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後軍。
“撲天雕”李應騎一匹大馬,正與史文恭並轡而行。李應的心情很好,還有閑情四處看大名府春日的風景。
作為梁山主管錢糧的兩員頭領之一,李應主管的是“收”,商隊、酒店、出征歸來的繳獲,都由他負責清點造冊入庫;杜遷則管著“支”,負責支出的一切用印。
對於這之間的權力不同,李應也渾然不在意,在內心底,他其實是更樂意做個鄉間土財主的,王倫喊出的那些充滿熱血的口號,李應從來都非常冷淡。
但得知了盧俊義的遭遇後,李應的觸動卻格外深刻,他頓時覺得自己也是渾渾噩噩了幾十年,似他這樣的家財和心態以及人脈,即便沒有遇到祝家莊那檔子破事,在官府的眼裏,他李應與盧俊義又有什麽差別呢?
不過都是養在圈裏的豬,唯一的區別,大概就是他李應的家財不如盧俊義更“肥”罷了!
史文恭也騎在馬上,隻是他現在的心情格外複雜。
當初梁山打破淩州,楊誌將曾升的腦袋帶了回來,王倫命人用木匣函了送了來,史文恭頓時覺得,人生最後一點兒期盼也沒有了。
他自然知道曾家五子個個都是桀驁的性子,他去曾頭市做教師,不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嘛!
曾頭市落敗後,史文恭不恨梁山是不可能的,但恨意有多大就不好說了。大家都是出來混江湖的,假設梁山實力不及曾頭市,隻怕曾頭市諸人擒了梁山頭領,也是要解送東京混軍功的。
故而從曾家搶劫梁山的馬匹,史文恭就很清楚,曾頭市與梁山之間,已經是不死不休了。落得這般結局,他唯一的期盼,是曾升趕快逃離,逃得越遠越好,也不要想著複仇,隱姓埋名活下去,也算是給曾弄留個後人。
隻是他萬萬沒想到,曾升居然逃到淩州,仍舊執意報仇,卻落了個全家被殺得幹幹淨淨的局麵。
史文恭在梁山當俘虜,王倫並不怎麽限製他的自由,隻要申請,大多會被允諾,故而史文恭看著曾升的首級半晌,就請求埋葬,便自去後山尋了個沒甚人煙的小山頭,將曾升的腦袋埋了。
他也想過逃走,但王倫派了十名全副武裝、手持硬弩的士卒時刻看守,史文恭一直沒有尋到機會。
直到蘇定熟悉了王倫安排的事務,前來看望,又出言勸降,史文恭仍舊不置可否,他是個驕傲的人,除非王倫三請三顧,否則憑什麽要他投降?
偏偏王倫就是不來勸,這讓史文恭很鬱悶。
前幾日王倫將他請來,說了燕青前來求救一回事,聽到盧俊義誤以為自己在梁山也是個有名的頭領,史文恭頓時尷尬的恨不得找一條地縫鑽進去!
好在燕青當時並未在場,史文恭勉強保留了幾分顏麵。
史文恭現在還記得王倫當時的話:“教師,盧員外此番雖然是誤會,但仍舊念著與你同為師兄弟的情分,許軍師又與燕小乙有舊,山寨不可不往救,教師可願隨行?”
史文恭於是就稀裏糊塗地答應了,他現在想來,就覺得鬱悶,這算是勸降麽?自己這算是投靠梁山入夥了麽?
但正如王倫所言,盧俊義都派燕青前來求救了,他史文恭若不來,那江湖名聲就真的徹底臭了!
看著心情明顯很不錯的李應,史文恭卻沒有這麽好的心情,滿眼複雜地看了李應一眼,就低低歎了口氣。
這時前方一名傳令兵騎馬奔來,就向李應回報:“報!我大軍先鋒已抵大名府城外十五裏處,寨主就命紮營,請後軍速行前往會合!”
李應點了點頭,後軍剛剛進入大名府界,差不多還得一天的時間才能夠跟上,看了看天色尚早,便打算行進十餘裏再休整。
又行了數裏,一名夜不收騎馬奔來,說:“報!前方有一支官兵,約莫一二千人,攔住了去路!”
