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中央官學有六學二館,六學是指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隸屬國子監,二館指的是弘文館、崇文館。
而弘文館大多是皇族勳戚子弟,師事學士學習經史書法。得入弘文館,是大唐士人的無尚榮耀,地位要比國子監六學的學生高得多了。
除了中央官學外,便是地方官學,而地方官學其實在隋代隨著科舉製的發展,已經開始普及了,而到了大唐後,朝廷地方官學更加重視,並形成相對完備的製度。在各府、州、縣分別設有府學、州學、縣學,在縣還設有市學和鎮學,科目主要是經學、醫學、崇玄學,但主要的還是儒家經典。
這些州縣的學生,大多都是庶民子弟,他們畢業,要麽升入中央四門學,要麽參加科舉考試,也有一些可以通過選拔成為地方官吏,或者自己選擇行業。
但官學的規模並不大,有的地方學生甚至比弘文館還少,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朝廷的投入不大,地方官學的規模自然也就不大,所以也容納不了那麽多的學生。第二,先生太少,但凡有些能力的讀書人,都想著去做官,誰願意窩在這小小的官學中,虛耗自己的光陰呢!
第三,就是百姓手頭拮據,在這個保證溫飽就是人生目標的時代,能不能把孩子喂大不餓死都是問題,稍微能幹活的孩子都到地頭幫忙了,為家裏多置糧食了,誰還有餘錢供孩子上學。
也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促使了私學的產生和發展,鄉學、村學、私塾、家塾、家學等等,這些地方沒有成文的製度,也不需要什麽條件便可以入學,相對自由,最主要還是離家近,花費少,所以家裏條件好的都願意送到這種私學去。
而私學呢,多是六七歲的稚嫩幼童,跟李厥的年紀差不多,聽著他們唱著詩歌,李承乾的嘴角不由微微上揚。其實,官學也好,私學也罷,其實並沒有什麽區別,關鍵是孩子們能不能學到知識。
一旁的叼著草棍的李恪,沉聲道:“大兄,我們可是多出點錢,讓官學跟完善些,這樣就能招收更多的學生。那時,他們就不必在這麽簡陋的私塾中讀書了!”
李承乾搖了搖頭,事情要真向李恪說的那樣就好了,花一筆錢,把教育就普及了,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書讀。
首先,要解決收入的問題,倉稟食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飯都吃不飽,不能保證四季無憂,肚皮都混不圓,識不識字還重要嗎?
就說街邊的乞丐,餅和書,擺在麵前,他會選擇哪個,不言而喻吧!
其次,是認知的問題,百姓富足了,家財有了營餘,他們才會考慮孩子的未來,是不是有更好的發展。
然後才是環境,讀書改變命運,那僅僅是對有條件的人來說的。在這個世家仍然占據科舉大半名額,官場七成官員都是世家子弟的世道中,他們就算是讀書了,就能有路走了嗎?有多少寒門子弟,就是因為沒有人脈、背景,而蹉跎半生,有多少寒門官員被排擠、打壓意誌消沉,甚至還有墮落成貪官汙吏的。
最後,才是朝廷!人才多了是好事,可在這個國家並沒有足夠富裕,獠族、蠻族依然不服王化,有些地方甚至還有民亂,叛亂。在這種情況下,打量的培養寒門子弟,朝廷的統治,穩固嗎?
愛民是沒錯的,但他們哥倆的第一身份是大唐的皇子,最大的責任是維護大唐的社稷,李家的統治。所以,廣開民智,是有條件的,是需要慢慢來做的。
“你這,這說到也太多了吧!”,李恪是沒想那麽多,他還是覺得花錢省心一些。
李承乾踢了李恪一腳,兄弟倆一起走了。不過,這個章淮、高夫人,表麵功夫做的挺好的,足足六十五個孩子,都是左右鄰裏的孩子,沒收人家一分錢,就是做善事,發善心,雖說錢是不義之財,但人家花在了有益之處!
