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菊胡同原本叫瓦礤胡同,清朝時歸正白旗管,專門製造瓦製品。


    宣統年間,此處一片破敗,又改名叫瓦岔胡同。直到1965年整頓地名,比照附近的小菊胡同,才改叫大菊胡同。


    最大的院子為7號,據說以前是郵電部宿舍。


    門樓上有磚雕“戩穀”二字,上有題款“己卯春分”,下有落款“聽蟬書”。推測年代應是1915年留,住在這裏的先生號“聽蟬”。


    26號和28號算比較寬敞的,單數一溜,雙數一溜,青磚灰瓦,紅門對紅門。


    許非正站在26號院子裏,捧著本,照著畫格局圖。


    兩套院子已經買了,他讓了一步價錢,條件是把那堆破爛清出去。這會敞亮不少,剩下瓦罐、木板、花盆之類,都是他要求保留的。


    房屋還算結實,窗戶太破,沒自來水,中間一口壓把子井……原本的樣子早已斑駁,想來當初也是幽靜古雅。


    他在本上勾勾畫畫,想著如何布置,既有大雜院的亂,又能體現出美。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完全按照生活來,肯定會缺乏美感,電視劇終究是給人欣賞的。


    畫了很久,許非才擰了擰脖子,收拾回家。


    從大菊胡同往西,進石雀胡同,再往西進鼓樓東大街,從煙袋斜街過後海,總之往西往西再往西……一路向西,就能到百花深處。


    五公裏左右。


    他剛進胡同口,一老頭就喊:“爺們兒,有電話找你!”


    “誰啊?”


    “給你記下來了。”


    老頭捧著小本子過來,吐了口吐沫,一頁頁撚開,“我看看啊,中戲,姓吳,電話xxxx。”


    “記住了,謝謝啊!”


    許非擺擺手,車頭一調,奔公共電話。


    京城在這幾年裝了很多投幣式公用電話,又在胡同口、小區院子裏陸續覆蓋,一部電話負責一片街坊。


    “喂,小東,怎麽了?”


    “行行,沒問題,我當初不就說了麽……別等明天了,現在就搬吧,我弄輛三輪過去,你也趕緊回來吧……嗯,好了!”


    他二話沒說,馬上過去幫忙。


    開玩笑呢,這位可是京都及時雨,玉麵小孟嚐,許非許大官人!


    …………


    傍晚時分,吳小東蹬著三輪,許非和沈霖各自騎著自行車,出現在百花胡同。


    看著那倆大紅燈籠,兩口子心情複雜,總有點難堪,寄人籬下的意思。


    “你們住東屋,還是住西屋?”


    “我們哪兒都行。”


    “那住東屋吧,家具齊全,中等裝修,采光好,交通方便,拎包即住。就是冬天供暖差點,不過房東提供蜂窩煤,還有免費的貓狗可以擼,要我我就住了……”


    許非知道他們尷尬,故意逗著說話,“這邊離中戲不遠,以後你上完課可以回來睡,我跟沈霖孤男寡女的也不好。”


    “滾!”沈霖踢了丫一腳。


    “那個,這次真謝謝了,事情來的急,我們實在找不著地方。”


    吳小東盡力維持著一個男人的自尊,卻也不知道說什麽。


    “咱們都是革命情誼,跟我客氣就假了!”


    許非拍了拍他肩膀,“再說也不是白住,房租你們半年一交,一個月十塊錢。”


    多少得收點,不然對方心裏更不得勁。當然分人,有些臭不要臉的,越占便宜越開心。


    突然多倆人,四合院一下子有了生氣。


    廚房當晚開了火,沈霖秀了一把不咋滴的廚藝。吃過飯,兩口子進屋適應,許非到書屋忙工作。


    他已經習慣在夜晚思考,尤其對著院子裏的紅燈,格外有感覺。


    這部劇的名字暫時有幾個:《老院子》、《胡同裏的故事》之類,還沒最後敲定。


    基本人物已經出來了,許非極力要求梁左一點,起名別給我整瓊瑤範兒,什麽雨柔啊,婉晴啊,修澤啊,佳軒啊……一定要平實,且順口。


    首先老鰥夫:姓陶,國營單位的會計,已退休。性格嚴謹傳統,表麵固執,但並非一刀切的排斥新事物,對陌生東西會偷偷摸摸的了解。


    兒子兒媳皆在外地工作,自己拉扯孫女長大。


    孫女:陶蓓,二十歲,高挑漂亮,本是一家服裝廠的女工,後來成了模特。性格直爽潑辣,又有細膩獨特的一麵。


    話說國內的第一批模特,是在1981年,皮爾卡丹在中國舉辦時裝表演,挑選了一些人做模特。


    後來國家紡織服裝業飛速發展,紡織工業部要求部分地區成立表演隊,對服裝產品進行推廣。


    沒有專業院校,都是從各企業挑的,男的一米七八以上,女的一米六五以上——按照當時的平均身高。


    進表演隊之後,工作關係還在原單位,酬勞也按原先的發。偶爾有商演,不多。


    所以陶蓓,就是這樣一名表演隊的模特。


    其次老寡婦:戴紅花,文藝單位退下來的,事兒逼,還有點迷信,是朵奇葩,劇中衝突和包袱的主力製造者。


    語文老師:趙誌遠,高中老師,業務能力強,有才華,寫的一手好毛筆字,喜歡中外名著。常自憐懷才不遇,沾染紅塵,為分不著房子而困擾。跟妻子相親認識,沒什麽感情,寵愛女兒。


    妻子:張秋梅,爽利的食堂阿姨,料理生活的好手,文化低,對丈夫的敷衍和淡漠心知肚明,隻是不說。


    女兒:趙妍妮,十歲出頭,聰慧善良小天使。


    最後主角:白奮鬥,二十八歲,氣質猥瑣,爹媽早死,靠賣不良書籍和盜版磁帶生活。


    心中無限追求藝術,夢想當大明星,考了八百次話劇團、電影廠都沒考上,愛看雜書,肚子裏有點存貨,向往愛情。


    其餘配角:包括戴紅花的女兒,外地小夫妻,居委會大媽,治安警察,白奮鬥的發小——西葫蘆等等。


    這些人構成了一條胡同的眾生相。


    “……”


    許非刷刷刷寫了幾行字,亞運會、兩岸關係、氣功、夏令時、停電、暫住證、農民工、霹靂舞、分房、掃黃、物價等等。


    這都是近年的關鍵詞。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人生坎坷,現實艱難,但他不打算真的搞悲情,要從艱難中看到希望,繼續生活。


    許老師的最大心願,就是當這部劇在明年播出時,觀眾在捧腹大笑的同時,會發現這是一個送給自己的,告別1987的禮物。


    後世一提起來,中國情景喜劇的開創者,許非!


    哎呀,這個舒坦!


    更驕傲的是,他聚集了這年代的喜劇大才,真正自己寫本子。


    梁左、陳小二不必說,就鄭小龍、李小明、馮褲子、趙寶鋼、陳彥民……哪個不是響當當的人物。


    雖然尚未成熟,但情景喜劇也不是連續劇,單集故事,要的就是靈光乍現。


    他也準備寫一集試試,不能坐吃山空啊,得提高素質。


    “哈!”


    許非抻了個懶腰,抬頭看窗外,東屋的燈已經滅了。


    “這麽早就造小人啊……”


    他眯了眯眼睛,鬼鬼祟祟的溜出門。


    (征集新劇名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1983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睡覺會變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睡覺會變白並收藏從1983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