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流民
快穿係統:路人甲隻想壽終正寢 作者:蓬州吹取三山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覺得牛牛,有必要精通四書五經、武術兵法、琴棋書畫。
最好是文能出口成章、揮毫潑墨,武能以一敵十、馳騁沙場、戰無不勝。
她自己雖然喜歡混日子,得過且過,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必須給孩子多請幾個師傅,十個八個不嫌多。
現在廚房、餐廳、醫療室、武器庫和倉房都擴建了,還新蓋了三層大學堂。
陳安覺得是時候招人了,陳三和陳四、陳五三人,又帶著糧食下山了。
她囑咐三人,務必帶一些有學識的人回來。
正在玩蹺蹺板的三歲小童,無憂無慮的笑著,他還不知,自己的命運將就此改變。
...
第一批上山的流民,都覺得自己是進了福窩。
雖然生活在山上枯燥,還要經常做衛生,比如洗頭洗澡,清理廁所,將糞便抬到化糞池,曬幹之後,埋在山裏。
但頓頓是幹糧還有一葷一素。
幹糧吃的都是白米白麵,最次的也是雜糧麵和糙米。
葷菜吃的是雞鴨魚豬,偶爾吃一吃羊肉牛肉。
素菜的花樣可就多了,什麽時蔬都有,好多他們沒見過的菜。
除了吃得好,穿的好住的也好。
穿的是粗布棉衣,流民大多是窮苦人家,就是光景好的時候,也沒穿過這樣針腳細密的衣裳。
住的就更不用說了,炕上鋪著幹草,幹草上鋪著被褥,被褥和被子都是棉花做的。
許多人家,一輩子都沒用過這樣厚實鬆軟的棉被。
流民們覺得自己到了天堂,死心塌地的給陳安幹一輩子,而且希望子子孫孫都跟著陳安幹。
陳三再次下山買人,帶了十幾個陳家莊村民一同前往。
二十個人,扛著糧食,浩浩蕩蕩的下了山。
大旱和洪災停了,可世道卻越來越亂。
朔州、代州和忻州,還有河東河北等地的幾個府,都被起義大軍給占領了。
不管是地主豪紳,還是普通老百姓,紛紛拖家帶口,從北往南跑。
流民越來越多,潞州緊閉城門,官府和大戶都不敢再施粥,各家各戶攥緊糧食,藏在地窖。
這個時候不缺水了,但土地叫蟲子和旱災毀的不成樣子,至少還得半年才能恢複元氣。
農民為了躲避戰亂、征稅和山匪都舍了地跑了。
富饒的土地滿目瘡痍,因無人耕作,而一片荒蕪。
現在糧食就是救命稻草。
陳三、陳四和陳五,帶著十七個村民,下了山直奔西平鎮。
第一次下山時,他們便是在這裏買的人。
原本隻買了二百多個人,但逃荒的流民們,聽說隻要幹活就能吃飽飯,紛紛自賣自身,不要賣身錢,隻求能吃頓飽飯。
他們帶著全家老小,或者整個村子僅剩的人,跟著陳三上了山。
這也就是為什麽,他隻帶了幾百斤兩,卻買回來一千多個人的原因。
西平鎮看起來變化不大,鎮口的茶攤還在。
路兩邊的商鋪還在營業。
隻是人口更不值錢了,從一鬥米降到了五升米,又從五升米降到了三升。
陳三等人,扛著糧食,還沒走幾步,就被大量的難民包圍,他們什麽都不要,隻求有口吃的。
這些難民大多是一個村子或者一家人,也有少數人是獨身。
最早的那幾撥,因天災逃荒的流民,要麽參加了起義軍,要麽加入了土匪,要麽死在了路上。
圍住陳三的這些難民,他們的家園被起義軍和土匪霸占了,隻能當了流民,一路南下。
帶著老人和孩子的流民,陳安覺得是首選,這些人都有家人,有了家人就有牽掛,才不會做什麽過激的事。
陳三幾人來者不拒,拖家帶口的最好,全部帶回山上。
他領著浩浩蕩蕩的難民大軍,到了人牙子這裏。
“大兄弟,我們不買人,買了都賣不出去。”