說來也巧,二人碰到了高夫人,而高夫人對他們來這裏找東西很不解,二位既然是都督府的官員,怎麽不去破案,找出殺害他丈夫的凶手,難不成這裏的孩子,會殺了他丈夫?
李承乾淡淡一笑:“不,我們隻是隨便走走,走一走章參軍常往來的地方,也許能找到什麽線索!”
“當然,夫人願意幫忙,可以多提供一些線索,也許能幫助我們破案!”
高夫人也是簡單的說了幾句,丈夫平常到此的事,然後便以給孩子們送糕點為由,離開了!
看著高夫人遠去的背影,李恪砸吧一下嘴:“這女人,不簡單啊!”
“你才看出來?”,說罷,拍了拍李恪,兄弟倆向飯館走去,人是鐵飯是鋼,不管怎麽辦事,總得吃飯吧!
洛陽的美食不少,李恪特地挑了不小的館子,點了本地的特色菜。牡丹燕菜、洛陽熬貨、料子全雞、八寶飯、酸漿麵條、丸子湯滿滿一桌子。
“為德,是不是多了一點,吃不了的話,浪費啊!”
李恪指了指大門處,進來的長孫衝、上官儀二人,這個館子,他一早就打聽好了,今天出門前還通知了二人。瞧,這不是聞著香味來了麽!
二人坐下後,也是不客氣,一邊吃一邊跟李承乾說,他們調查的事。上官儀負責點查都督府,那邊正如賈長史說的一樣,沒什麽問題,甚至連刑獄、府庫的賬目,都是一清二楚的。由此可得知,王戎和弘農楊氏,並沒有在官府中幹什麽事,也沒有敢把手申向朝廷。
長孫衝負責查洛陽豪族,他走了獨孤家的門路,還真查到一些問題。王戎不僅開秦樓,還與弘農楊氏在碼頭上做生意,運貨、運人什麽。當然了,還有那麽點混賬生意,是見不得光!但也不是他們牽的頭,他們隻是負責運輸而已,收的就隻是錢!
而弘文館大多是皇族勳戚子弟,師事學士學習經史書法。得入弘文館,是大唐士人的無尚榮耀,地位要比國子監六學的學生高得多了。
除了中央官學外,便是地方官學,而地方官學其實在隋代隨著科舉製的發展,已經開始普及了,而到了大唐後,朝廷地方官學更加重視,並形成相對完備的製度。在各府、州、縣分別設有府學、州學、縣學,在縣還設有市學和鎮學,科目主要是經學、醫學、崇玄學,但主要的還是儒家經典。
這些州縣的學生,大多都是庶民子弟,他們畢業,要麽升入中央四門學,要麽參加科舉考試,也有一些可以通過選拔成為地方官吏,或者自己選擇行業。
但官學的規模並不大,有的地方學生甚至比弘文館還少,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朝廷的投入不大,地方官學的規模自然也就不大,所以也容納不了那麽多的學生。第二,先生太少,但凡有些能力的讀書人,都想著去做官,誰願意窩在這小小的官學中,虛耗自己的光陰呢!
第三,就是百姓手頭拮據,在這個保證溫飽就是人生目標的時代,能不能把孩子喂大不餓死都是問題,稍微能幹活的孩子都到地頭幫忙了,為家裏多置糧食了,誰還有餘錢供孩子上學。
也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促使了私學的產生和發展,鄉學、村學、私塾、家塾、家學等等,這些地方沒有成文的製度,也不需要什麽條件便可以入學,相對自由,最主要還是離家近,花費少,所以家裏條件好的都願意送到這種私學去。
而私學呢,多是六七歲的稚嫩幼童,跟李厥的年紀差不多,聽著他們唱著詩歌,李承乾的嘴角不由微微上揚。其實,官學也好,私學也罷,其實並沒有什麽區別,關鍵是孩子們能不能學到知識。
一旁的叼著草棍的李恪,沉聲道:“大兄,我們可是多出點錢,讓官學跟完善些,這樣就能招收更多的學生。那時,他們就不必在這麽簡陋的私塾中讀書了!”
