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陳記食肆
快穿係統:路人甲隻想壽終正寢 作者:蓬州吹取三山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安知道家裏有人正在擔心她,辦好了過戶手續,花錢雇了個閑漢,先回家報了個平安。
緊接著,她馬不停蹄的前往通寶錢莊兌換銀票,存在自己的戶頭上。
她準備一點一點的取走,放在自己的空間裏。
經過她努力的奮鬥,再加上識時務,一下子成為有房有鋪有存款的有錢人,她一路小跑回了家。
陳安是一個很會自我滿足的人,雖然她已經成為這個小世界的最強王者。
但她依然像隻倉鼠一樣,一點點的囤貨,一點點的攢錢,從赤貧變成有錢人,她喜歡這種快樂!
...
陳家五口人和打工五人小組,身處內城的一條繁華街道,呆呆的站在七開間二層商鋪前,齊刷刷傻了眼。
“鐵娃,這是公主賞給你,讓你幹點小買賣的鋪子?”陳二合緊張的直抖腿,天爺呀,誰敢想,這麽大的鋪子是自己家的!
十個人互相扶持,進了商鋪,“真大呀!”大慶發出了第一聲感歎。
“公主真大方!”
“姐夫,你真厲害!”
“鐵娃,咱家改換門庭了!”
“堂叔,你變成有錢人了!”
“爹,這房子真氣派!”
大慶的一聲讚歎打開眾人的話匣子,大家不再拘謹,用雙眼去看,用雙手去感受這套大商鋪。
上了二樓,挑高的房梁,空間格局依然不小,隻是北邊的窗子都被封上了,還放上了屏風做遮擋。
因為在這套商鋪的後麵,就是一套院子,和商鋪一樣,都被萬壽長公主賞給了陳安。
這套位於常樂坊鍾樓附近的商鋪,位於果子街道,緊挨著汴河和開封府,是內城的繁華所在。
隻能說,手裏揣著萬兩銀票,也很難買下這套商鋪。
欣賞完了商鋪,十個人來到後麵的大院子,五間正房,東西各有耳房,三間東廂房、三間西廂房,各有一間耳房。
後院有兩間房和兩間茅房,這套院子前後通人,一扇門在後院,一扇門穿過東耳房的連廊,就進到了商鋪。
兩層鋪子共十四間屋,陳安做些小買賣,怎麽都用不完,她按照自己的心意,將商鋪和院子通通改造一番。
七開間的商鋪,被她從上到下隔成兩半,四開間租給別人,自己隻留三開間。
她打算賣些灌湯包、羊肉燴麵和麻辣燙,這些都是不起眼,但是又很賺錢的買賣。
也用不了那麽多間屋子,所以她隻留三間,最東邊的一間做廚房,一樓兩間,二樓三間,足夠待客了。
現在的陳安,打死也沒想到自己的小食肆,會成為汴京城最受歡迎的小吃店。
全部收拾妥當後,陳安退掉了麥秸巷的房子,帶著全家搬到了果子街。
在此期間,她還特意去第一酒樓,嚐了嚐鹵肉。
萬一沒了靈泉,變了味道,豈不是會被萬壽長公主找麻煩。
還好,身經百戰的大廚,靠著方子做出的鹵味,從味道和香味上與她做出的無異,隻是沒了讓人精神抖擻的效果。
新店,陳安是不準備放靈泉水了,她自己研究出一些調料,熬出的羊湯香味十足又濃鬱,手工麵條往鍋裏一丟,開啟大火,兩三分鍾就能出鍋,再配上幾片薄薄的羊肉,那叫一個美味。
秋冬做甜湯,春夏賣井鎮酸梅湯。
除此之外,店裏還上了皮薄餡多的灌湯包,切好鹵好的豬腱子肉。
她不敢賣成塊的肉,搞了個擦邊球,將腱子肉一片一片切好,再配上特製調味,保管讓人,一吃一個不吱聲。
