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唐代更是打得四夷賓服,在西北方西域開疆擴土。


    自宋以後,重文輕武,漢人的武力值才每況愈下。


    宋太祖趙匡胤本為後周世宗柴榮武將,趁周世宗死後餘下孤兒寡婦,以所謂〝黃袍加身〞手法被手下諸將擁立,從出征抗敵變成班師回朝逼宮,改國號為宋,自己當上了大宋開國皇帝。


    自此大宋皇帝最怕武將出征,一旦武將擁兵自重,不背叛皇帝奪位,皇帝已經要燒高香了。


    宋朝代代皇帝隻好搞以文人駕禦武人,忌諱有能力戰功的大將。


    高宗要殺嶽飛,後世人查來查去,說嶽飛真實不是笨蛋,後期已經沒有再提及迎還徽欽二帝。


    秦檜說了真話,罪名「莫須有」。嶽飛之必死,便是因為他文武雙全,愛民如子,不貪財不好色不怕死,還很能打仗,幾乎是完人。


    後世還有考究古書找出嶽飛身世疑點,說他其實是高宗的同父異母弟,乃徽宗懐孕宮女流落民間所生。


    不然解釋不了何來如此世間完人。


    實在是人家武將世家出身的韓世忠都做不到他這個水平。


    韓世忠也愛美人財皂的。他的名妓出身美妾梁紅玉還要帶在身邊去大戰金兵。


    黃天蕩一戰大敗金兵,梁紅玉擂鼓敗女真金兵成為千古佳話。


    但行軍大戰還帶女人,若非打贏了,否則肯定要被降罪。


    嶽飛卻真的連這麽一丁點汙點都沒有!


    皇帝要殺嶽飛,競爭對手韓世忠都要為他抱不平質問秦檜。


    秦檜實在回答不出來,才有“莫須有”一說。


    實在是多疑怕死的高宗皇帝不放心留下他這個完人的性命,又加上嶽飛打仗痛打金兵,殺敵無數,令敵人恨之刺骨,才必殺他。


    讀書人最懂事了。


    從此讀書人當了官還敢不貪嗎?!


    你當了官不貪財好色,你圖什麽?!


    讀書人還敢文武全才嗎?!


    你文武全才,要謀朝奪位叛逆嗎?


    秦檜都不惜背負千古罵命把皇帝最忌的大將嶽飛殺了,高宗還是對秦檜不放心,據史書記載,高宗天天在靴筒裏藏了一把匕首,預備隨時與秦檜來一個魚死網破!


    總有人想害朕。


    這是宰相有問題還是皇帝有問題?


    答案顯而易見。


    結果大宋淪落至變成了南宋,從秦檜至史邇遠至賈似道,便沒有一個宰相不貪汙好財貨美色的了。


    剛開始可能他們心裏想:“咱這是叫自汙,免得皇上以為咱要挾萬民擁戴之勢,逼無能犯錯的皇帝退位。”


    後來發現皇帝不怪罪反而放心了。於是愈貪愈多變慣例了。


    讀書人還鄙視武人。


    這股重文輕武的歪風由北宋朝第二個皇帝宋太宗鼓吹至極點。


    這位後世網上外號“高梁河戰神”的大宋第二任皇帝,上位時已有“燭影斧聲”汙名,被人懷疑他弑兄奪位。他可能深恐文人後世對他口誅筆伐,又在北伐遼國時大敗於高梁河,毫無武功之下,竟然轉向搞文治,極力拉攏巴結文人。


    宋太宗更強調東華門外唱名的才是真男兒。


    由皇帝親自“臨軒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試結果。


    根據《宋會要輯稿》的記載,“臨軒唱名”始於宋太宗。


    當年共得進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這一舉措突顯了皇帝對科舉選才的重視。自此以後,皇帝臨軒唱名賜第之製一直延續下來,其儀式也逐漸製度化。


    隨著後來錄取進士人數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現實,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進士,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其餘的由官員代為傳喚,稱為“傳臚”或“臚傳”。


    考上了,基本上便當官員了。


    當官了,美女有了,財富來了,權力也來了。


    有了權力,更多的財富和美女……


    人人都想考狀元,印在世代中國人的基因裏了!


