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三月末,《末代皇帝》率先開播,共28集,每天播一集。
籌拍了好幾年,比較全麵的展示了溥儀從幼年到老年的生活。製作精良,考據相對嚴謹,請了朱家溍先生做顧問。
演員陣容更是強大,明叔演青年溥儀,朱旭演老年,蘭天野演載灃,牛星麗演張謙和……全是話劇咖。
郭霄珍(史湘雲)演溥儀的愛妃譚玉齡,楊立新也打了個醬油,演光緒。此外還有倪大紅,演了個電工。
另有洪宇宙,就是《三國》裏的周瑜,也有點戲份。
這部劇水準頗佳,明叔在第八集出現,但剛播了三四集已惹得一片稱讚。朱家溍先生專門撰文,寫道:
“可能有兩個態度,來處理這個題材。
可以追求有噱頭,拍成一部鬧劇,這樣可能會吸引部分觀眾。但是,一部作品既然標榜再現曆史,首先就不要違背曆史真實。
單看前幾集還是不錯的,例如登基一場,太和殿門前的‘九龍曲柄蓋’有一個從並攏變為張開的特寫鏡頭。
因為王公大臣分布在大院裏,皇帝從太和殿後隔扇進入太和殿升座,大院裏的人看不見。所以‘九龍曲柄蓋’張開,就是告訴全體人員,現在皇帝已經升座。
於是整個環境靜悄悄,沒有任何聲響。
此外表演上也可圈可點,西太後的扮演者完全扔掉話劇和電影中的模式,我們不再聽見拉著長腔,裝腔作勢的語言。
隆裕太後和醇王福晉,都是穿敞衣梳兩把頭的中年婦女,扮相相同,但演員把她們的窩囊和機靈,分別表現出來了,是截然不同的人物……”
這篇文章不可謂不誇讚,朱家溍先生是清史大家,他一說,立時又吸引了不少觀眾。
劇也確實不錯,可以當成紀錄片來看,展現了很多清朝的真實習俗。比如,太監們管皇上不叫皇上,叫老爺子。
此說法,源自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他自己說,內廷太監就叫老爺子,大臣還是叫皇上。
老爺子跟老佛爺差不多,是一種非常尊貴的敬稱。
當然我們覺得滑稽,就像慈禧讓光緒管自己叫“親爸爸”——一腦袋黑人問號。
《末代皇帝》亮相不俗,央視放了心,壓力全跑到京台這邊。
人家大投資大製作,曆史正劇,故宮實景,話劇大腕。咱們60萬拍42集,狗屁倒灶,大菊胡同相聲隊,頭發還禿……
不自覺就落了氣勢。
不過京台現在有錢,什麽春晚錄像帶啊,影視金曲合輯啊,《便衣警察》錄像帶啊,亞運義演錄像帶等等,一個音像出版就成了金大腿。
有錢,腦筋也通透,從開播前幾天起,京城報紙便紛紛報道:
“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將於本周末播出。”
“《胡同人家》開創國內情景喜劇先河。”
“42集情景喜劇《胡同人家》,將於本周六晚跟大家見麵,每天兩集。”
炒概念,觀眾哪知道什麽情景喜劇,一看國內第一部,自然有了興趣。
至於為什麽播兩集?因為單集時間短,不夠看。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短小無力”、“垂死病中驚坐起”、“喝口水就看完了”巴拉巴拉。
書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
周六,傍晚。
《京城青年報》報社內,記者於佳佳奮筆疾書,手寫速度跟著思路一塊狂飆,很快寫好了一篇稿子。
這年頭媒體行業非常粗糙,記者人數少,信息傳播緩慢,所以新聞也少,基本誰逮著誰算。
於佳佳今天沒搶著好東西,索性七拚八湊,結合前幾天“平安成為中國第一家股份製保險企業”的消息,寫了一篇改革開放以來保險業發展的文章。
“主任,您看看。”
她拿給部門領導過目,領導仔細檢查,見無紕漏便簽了字,意思是可以送交編輯部排版。
於佳佳忙活完,回來收拾收拾,準備下班。
還沒走,副主編忽然闖進來,招呼道:“臨時分派一個任務啊,今天晚上都看看那個《胡同人家》,然後想想有什麽能寫的。”
“前幾天不給他們發過宣傳稿麽,怎麽我們還得看?”
“就是,又不是《紅樓夢》,就一情景喜劇。”
“你知道啥叫情景喜劇?”
“不知道啊,但我覺著它不行。京台這次糊塗,吹的那麽牛逼,萬一觀眾不買賬,你尷尬不尷尬?還不如看看《末代皇帝》,好歹能寫點考據文章。”
“你這是主觀意識錯誤,沒看先否定,有違你記者立場。”
“我又不跟外頭說,什麽立場不立場,反正我喜歡《末代皇帝》。”
“行了行了!”