麻辣燙也很簡單,就是洗菜麻煩了些,陳記麻辣燙是六種素菜四種葷菜搭配好的,配上定製的兜網,一鍋同時能煮七八碗。
後廚有四口大灶台,一個下羊湯麵,一個蒸包子,一個搞麻辣燙,還有一口備用。
陳安又將大堂哥家的二柱、二堂哥家的二丫,以及大堂姐家的林榮、二堂姐家的沈二貴喊了過來。
都是十幾歲的蘿卜丁,在李有福的帶領下,在店裏幹些打掃衛生,接待客人,端盤子送餐的活。
三樹、四樹、大丫和大慶一起在後廚忙活。
為了端平大伯家的一碗水,三樹家沒有適齡的打工仔,隻能他親自來了。
陳大伯家的地少,他和老大老二,就把家裏的土地包圓了。
大家長陳大升,大手一揮,讓望眼欲穿的三樹進了京。
大柱則單獨負責油煎澱粉腸,陳安早晨起來發麵揉麵和煮湯,開始營業後在前台收銀。
用雞胸肉加少許豬五花、豌豆澱粉和秘製配料做出的腸,在這時的人看來,就是肉腸,一根豬油煎的肉腸賣十文錢,怎麽能算貴呢。
更何況,還刷了甜味醬。
陳安沒想到,打開小食肆名頭的不是麻辣燙,也不是灌湯包,而是澱粉腸。
受歡迎程度非比尋常,以至於她單獨為澱粉腸開了一個窗口,窗口邊掛了牌子,赫然寫著幾個大字——豬油煎肉腸
陳記食肆依舊隻幹中午和晚上,十點半就關門。
隨著進京打工的親戚越來越多,陳安斥重金在隔了兩條街的佛龕巷,買了一套六七間房的小院子。
除了大丫和二丫,其他人都搬到了佛龕巷。
...
五月初一,汴京城一派忙碌景色,老百姓為了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忙忙碌碌,家家購買桃、柳、葵、榴、蒲葉、粽、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等,當門供養。
這幾天大街小巷,皆是端午節令日用品叫賣者的聲音,一直賣到五更天。
陳安入鄉隨俗,買了大量的鮮花,養在店裏,還在門楣懸掛葵花、薄葉、艾草等物。
五月初四到初六三日,陳記食肆閉門關店,她給打工仔們放了個端午小長假。
初四一大早,陳安起的比平時開工還要早,正洗漱著,李有福和陳三樹,帶著侄子外甥敲響了後門。
好吧,看來出去玩,大家是一個起的比一個早。
為了不讓大家久等,她和兩個娃子胡亂洗了把臉,漱了口。
柴氏端著餛飩進了屋,但陳安和墩娃、桂娘沒時間吃了,都要去趕廟會了,誰在家裏吃飯呀!
緊接著,她馬不停蹄的前往通寶錢莊兌換銀票,存在自己的戶頭上。
她準備一點一點的取走,放在自己的空間裏。
經過她努力的奮鬥,再加上識時務,一下子成為有房有鋪有存款的有錢人,她一路小跑回了家。
陳安是一個很會自我滿足的人,雖然她已經成為這個小世界的最強王者。
但她依然像隻倉鼠一樣,一點點的囤貨,一點點的攢錢,從赤貧變成有錢人,她喜歡這種快樂!
...
陳家五口人和打工五人小組,身處內城的一條繁華街道,呆呆的站在七開間二層商鋪前,齊刷刷傻了眼。
“鐵娃,這是公主賞給你,讓你幹點小買賣的鋪子?”陳二合緊張的直抖腿,天爺呀,誰敢想,這麽大的鋪子是自己家的!
十個人互相扶持,進了商鋪,“真大呀!”大慶發出了第一聲感歎。
“公主真大方!”
“姐夫,你真厲害!”
“鐵娃,咱家改換門庭了!”
“堂叔,你變成有錢人了!”
“爹,這房子真氣派!”
