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王遠行的交代
從法盲到律神,我經曆了什麽! 作者:不二法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遠行你不要避重就輕。你交代一下,你是如何操作羅偉脫罪的?”鄭平點了點王遠行。這個人就是不老實,不把事情擺上來,他就要一直裝糊塗下去。
“我操作羅偉脫罪?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羅偉的再審我是發揮了一些作用的。現在看來,有些事情當時辦得還是欠考慮了。”王遠行終於開口了。
“你說吧。”鄭平知道王遠行這種人是不可能就這樣交代的。但既然他要玩這個遊戲,那就需要陪他玩下去。審訊就是這樣,除了施加必要的壓力以外,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到對方所有的手段都使出來後,再給他決定性的一擊。
“我在省院信訪室工作。當時,羅偉的父親羅生來省院信訪過。就這樣,我認識了羅生,對羅偉的案件也開始留意了。”王遠行一張嘴,鄭平就知道這個家夥沒有說實話。但鄭平也不去揭穿這個把戲,隻是靜靜地看著王遠行在表演。
“我承認,在這個案件上我有一些私情。羅生在白土市政府工作,他托了一些關係。我呢,對這個案件這麽關注,也算是有些私人的因素吧。”王遠行一邊說一邊觀察鄭平的表情。他知道對方絕對不是簡單說辭就可以輕易應對的。不過,什麽事情都是這樣,雙方的底牌暫時還不能全部打出來。需要一步一步試探,然後再拿出自己最後的意見。
“羅偉這個案件,在我看來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首先是口供定案。這可是刑案的大忌。我在信訪室工作之前,曾經在刑庭工作過,知道刑事審判最為重要的就是重實證輕口供。為什麽?因為這個世界上,人的證言是最不可信的。”當話題回歸專業,王遠行就如同變了一個人。鄭平不得不承認,這位王遠行法官是足夠專業的。
“人的證言為什麽不可信呢?這是因為人的不完美性所造成的。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往往對於一個事物的看法,在不同認知能力的人眼中,會有很大的不同。事物通過人的轉述,那就等於對事物本身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證人所說的事物,是他眼中的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這有什麽區別?”
“當然。”王遠行的眉毛一揚。
“這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樣,他的觀點如果是片麵的,過於依賴這個證言,裁判也會片麵,甚至偏離事實。”
王遠行可能對一些原則問題看得並不重。對於這些法律上的細節,卻是有著特別的堅持。
“除了認知因素以外,人還是社會性生物。在社會生活中,人會有特定的利益立場。哪怕事情與自己沒有關係,隻是一個旁觀者,人們還是要在這個案件中尋找自己的立場。世界上並沒有絕對中立的人。被告人不是,他的口供的可信性會受到影響。證人也一樣,他的證言也會受到影響。就算是法官,也隻是努力讓自己中立,這並不保證法官內心對於某一方沒有傾向。”
“若法官不能保持中立,那麽審判如何能保持公正?”鄭平問道。
“人都是有立場的,法官是人,所以法官也是有立場的。不同的是,法官在審判時會盡量避免自己的立場影響公正審判。我就是法官,我對於這種自我控製還是比較了解的。法官心裏暗示自己,把自己放在中立的位置。這隻是一種專業的自我控製而已。就如同普通人一樣,對於社會事務,法官也是有著立場傾向,甚至產生共情。這都是人正常的心理反應。法官也是人,也有這些正常的心理活動。”
“王遠行我們談的已經偏離了話題本身,我問的是你如何操作羅偉脫罪。”
“我們沒有偏離話題,而是追溯了事情的本源。我在這個案件中是有立場的。這個立場是偏向於羅偉的,這一點我是承認的。我調取了羅偉的卷宗。因為羅生信訪,我是有權查閱有關卷宗的。如果發現問題,我可以進行處置的。當然,不論如何處置,我都需要先了解案件。”
“你接著說。”
“我剛剛說了羅偉的案件依賴口供,輕實證。口供取得很全,對應的物證、書證卻是沒有查實的。現場沒有發現羅偉的痕跡,套在被害人身上的袋子的來源也沒有查出來。廁所的門鎖被換了,推測是凶手換的。可是鎖的來源也沒有查清。一切的一切,都沒有足夠的實證支持,全都是來自羅偉本人的交代。我認識到這個案子可能真的有問題。”
“既然你認為有問題,那你是如何處置的。”
“正常程序,我認為有問題的話,會簽署意見交主管院長。由主管院長決定轉交審監庭,審監庭再次審查後,決定是否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案件進入審判監督程序後,案件啟動再審。”
“那你是這麽做的嗎?”
