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王倫在登州的土地改革,主要麵對的是民田。由征東將軍府戶曹主持,從民間雇傭算賬先生、辦事人員,各村寨則有裏正、保長來旁觀,王倫殺人誅心,又要求王師中等登州被俘不肯投降的朝廷官員隨行,名義上做個監督。
蓬萊縣大柳村外,王師中負手立在驕陽下,看著征東將軍府戶曹的官員和小吏們,帶著長尺,在那裏丈量土地,清丈好一塊,就有隨行的石匠們將帶來的土地界石運來,當場埋下。
又有文吏現場寫就土地田契,用了征東將軍府的大印,蓋了戶曹的章,再加了蓬萊縣令的印,本處的裏正、保長或簽字或按手印,分到土地的百姓們就來按了手印,一式三份,一份歸百姓,一份歸蓬萊縣,一份歸戶曹。
看到幾個分到土地的佃戶,終於不用再佃租別人的土地,感動得熱淚盈眶,就在路邊跪倒不住磕頭,便有戶曹的官吏去攙扶,王師中隻覺得臉上燥熱。
他家在遼國時,也算是大族,故而他舉家南投時,大宋朝的官員格外歡迎,趙官家心中也歡喜,撥了許多賞賜,到了登州就任後,王師中也按照官場規矩,在登州買了二百畝的良田。
遼國實行南北分治,南麵的漢民,能夠分到的土地雖然多,但那不過是占了遼國地廣人稀的便宜,實際上各種稅賦,遼國與大宋朝並無二致,反正大宋朝有的,遼國覺得好,頓時就要拿去用。
王師中想要做個好官,隻要助大宋朝覆滅遼國,故而對自己的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至少他這樣的州官,在本州隻有二百畝土地,實在是大宋朝官場的良心了。
但看到王倫剛到登州,就以暴力手段推行土地改革,王師中也是讀聖賢書長大的,此時才想起,聖賢們的教誨,當官恰似百姓父母,父母官根本不把小民放在心上,這不就是背離了初心麽?
他麵上燥熱、心裏愧疚的同時,對王倫的一番作為也起了深深的忌憚。這梁山打出征東將軍府的名號時,他也曾嘲笑,果然是水寇,毫無大誌。
現在想來,梁山所圖甚大,又不在意一時的虛名,而是按部就班,一旦叫王倫在占領的州縣均分土地完畢,民心盡歸征東將軍府,這大宋朝真能剿滅抵抗麽?
大熱天,被王倫特意要求跟隨監督,王師中原本隻是不得不來,但跟著分田的隊伍連續奔走,分了二十多個村的土地,見到了百姓們是如何感恩戴德,王師中歎了口氣,第一次主動站了出來。
土地根據地質、土壤情況,以及臨近水源遠近不同,產出也是不同的,故而登州的民田,也按照傳統,劃分為上、中、下三等。
王倫的土地政策,一個丁男的四十畝土地,大致是上田十畝,下田十畝,中田二十畝,當然在實際均田過程中,這個比例肯定是不可能完全遵從的。
有些村寨的土地下田多,那就隻能緊著下田去分,分到土地的百姓們,為著生計,肯定也是會“錙銖必較”、寸土不讓的,故而均田從來都是一件極其瑣碎、極其繁複的事情。
王倫讓戶曹雇傭民間的算賬先生和辦事人員,就是為了盡可能杜絕地方小吏與大戶勾結,所以他還派了梁山軍隊跟隨,同樣負責監督。
王師中這一次跟隨來到的辛集村,一戶百姓分到了十五畝下田,土地畢竟不總是四四方方容易分割的,於是在地角就出現了一塊很不規範的小塊土地。
前來主持的戶曹官隨意看了一眼,就定為二分地,要分給下一戶百姓,那百姓自然不肯,隻說這裏最多隻有一分半的土地,如何到了兩分?
於是一群官吏、本地裏正、分地的百姓,就湊在一起,重新丈量計算,算來算去都得不出一個正確的數字。
王師中實在看不過去了,這些人的算學水平當真不行,便走了過去,叫人拿尺丈量,記錄了長度數據,他卻不用算盤,而是折了些枯草為籌,就在地上擺弄了起來。
擺弄了好一番,說:“隻有一分七厘四,若算錯時,叫你家征東將軍來尋我!”
那戶曹官看了他好一會兒,看王師中底氣十足,猶豫了一下,便拱手說:“而今算法都用珠算,太…先生這算籌,倒也少見了!”
