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東江鎮散兵遊勇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次遠征朝鮮的經曆,如同一本珍貴的地圖冊,深深地烙印在濟爾哈朗的心中。那片土地的風土人情,敵我雙方的戰術布局,都成為了他寶貴的經驗財富。
上次征朝鮮的將帥中,杜度,嶽托都沒有他輩分高,阿敏不在這裏,這個人選真是舍他無誰了。
如今,皇太極再次將重任交給他,這無疑是對他能力的最高讚譽,也是對他忠誠的深深信賴。
回想起那次朝鮮戰爭,濟爾哈朗不禁感慨萬千。
當時,他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不僅來自敵人,還有內部的矛盾。
當然還是內部的矛盾更難處理。
作為主帥的阿敏和鑲藍旗大臣執意要繼續打下去,要把漢城攻下,但他深知這樣做隻會帶來更多的傷亡和損失。
他們女真人那一次征戰,要的隻是財富和糧食,還有打怕了的朝鮮人,並不要朝鮮人的土地。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執行了皇太極的戰略意圖,與嶽托、杜度等將領緊密合作,架空了阿敏,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結束了這場艱苦的戰鬥。
正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果斷決策和堅定執行力,贏得了皇太極的高度讚賞和信任。
此刻,麵對皇太極的重托,濟爾哈朗毫不猶豫地表示:“臣弟願意為大汗先鋒,掃平入朝障礙。”
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一座不可動搖的山峰,眼中閃爍著決心和勇氣。
不可否認,作為舒爾哈齊,努爾哈赤弟弟的兒子,濟爾哈朗的賣相不差。
“好!”皇太極滿意地點點頭,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決心。他繼續說道:“這樣,鑲藍旗還留有十個牛錄,這可是整整三千人馬啊。而本汗的兩黃旗將給予你十個牛錄,同樣也是三千人馬。此外,兩紅旗、兩白旗各自派出五個牛錄,共計一千五百人。正藍旗則出動三個牛錄,九百人。鑲紅旗也會派出兩個牛錄,六百人。這樣一來,總計有一萬零八百人的兵力,都交由你來統領。你們將作為先鋒隊,直接衝向鴨綠江。”
聽到這裏,濟爾哈朗心中不禁一震。如此龐大的兵力調配,足以顯示出皇太極對於這次出征的高度重視。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巨大的責任,但同時內心也湧起一股強烈的自信。畢竟,麵對那些朝鮮王國的火銃兵,他並不認為他們能有多少真正的戰鬥力。
“謝大汗信任,臣弟定不負所托!”濟爾哈朗激動地跪地行禮,眼中閃爍著感激之情。他知道,這是皇太極對他的信任和期望,他必須全力以赴,不辜負這份重托。
皇太極微笑著扶起濟爾哈朗,親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本汗相信你的能力,好好幹吧。等你凱旋歸來,本汗將在朝鮮的土地上親自為你舉行盛大的慶功宴。”他的話語中充滿了鼓勵和期待,讓濟爾哈朗感到無比振奮。
皇太極的目光掃過代善、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四位兄弟,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期待和信任。
當然這是皇太極自我感覺良好的,在代善等四人眼中,大汗的眼神是審視,是壓迫,是虎視眈眈。
他們四人被迫感受到了這種目光,心中不由地湧起一股責任感和使命感。
“臣,臣弟等全憑大汗指派!旗下人馬悉聽大汗調令。”
代善等四人趕緊表態,語氣堅定而忠誠。他們知道,現在是關鍵時刻,必須團結一致,聽從大汗的指揮,才能戰勝敵人。
甭管心裏有沒有私心,該表態的時候一定要會表態。
皇太極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好,這才是一家人,這才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孫。你們沒有讓本汗失望。平時各旗過各旗的小日子,本汗也不會多問。但到了戰時,你們就不能個人顧個人,要拿出全部的實力,一致對外。咱們大金什麽時候,也不能學明朝那些人打仗不行,還要互相拆台陷害。”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兄弟們的期望和對家族團結的強調。
皇太極這時候可不會講究漢人那一套,他知道漢人的東西什麽可以學,什麽不可以學。
接著,皇太極轉向濟爾哈朗,神情嚴肅地說:“濟爾哈朗,本汗給足了你本錢。
攻朝第一戰一定要打得漂亮,打得幹脆,不能頓足在長白山裏。
你要以雷霆之勢,給本汗鑿出一個口子,能讓本汗馬不停蹄到達漢城城下。”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威嚴和決心,仿佛一切都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中。
濟爾哈朗立刻挺直身子,鄭重地回答道:“大汗放心,臣弟定當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濟爾哈朗神色堅定,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他深知此次出征朝鮮王國,大金軍隊實力強大,士氣高昂,勝利在望。
現在他沒有什麽壓力。
皇太極微微點頭,表示滿意,揮手示意濟爾哈朗退下。
接著,他環顧四周,目光掃過眾人,繼續下達命令:“其餘人率領剩餘人馬跟隨本汗中軍行動。”
眾人齊聲應道:“遵命!”