人牙子看著陳三帶了一群難民來,還以為他要賣人,嚇得直擺手。
陳三:“我們不賣人,我們要買人。”
人牙子聞言大喜:“大哥,您要買什麽樣的,年輕的,漂亮的,做飯的,看家護院的,我這什麽都有。”
這檔口,多的是自賣自身的,價格便宜的要命,人牙子根本就不敢買人,怕砸手裏。
現如今,能被人牙子買走的,基本是有些特長的。
陳三:“把你們的人都帶出來看看。”
人牙子連忙跑到屋裏,把一百多個人全部喊到門口。
陳三隻看了看,有沒有身染疾病,問都不問,全部買走。
西平鎮其他的人牙子,聽說他買人,紛紛衝到陳三麵前,求他買人。
人好買,其中也有工匠,但有學問的人可不好買。
陳三東問西問,才打聽到了有學問的逃荒者。
這裏麵,不過最多也就是秀才。
有總比沒有強,在陳三的勸說下,這幾個秀才帶著家人,跟陳三上了山。
在回程的路上,又碰到了幾撥南下的流民。
他們聽說山上有個莊子,隻要幹活就有飯吃,趕緊把自己賣給陳三,跟著上山了。
陳三、陳四和陳五,分批將幾千人帶上了山。
這裏麵有壯年,更多的是老弱病殘。
他們佝僂著身體,麵容枯槁,雙眼無神,穿著破爛衣衫,仿佛行屍走肉。
到了山上,校場站不下,很多人隻能站在外麵。
他們四處打量著莊子。
等陳安一出來,跟商量好似的,齊刷刷跪下磕頭。
可把她嚇了一跳,趕忙讓大家起來,拿著喇叭,說了幾句場麵話。
比如到了陳家莊,隻要幹活,絕對能吃飽飯之類的。
然後流民們又跪下了。
“多謝莊主,莊主心善!”
“多謝莊主收留,俺給莊主磕頭了!”
“莊主大好人啊!俺爹俺娘雜死恁早,他們享不了福了。”
“莊主是菩薩轉世!”
這些人磕頭都是來真的,一點不帶拖泥帶水的。
陳安站在高台,下麵磕頭的人,看的一清二楚。
麻木的神情,凹陷的雙眼,灰白枯黃的麵容,幾條破爛布條包裹身子。
她將人間疾苦看的一清二楚。
有些受不了這樣的場麵,陳安讓陳一出來講規矩,自己匆匆下了台。
最好是文能出口成章、揮毫潑墨,武能以一敵十、馳騁沙場、戰無不勝。
她自己雖然喜歡混日子,得過且過,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必須給孩子多請幾個師傅,十個八個不嫌多。
現在廚房、餐廳、醫療室、武器庫和倉房都擴建了,還新蓋了三層大學堂。
陳安覺得是時候招人了,陳三和陳四、陳五三人,又帶著糧食下山了。
她囑咐三人,務必帶一些有學識的人回來。
正在玩蹺蹺板的三歲小童,無憂無慮的笑著,他還不知,自己的命運將就此改變。
...
第一批上山的流民,都覺得自己是進了福窩。
雖然生活在山上枯燥,還要經常做衛生,比如洗頭洗澡,清理廁所,將糞便抬到化糞池,曬幹之後,埋在山裏。
但頓頓是幹糧還有一葷一素。
幹糧吃的都是白米白麵,最次的也是雜糧麵和糙米。
葷菜吃的是雞鴨魚豬,偶爾吃一吃羊肉牛肉。
素菜的花樣可就多了,什麽時蔬都有,好多他們沒見過的菜。
除了吃得好,穿的好住的也好。
穿的是粗布棉衣,流民大多是窮苦人家,就是光景好的時候,也沒穿過這樣針腳細密的衣裳。
住的就更不用說了,炕上鋪著幹草,幹草上鋪著被褥,被褥和被子都是棉花做的。
許多人家,一輩子都沒用過這樣厚實鬆軟的棉被。
流民們覺得自己到了天堂,死心塌地的給陳安幹一輩子,而且希望子子孫孫都跟著陳安幹。
陳三再次下山買人,帶了十幾個陳家莊村民一同前往。
二十個人,扛著糧食,浩浩蕩蕩的下了山。
大旱和洪災停了,可世道卻越來越亂。
朔州、代州和忻州,還有河東河北等地的幾個府,都被起義大軍給占領了。
不管是地主豪紳,還是普通老百姓,紛紛拖家帶口,從北往南跑。