王師中說:“我先祖在太宗皇帝雍熙北伐時,就是軍中管理糧草的軍官,此乃家學。”
一聽“家學”兩個字,便再無人反對,王師中便說:“這塊小地,就算一分半,臨在地頭,百姓耕作來回走動踩踏,少不得折損一些,也須算不得好處!”
那戶曹官拱了拱手:“就按先生說的記錄!”那百姓頓時歡心不已,也朝王師中下拜,他又不認得這位前任登州知州,隻真心實意地說:“多謝先生,俺這就回家,給先生送一壺茶來,稍待!”
王師中哪裏肯吃他的粗茶,隻是對戶曹官說:“將你那田簿拿來,教我看看。”戶曹官又猶豫了起來,但看到跟在王師中身後的一名梁山軍都頭也不吭聲,便叫人拿了田簿冊子來。
王師中翻看了冊子,就說:“你這裏以三人為一夥,一人觀測,兩人拿尺丈量,再請一位士卒,丈量尺寸由裏正、百姓、士卒看了,士卒高喊報數,現場派一人記錄,匯總送來,老夫替你們計算。”
戶曹官與那都頭一商議,就按照王師中的辦法去做,王師中就在地頭一處木桌後坐下,有人送來了算盤,鋪好了紙筆,插了一枝大傘,又奉上來一碗清茶,王師中便開始忙碌了起來。
忙到紅日漸西,就此收工,在這村外住下,就有被俘的登州通判湊過來,陰陽怪氣地說:“王太守這是要轉換門庭了麽?”
王師中懶得看他,隻是平靜地說:“老夫隻是想要為百姓做點兒事情罷了。嚴通判,若你有心,明日可與我同去。”
那嚴通判撇著嘴,嗤笑了一聲,轉身就走。王師中看著他的背影,也冷笑了一聲。
大宋朝的通判,全稱通判某州軍事,別稱“半刺”,即“半個州刺史”,權力幾乎等同於知州,所以王師中與嚴通判,關係向來不怎麽樣。
這時那戶曹官端著一個大木盤進了帳來,笑著說:“白日裏百姓們聽聞先生是本州知州,就湊錢買了一隻雞,一塊羊腿,兩條鮮魚,另有一壇村釀,隻說要請太守嚐一嚐。”
便叫人將其他飯菜酒肉端了進來,王師中也笑了起來:“當真是受之有愧,不敢獨享,可邀崔都頭同坐!”
蓬萊縣大柳村外,王師中負手立在驕陽下,看著征東將軍府戶曹的官員和小吏們,帶著長尺,在那裏丈量土地,清丈好一塊,就有隨行的石匠們將帶來的土地界石運來,當場埋下。
又有文吏現場寫就土地田契,用了征東將軍府的大印,蓋了戶曹的章,再加了蓬萊縣令的印,本處的裏正、保長或簽字或按手印,分到土地的百姓們就來按了手印,一式三份,一份歸百姓,一份歸蓬萊縣,一份歸戶曹。
看到幾個分到土地的佃戶,終於不用再佃租別人的土地,感動得熱淚盈眶,就在路邊跪倒不住磕頭,便有戶曹的官吏去攙扶,王師中隻覺得臉上燥熱。
他家在遼國時,也算是大族,故而他舉家南投時,大宋朝的官員格外歡迎,趙官家心中也歡喜,撥了許多賞賜,到了登州就任後,王師中也按照官場規矩,在登州買了二百畝的良田。
遼國實行南北分治,南麵的漢民,能夠分到的土地雖然多,但那不過是占了遼國地廣人稀的便宜,實際上各種稅賦,遼國與大宋朝並無二致,反正大宋朝有的,遼國覺得好,頓時就要拿去用。
王師中想要做個好官,隻要助大宋朝覆滅遼國,故而對自己的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至少他這樣的州官,在本州隻有二百畝土地,實在是大宋朝官場的良心了。
但看到王倫剛到登州,就以暴力手段推行土地改革,王師中也是讀聖賢書長大的,此時才想起,聖賢們的教誨,當官恰似百姓父母,父母官根本不把小民放在心上,這不就是背離了初心麽?
他麵上燥熱、心裏愧疚的同時,對王倫的一番作為也起了深深的忌憚。這梁山打出征東將軍府的名號時,他也曾嘲笑,果然是水寇,毫無大誌。
現在想來,梁山所圖甚大,又不在意一時的虛名,而是按部就班,一旦叫王倫在占領的州縣均分土地完畢,民心盡歸征東將軍府,這大宋朝真能剿滅抵抗麽?