皇太極語氣嚴肅,強調說:“諸位,此戰乃是滅國之戰,目標是打下朝鮮王國。一旦成功,我們將不再返回,這三千裏河山以後就是我們女真人養馬狩獵的莊園。
因此,咱們必須謹慎行事,既要避免對朝鮮人趕盡殺絕,又要讓他們心懷畏懼,成為我們的忠誠奴隸。”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明白。
“好了,你們都下去吧。旗主貝勒都去各自旗下集合牛錄,餘丁包衣奴才都要帶上。
軍糧帶足七天即可,剩下的就在朝鮮王國就食。
今天休整一晚,明天城外渾河邊集合。
濟爾哈朗,你部先鋒要辛苦一下。全都是八旗戰兵,又是一人三馬。
那就今天連夜出發,不要耽擱。
過了太子河,直插連山關。毛文龍那些步卒肯定不是你的對手。
一路掃蕩開那些散兵遊勇,善後防備後路側翼就不用你問,隻管插進鴨綠江,打下義州。”
“喏。”
上次征朝鮮的將帥中,杜度,嶽托都沒有他輩分高,阿敏不在這裏,這個人選真是舍他無誰了。
如今,皇太極再次將重任交給他,這無疑是對他能力的最高讚譽,也是對他忠誠的深深信賴。
回想起那次朝鮮戰爭,濟爾哈朗不禁感慨萬千。
當時,他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不僅來自敵人,還有內部的矛盾。
當然還是內部的矛盾更難處理。
作為主帥的阿敏和鑲藍旗大臣執意要繼續打下去,要把漢城攻下,但他深知這樣做隻會帶來更多的傷亡和損失。
他們女真人那一次征戰,要的隻是財富和糧食,還有打怕了的朝鮮人,並不要朝鮮人的土地。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執行了皇太極的戰略意圖,與嶽托、杜度等將領緊密合作,架空了阿敏,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結束了這場艱苦的戰鬥。
正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果斷決策和堅定執行力,贏得了皇太極的高度讚賞和信任。
此刻,麵對皇太極的重托,濟爾哈朗毫不猶豫地表示:“臣弟願意為大汗先鋒,掃平入朝障礙。”
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一座不可動搖的山峰,眼中閃爍著決心和勇氣。
不可否認,作為舒爾哈齊,努爾哈赤弟弟的兒子,濟爾哈朗的賣相不差。
“好!”皇太極滿意地點點頭,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決心。他繼續說道:“這樣,鑲藍旗還留有十個牛錄,這可是整整三千人馬啊。而本汗的兩黃旗將給予你十個牛錄,同樣也是三千人馬。此外,兩紅旗、兩白旗各自派出五個牛錄,共計一千五百人。正藍旗則出動三個牛錄,九百人。鑲紅旗也會派出兩個牛錄,六百人。這樣一來,總計有一萬零八百人的兵力,都交由你來統領。你們將作為先鋒隊,直接衝向鴨綠江。”
聽到這裏,濟爾哈朗心中不禁一震。如此龐大的兵力調配,足以顯示出皇太極對於這次出征的高度重視。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巨大的責任,但同時內心也湧起一股強烈的自信。畢竟,麵對那些朝鮮王國的火銃兵,他並不認為他們能有多少真正的戰鬥力。
“謝大汗信任,臣弟定不負所托!”濟爾哈朗激動地跪地行禮,眼中閃爍著感激之情。他知道,這是皇太極對他的信任和期望,他必須全力以赴,不辜負這份重托。
皇太極微笑著扶起濟爾哈朗,親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本汗相信你的能力,好好幹吧。等你凱旋歸來,本汗將在朝鮮的土地上親自為你舉行盛大的慶功宴。”他的話語中充滿了鼓勵和期待,讓濟爾哈朗感到無比振奮。