李承乾搖了搖頭,事情要真向李恪說的那樣就好了,花一筆錢,把教育就普及了,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書讀。
首先,要解決收入的問題,倉稟食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飯都吃不飽,不能保證四季無憂,肚皮都混不圓,識不識字還重要嗎?
就說街邊的乞丐,餅和書,擺在麵前,他會選擇哪個,不言而喻吧!
其次,是認知的問題,百姓富足了,家財有了營餘,他們才會考慮孩子的未來,是不是有更好的發展。
然後才是環境,讀書改變命運,那僅僅是對有條件的人來說的。在這個世家仍然占據科舉大半名額,官場七成官員都是世家子弟的世道中,他們就算是讀書了,就能有路走了嗎?有多少寒門子弟,就是因為沒有人脈、背景,而蹉跎半生,有多少寒門官員被排擠、打壓意誌消沉,甚至還有墮落成貪官汙吏的。
最後,才是朝廷!人才多了是好事,可在這個國家並沒有足夠富裕,獠族、蠻族依然不服王化,有些地方甚至還有民亂,叛亂。在這種情況下,打量的培養寒門子弟,朝廷的統治,穩固嗎?
愛民是沒錯的,但他們哥倆的第一身份是大唐的皇子,最大的責任是維護大唐的社稷,李家的統治。所以,廣開民智,是有條件的,是需要慢慢來做的。
“你這,這說到也太多了吧!”,李恪是沒想那麽多,他還是覺得花錢省心一些。
李承乾踢了李恪一腳,兄弟倆一起走了。不過,這個章淮、高夫人,表麵功夫做的挺好的,足足六十五個孩子,都是左右鄰裏的孩子,沒收人家一分錢,就是做善事,發善心,雖說錢是不義之財,但人家花在了有益之處!
說來也巧,二人碰到了高夫人,而高夫人對他們來這裏找東西很不解,二位既然是都督府的官員,怎麽不去破案,找出殺害他丈夫的凶手,難不成這裏的孩子,會殺了他丈夫?
李承乾淡淡一笑:“不,我們隻是隨便走走,走一走章參軍常往來的地方,也許能找到什麽線索!”
“當然,夫人願意幫忙,可以多提供一些線索,也許能幫助我們破案!”
高夫人也是簡單的說了幾句,丈夫平常到此的事,然後便以給孩子們送糕點為由,離開了!
看著高夫人遠去的背影,李恪砸吧一下嘴:“這女人,不簡單啊!”
“你才看出來?”,說罷,拍了拍李恪,兄弟倆向飯館走去,人是鐵飯是鋼,不管怎麽辦事,總得吃飯吧!
洛陽的美食不少,李恪特地挑了不小的館子,點了本地的特色菜。牡丹燕菜、洛陽熬貨、料子全雞、八寶飯、酸漿麵條、丸子湯滿滿一桌子。
“為德,是不是多了一點,吃不了的話,浪費啊!”
李恪指了指大門處,進來的長孫衝、上官儀二人,這個館子,他一早就打聽好了,今天出門前還通知了二人。瞧,這不是聞著香味來了麽!
二人坐下後,也是不客氣,一邊吃一邊跟李承乾說,他們調查的事。上官儀負責點查都督府,那邊正如賈長史說的一樣,沒什麽問題,甚至連刑獄、府庫的賬目,都是一清二楚的。由此可得知,王戎和弘農楊氏,並沒有在官府中幹什麽事,也沒有敢把手申向朝廷。
長孫衝負責查洛陽豪族,他走了獨孤家的門路,還真查到一些問題。王戎不僅開秦樓,還與弘農楊氏在碼頭上做生意,運貨、運人什麽。當然了,還有那麽點混賬生意,是見不得光!但也不是他們牽的頭,他們隻是負責運輸而已,收的就隻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