大熱天,被王倫特意要求跟隨監督,王師中原本隻是不得不來,但跟著分田的隊伍連續奔走,分了二十多個村的土地,見到了百姓們是如何感恩戴德,王師中歎了口氣,第一次主動站了出來。
土地根據地質、土壤情況,以及臨近水源遠近不同,產出也是不同的,故而登州的民田,也按照傳統,劃分為上、中、下三等。
王倫的土地政策,一個丁男的四十畝土地,大致是上田十畝,下田十畝,中田二十畝,當然在實際均田過程中,這個比例肯定是不可能完全遵從的。
有些村寨的土地下田多,那就隻能緊著下田去分,分到土地的百姓們,為著生計,肯定也是會“錙銖必較”、寸土不讓的,故而均田從來都是一件極其瑣碎、極其繁複的事情。
王倫讓戶曹雇傭民間的算賬先生和辦事人員,就是為了盡可能杜絕地方小吏與大戶勾結,所以他還派了梁山軍隊跟隨,同樣負責監督。
王師中這一次跟隨來到的辛集村,一戶百姓分到了十五畝下田,土地畢竟不總是四四方方容易分割的,於是在地角就出現了一塊很不規範的小塊土地。
前來主持的戶曹官隨意看了一眼,就定為二分地,要分給下一戶百姓,那百姓自然不肯,隻說這裏最多隻有一分半的土地,如何到了兩分?
於是一群官吏、本地裏正、分地的百姓,就湊在一起,重新丈量計算,算來算去都得不出一個正確的數字。
王師中實在看不過去了,這些人的算學水平當真不行,便走了過去,叫人拿尺丈量,記錄了長度數據,他卻不用算盤,而是折了些枯草為籌,就在地上擺弄了起來。
擺弄了好一番,說:“隻有一分七厘四,若算錯時,叫你家征東將軍來尋我!”
那戶曹官看了他好一會兒,看王師中底氣十足,猶豫了一下,便拱手說:“而今算法都用珠算,太…先生這算籌,倒也少見了!”
王師中說:“我先祖在太宗皇帝雍熙北伐時,就是軍中管理糧草的軍官,此乃家學。”
一聽“家學”兩個字,便再無人反對,王師中便說:“這塊小地,就算一分半,臨在地頭,百姓耕作來回走動踩踏,少不得折損一些,也須算不得好處!”
那戶曹官拱了拱手:“就按先生說的記錄!”那百姓頓時歡心不已,也朝王師中下拜,他又不認得這位前任登州知州,隻真心實意地說:“多謝先生,俺這就回家,給先生送一壺茶來,稍待!”
王師中哪裏肯吃他的粗茶,隻是對戶曹官說:“將你那田簿拿來,教我看看。”戶曹官又猶豫了起來,但看到跟在王師中身後的一名梁山軍都頭也不吭聲,便叫人拿了田簿冊子來。
王師中翻看了冊子,就說:“你這裏以三人為一夥,一人觀測,兩人拿尺丈量,再請一位士卒,丈量尺寸由裏正、百姓、士卒看了,士卒高喊報數,現場派一人記錄,匯總送來,老夫替你們計算。”
戶曹官與那都頭一商議,就按照王師中的辦法去做,王師中就在地頭一處木桌後坐下,有人送來了算盤,鋪好了紙筆,插了一枝大傘,又奉上來一碗清茶,王師中便開始忙碌了起來。
忙到紅日漸西,就此收工,在這村外住下,就有被俘的登州通判湊過來,陰陽怪氣地說:“王太守這是要轉換門庭了麽?”
王師中懶得看他,隻是平靜地說:“老夫隻是想要為百姓做點兒事情罷了。嚴通判,若你有心,明日可與我同去。”
那嚴通判撇著嘴,嗤笑了一聲,轉身就走。王師中看著他的背影,也冷笑了一聲。
大宋朝的通判,全稱通判某州軍事,別稱“半刺”,即“半個州刺史”,權力幾乎等同於知州,所以王師中與嚴通判,關係向來不怎麽樣。
這時那戶曹官端著一個大木盤進了帳來,笑著說:“白日裏百姓們聽聞先生是本州知州,就湊錢買了一隻雞,一塊羊腿,兩條鮮魚,另有一壇村釀,隻說要請太守嚐一嚐。”
便叫人將其他飯菜酒肉端了進來,王師中也笑了起來:“當真是受之有愧,不敢獨享,可邀崔都頭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