“沒有。”
“你是怎麽做的?”
“我把案件扣下了。”
“為什麽?”
“這算是我的私心吧。案件交出去,就脫離了我的控製了。案件脫離我的控製,我的重要性也就下降了,參與程度也會降低。羅家求到我,我對羅生的印象非常好。我不想讓案件脫我的手,失去控製。我要盡量親手把案件的結論翻過來。”
“這是什麽道理。”
“一個是因為案件在我的手裏翻過來,羅生就會更感我的情。將來我找他辦事也就更容易一些。另一個是這個案件確實是有好的基礎,如果把這個案件翻過來,我更有一些成就感。以後我在圈子裏也算是更有炫耀的資本,找我辦事的人也就會越多。”
“好的基礎是指什麽?”
“好的基礎是指具備翻案的可能。如果一個案件在證據上,法律適用上都沒有明顯的問題。對於這樣的案件,就算是有人找上門來,我也隻能推掉。明知不可為而為,這不是我的作風。我隻會順勢而為,畢竟要保證安全嘛。”
“這個案件用你的話重口供輕實證,為什麽還會判下來?”
“這件事我也是了解了一下。當時白土市一中發案後引發了社會關注。尤其是一中的家長紛紛到校接送孩子,每天擁堵交通。政府方麵還不好管理。畢竟人死了,案件沒有偵破,對公眾沒有交代,家長們不放心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壓力就來到了辦案機關。”
“你說的意思是因為壓力導致案件出現問題。”
“算是吧,這個案件明顯辦得太倉促。這就是我想說的案件的第二個問題,證人證言矛盾,無法形成證據鏈條。”
“你說哪裏矛盾了,哪裏不能形成正確鏈條?”
“證人王誌利證明案發時在現場看到的是羅偉與肖平。但劉鵬說其中一個人是羅偉,另一個人他不認識。事實上肖平是劉鵬的同學,他當然是認識的。他如果說不認識,也就意味著羅偉旁邊的人可能不是肖平。如果不是肖平,會是什麽人呢?”
“你的意思是……?”
“兩個證人在現場同時看到了羅偉與另外一個人。而這個人是誰,兩個人的證言是矛盾的。一個人說是肖平,一個人說不認識。肖平是他們的同學,不存在錯認的可能。那麽接下來就隻有兩個可能,就是他們兩個人的證言都不對或是他們有一個人說得不對。”
說到這裏王遠行看向鄭平,他的目光堅定,也不回避任何東西,直視中顯示出了強大自信。
“如果兩個人說得都不對,那麽現場出現的兩個人可能既不是羅偉,也不是肖平。如果兩個人其中一個人說得對,那麽另一個人為什麽會出現錯誤!兩個證人證言為什麽矛盾,查不出來的話,證人證言就不能采納,或者說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人,以對被告人有利的角度來理解證據,即兩個人證人的證言均存在問題,均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啪!啪!啪!鄭平鼓起掌來。
“王法官的專業能力果然是強。一番論述下來,我都被你說服了。隻是你現在的意思是說,這個案件本來裁判就存在問題,你實際上是在糾正羅偉案件曾經存在的錯誤。”
“你可以這麽說,也可以這麽理解。對於我來說,案件本身的瑕疵非常重要。一個完美的案件會讓我產生一種美感,從而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案件。一個有問題的案件,則會讓我產生糾正的衝動。不過,我也不是當年的熱血青年,工作不能隻憑一腔熱血去推動。很多案件,我也隻能看看而已。羅偉的案件不一樣,既有瑕疵,又有私人因素,我怎麽可能會不動心。”
“那你怎麽去操作的?”
“我不想案件脫離控製,就隻能從法院係統外去想辦法。這個時候,我想到了嶽百川。嶽百川跟我是校友。我們也算是老相識了。雖然我現在是在信訪室工作,但之前我也是省院刑庭的辦案法官。律師就是這樣,喜歡結交法官。嶽百川在那個時候,托人找門路結交我。我呢,對這個知名律師也是來者不拒。法官不是活在真空裏,我有麻煩也是需要律師參與解決的。”
“嶽百川可是全國十大律師,這樣的律師也要結交法官?”
