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房氏,出自陶唐氏的家族,是堯的後代!房氏起源於姬姓,堯的兒子開始被封於丹水,史稱丹朱。舜繼位以後,改封丹朱於房,為房邑侯。其裔孫房雅為清河太守,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此,並逐漸成為望族,有“天下房氏,無出清河”之說,也是清河這個豪族匯集之地,十大家族之一。
南北朝時,清河房氏與清河崔氏、平原劉氏等家族一起,將一部分族人遷徙到山東,加入慕容氏南燕國的上層家族-青齊房氏。在這期間,與鮮卑人-屋引氏融合,在河南郡成為望族,被稱為"河南房氏"。該支先後走出了北魏驃騎大將軍、晉州刺史房謨,隋柱國、徐州總管房兆,隋海州刺史房恭懿等重臣大吏。房玄齡這一支,他的曾祖-房翼,在北魏做鎮遠將軍、宋安郡守,還是要依附於河南這一支。這種情況一支持續到,房玄齡輔佐陛下登基,成為尚書左仆射,才有所改變。
房彥謙生前,曾不止一次的叮囑房玄齡: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
房彥謙出自名家士族,但他幼時生父就亡故,十五歲過繼給叔父,繼母去世時,他絕食五日,以示孝心。在家中,凡有時鮮果蔬父輩不吃,他絕不先嚐,其孝行名揚鄉裏。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身體力行的父親做榜樣,所以有了貞觀賢相-房玄齡。
貞觀四年,房玄齡為他的父親遷墓,朝廷追贈其為“徐州都督、臨淄縣公”,並特派了禦用的鼓樂儀仗隊,從洛陽一路護靈到曆城,靈柩所過州縣費用均由朝廷開支,同時,還出動了千餘士兵為之送葬,來參加遷葬儀式的親朋好友,足足有兩千餘人。
葬禮極為隆重,天下台臣,九州官府,皆不遠千裏前來致祭,冠蓋相接,旌旗蔽空,車馬塞路,彩石一帶,井水飲盡,野無青草。墓前原有麒麟、翁仲等石雕依序分列,葬禮的規模極其隆重,碑文甚至都要要用書法家-歐陽詢來書寫,史學家李百藥撰文。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房玄齡的重視。
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房玄齡運籌帷幄、安定社稷、精誠奉國,執掌政務達二十年,善於用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從不居功。別說皇帝、太子敬重,天下百官,文武臣工,那個對房玄齡不是敬仰有佳。
房家出了這樣的事,在長安的官場上,可是一件不亞於九級地震的事,很多官員因此感到憤慨,尤其是房玄齡提拔他的那些舊部同僚。
兵部尚書-崔敦禮,兵部左侍郎-韓瑗,兵部右侍郎-柳奭,駙馬都尉-史仁表,左千牛衛將軍-史仁基,駙馬都尉-竇逵,檢校兵部侍郎-右武侯將軍-竇遜,紛紛上表,請朝廷嚴查此事,絕不能讓致仕在家的房相,受到如此侮辱。
左仆射-長孫無忌,及李道宗、侯君集等一班老友重臣,雖然沒有上書,但卻也都表示過了,絕不會坐視有人抹黑房玄齡的行為。
而李承乾呢,態度也是很明了,表示一定會調查清楚。而且,為了安群臣之心,他還特地讓人,用自己的步輿,請房玄齡到東宮,向他請教治理天下之策。
看到顯德殿有這麽多臣工在,房玄齡也是心領神會,他向太子與諸臣說,隋朝營造宮室時,近處山上沒有足夠粗樹木,所以不得不從遠方運來。二千人拉一根柱子,在橫木外用鑄鐵包裹,做車轂,走一二裏路,鐵轂即破損。所以,不得不差使幾百人攜帶鐵轂隨時更換,每天不過走出二三十裏。最後算下來,一根柱子需花費幾十萬,其他的花費便可想而知了。
君主也好,臣工也罷,不怕不做事,就怕事做的太過,而且自視甚高。所謂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使得百姓更加疲敝,民憤越發而強,則國家不能安定。
貞觀初年,人口銳減嚴重,冗官濫職,十羊九牧,房玄齡主持裁汰冗官,以減輕百姓的負擔。隨後,又秉持寬厚平和修改律法,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而自房玄齡等更定律、令、格、式以來,二十多年來,一直都運行的非常正常,朝廷也沒有進行多大改動。
“在老夫看來,不是老夫的能力有多強,而是我天朝聖賢同德,君臣協誌。”
“諸位都是卿相之才,國家的柱石,老夫相信,有你們輔佐陛下和太子,老夫放心的很!”
