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醫館開張後,臘月便隻剩下最後幾日,雲山村也開始忙碌起來。
阿牛家的牛車在年末的這幾日裏也忙碌起來,尤其是最後幾日,幾乎每日都在運送村人往來於雲山村和清水鎮之間。
農家的年雖然過得簡單,能準備的不多,但該洗的要洗,該換的要換,該收拾的要收拾,且年畫、對聯、炮竹、吃食等該準備的東西也都要準備。
阿牛爹是雲山村唯一的獵人,手藝不算太好,偶爾也能獵到一些野味,一些留著自家吃,一些被村人用東西換走了。
得了野味的人家,年便能過得滋潤一些。
今年宋硯和沈南依搬來,阿虎爹帶著幾個村人給他們修葺房屋,沈南依又蓋了新房子,那幾個村人賺了些錢,年貨買得多一些。
阿虎爹和阿牛爹帶了些紅紙,去找宋硯幫忙寫對聯,這樣便又能省幾文錢。
舉手之勞而已,宋硯也樂得幫忙。
隨後,又陸續有一些村人來找他寫對聯。宋硯原先冷清的院子,陡然間便有些門庭若市的意味。
不遠處的沈南依,正將曬幹的草藥一樣樣裝進藥櫃,並貼好標簽。
整個雲山村,人人都在為過年做準備,隻有他們兩個一如往常,什麽都沒有準備。
他們的房屋與村裏其他的房屋一樣,都是簡陋的草房,卻又在村裏顯得與眾不同。
沈南依的院子總是晾曬著各種藥草,彌漫著滿院子的藥味兒。
宋硯的院子裏移栽了幾株野生的花木,眼下還是光禿禿的,大約到來年春天便能抽芽。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栽了幾株竹子,此時倒還泛著青綠。
整個村子,隻有宋硯在院子裏栽花木。
整個村子,也隻有沈南依在院子裏種藥草。
年末的那幾日,日子過得格外快。
獨自生活之後,宋硯也漸漸學會了做飯,到雲山村短短兩個多月,他的手藝精進了不少。
臘月三十那日,宋硯早早收拾了院子,燒了幾個小菜。團年飯備好後,他走到沈南依的院子外,隔著籬笆喊她:“沈姑娘,在家嗎?”
沈南依聞聲出來,“何事?”
“今日除夕,我炒了幾個小菜,能否賞個光?”宋硯笑道。
沈南依沒有答話,看了他一眼,似是在考慮。
宋硯接著道:“你我二人在這裏無親無故,就當做個伴兒吧。”
沈南依思忖片刻應了:“嗯。”隨之淨了手,便跟著宋硯去了。
大約是第一次單獨和沈南依一起用飯,宋硯多少還是有些不自在,加之沈南依幾乎從不主動開口說話,兩個人的團年飯也並沒有比一個人的熱鬧多少。
宋硯炒了四個菜,其中兩個放了肉。他另取了一雙筷子,給沈南依夾了些肉,“這是我新研究出來的做法,你嚐嚐看,也不知味道如何。”
沈南依沒有答話,自顧自地吃起來。
宋硯滿心期待地看著她把菜吃下去,問道:“如何?”
