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揮舞起義的大旗,點燃了風起雲湧的反抗之火。在秦末暴政的背景下,民不聊生,二人振臂一呼,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引領了張楚政權的建立。雖然隻維持了六個月,但卻動搖了秦朝的統治根基。


    王莽篡漢,天下大亂。荊州一帶的饑民在樊崇、王匡、王鳳的領導下,以綠林山為根據地,掀起了反抗新莽的浪潮。起義軍如潮水般席卷各地,最終推翻了王莽政權。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張角兄弟以宗教為紐帶,組織起黃巾軍,掀起了反抗東漢的起義。


    李恪問了李明一個問題,為什麽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但卻沒能坐穩天下呢?


    “臣弟不知道,請三哥指教!”


    李恪回首看了一眼李承乾,見其點頭,也是不厭其煩的給他講了道理。


    從軍事的角度來說,農民起義軍作戰流動性、遊擊性大,軍事行動一般持續時間較長。人多,輿論大。


    但他們的武器裝備,多依賴於以戰養戰,善於從繳獲中補充,沒有像樣的後勤,甚至穩定的物資補給,所以很容易被人捏住七寸。


    從政權的角度講,靠宗教、宗族來維係體係,是注定不長遠的,紀律鬆散,人員混亂,無法形成凝聚力。再加上短視、貪財等特性,很容易被分化瓦解。


    從經濟的角度說,大鍋飯,有的搶就搶,有的吃就吃,物資耗光了,就知道再搶,或者幹瞪眼,毫無理財之能,難以維持數目龐大,日耗萬金的軍隊。


    隋朝末年的那些起義軍,為什麽一個個被李家消滅,這些原因都是左右勝負的因素!


    “小鬼,打天下也好,坐天下也罷!皇族想統治天下,就要明白這裏麵直白的道理。”


    “你以為大唐業已三代,我們就可以安心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輕鬆治國嗎?”


    二十年前,還是貞觀初期,上皇給他們幾個年長的皇子上了一堂別致的課業,如何維護大唐的社稷。


    那時候,李恪就像李明這個年紀,也覺得上皇很迂腐,很多事直接了當就好,為什麽要饒那麽多彎彎繞。


    李恪那時候就在心裏暗暗叮囑自己,將來自己一定不要跟他一樣,不管是做人,還是做爹。李恪相信,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不僅是他,其他的兄弟也該是這麽想的。


    可隨著年紀的增長,人也不由自主的往規矩上靠了,也越來越像父皇。倒不是說父皇做的就一定對,而是有時候人的選擇不是由主觀而定的。


    就說陛下吧!他小時候,挨了高祖、上皇多少頓打,可是呢,長大後,高祖、上皇鞭策他的那些東西,他現在自覺的去學。


    李恪呢,少年時期,脾氣也很烈,經常頂撞上皇,父子之間弄的也很不愉快。可自從李仁出生後,李恪也變了,也明白做一個父親的難處。


    “為明,三哥不是想指著你,也不想對你說教,隻是想讓你明白,父子之間是需要磨合的。”


    “你以為,大哥與父皇就沒吵過嗎?可他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問題解決,說明白,所以父子才沒有隔閡!”


    看到李明的臉色不是很好,李承乾也是招呼他喝茶:“為明,你三哥說的有道理。”


    都說父是父,子是子!可有時候,父是父嗎?子還是子嗎?父子之間的關係,有時候是說不明白的。


    要說與上皇之間,相左意見最多的,兄弟之中便屬李承乾了!除了老三說的,他們能保持良好的溝通外,就是李承乾想通了。


    “朕想通了,總結起來就是三個字-不計較!”


    上皇治國治軍,李承乾沒有資格指摘,因為他的功業還沒有超過上皇,即便是有一天,真的超過了,他也沒資格說,畢竟上皇是父。


    但要說家事,長子如父,他擁有跟上皇一樣的權力,去管這個家,管教兄弟子侄。在治家,尤其是管教子嗣方麵,上皇的很多作法,他都是不讚同的。就說李明吧,出身有些阻礙,但也不至於才貞觀二十一年才封親王,更不至於封戶隻有區區八百戶。李承乾呢,雖然不讚同,但也沒辦法置喙,隻能在永禎元年,給李明增到了一千八百戶。


    當然,要說上皇沒有反思他對李明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在貞觀二十三年,退位之前,力排眾議,把李明的生母楊氏,冊封為德妃,位列四大正妃,正一品的名位。


    因為這個,上皇沒少被讀書人數落,更沒有被禦史彈劾,但是他沒有反駁,而是選擇默默的認了。這是為什麽?這也是他對楊德妃,李明的補償。


    先帝在兒女麵前,是個不善表達感情的人,所以,他隻會用自己覺得合適的方式,來做補償。


    “是嗎?他對老四可不是這樣,就差把長安城賞給他了!”,李明嘟著嘴,很是不滿的回了句。


    是的,上皇對老四是不同,是諸兄弟中最好的一個,什麽都舍得給他。就算是李承乾做太子的時候,也沒有他受寵。


    可手指還不一般齊呢,父母偏心一點,有什麽可奇怪的!


    三天前,他接到玉華宮的手書,上皇在手書中,讓他倆多多關注今年的水情,還提醒李承乾不要汛期涉足險地。


    雖然字裏行間沒有提到李明,可他和李恪都明白,上皇不是不放心他倆,是不放心李明。要知道他們過去帶兵在外鏖戰時,上皇都沒有問過這種事。


    “朕知道,你對小時候的事耿耿於懷,但朕也想告訴你,人活著的時候,你可以鬥氣。”


    “但父皇百年之後,天人永隔,你能確定自己不會後悔嗎?”


    人啊,一次教訓就夠了,跌了一個跟頭,就能長記性。可若是人不在了,就算再長記性又有什麽用,難道還有辦法彌補嗎?


    李明低著頭,長歎口氣:“臣弟,臣弟也沒說什麽,就是跟他合不來!”


    合不來就磨合了,李承乾可以下旨,調李明去玉華宮的禁衛軍中當差,這樣既可以常見楊德妃,還能與上皇磨合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之最強太子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叔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叔逸並收藏大唐之最強太子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