“十大律師也是律師,法官的權力是律師羨慕的,律師的收入是法官羨慕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完美的事情,隻有互相渴望而已。”
“王法官感慨還是不少。”
“那是自然的。法律職業幹了這麽多年,有些感受也是正常的。我找嶽百川,是希望他出麵辦這個案件。要知道,這種大案的翻案,還是需要一個老練的律師來辦的。我對嶽百川是絕對信任的。嶽百川當然也願意辦這個案件。畢竟律師也是希望自己名望越大越好。嶽百川雖然是全國十大律師,但相對於其他的十大,他並不具備特殊的優勢。十大以外,還有不少律師想擠進來成為新的十大。新人上來,老人就要倒位置。嶽百川不想成為那個被擠走的人,就要拿出新的成績來。羅偉的案件正是這樣的一個案件。”
“王法官對嶽百川的心理,還是很了解呀。”
“算是吧。都是搞專業的,大家心裏想的東西都差不多。有機會,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那是誰也不願意放棄的機會。平時,我們都要保持低調,不就是為了這一刻的燦爛嗎。”
“有道理。”鄭平點了點頭。他是真正理解王遠行這句話的意思。他還算不上真正入行,隻是剛剛開始複習律考。其中的辛苦,他自己是知道的。每天擠出一切的時間來複習,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的反複把握,這一切不就是為一刻的燦爛嗎。
學法律的人,都知道平時要保持低調,要沉穩對待每一個問題。這種壓抑,為了什麽!為了讓自己顯得更不平凡嗎?不,每一個法律人都不會是這樣想的。正好相反,幾乎所有的法律人都自命不凡,覺得自己具備超出常人的能力。他們絕對不甘心永遠平庸,一時的普通,是在積蓄力量,等待釋放的那一瞬間。可能這一刻非常短暫,但為了這一刻,他們每個人都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
“嶽百川接辦這個案件後,我還為他提供了一些便利。要知道律師到法院,也是有一些需要的。走到哪裏,我都會給他一定幫助。來到白山省院,他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對於律師來說,這也是一個可以誇耀的事情。”
“你說的這種便利,包不包括賄賂或請托說情?”
“不包括。我實話實說,這個案件並不需要這樣做。隻是憑借案件本身的問題就可以推翻結論。如果我有這個心思,也不會找嶽百川來。這樣做就太高調了。一個全國十大來白山省院開庭,上下矚目的情況下,你還要做手腳,那就等於是懷疑所有人的智商了。”王遠行說完這句話,意味深長地看向鄭平。
“我操作羅偉脫罪?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羅偉的再審我是發揮了一些作用的。現在看來,有些事情當時辦得還是欠考慮了。”王遠行終於開口了。
“你說吧。”鄭平知道王遠行這種人是不可能就這樣交代的。但既然他要玩這個遊戲,那就需要陪他玩下去。審訊就是這樣,除了施加必要的壓力以外,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到對方所有的手段都使出來後,再給他決定性的一擊。
“我在省院信訪室工作。當時,羅偉的父親羅生來省院信訪過。就這樣,我認識了羅生,對羅偉的案件也開始留意了。”王遠行一張嘴,鄭平就知道這個家夥沒有說實話。但鄭平也不去揭穿這個把戲,隻是靜靜地看著王遠行在表演。
“我承認,在這個案件上我有一些私情。羅生在白土市政府工作,他托了一些關係。我呢,對這個案件這麽關注,也算是有些私人的因素吧。”王遠行一邊說一邊觀察鄭平的表情。他知道對方絕對不是簡單說辭就可以輕易應對的。不過,什麽事情都是這樣,雙方的底牌暫時還不能全部打出來。需要一步一步試探,然後再拿出自己最後的意見。
“羅偉這個案件,在我看來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首先是口供定案。這可是刑案的大忌。我在信訪室工作之前,曾經在刑庭工作過,知道刑事審判最為重要的就是重實證輕口供。為什麽?因為這個世界上,人的證言是最不可信的。”當話題回歸專業,王遠行就如同變了一個人。鄭平不得不承認,這位王遠行法官是足夠專業的。
“人的證言為什麽不可信呢?這是因為人的不完美性所造成的。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往往對於一個事物的看法,在不同認知能力的人眼中,會有很大的不同。事物通過人的轉述,那就等於對事物本身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證人所說的事物,是他眼中的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這有什麽區別?”