沈南依看了他一眼,點點頭。
宋硯當即便笑了,“那你多吃點。”說著,又給她夾了一些。
宋硯努力想找些話來活絡氣氛,便自顧自地講起往事。“以往過年,家裏格外熱鬧,府上張燈結彩,母親會備了各種各樣的吃食,除夕夜守歲,一家人守著爐火吃點心,談天說地。我和兄長每年都會同父親母親一起守到子時,放了炮竹才歇下。除夕夜,永寧街燈火徹夜不熄,整條街璨若星河,美不勝收。”
沈南依一邊吃飯,一邊聽著,“嗯”了一聲應著。
宋硯知道她在聽,又接著講,“我十多年沒回過蜀州了,生活習慣也與蜀州大有不同了。我記得蜀州正月初一早上吃的是湯圓。”
“嗯。”沈南依扒了一口飯。
“可惜京師和蜀州不同,正月初一早上吃的是餃子。蜀州現在過年還耍燈嗎?”宋硯問。
沈南依捏著筷子的手一頓,繼而繼續吃飯,“嗯。”
“我小時候可喜歡看耍燈巡遊了,還有水龍和火龍表演。後來到了京師,許多習俗都不同了,還是有些懷念小時候過年,熱鬧又好玩。”
沈南依兀自吃飯,沒有接話。
“小時候每到正月初一,我和兄長都會起得很早,去給父親母親拜年,說吉祥話,討紅包。吃罷早飯我們又去給祖父拜年,說許多祝福的話,祖父也會給我們一人一個紅包。父親母親還會帶我和兄長去走親訪友,我們每每收到紅包都會很開心,還會比一比誰收得多。祖父還在世時,還會親手給我和兄長做禮物,可惜後來祖父不在了,再也沒人給我們做了。”
沈南依聽著聽著,手便忘記了動作,筷子放在碗中許久沒有動,出神地看著他。
她認真地聆聽著,竭力想要通過他的描述去還原他所經曆的那些場景。那該是怎樣的令人豔羨啊!
宋硯發現她聽得入神,以為是勾起了她的回憶,“我記得沈伯父和沈伯母特別疼愛你,這些事你多半也和我們經曆得差不多。”念及此,他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抱歉,大概是離鄉太久了,突然有些懷念,就忍不住嘮叨了一些,見諒。”
沈南依微微抿了抿嘴唇,搖搖頭,又扒了一口飯,慢慢咀嚼著。
宋硯發覺她好像在想心事,便不再多話。
原本在蜀中,她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捧在手心裏,備受嗬護。而今和他一起流落到南荒,在這貧瘠的小山村落腳,生活拮據,處處受阻。雖說她從未在他麵前抱怨過什麽,但從錦衣玉食的生活陡然跌進現在的泥潭,她必定一時難以適應。
倘若沈南依是那種什麽都表現在臉上的人,罵他怨他,他心裏或許還會好受一些。但她從來什麽都不說,隻對他帶著明顯的淡漠疏離,他心裏反而不是滋味。
宋硯低著頭,又給沈南依夾了些菜。直到飯罷,誰也沒有開口說話。
吃完團年飯,沈南依道:“我回去了。”
宋硯正在收拾碗筷,忙叫道:“等等!”
“嗯?”沈南依不解地看著他。
宋硯淨了手,從懷裏掏出一個紅紙包,遞給沈南依。
沈南依看了一眼那紅紙包,又不明所以地看著宋硯。
“而今漂泊在外,你我在雲山村都無親無故,沒有長輩。我比你年長一歲,勉強算得上是個兄長。我也沒有多少銀錢,權當討個吉祥,萬望不棄。”宋硯又將紅紙包往前遞了遞。
沈南依猶豫了一下,伸手接過,喃喃道:“多謝……”聲音有些小,宋硯幾乎要聽不見。
