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儒文齋
農家小子的古代上進日常 作者:冬眠中的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王茂平也在一天天的不斷充實完善自己,填補自己的短板與不足。如今自己也已經十七歲了,今年八月是鄉試,不過王茂平並沒有準備參加。
自己十五歲考中秀才後,並沒有能力可以一舉考中舉人,因此去年的科試他並沒有參加。不僅自己是這樣,去年進去書院的二十名學生都沒有參加科試,包括齊羨離在內。
他們都剛剛定下自己的本經,就想考過科試拿到鄉試的入場券,簡直是天方夜譚。因此今年的鄉試和他們是無緣的。同時這也就意味著王茂平將會參加下一屆的鄉試。
如果中途沒有恩科和加科的話,自己下次參加鄉試時已經二十歲了,一旦順利通過了鄉試那將會在次年麵對會試。時間緊任務重,隻能先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成功通過年末的升齋考試進入儒文齋。
王茂平有這個想法,其他人自然也是。還在等什麽,卷吧!於是聽講學,做文章,去藏書閣借書,請老師解惑,時不時的應付比試,參加文會探探別人的深淺,日子就這麽一天天的過去。
升齋考試和年末的總考雖然都是在年末進行,但並不是同一個考試。就好像期末考試和小升初的區別。
總考先進行,題目和去年一樣兩道四書義,一道五經義,一道試帖詩。王茂平自我感覺答得還不錯。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總考王茂平再次榮獲了仲墨齋的第二名。對此他已經習以為常。人嘛,總得習慣別人比自己優秀不是。
現在最關鍵的是進入儒文齋,王茂平他們已經申請參加這次的升齋考試,期待著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而仲墨齋的其他人也在等著看他們的笑話,這群人真的以為升齋考試這麽容易通過?如果真有那麽簡單的話,自己還用在仲墨齋待這麽長時間,看著他們耀武揚威?
五天後,王茂平終於是迎來了升齋考試。第一天是四道四書義。第一題,命召不俟駕行矣。出自《論語》大概的意思是君主下令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備好就已起身。
這道題目主要是體現對於禮製的遵守與敬畏以及忠君的思想。遵臣子之禮,守臣子之道。
仔細的思考了一會兒王茂平提筆寫道:“……君命召以三節,一節以趨,二節以走……大夫不可徒行……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
第二題“不衍不忘 率由舊章。”這句詩出自《詩·大雅·假樂》。《孟子·離婁上》:“《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未之有也。”
這句詩的大概意思是說不去做錯事,不忘自己的職責,要遵循原有的法度章程。孟子引用來論述遵用先王之法度,反映“法先王”的思想。王茂平答得也還算順利。
第三題……
第四題……
等王茂平將四道題答完,感覺自己的大腦已經被掏空,和陳方承、韓沐溪對視了一眼,三個人都是一聲的苦笑。
不知道明天還有什麽題目在等著他們。囫圇吞棗似的吃過晚飯,三個人就立刻回去休息,今天算是用腦過度了。
第二天是三道五經義,選擇自己的本經題目作答。第一題“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出自《禮記·樂記》意思是說禮、樂、刑、政,最終目都是一樣的,就是用來凝聚民心,走上治國的正道。
王茂平找分別從禮、樂、刑、政四個方麵來分開論述剖析,然後將四者結合闡述最終的目的以及如何達到想要的結果。
第二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第二天的考試也終於是結束了,可是升齋考試還沒有結束。
第三天考試是表一篇“擬唐張九齡拜中書令謝表。”判語五道:“因公擅科斂,官吏受贓……”
等第三場結束時,陳方承已經是叫苦連天,鄉試才有三場為什麽他們還要考第四場啊。王茂平也有些感慨,升齋考試比起來,之前的總考就顯得小兒科了。
第四天的試題就又偏了起來,王茂平好像又看到了之前的入學考試。平日裏天奉書院的算學課,常識課都不會進行考試,合著是在這裏等著呢。
“竹原高一丈,末折著地,去本三尺,竹還高幾何?”好家夥!一道數學題,竹子折斷末端著地後,形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那用勾股定理就可以解答。王茂平算出了結果4.55尺。
答完後看向第二題。“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白雲生鏡裏,明月落階前”賦前人之詩。
兩句詩的出處,王茂平倒是知道,第一句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當然其中最被人傳頌的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眼前的這句詩是描寫景色的。月光傾瀉而下,波動的金光,沉在水裏的月影就像玉璧一樣。
不過王茂平所處的這個時代,曆史在建炎南渡時漸行漸遠,向著未知的方向前進著,現在距離宋朝已經過去了將近五百年,而這也是王茂平讀書後查找史書才了解到的。
滄海桑田,早已經物是人非,之前前人詩句中描繪的地方都已變換了名字模樣,而有些早已埋沒在曆史的塵埃中。
王茂平發現自己想的有點多了,搖了搖頭收回了思緒,開始看向第二句“白雲生鏡裏,明月落階前”這句詩出自杜牧的《盆池》大概的意思是白雲就如同從鏡子裏生出的那般,一輪明月靜靜的落在台階前。
題目的意思是按照這兩句詩,找出相似的前人之詩。可這兩句詩有什麽相似之處呢?
作者一個是宋朝人,一個是唐朝人。至於全文的中心思想的話,前者抒發了豁達胸懷和政治抱負。後者則抒發了超塵脫俗之懷和淡泊寧靜之誌,是一首禪意濃鬱的詠物詩。
這相同之處到底是什麽呢?