.........,諸臣受教,行禮離開後,李承乾走下來,與房玄齡喝茶。
“房相,你還真能坐的住!”
房玄齡嗬嗬一笑:“有什麽坐不住的,還能翻天不成。”
這倒是,昔年房玄齡隨陛下,在萬軍陣中走,要是遇點事就慌了,早就沒了!
不過,這涉及到女兒家的清譽和房家的聲譽,更關乎皇室的臉麵問題,如果這個盆髒水被他們成功潑到高陽身上,那李氏的公主以後也不用嫁人了。李承乾也是有女兒的,他可不希望臣工們用另類的眼光,看待他的女兒。所以,房玄齡不必擔心,他一定會一查到底。
“老臣不擔心,殿下的信譽和能力,老臣都是相信的。”
“老臣倒是覺得,殿下不必把繩子拽的太緊,別驚了要咬鉤的魚。”
房玄齡做了二十年的太平宰相,什麽陰謀詭計,是他沒見過的。敢設計這麽大的一個局,肯定不會就這麽一步,那麽簡單。
如果,太子逼的太緊,他們不敢再動了,人一隱去,那可就麻煩了。因為,你沒法確定,他們下一步還會幹什麽。
大理寺介入調查已經足夠了,保安司和親軍都尉府,好像就沒什麽必要了。孫伏伽、崔鈺、唐臨,要是連人都拖不住,那這個官也別當了,回家抱孩子得了。
李承乾沉思片刻,覺得房玄齡說的很有道理,便點點頭:“老相爺說的對,孤照做!”
.........
南北朝時,清河房氏與清河崔氏、平原劉氏等家族一起,將一部分族人遷徙到山東,加入慕容氏南燕國的上層家族-青齊房氏。在這期間,與鮮卑人-屋引氏融合,在河南郡成為望族,被稱為"河南房氏"。該支先後走出了北魏驃騎大將軍、晉州刺史房謨,隋柱國、徐州總管房兆,隋海州刺史房恭懿等重臣大吏。房玄齡這一支,他的曾祖-房翼,在北魏做鎮遠將軍、宋安郡守,還是要依附於河南這一支。這種情況一支持續到,房玄齡輔佐陛下登基,成為尚書左仆射,才有所改變。
房彥謙生前,曾不止一次的叮囑房玄齡: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
房彥謙出自名家士族,但他幼時生父就亡故,十五歲過繼給叔父,繼母去世時,他絕食五日,以示孝心。在家中,凡有時鮮果蔬父輩不吃,他絕不先嚐,其孝行名揚鄉裏。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身體力行的父親做榜樣,所以有了貞觀賢相-房玄齡。
貞觀四年,房玄齡為他的父親遷墓,朝廷追贈其為“徐州都督、臨淄縣公”,並特派了禦用的鼓樂儀仗隊,從洛陽一路護靈到曆城,靈柩所過州縣費用均由朝廷開支,同時,還出動了千餘士兵為之送葬,來參加遷葬儀式的親朋好友,足足有兩千餘人。
葬禮極為隆重,天下台臣,九州官府,皆不遠千裏前來致祭,冠蓋相接,旌旗蔽空,車馬塞路,彩石一帶,井水飲盡,野無青草。墓前原有麒麟、翁仲等石雕依序分列,葬禮的規模極其隆重,碑文甚至都要要用書法家-歐陽詢來書寫,史學家李百藥撰文。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房玄齡的重視。
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房玄齡運籌帷幄、安定社稷、精誠奉國,執掌政務達二十年,善於用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從不居功。別說皇帝、太子敬重,天下百官,文武臣工,那個對房玄齡不是敬仰有佳。