宋硯見她接了,轉身繼續收拾碗筷。
沈南依把紅紙包握在手中,上麵還有餘溫,她小心翼翼地放進懷裏,輕輕撫摸著。
她想起宋硯方才講過的,他過去過年會收到紅包,還會因此而心情愉悅,原來是真的。
沈南依回到家,打開那紅紙包,裏麵裝著些銅錢,她把銅錢倒出來,從紅紙包裏掉出一張細長的方形紅紙箋,上麵寫著“平安喜樂”,字跡是一如既往的鐵畫銀鉤。
沈南依看著那張紅紙箋,愣神許久,隨後起身拿起她前不久買的那本《傷寒雜病論》,把紅紙箋夾進書中。
隨之,又走到床邊,把那二十枚銅錢裝進錢袋,壓到枕頭底下。
這是她第一次收到新年祝福和禮物。
阿牛家的牛車在年末的這幾日裏也忙碌起來,尤其是最後幾日,幾乎每日都在運送村人往來於雲山村和清水鎮之間。
農家的年雖然過得簡單,能準備的不多,但該洗的要洗,該換的要換,該收拾的要收拾,且年畫、對聯、炮竹、吃食等該準備的東西也都要準備。
阿牛爹是雲山村唯一的獵人,手藝不算太好,偶爾也能獵到一些野味,一些留著自家吃,一些被村人用東西換走了。
得了野味的人家,年便能過得滋潤一些。
今年宋硯和沈南依搬來,阿虎爹帶著幾個村人給他們修葺房屋,沈南依又蓋了新房子,那幾個村人賺了些錢,年貨買得多一些。
阿虎爹和阿牛爹帶了些紅紙,去找宋硯幫忙寫對聯,這樣便又能省幾文錢。
舉手之勞而已,宋硯也樂得幫忙。
隨後,又陸續有一些村人來找他寫對聯。宋硯原先冷清的院子,陡然間便有些門庭若市的意味。
不遠處的沈南依,正將曬幹的草藥一樣樣裝進藥櫃,並貼好標簽。
整個雲山村,人人都在為過年做準備,隻有他們兩個一如往常,什麽都沒有準備。
他們的房屋與村裏其他的房屋一樣,都是簡陋的草房,卻又在村裏顯得與眾不同。
沈南依的院子總是晾曬著各種藥草,彌漫著滿院子的藥味兒。
宋硯的院子裏移栽了幾株野生的花木,眼下還是光禿禿的,大約到來年春天便能抽芽。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栽了幾株竹子,此時倒還泛著青綠。
整個村子,隻有宋硯在院子裏栽花木。
整個村子,也隻有沈南依在院子裏種藥草。
年末的那幾日,日子過得格外快。
獨自生活之後,宋硯也漸漸學會了做飯,到雲山村短短兩個多月,他的手藝精進了不少。
臘月三十那日,宋硯早早收拾了院子,燒了幾個小菜。團年飯備好後,他走到沈南依的院子外,隔著籬笆喊她:“沈姑娘,在家嗎?”
沈南依聞聲出來,“何事?”
“今日除夕,我炒了幾個小菜,能否賞個光?”宋硯笑道。
沈南依沒有答話,看了他一眼,似是在考慮。
宋硯接著道:“你我二人在這裏無親無故,就當做個伴兒吧。”
沈南依思忖片刻應了:“嗯。”隨之淨了手,便跟著宋硯去了。
大約是第一次單獨和沈南依一起用飯,宋硯多少還是有些不自在,加之沈南依幾乎從不主動開口說話,兩個人的團年飯也並沒有比一個人的熱鬧多少。
宋硯炒了四個菜,其中兩個放了肉。他另取了一雙筷子,給沈南依夾了些肉,“這是我新研究出來的做法,你嚐嚐看,也不知味道如何。”
沈南依沒有答話,自顧自地吃起來。
宋硯滿心期待地看著她把菜吃下去,問道:“如何?”