    國內高考有狀元。香江會考也有狀元。


    自此,激烈內卷的考試製度,令中國傳統上的文武雙全士人武功全失,從古代能文能武的士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所謂讀書人。


    以這種讀書人去統禦大軍與崇尚勇武的胡人作戰,焉能不敗?!


    但大宋皇帝的位子卻坐穩當了。


    這些讀書人除了腦袋聰明一點,會投明主,懂“水太涼”,真的是百無一用。


    他們隻要知道忠君,所有權力和能力來自皇帝,沒有皇帝給他們的權力,要他們鬧什麽革命謀朝篡位,基本上毫無可能。


    如此搞法,這個大宋不亡於外族還有天理嗎?!


    金人大舉南遷漢化,大金國的皇帝也看上了這種方便他家搞家天下的考試製度,把原本勇武的金人也卷成了弱雞,於是打不過北方原來比他們弱的蒙古人了。


    明清時期基本上延續了宋代的規製,據《清史稿·禮誌》記載,傳臚當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見新科進士,新進士們要換上公服,帶上“三枝九葉頂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


    百官行禮後,由鴻臚寺的官員引領進士就位,跪下聽傳。之後會分別念到第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這三個人都要出班前跪謝恩。


    後麵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不用單獨出班,隻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禮即可。傳臚完成後由禮部的官員高舉著“金榜”領路,諸進士出左右掖門,置榜龍亭,複行三叩禮。最後金榜還會在東長安門外張貼三日,然後再交回內閣。


    由此看來,重文輕武的製度,因為幫助了帝王統治天下,自宋流傳至明清,有這樣的製度,便一定會有異族入寇的外患。


    所以北宋亡於金,金、南宋亡於蒙古,明實際亡於女真大清,大清實際在八國聯軍之時已亡於外族了。


    可是現在這個時空,與漢人重文抑武政策相反,當年這些關外未漢化前的女真族,在宋時已有人接觸過,回來後驚呼女真人的強大,意思竟然可以與北方強大的契丹人對抗。


    北宋後期的孔平仲載道:”匈奴尤畏女真國。範純禮嚐聞彼使雲:''女真國人長馬大,其境土之廣,南北不知幾千裏也。''徐禧覆於永洛,是時匈奴方苦女真侵擾,故帖然自守,不敢為中國患。”這些資訊,漸漸向宋人傳達了女真人頑強凶猛的概念,為後來與金兵交戰時的恐金症埋下伏筆。


    實力不成,嘴皮子功夫再利害也沒有用。


    所謂黔驢技窮,沒出手之前人家還不知你真正深淺,還顧忌著三分。


    寶劍在將出未出之際,威懾力才是最大的。


    一旦出了手,打贏了還好,輸了的話,虛實實力暴露了,便再也沒有補救辦法了。


    大宋在聯金滅遼北伐燕雲中一戰大敗而回,露底了。


    大明在薩爾滸之戰中也同樣露底了。


    大清在甲午海戰......


    據說穿越眾記憶力都特別好。


    王小龍也發覺自己的記憶清楚無比,正把自宋以來重文輕武、以文禦武的弊病一一回想分析,浮想翩翩,都快要回溯至清末甲午海戰了乃至八國聯軍。


    這時眾人眼看這位文武雙全的王少保沉吟了有一陣子了,隻以為他也在猶豫不決。


    「聖上下旨給東虜支援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綢緞一萬匹。冀望便能平息來虜怒火怨恨。」陳新甲起立,向南麵拱手為禮,回身向王小龍說道:「然東虜桀驁不馴,朝野共識,必須有一位勇冠三軍的將軍,陪同下官往東北一行,以震懾東虜。豈知滿朝武將,盡皆推舉王少保大人啊!」


    王小龍聞言心中大罵。


    豈有此理!


    大明朝這班縮頭烏龜將軍,這不是陷害我嗎?!


    虧我還分潤這麽多軍功給他們。


    究竟是那一個混蛋如此害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丟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玉龍200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玉龍2009並收藏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丟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