李應大笑了起來,說:“本以為前軍、中軍一路推進,州兵不敢出,卻平白給我兩個一場功勞,教師,與我同去如何?”
王倫雖然在後軍沒有留多少帶領戰兵的頭領,卻給李應留了兩千輔兵,以及金鼎、黃鉞的一營步兵,且行進的大軍前後不曾脫節,李應渾然不怕。
梁山走的是精兵路線,各營又推行末位淘汰,留在後軍的輔兵,都是從戰兵營中淘汰下來的,至少也經曆了三個月以上的軍事訓練,足可以跟大宋朝一般的州兵對抗而不落下風了。
李應、史文恭、金鼎三個出得陣前,黃鉞守衛,就看到前方擺了一千餘官兵,橫在官道兩側。
金鼎便笑著說:“這些州兵如何流竄到了這裏?”
李應也不清楚,便說:“我去會會他那裏的軍將!”拍馬提槍而出,高喊:“是哪個敢攔住我梁山的去路?”
對麵奔出來一員將領,提著大刀,留著長須,怒喝:“你是哪個賊將?報上名來,我這一口刀,不斬無名之輩!”
來人卻是聞達,索超派人快馬回報後,李成也驚了一驚,他也想不到梁山大軍來得居然如此之快!
於是慌忙向梁中書回報,梁中書便召集眾文武官員議事,匆匆趕到的聞達便自告奮勇:“相公,那賊軍跨州越縣,遠道而來,正可以截了他的糧道,然後以逸待勞!小將在莘亭寨那裏有一支廂軍,願往襲之!”
梁中書自然滿口答應,聞達便匆匆出了城,自東門繞了一圈,便往莘亭寨調了兵,就向梁山後軍這裏殺來。
王倫處,他剛剛在槐樹坡那裏,命中軍停下歇息兩刻鍾,就有傳令兵匆忙來報,說後方出現了一支廂軍官兵。
王倫便喊來袁朗,命他領本營前往接應後軍。
“撲天雕”李應騎一匹大馬,正與史文恭並轡而行。李應的心情很好,還有閑情四處看大名府春日的風景。
作為梁山主管錢糧的兩員頭領之一,李應主管的是“收”,商隊、酒店、出征歸來的繳獲,都由他負責清點造冊入庫;杜遷則管著“支”,負責支出的一切用印。
對於這之間的權力不同,李應也渾然不在意,在內心底,他其實是更樂意做個鄉間土財主的,王倫喊出的那些充滿熱血的口號,李應從來都非常冷淡。
但得知了盧俊義的遭遇後,李應的觸動卻格外深刻,他頓時覺得自己也是渾渾噩噩了幾十年,似他這樣的家財和心態以及人脈,即便沒有遇到祝家莊那檔子破事,在官府的眼裏,他李應與盧俊義又有什麽差別呢?
不過都是養在圈裏的豬,唯一的區別,大概就是他李應的家財不如盧俊義更“肥”罷了!
史文恭也騎在馬上,隻是他現在的心情格外複雜。
當初梁山打破淩州,楊誌將曾升的腦袋帶了回來,王倫命人用木匣函了送了來,史文恭頓時覺得,人生最後一點兒期盼也沒有了。
他自然知道曾家五子個個都是桀驁的性子,他去曾頭市做教師,不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嘛!
曾頭市落敗後,史文恭不恨梁山是不可能的,但恨意有多大就不好說了。大家都是出來混江湖的,假設梁山實力不及曾頭市,隻怕曾頭市諸人擒了梁山頭領,也是要解送東京混軍功的。
故而從曾家搶劫梁山的馬匹,史文恭就很清楚,曾頭市與梁山之間,已經是不死不休了。落得這般結局,他唯一的期盼,是曾升趕快逃離,逃得越遠越好,也不要想著複仇,隱姓埋名活下去,也算是給曾弄留個後人。
隻是他萬萬沒想到,曾升居然逃到淩州,仍舊執意報仇,卻落了個全家被殺得幹幹淨淨的局麵。
史文恭在梁山當俘虜,王倫並不怎麽限製他的自由,隻要申請,大多會被允諾,故而史文恭看著曾升的首級半晌,就請求埋葬,便自去後山尋了個沒甚人煙的小山頭,將曾升的腦袋埋了。
他也想過逃走,但王倫派了十名全副武裝、手持硬弩的士卒時刻看守,史文恭一直沒有尋到機會。
直到蘇定熟悉了王倫安排的事務,前來看望,又出言勸降,史文恭仍舊不置可否,他是個驕傲的人,除非王倫三請三顧,否則憑什麽要他投降?