沈南依看了他一眼,點點頭。
宋硯當即便笑了,“那你多吃點。”說著,又給她夾了一些。
宋硯努力想找些話來活絡氣氛,便自顧自地講起往事。“以往過年,家裏格外熱鬧,府上張燈結彩,母親會備了各種各樣的吃食,除夕夜守歲,一家人守著爐火吃點心,談天說地。我和兄長每年都會同父親母親一起守到子時,放了炮竹才歇下。除夕夜,永寧街燈火徹夜不熄,整條街璨若星河,美不勝收。”
沈南依一邊吃飯,一邊聽著,“嗯”了一聲應著。
宋硯知道她在聽,又接著講,“我十多年沒回過蜀州了,生活習慣也與蜀州大有不同了。我記得蜀州正月初一早上吃的是湯圓。”
“嗯。”沈南依扒了一口飯。
“可惜京師和蜀州不同,正月初一早上吃的是餃子。蜀州現在過年還耍燈嗎?”宋硯問。
沈南依捏著筷子的手一頓,繼而繼續吃飯,“嗯。”
“我小時候可喜歡看耍燈巡遊了,還有水龍和火龍表演。後來到了京師,許多習俗都不同了,還是有些懷念小時候過年,熱鬧又好玩。”
沈南依兀自吃飯,沒有接話。
“小時候每到正月初一,我和兄長都會起得很早,去給父親母親拜年,說吉祥話,討紅包。吃罷早飯我們又去給祖父拜年,說許多祝福的話,祖父也會給我們一人一個紅包。父親母親還會帶我和兄長去走親訪友,我們每每收到紅包都會很開心,還會比一比誰收得多。祖父還在世時,還會親手給我和兄長做禮物,可惜後來祖父不在了,再也沒人給我們做了。”
沈南依聽著聽著,手便忘記了動作,筷子放在碗中許久沒有動,出神地看著他。
她認真地聆聽著,竭力想要通過他的描述去還原他所經曆的那些場景。那該是怎樣的令人豔羨啊!
宋硯發現她聽得入神,以為是勾起了她的回憶,“我記得沈伯父和沈伯母特別疼愛你,這些事你多半也和我們經曆得差不多。”念及此,他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抱歉,大概是離鄉太久了,突然有些懷念,就忍不住嘮叨了一些,見諒。”
沈南依微微抿了抿嘴唇,搖搖頭,又扒了一口飯,慢慢咀嚼著。
宋硯發覺她好像在想心事,便不再多話。
原本在蜀中,她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捧在手心裏,備受嗬護。而今和他一起流落到南荒,在這貧瘠的小山村落腳,生活拮據,處處受阻。雖說她從未在他麵前抱怨過什麽,但從錦衣玉食的生活陡然跌進現在的泥潭,她必定一時難以適應。
倘若沈南依是那種什麽都表現在臉上的人,罵他怨他,他心裏或許還會好受一些。但她從來什麽都不說,隻對他帶著明顯的淡漠疏離,他心裏反而不是滋味。
宋硯低著頭,又給沈南依夾了些菜。直到飯罷,誰也沒有開口說話。
吃完團年飯,沈南依道:“我回去了。”
宋硯正在收拾碗筷,忙叫道:“等等!”
“嗯?”沈南依不解地看著他。
宋硯淨了手,從懷裏掏出一個紅紙包,遞給沈南依。
沈南依看了一眼那紅紙包,又不明所以地看著宋硯。
“而今漂泊在外,你我在雲山村都無親無故,沒有長輩。我比你年長一歲,勉強算得上是個兄長。我也沒有多少銀錢,權當討個吉祥,萬望不棄。”宋硯又將紅紙包往前遞了遞。
沈南依猶豫了一下,伸手接過,喃喃道:“多謝……”聲音有些小,宋硯幾乎要聽不見。
宋硯見她接了,轉身繼續收拾碗筷。
沈南依把紅紙包握在手中,上麵還有餘溫,她小心翼翼地放進懷裏,輕輕撫摸著。
她想起宋硯方才講過的,他過去過年會收到紅包,還會因此而心情愉悅,原來是真的。
沈南依回到家,打開那紅紙包,裏麵裝著些銅錢,她把銅錢倒出來,從紅紙包裏掉出一張細長的方形紅紙箋,上麵寫著“平安喜樂”,字跡是一如既往的鐵畫銀鉤。
沈南依看著那張紅紙箋,愣神許久,隨後起身拿起她前不久買的那本《傷寒雜病論》,把紅紙箋夾進書中。
隨之,又走到床邊,把那二十枚銅錢裝進錢袋,壓到枕頭底下。
這是她第一次收到新年祝福和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