流民越來越多,潞州緊閉城門,官府和大戶都不敢再施粥,各家各戶攥緊糧食,藏在地窖。
這個時候不缺水了,但土地叫蟲子和旱災毀的不成樣子,至少還得半年才能恢複元氣。
農民為了躲避戰亂、征稅和山匪都舍了地跑了。
富饒的土地滿目瘡痍,因無人耕作,而一片荒蕪。
現在糧食就是救命稻草。
陳三、陳四和陳五,帶著十七個村民,下了山直奔西平鎮。
第一次下山時,他們便是在這裏買的人。
原本隻買了二百多個人,但逃荒的流民們,聽說隻要幹活就能吃飽飯,紛紛自賣自身,不要賣身錢,隻求能吃頓飽飯。
他們帶著全家老小,或者整個村子僅剩的人,跟著陳三上了山。
這也就是為什麽,他隻帶了幾百斤兩,卻買回來一千多個人的原因。
西平鎮看起來變化不大,鎮口的茶攤還在。
路兩邊的商鋪還在營業。
隻是人口更不值錢了,從一鬥米降到了五升米,又從五升米降到了三升。
陳三等人,扛著糧食,還沒走幾步,就被大量的難民包圍,他們什麽都不要,隻求有口吃的。
這些難民大多是一個村子或者一家人,也有少數人是獨身。
最早的那幾撥,因天災逃荒的流民,要麽參加了起義軍,要麽加入了土匪,要麽死在了路上。
圍住陳三的這些難民,他們的家園被起義軍和土匪霸占了,隻能當了流民,一路南下。
帶著老人和孩子的流民,陳安覺得是首選,這些人都有家人,有了家人就有牽掛,才不會做什麽過激的事。
陳三幾人來者不拒,拖家帶口的最好,全部帶回山上。
他領著浩浩蕩蕩的難民大軍,到了人牙子這裏。
“大兄弟,我們不買人,買了都賣不出去。”
人牙子看著陳三帶了一群難民來,還以為他要賣人,嚇得直擺手。
陳三:“我們不賣人,我們要買人。”
人牙子聞言大喜:“大哥,您要買什麽樣的,年輕的,漂亮的,做飯的,看家護院的,我這什麽都有。”
這檔口,多的是自賣自身的,價格便宜的要命,人牙子根本就不敢買人,怕砸手裏。
現如今,能被人牙子買走的,基本是有些特長的。
陳三:“把你們的人都帶出來看看。”
人牙子連忙跑到屋裏,把一百多個人全部喊到門口。
陳三隻看了看,有沒有身染疾病,問都不問,全部買走。
西平鎮其他的人牙子,聽說他買人,紛紛衝到陳三麵前,求他買人。
人好買,其中也有工匠,但有學問的人可不好買。
陳三東問西問,才打聽到了有學問的逃荒者。
這裏麵,不過最多也就是秀才。
有總比沒有強,在陳三的勸說下,這幾個秀才帶著家人,跟陳三上了山。
在回程的路上,又碰到了幾撥南下的流民。
他們聽說山上有個莊子,隻要幹活就有飯吃,趕緊把自己賣給陳三,跟著上山了。
陳三、陳四和陳五,分批將幾千人帶上了山。
這裏麵有壯年,更多的是老弱病殘。
他們佝僂著身體,麵容枯槁,雙眼無神,穿著破爛衣衫,仿佛行屍走肉。
到了山上,校場站不下,很多人隻能站在外麵。
他們四處打量著莊子。
等陳安一出來,跟商量好似的,齊刷刷跪下磕頭。
可把她嚇了一跳,趕忙讓大家起來,拿著喇叭,說了幾句場麵話。
比如到了陳家莊,隻要幹活,絕對能吃飽飯之類的。
然後流民們又跪下了。
“多謝莊主,莊主心善!”
“多謝莊主收留,俺給莊主磕頭了!”
“莊主大好人啊!俺爹俺娘雜死恁早,他們享不了福了。”
“莊主是菩薩轉世!”
這些人磕頭都是來真的,一點不帶拖泥帶水的。
陳安站在高台,下麵磕頭的人,看的一清二楚。
麻木的神情,凹陷的雙眼,灰白枯黃的麵容,幾條破爛布條包裹身子。
她將人間疾苦看的一清二楚。
有些受不了這樣的場麵,陳安讓陳一出來講規矩,自己匆匆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