皇太極的目光掃過代善、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四位兄弟,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期待和信任。
當然這是皇太極自我感覺良好的,在代善等四人眼中,大汗的眼神是審視,是壓迫,是虎視眈眈。
他們四人被迫感受到了這種目光,心中不由地湧起一股責任感和使命感。
“臣,臣弟等全憑大汗指派!旗下人馬悉聽大汗調令。”
代善等四人趕緊表態,語氣堅定而忠誠。他們知道,現在是關鍵時刻,必須團結一致,聽從大汗的指揮,才能戰勝敵人。
甭管心裏有沒有私心,該表態的時候一定要會表態。
皇太極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好,這才是一家人,這才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孫。你們沒有讓本汗失望。平時各旗過各旗的小日子,本汗也不會多問。但到了戰時,你們就不能個人顧個人,要拿出全部的實力,一致對外。咱們大金什麽時候,也不能學明朝那些人打仗不行,還要互相拆台陷害。”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兄弟們的期望和對家族團結的強調。
皇太極這時候可不會講究漢人那一套,他知道漢人的東西什麽可以學,什麽不可以學。
接著,皇太極轉向濟爾哈朗,神情嚴肅地說:“濟爾哈朗,本汗給足了你本錢。
攻朝第一戰一定要打得漂亮,打得幹脆,不能頓足在長白山裏。
你要以雷霆之勢,給本汗鑿出一個口子,能讓本汗馬不停蹄到達漢城城下。”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威嚴和決心,仿佛一切都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中。
濟爾哈朗立刻挺直身子,鄭重地回答道:“大汗放心,臣弟定當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濟爾哈朗神色堅定,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他深知此次出征朝鮮王國,大金軍隊實力強大,士氣高昂,勝利在望。
現在他沒有什麽壓力。
皇太極微微點頭,表示滿意,揮手示意濟爾哈朗退下。
接著,他環顧四周,目光掃過眾人,繼續下達命令:“其餘人率領剩餘人馬跟隨本汗中軍行動。”
眾人齊聲應道:“遵命!”
皇太極語氣嚴肅,強調說:“諸位,此戰乃是滅國之戰,目標是打下朝鮮王國。一旦成功,我們將不再返回,這三千裏河山以後就是我們女真人養馬狩獵的莊園。
因此,咱們必須謹慎行事,既要避免對朝鮮人趕盡殺絕,又要讓他們心懷畏懼,成為我們的忠誠奴隸。”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明白。
“好了,你們都下去吧。旗主貝勒都去各自旗下集合牛錄,餘丁包衣奴才都要帶上。
軍糧帶足七天即可,剩下的就在朝鮮王國就食。
今天休整一晚,明天城外渾河邊集合。
濟爾哈朗,你部先鋒要辛苦一下。全都是八旗戰兵,又是一人三馬。
那就今天連夜出發,不要耽擱。
過了太子河,直插連山關。毛文龍那些步卒肯定不是你的對手。
一路掃蕩開那些散兵遊勇,善後防備後路側翼就不用你問,隻管插進鴨綠江,打下義州。”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