房家出了這樣的事,在長安的官場上,可是一件不亞於九級地震的事,很多官員因此感到憤慨,尤其是房玄齡提拔他的那些舊部同僚。
兵部尚書-崔敦禮,兵部左侍郎-韓瑗,兵部右侍郎-柳奭,駙馬都尉-史仁表,左千牛衛將軍-史仁基,駙馬都尉-竇逵,檢校兵部侍郎-右武侯將軍-竇遜,紛紛上表,請朝廷嚴查此事,絕不能讓致仕在家的房相,受到如此侮辱。
左仆射-長孫無忌,及李道宗、侯君集等一班老友重臣,雖然沒有上書,但卻也都表示過了,絕不會坐視有人抹黑房玄齡的行為。
而李承乾呢,態度也是很明了,表示一定會調查清楚。而且,為了安群臣之心,他還特地讓人,用自己的步輿,請房玄齡到東宮,向他請教治理天下之策。
看到顯德殿有這麽多臣工在,房玄齡也是心領神會,他向太子與諸臣說,隋朝營造宮室時,近處山上沒有足夠粗樹木,所以不得不從遠方運來。二千人拉一根柱子,在橫木外用鑄鐵包裹,做車轂,走一二裏路,鐵轂即破損。所以,不得不差使幾百人攜帶鐵轂隨時更換,每天不過走出二三十裏。最後算下來,一根柱子需花費幾十萬,其他的花費便可想而知了。
君主也好,臣工也罷,不怕不做事,就怕事做的太過,而且自視甚高。所謂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使得百姓更加疲敝,民憤越發而強,則國家不能安定。
貞觀初年,人口銳減嚴重,冗官濫職,十羊九牧,房玄齡主持裁汰冗官,以減輕百姓的負擔。隨後,又秉持寬厚平和修改律法,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而自房玄齡等更定律、令、格、式以來,二十多年來,一直都運行的非常正常,朝廷也沒有進行多大改動。
“在老夫看來,不是老夫的能力有多強,而是我天朝聖賢同德,君臣協誌。”
“諸位都是卿相之才,國家的柱石,老夫相信,有你們輔佐陛下和太子,老夫放心的很!”
.........,諸臣受教,行禮離開後,李承乾走下來,與房玄齡喝茶。
“房相,你還真能坐的住!”
房玄齡嗬嗬一笑:“有什麽坐不住的,還能翻天不成。”
這倒是,昔年房玄齡隨陛下,在萬軍陣中走,要是遇點事就慌了,早就沒了!
不過,這涉及到女兒家的清譽和房家的聲譽,更關乎皇室的臉麵問題,如果這個盆髒水被他們成功潑到高陽身上,那李氏的公主以後也不用嫁人了。李承乾也是有女兒的,他可不希望臣工們用另類的眼光,看待他的女兒。所以,房玄齡不必擔心,他一定會一查到底。
“老臣不擔心,殿下的信譽和能力,老臣都是相信的。”
“老臣倒是覺得,殿下不必把繩子拽的太緊,別驚了要咬鉤的魚。”
房玄齡做了二十年的太平宰相,什麽陰謀詭計,是他沒見過的。敢設計這麽大的一個局,肯定不會就這麽一步,那麽簡單。
如果,太子逼的太緊,他們不敢再動了,人一隱去,那可就麻煩了。因為,你沒法確定,他們下一步還會幹什麽。
大理寺介入調查已經足夠了,保安司和親軍都尉府,好像就沒什麽必要了。孫伏伽、崔鈺、唐臨,要是連人都拖不住,那這個官也別當了,回家抱孩子得了。
李承乾沉思片刻,覺得房玄齡說的很有道理,便點點頭:“老相爺說的對,孤照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