誌寧聽到太子這麽說,也是淡淡一笑:“這個問題啊,隋文帝當年也遇到過!”


    隋朝初建之際,北朝的混戰,隻是民生凋敝,土地荒蕪,國家百廢待興,國家的賦稅,是一年比一年少,這讓隋文帝很是頭疼。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是隋朝才有的,南北朝時期,土地兼並嚴重,百姓們因耕地稀少,無奈之下選擇隱漏戶口以逃避稅收,而坐擁大片土地的豪強,則是通過更種手段逃避稅收,所以隋朝的國庫出現了入不敷出的情況,朝廷對地方的控製日益衰減,國家根基漂浮不定,隋文帝也因此夙夜憂歎。


    而為扭轉這一艱難局麵,隋文帝推行了一係列經濟新政。而在這些新政中,最為關鍵便是整頓戶籍和賦役的“大索貌閱”。


    這是一種按照戶籍上所登記的年齡與本人的實際體貌進行核對之策,旨在嚴格檢查是否存在謊報年齡、詐老詐小的不法行為。


    為確保檢查戶口的工作能夠全麵的開展,隋文帝把權力下放到縣裏,並明確其承擔相應的重大責任。縣級之內又精細地分為三個等級: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分別設立保長、閭正、族正,這三位領頭人合稱為“三長”。


    每年正月五日,縣令親自派人前往農村,嚴格依照定樣劃分戶等,以此作為征調賦稅、力役的重要依據。一旦發現其負責範圍內存在戶口不實的問題,“三長”便會被毫不留情地發配邊疆。


    至開皇三年,隋廷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查出隱漏的丁男共四十餘萬人,其他零碎的隱漏人口共計一百餘萬人。這個數字接近當時人口總數一半,成果不可謂不顯著。


    此外,隋文帝還規定,凡堂兄弟以下親屬同族而居的,必須果斷分立戶口,以此有效地防止了大戶人家偷稅漏稅的不良行為。並根據輸籍之法,按資產的多寡,將百姓分為上、中、下三等,以此來核定賦稅的數目。


    大唐承繼隋法,把貌閱加以完善及製度化。貌閱首先是通過貌閱百姓形狀,以定其所報的黃、小、中、丁、老是否屬實。三歲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黃,四歲到十歲的叫做小,十一到十七叫中,十八到六十叫丁,六十以上叫老。


    大索貌閱,就是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輸籍定樣,編製“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這樣,既能增加朝廷的收入,也能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


    要讓於誌寧說,現在的人口製度,已經足夠用了,不需要再做什麽改善。而太子擔心的青黃不接,在於誌寧看來,還是百姓不夠富庶,如果有足夠的能力,誰不喜歡多子多福呢?也不會有那麽多孩子夭折了!


    要問於誌寧的主意,他的意思是,穩定賦稅,是保證百姓的安居樂業的保障。隻有朝廷有足夠的錢,才能興建水利工程、改善交通條件、普及學堂等利民之政。


    水利工程的修建,能使得農田得到灌溉,交通條件的改善,能夠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貿易的發展;學堂的發展,能為朝廷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基礎。


    這樣的繁榮,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太子開發江南的政策一樣,可能要一兩代人,甚至三四代人也說不準,總而言之,就要持之以恒。


    李承乾歎了口氣:“於師說的對,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政策是需要延續性的,這需要大唐往後的皇帝,代代明智決策、官員的廉潔奉公、百姓的辛勤勞動,三者缺一不可!而這三者中,最難的就是第一條。


    “於師是想告訴孤,難的不是治國,而是克製自身的欲望!”


    於誌寧捋了捋胡子,一副孺子可教的樣子,對李承乾這個太子,他還是滿意的。能文能武,禮賢下士,心存百姓。他身上啊,唯一的缺點,就是腦子裏不安分的想法太多,太能折騰。


    當然,與楊廣的亂折騰不一樣,李承乾總是為了國計民生折騰。這一點,還是該表揚的。於誌寧說他危險,是因為他覺得人不可能永遠走運,萬一摔了跟著,那作為太子,甚至皇帝,倒黴的可就不是一個人了!


    李承乾笑了,從李綱、張玄素,最後到於誌寧,都怕他成為下一個楊廣。李承乾就納悶了,難道他跟楊廣長的很像嗎?


    “不!老臣出身世家大族,也是見過楊廣的,殿下的相貌與楊廣毫不相幹。但老臣也要說,煬帝之害,是曆史的教訓,常常以此自戒,對您,對大唐都是最好的。”


    “現在的很多老臣,都是前隋過來的,他們都經曆過山倒的那副場景,觸目驚心,自然希望再重蹈覆轍,所以人就顯得嘮叨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之最強太子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叔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叔逸並收藏大唐之最強太子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