自己十五歲考中秀才後,並沒有能力可以一舉考中舉人,因此去年的科試他並沒有參加。不僅自己是這樣,去年進去書院的二十名學生都沒有參加科試,包括齊羨離在內。
他們都剛剛定下自己的本經,就想考過科試拿到鄉試的入場券,簡直是天方夜譚。因此今年的鄉試和他們是無緣的。同時這也就意味著王茂平將會參加下一屆的鄉試。
如果中途沒有恩科和加科的話,自己下次參加鄉試時已經二十歲了,一旦順利通過了鄉試那將會在次年麵對會試。時間緊任務重,隻能先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成功通過年末的升齋考試進入儒文齋。
王茂平有這個想法,其他人自然也是。還在等什麽,卷吧!於是聽講學,做文章,去藏書閣借書,請老師解惑,時不時的應付比試,參加文會探探別人的深淺,日子就這麽一天天的過去。
升齋考試和年末的總考雖然都是在年末進行,但並不是同一個考試。就好像期末考試和小升初的區別。
總考先進行,題目和去年一樣兩道四書義,一道五經義,一道試帖詩。王茂平自我感覺答得還不錯。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總考王茂平再次榮獲了仲墨齋的第二名。對此他已經習以為常。人嘛,總得習慣別人比自己優秀不是。
現在最關鍵的是進入儒文齋,王茂平他們已經申請參加這次的升齋考試,期待著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而仲墨齋的其他人也在等著看他們的笑話,這群人真的以為升齋考試這麽容易通過?如果真有那麽簡單的話,自己還用在仲墨齋待這麽長時間,看著他們耀武揚威?
五天後,王茂平終於是迎來了升齋考試。第一天是四道四書義。第一題,命召不俟駕行矣。出自《論語》大概的意思是君主下令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備好就已起身。
這道題目主要是體現對於禮製的遵守與敬畏以及忠君的思想。遵臣子之禮,守臣子之道。
仔細的思考了一會兒王茂平提筆寫道:“……君命召以三節,一節以趨,二節以走……大夫不可徒行……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
第二題“不衍不忘 率由舊章。”這句詩出自《詩·大雅·假樂》。《孟子·離婁上》:“《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未之有也。”
這句詩的大概意思是說不去做錯事,不忘自己的職責,要遵循原有的法度章程。孟子引用來論述遵用先王之法度,反映“法先王”的思想。王茂平答得也還算順利。
第三題……
第四題……
等王茂平將四道題答完,感覺自己的大腦已經被掏空,和陳方承、韓沐溪對視了一眼,三個人都是一聲的苦笑。
不知道明天還有什麽題目在等著他們。囫圇吞棗似的吃過晚飯,三個人就立刻回去休息,今天算是用腦過度了。
第二天是三道五經義,選擇自己的本經題目作答。第一題“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出自《禮記·樂記》意思是說禮、樂、刑、政,最終目都是一樣的,就是用來凝聚民心,走上治國的正道。
王茂平找分別從禮、樂、刑、政四個方麵來分開論述剖析,然後將四者結合闡述最終的目的以及如何達到想要的結果。
第二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第二天的考試也終於是結束了,可是升齋考試還沒有結束。
第三天考試是表一篇“擬唐張九齡拜中書令謝表。”判語五道:“因公擅科斂,官吏受贓……”
等第三場結束時,陳方承已經是叫苦連天,鄉試才有三場為什麽他們還要考第四場啊。王茂平也有些感慨,升齋考試比起來,之前的總考就顯得小兒科了。
第四天的試題就又偏了起來,王茂平好像又看到了之前的入學考試。平日裏天奉書院的算學課,常識課都不會進行考試,合著是在這裏等著呢。
“竹原高一丈,末折著地,去本三尺,竹還高幾何?”好家夥!一道數學題,竹子折斷末端著地後,形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那用勾股定理就可以解答。王茂平算出了結果4.55尺。
答完後看向第二題。“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白雲生鏡裏,明月落階前”賦前人之詩。
兩句詩的出處,王茂平倒是知道,第一句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當然其中最被人傳頌的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眼前的這句詩是描寫景色的。月光傾瀉而下,波動的金光,沉在水裏的月影就像玉璧一樣。
不過王茂平所處的這個時代,曆史在建炎南渡時漸行漸遠,向著未知的方向前進著,現在距離宋朝已經過去了將近五百年,而這也是王茂平讀書後查找史書才了解到的。
滄海桑田,早已經物是人非,之前前人詩句中描繪的地方都已變換了名字模樣,而有些早已埋沒在曆史的塵埃中。
王茂平發現自己想的有點多了,搖了搖頭收回了思緒,開始看向第二句“白雲生鏡裏,明月落階前”這句詩出自杜牧的《盆池》大概的意思是白雲就如同從鏡子裏生出的那般,一輪明月靜靜的落在台階前。
題目的意思是按照這兩句詩,找出相似的前人之詩。可這兩句詩有什麽相似之處呢?
作者一個是宋朝人,一個是唐朝人。至於全文的中心思想的話,前者抒發了豁達胸懷和政治抱負。後者則抒發了超塵脫俗之懷和淡泊寧靜之誌,是一首禪意濃鬱的詠物詩。
這相同之處到底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