大慶的一聲讚歎打開眾人的話匣子,大家不再拘謹,用雙眼去看,用雙手去感受這套大商鋪。
上了二樓,挑高的房梁,空間格局依然不小,隻是北邊的窗子都被封上了,還放上了屏風做遮擋。
因為在這套商鋪的後麵,就是一套院子,和商鋪一樣,都被萬壽長公主賞給了陳安。
這套位於常樂坊鍾樓附近的商鋪,位於果子街道,緊挨著汴河和開封府,是內城的繁華所在。
隻能說,手裏揣著萬兩銀票,也很難買下這套商鋪。
欣賞完了商鋪,十個人來到後麵的大院子,五間正房,東西各有耳房,三間東廂房、三間西廂房,各有一間耳房。
後院有兩間房和兩間茅房,這套院子前後通人,一扇門在後院,一扇門穿過東耳房的連廊,就進到了商鋪。
兩層鋪子共十四間屋,陳安做些小買賣,怎麽都用不完,她按照自己的心意,將商鋪和院子通通改造一番。
七開間的商鋪,被她從上到下隔成兩半,四開間租給別人,自己隻留三開間。
她打算賣些灌湯包、羊肉燴麵和麻辣燙,這些都是不起眼,但是又很賺錢的買賣。
也用不了那麽多間屋子,所以她隻留三間,最東邊的一間做廚房,一樓兩間,二樓三間,足夠待客了。
現在的陳安,打死也沒想到自己的小食肆,會成為汴京城最受歡迎的小吃店。
全部收拾妥當後,陳安退掉了麥秸巷的房子,帶著全家搬到了果子街。
在此期間,她還特意去第一酒樓,嚐了嚐鹵肉。
萬一沒了靈泉,變了味道,豈不是會被萬壽長公主找麻煩。
還好,身經百戰的大廚,靠著方子做出的鹵味,從味道和香味上與她做出的無異,隻是沒了讓人精神抖擻的效果。
新店,陳安是不準備放靈泉水了,她自己研究出一些調料,熬出的羊湯香味十足又濃鬱,手工麵條往鍋裏一丟,開啟大火,兩三分鍾就能出鍋,再配上幾片薄薄的羊肉,那叫一個美味。
秋冬做甜湯,春夏賣井鎮酸梅湯。
除此之外,店裏還上了皮薄餡多的灌湯包,切好鹵好的豬腱子肉。
她不敢賣成塊的肉,搞了個擦邊球,將腱子肉一片一片切好,再配上特製調味,保管讓人,一吃一個不吱聲。
麻辣燙也很簡單,就是洗菜麻煩了些,陳記麻辣燙是六種素菜四種葷菜搭配好的,配上定製的兜網,一鍋同時能煮七八碗。
後廚有四口大灶台,一個下羊湯麵,一個蒸包子,一個搞麻辣燙,還有一口備用。
陳安又將大堂哥家的二柱、二堂哥家的二丫,以及大堂姐家的林榮、二堂姐家的沈二貴喊了過來。
都是十幾歲的蘿卜丁,在李有福的帶領下,在店裏幹些打掃衛生,接待客人,端盤子送餐的活。
三樹、四樹、大丫和大慶一起在後廚忙活。
為了端平大伯家的一碗水,三樹家沒有適齡的打工仔,隻能他親自來了。
陳大伯家的地少,他和老大老二,就把家裏的土地包圓了。
大家長陳大升,大手一揮,讓望眼欲穿的三樹進了京。
大柱則單獨負責油煎澱粉腸,陳安早晨起來發麵揉麵和煮湯,開始營業後在前台收銀。
用雞胸肉加少許豬五花、豌豆澱粉和秘製配料做出的腸,在這時的人看來,就是肉腸,一根豬油煎的肉腸賣十文錢,怎麽能算貴呢。
更何況,還刷了甜味醬。
陳安沒想到,打開小食肆名頭的不是麻辣燙,也不是灌湯包,而是澱粉腸。
受歡迎程度非比尋常,以至於她單獨為澱粉腸開了一個窗口,窗口邊掛了牌子,赫然寫著幾個大字——豬油煎肉腸
陳記食肆依舊隻幹中午和晚上,十點半就關門。
隨著進京打工的親戚越來越多,陳安斥重金在隔了兩條街的佛龕巷,買了一套六七間房的小院子。
除了大丫和二丫,其他人都搬到了佛龕巷。
...
五月初一,汴京城一派忙碌景色,老百姓為了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忙忙碌碌,家家購買桃、柳、葵、榴、蒲葉、粽、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等,當門供養。
這幾天大街小巷,皆是端午節令日用品叫賣者的聲音,一直賣到五更天。
陳安入鄉隨俗,買了大量的鮮花,養在店裏,還在門楣懸掛葵花、薄葉、艾草等物。
五月初四到初六三日,陳記食肆閉門關店,她給打工仔們放了個端午小長假。
初四一大早,陳安起的比平時開工還要早,正洗漱著,李有福和陳三樹,帶著侄子外甥敲響了後門。
好吧,看來出去玩,大家是一個起的比一個早。
為了不讓大家久等,她和兩個娃子胡亂洗了把臉,漱了口。
柴氏端著餛飩進了屋,但陳安和墩娃、桂娘沒時間吃了,都要去趕廟會了,誰在家裏吃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