副主編打斷爭論,道:“別小看這片子。我電視局的一個朋友說,他們可是吵了十來天,最後張永京自己拍板,才讓過審。
張永京都知道吧?再過兩年就退了,這節骨眼上肯擔風險,裏麵肯定有點東西。你們回去都看看,就算沒有,張永京這事也能深入挖一下。”
“成,那我就瞅兩眼。”
“不是強製任務吧?”
“自願。”
“哦,那下班了啊,下班!”
於佳佳哼哼哈哈的拎起包,騎著自行車回到家裏。
她不到三十,卻幹了七八年記者,結婚離婚,一直等分房分房,結果房子沒等來,房改來了。
現跟父母一塊住,爸媽在單位任文職,文化都不差。
晚上吃了飯,一家人照例守在那台14寸的電視機前——這也是絕大多數人家的生活節奏。
當《天氣預報》過後,屏幕上打出接下來的節目單。
大紅屏,白色的字,還是手寫體。
19:40,祖國各地——草原風情。
19:50,世界之窗係列片。
20:00,電視劇《末代皇帝》。
於佳佳抱著書蜷在沙發上,隨意一瞅,想起報社的事兒,“媽,換京台,看看《胡同人家》。”
“我等著看《末代皇帝》呢。”
“哎呀,我們單位有任務,得看。”
老母親嘟嘟囔囔的換了台,一開始還在說電視劇,後來就拐到離婚上,末了直接開始介紹對象。
可能全天下的老媽都有這個技能,甭管什麽事兒都能拐到你個人生活上,然後就是“我一天天容易嘛,啊?你怎麽怎麽……”
父親倒習慣了,安安靜靜坐在旁邊,有啥看啥。
19:50左右,《胡同人家》第一集開始。
片頭是蘇越寫的曲子,很抒情那種,並介紹演職員:(副)導演尤曉剛,副導演許非,總文學師梁左等等。
曲子終了,畫麵定格在一個大雜院的全景。
出現片名:時裝模特。
下麵是本集編劇,梁左。
跟著畫麵一暗,從黑暗中傳出一個低沉深情的聲音:“你相信愛情麽?”
(中秋快樂,我回家團聚了……)
籌拍了好幾年,比較全麵的展示了溥儀從幼年到老年的生活。製作精良,考據相對嚴謹,請了朱家溍先生做顧問。
演員陣容更是強大,明叔演青年溥儀,朱旭演老年,蘭天野演載灃,牛星麗演張謙和……全是話劇咖。
郭霄珍(史湘雲)演溥儀的愛妃譚玉齡,楊立新也打了個醬油,演光緒。此外還有倪大紅,演了個電工。
另有洪宇宙,就是《三國》裏的周瑜,也有點戲份。
這部劇水準頗佳,明叔在第八集出現,但剛播了三四集已惹得一片稱讚。朱家溍先生專門撰文,寫道:
“可能有兩個態度,來處理這個題材。
可以追求有噱頭,拍成一部鬧劇,這樣可能會吸引部分觀眾。但是,一部作品既然標榜再現曆史,首先就不要違背曆史真實。
單看前幾集還是不錯的,例如登基一場,太和殿門前的‘九龍曲柄蓋’有一個從並攏變為張開的特寫鏡頭。
因為王公大臣分布在大院裏,皇帝從太和殿後隔扇進入太和殿升座,大院裏的人看不見。所以‘九龍曲柄蓋’張開,就是告訴全體人員,現在皇帝已經升座。
於是整個環境靜悄悄,沒有任何聲響。
此外表演上也可圈可點,西太後的扮演者完全扔掉話劇和電影中的模式,我們不再聽見拉著長腔,裝腔作勢的語言。
隆裕太後和醇王福晉,都是穿敞衣梳兩把頭的中年婦女,扮相相同,但演員把她們的窩囊和機靈,分別表現出來了,是截然不同的人物……”
這篇文章不可謂不誇讚,朱家溍先生是清史大家,他一說,立時又吸引了不少觀眾。
劇也確實不錯,可以當成紀錄片來看,展現了很多清朝的真實習俗。比如,太監們管皇上不叫皇上,叫老爺子。
此說法,源自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他自己說,內廷太監就叫老爺子,大臣還是叫皇上。
老爺子跟老佛爺差不多,是一種非常尊貴的敬稱。
當然我們覺得滑稽,就像慈禧讓光緒管自己叫“親爸爸”——一腦袋黑人問號。
《末代皇帝》亮相不俗,央視放了心,壓力全跑到京台這邊。
人家大投資大製作,曆史正劇,故宮實景,話劇大腕。咱們60萬拍42集,狗屁倒灶,大菊胡同相聲隊,頭發還禿……
不自覺就落了氣勢。
不過京台現在有錢,什麽春晚錄像帶啊,影視金曲合輯啊,《便衣警察》錄像帶啊,亞運義演錄像帶等等,一個音像出版就成了金大腿。