“當然。”王遠行的眉毛一揚。
“這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樣,他的觀點如果是片麵的,過於依賴這個證言,裁判也會片麵,甚至偏離事實。”
王遠行可能對一些原則問題看得並不重。對於這些法律上的細節,卻是有著特別的堅持。
“除了認知因素以外,人還是社會性生物。在社會生活中,人會有特定的利益立場。哪怕事情與自己沒有關係,隻是一個旁觀者,人們還是要在這個案件中尋找自己的立場。世界上並沒有絕對中立的人。被告人不是,他的口供的可信性會受到影響。證人也一樣,他的證言也會受到影響。就算是法官,也隻是努力讓自己中立,這並不保證法官內心對於某一方沒有傾向。”
“若法官不能保持中立,那麽審判如何能保持公正?”鄭平問道。
“人都是有立場的,法官是人,所以法官也是有立場的。不同的是,法官在審判時會盡量避免自己的立場影響公正審判。我就是法官,我對於這種自我控製還是比較了解的。法官心裏暗示自己,把自己放在中立的位置。這隻是一種專業的自我控製而已。就如同普通人一樣,對於社會事務,法官也是有著立場傾向,甚至產生共情。這都是人正常的心理反應。法官也是人,也有這些正常的心理活動。”
“王遠行我們談的已經偏離了話題本身,我問的是你如何操作羅偉脫罪。”
“我們沒有偏離話題,而是追溯了事情的本源。我在這個案件中是有立場的。這個立場是偏向於羅偉的,這一點我是承認的。我調取了羅偉的卷宗。因為羅生信訪,我是有權查閱有關卷宗的。如果發現問題,我可以進行處置的。當然,不論如何處置,我都需要先了解案件。”
“你接著說。”
“我剛剛說了羅偉的案件依賴口供,輕實證。口供取得很全,對應的物證、書證卻是沒有查實的。現場沒有發現羅偉的痕跡,套在被害人身上的袋子的來源也沒有查出來。廁所的門鎖被換了,推測是凶手換的。可是鎖的來源也沒有查清。一切的一切,都沒有足夠的實證支持,全都是來自羅偉本人的交代。我認識到這個案子可能真的有問題。”
“既然你認為有問題,那你是如何處置的。”
“正常程序,我認為有問題的話,會簽署意見交主管院長。由主管院長決定轉交審監庭,審監庭再次審查後,決定是否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案件進入審判監督程序後,案件啟動再審。”
“那你是這麽做的嗎?”
“沒有。”
“你是怎麽做的?”
“我把案件扣下了。”
“為什麽?”
“這算是我的私心吧。案件交出去,就脫離了我的控製了。案件脫離我的控製,我的重要性也就下降了,參與程度也會降低。羅家求到我,我對羅生的印象非常好。我不想讓案件脫我的手,失去控製。我要盡量親手把案件的結論翻過來。”
“這是什麽道理。”
“一個是因為案件在我的手裏翻過來,羅生就會更感我的情。將來我找他辦事也就更容易一些。另一個是這個案件確實是有好的基礎,如果把這個案件翻過來,我更有一些成就感。以後我在圈子裏也算是更有炫耀的資本,找我辦事的人也就會越多。”
“好的基礎是指什麽?”
“好的基礎是指具備翻案的可能。如果一個案件在證據上,法律適用上都沒有明顯的問題。對於這樣的案件,就算是有人找上門來,我也隻能推掉。明知不可為而為,這不是我的作風。我隻會順勢而為,畢竟要保證安全嘛。”
“這個案件用你的話重口供輕實證,為什麽還會判下來?”
“這件事我也是了解了一下。當時白土市一中發案後引發了社會關注。尤其是一中的家長紛紛到校接送孩子,每天擁堵交通。政府方麵還不好管理。畢竟人死了,案件沒有偵破,對公眾沒有交代,家長們不放心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壓力就來到了辦案機關。”
“你說的意思是因為壓力導致案件出現問題。”
“算是吧,這個案件明顯辦得太倉促。這就是我想說的案件的第二個問題,證人證言矛盾,無法形成證據鏈條。”
“你說哪裏矛盾了,哪裏不能形成正確鏈條?”
“證人王誌利證明案發時在現場看到的是羅偉與肖平。但劉鵬說其中一個人是羅偉,另一個人他不認識。事實上肖平是劉鵬的同學,他當然是認識的。他如果說不認識,也就意味著羅偉旁邊的人可能不是肖平。如果不是肖平,會是什麽人呢?”
“你的意思是……?”