偏偏王倫就是不來勸,這讓史文恭很鬱悶。
前幾日王倫將他請來,說了燕青前來求救一回事,聽到盧俊義誤以為自己在梁山也是個有名的頭領,史文恭頓時尷尬的恨不得找一條地縫鑽進去!
好在燕青當時並未在場,史文恭勉強保留了幾分顏麵。
史文恭現在還記得王倫當時的話:“教師,盧員外此番雖然是誤會,但仍舊念著與你同為師兄弟的情分,許軍師又與燕小乙有舊,山寨不可不往救,教師可願隨行?”
史文恭於是就稀裏糊塗地答應了,他現在想來,就覺得鬱悶,這算是勸降麽?自己這算是投靠梁山入夥了麽?
但正如王倫所言,盧俊義都派燕青前來求救了,他史文恭若不來,那江湖名聲就真的徹底臭了!
看著心情明顯很不錯的李應,史文恭卻沒有這麽好的心情,滿眼複雜地看了李應一眼,就低低歎了口氣。
這時前方一名傳令兵騎馬奔來,就向李應回報:“報!我大軍先鋒已抵大名府城外十五裏處,寨主就命紮營,請後軍速行前往會合!”
李應點了點頭,後軍剛剛進入大名府界,差不多還得一天的時間才能夠跟上,看了看天色尚早,便打算行進十餘裏再休整。
又行了數裏,一名夜不收騎馬奔來,說:“報!前方有一支官兵,約莫一二千人,攔住了去路!”
李應大笑了起來,說:“本以為前軍、中軍一路推進,州兵不敢出,卻平白給我兩個一場功勞,教師,與我同去如何?”
王倫雖然在後軍沒有留多少帶領戰兵的頭領,卻給李應留了兩千輔兵,以及金鼎、黃鉞的一營步兵,且行進的大軍前後不曾脫節,李應渾然不怕。
梁山走的是精兵路線,各營又推行末位淘汰,留在後軍的輔兵,都是從戰兵營中淘汰下來的,至少也經曆了三個月以上的軍事訓練,足可以跟大宋朝一般的州兵對抗而不落下風了。
李應、史文恭、金鼎三個出得陣前,黃鉞守衛,就看到前方擺了一千餘官兵,橫在官道兩側。
金鼎便笑著說:“這些州兵如何流竄到了這裏?”
李應也不清楚,便說:“我去會會他那裏的軍將!”拍馬提槍而出,高喊:“是哪個敢攔住我梁山的去路?”
對麵奔出來一員將領,提著大刀,留著長須,怒喝:“你是哪個賊將?報上名來,我這一口刀,不斬無名之輩!”
來人卻是聞達,索超派人快馬回報後,李成也驚了一驚,他也想不到梁山大軍來得居然如此之快!
於是慌忙向梁中書回報,梁中書便召集眾文武官員議事,匆匆趕到的聞達便自告奮勇:“相公,那賊軍跨州越縣,遠道而來,正可以截了他的糧道,然後以逸待勞!小將在莘亭寨那裏有一支廂軍,願往襲之!”
梁中書自然滿口答應,聞達便匆匆出了城,自東門繞了一圈,便往莘亭寨調了兵,就向梁山後軍這裏殺來。
王倫處,他剛剛在槐樹坡那裏,命中軍停下歇息兩刻鍾,就有傳令兵匆忙來報,說後方出現了一支廂軍官兵。
王倫便喊來袁朗,命他領本營前往接應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