有錢,腦筋也通透,從開播前幾天起,京城報紙便紛紛報道:
“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將於本周末播出。”
“《胡同人家》開創國內情景喜劇先河。”
“42集情景喜劇《胡同人家》,將於本周六晚跟大家見麵,每天兩集。”
炒概念,觀眾哪知道什麽情景喜劇,一看國內第一部,自然有了興趣。
至於為什麽播兩集?因為單集時間短,不夠看。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短小無力”、“垂死病中驚坐起”、“喝口水就看完了”巴拉巴拉。
書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
周六,傍晚。
《京城青年報》報社內,記者於佳佳奮筆疾書,手寫速度跟著思路一塊狂飆,很快寫好了一篇稿子。
這年頭媒體行業非常粗糙,記者人數少,信息傳播緩慢,所以新聞也少,基本誰逮著誰算。
於佳佳今天沒搶著好東西,索性七拚八湊,結合前幾天“平安成為中國第一家股份製保險企業”的消息,寫了一篇改革開放以來保險業發展的文章。
“主任,您看看。”
她拿給部門領導過目,領導仔細檢查,見無紕漏便簽了字,意思是可以送交編輯部排版。
於佳佳忙活完,回來收拾收拾,準備下班。
還沒走,副主編忽然闖進來,招呼道:“臨時分派一個任務啊,今天晚上都看看那個《胡同人家》,然後想想有什麽能寫的。”
“前幾天不給他們發過宣傳稿麽,怎麽我們還得看?”
“就是,又不是《紅樓夢》,就一情景喜劇。”
“你知道啥叫情景喜劇?”
“不知道啊,但我覺著它不行。京台這次糊塗,吹的那麽牛逼,萬一觀眾不買賬,你尷尬不尷尬?還不如看看《末代皇帝》,好歹能寫點考據文章。”
“你這是主觀意識錯誤,沒看先否定,有違你記者立場。”
“我又不跟外頭說,什麽立場不立場,反正我喜歡《末代皇帝》。”
“行了行了!”
副主編打斷爭論,道:“別小看這片子。我電視局的一個朋友說,他們可是吵了十來天,最後張永京自己拍板,才讓過審。
張永京都知道吧?再過兩年就退了,這節骨眼上肯擔風險,裏麵肯定有點東西。你們回去都看看,就算沒有,張永京這事也能深入挖一下。”
“成,那我就瞅兩眼。”
“不是強製任務吧?”
“自願。”
“哦,那下班了啊,下班!”
於佳佳哼哼哈哈的拎起包,騎著自行車回到家裏。
她不到三十,卻幹了七八年記者,結婚離婚,一直等分房分房,結果房子沒等來,房改來了。
現跟父母一塊住,爸媽在單位任文職,文化都不差。
晚上吃了飯,一家人照例守在那台14寸的電視機前——這也是絕大多數人家的生活節奏。
當《天氣預報》過後,屏幕上打出接下來的節目單。
大紅屏,白色的字,還是手寫體。
19:40,祖國各地——草原風情。
19:50,世界之窗係列片。
20:00,電視劇《末代皇帝》。
於佳佳抱著書蜷在沙發上,隨意一瞅,想起報社的事兒,“媽,換京台,看看《胡同人家》。”
“我等著看《末代皇帝》呢。”
“哎呀,我們單位有任務,得看。”
老母親嘟嘟囔囔的換了台,一開始還在說電視劇,後來就拐到離婚上,末了直接開始介紹對象。
可能全天下的老媽都有這個技能,甭管什麽事兒都能拐到你個人生活上,然後就是“我一天天容易嘛,啊?你怎麽怎麽……”
父親倒習慣了,安安靜靜坐在旁邊,有啥看啥。
19:50左右,《胡同人家》第一集開始。
片頭是蘇越寫的曲子,很抒情那種,並介紹演職員:(副)導演尤曉剛,副導演許非,總文學師梁左等等。
曲子終了,畫麵定格在一個大雜院的全景。
出現片名:時裝模特。
下麵是本集編劇,梁左。
跟著畫麵一暗,從黑暗中傳出一個低沉深情的聲音:“你相信愛情麽?”
(中秋快樂,我回家團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