“兩個證人在現場同時看到了羅偉與另外一個人。而這個人是誰,兩個人的證言是矛盾的。一個人說是肖平,一個人說不認識。肖平是他們的同學,不存在錯認的可能。那麽接下來就隻有兩個可能,就是他們兩個人的證言都不對或是他們有一個人說得不對。”
說到這裏王遠行看向鄭平,他的目光堅定,也不回避任何東西,直視中顯示出了強大自信。
“如果兩個人說得都不對,那麽現場出現的兩個人可能既不是羅偉,也不是肖平。如果兩個人其中一個人說得對,那麽另一個人為什麽會出現錯誤!兩個證人證言為什麽矛盾,查不出來的話,證人證言就不能采納,或者說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人,以對被告人有利的角度來理解證據,即兩個人證人的證言均存在問題,均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啪!啪!啪!鄭平鼓起掌來。
“王法官的專業能力果然是強。一番論述下來,我都被你說服了。隻是你現在的意思是說,這個案件本來裁判就存在問題,你實際上是在糾正羅偉案件曾經存在的錯誤。”
“你可以這麽說,也可以這麽理解。對於我來說,案件本身的瑕疵非常重要。一個完美的案件會讓我產生一種美感,從而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案件。一個有問題的案件,則會讓我產生糾正的衝動。不過,我也不是當年的熱血青年,工作不能隻憑一腔熱血去推動。很多案件,我也隻能看看而已。羅偉的案件不一樣,既有瑕疵,又有私人因素,我怎麽可能會不動心。”
“那你怎麽去操作的?”
“我不想案件脫離控製,就隻能從法院係統外去想辦法。這個時候,我想到了嶽百川。嶽百川跟我是校友。我們也算是老相識了。雖然我現在是在信訪室工作,但之前我也是省院刑庭的辦案法官。律師就是這樣,喜歡結交法官。嶽百川在那個時候,托人找門路結交我。我呢,對這個知名律師也是來者不拒。法官不是活在真空裏,我有麻煩也是需要律師參與解決的。”
“嶽百川可是全國十大律師,這樣的律師也要結交法官?”
“十大律師也是律師,法官的權力是律師羨慕的,律師的收入是法官羨慕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完美的事情,隻有互相渴望而已。”
“王法官感慨還是不少。”
“那是自然的。法律職業幹了這麽多年,有些感受也是正常的。我找嶽百川,是希望他出麵辦這個案件。要知道,這種大案的翻案,還是需要一個老練的律師來辦的。我對嶽百川是絕對信任的。嶽百川當然也願意辦這個案件。畢竟律師也是希望自己名望越大越好。嶽百川雖然是全國十大律師,但相對於其他的十大,他並不具備特殊的優勢。十大以外,還有不少律師想擠進來成為新的十大。新人上來,老人就要倒位置。嶽百川不想成為那個被擠走的人,就要拿出新的成績來。羅偉的案件正是這樣的一個案件。”
“王法官對嶽百川的心理,還是很了解呀。”
“算是吧。都是搞專業的,大家心裏想的東西都差不多。有機會,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那是誰也不願意放棄的機會。平時,我們都要保持低調,不就是為了這一刻的燦爛嗎。”
“有道理。”鄭平點了點頭。他是真正理解王遠行這句話的意思。他還算不上真正入行,隻是剛剛開始複習律考。其中的辛苦,他自己是知道的。每天擠出一切的時間來複習,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的反複把握,這一切不就是為一刻的燦爛嗎。
學法律的人,都知道平時要保持低調,要沉穩對待每一個問題。這種壓抑,為了什麽!為了讓自己顯得更不平凡嗎?不,每一個法律人都不會是這樣想的。正好相反,幾乎所有的法律人都自命不凡,覺得自己具備超出常人的能力。他們絕對不甘心永遠平庸,一時的普通,是在積蓄力量,等待釋放的那一瞬間。可能這一刻非常短暫,但為了這一刻,他們每個人都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
“嶽百川接辦這個案件後,我還為他提供了一些便利。要知道律師到法院,也是有一些需要的。走到哪裏,我都會給他一定幫助。來到白山省院,他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對於律師來說,這也是一個可以誇耀的事情。”
“你說的這種便利,包不包括賄賂或請托說情?”
“不包括。我實話實說,這個案件並不需要這樣做。隻是憑借案件本身的問題就可以推翻結論。如果我有這個心思,也不會找嶽百川來。這樣做就太高調了。一個全國十大來白山省院開庭,上下矚目的情況下,你還要做手腳,那就等於是懷疑所有人的智商了。”王遠行說完這句話,意味深長地看向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