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趙簡子死後,晉國正卿由智伯瑤取而代之。
而智伯為晉國正卿後,竭力發展自家勢力,很快成為智、趙氏、韓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權力最大,實力最強的家族,也就是這權力的膨脹,助長了智伯獨吞晉國之心。
在這之後不久,智伯瑤假借晉侯之命,巧以恢複晉國霸業為由,向趙、韓、魏三卿各家索取一個萬戶之邑。
韓康子、魏桓子明知這是智伯意在削弱別家,但不敢與之爭鋒,如數交出。
而趙襄子卻不願俯首任智伯擺布,加之往日與智伯有隙,便非常堅決地回絕智伯使者。
“土地是先人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
智伯見韓、魏兩卿拱手獻地,而趙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舊恨的催化,遂自己親任元帥,挾韓、魏兩家出兵攻趙。
而襄子也隻有拚力抗擊別無他途。
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趙氏之力與三家對抗,眾寡懸殊,獨木難支,遂按父親臨終之囑,退守晉陽,以地利之險,克敵疲之短,相機再戰。
之後,智伯率三家之軍兵困晉陽後,襄子憑地險與人和的優勢,與敵周旋了足足一年有餘。
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來臨,掘晉水汾河之壩,水灌晉陽,城中軍民“懸釜而炊,易子而食”,晉陽雖“民無叛意”,但群臣卻有動搖之心。
就在這關鍵的時刻,襄子估計到晉陽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韓、魏兩家將愈無戰心。
因為趙氏的滅亡雖在眼下,但韓、魏亦知趙氏的滅亡對他們意味著什麽。
之後,趙襄子便命家臣張孟談趁夜黑風高潛入韓、魏兩營,曉之以“唇亡齒寒”的利害,說服他們與趙氏結盟,趁智伯勝驕不備之機,內外夾攻消滅智氏,共分其地。
也正因如此,智伯瑤是功虧一簣。
在襄子的精心策劃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敵,落了個身敗名裂、禍及九族的下場,連自己的顱骨都淪為了趙襄子的酒器。
由此,晉國的四卿之爭,變為三卿鼎足之勢,趙氏則在趙襄子的領導下,力挽狂瀾,消滅了必欲滅己的智伯,壯大了自家的勢力,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到了後來的三家分晉之後,司馬光也將這一段曆史寫在了《資治通鑒》之上,將這裏列為了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
當然,這也僅僅是說了趙襄子一個人。
除了趙襄子之外,還有一位與趙浣脫不開關係,其中甚至還牽扯到了我們之前“光顧”過的那座趙武侯墓。
趙獻子趙浣,也就是這座大墓的墓主人。
趙獻子有一個兒子,名為趙籍。
趙獻子十五年的時候,趙獻子去世,之後,便由趙籍繼位。
當時的趙烈侯繼位之後,中山武公趁三晉忙於開疆拓土之際,對趙國腹地發動迅猛的攻勢。
趙烈侯見此不得不向魏文侯求救,魏文侯同意出兵支援趙氏,一致對外,但是要趙烈侯割讓智地作為回報,趙烈侯欣然同意。
趙烈侯二年,經過幾年的消磨,魏文侯認為消滅中山國的時機成熟,便向趙烈侯借道。
趙烈侯與眾臣商議後,同意魏氏對中山國的攻打。
當時趙烈侯的本來的想法是讓魏氏與中山相互廝殺,自己從中取利,結果沒想到幾年下來,魏將樂羊、太子魏擊直接滅亡中山國,獨吞其地。
趙烈侯六年,周威烈王承認魏、韓、趙三國的諸侯地位,魏、韓、趙三國正式成為諸侯國。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趙烈侯便追封其父趙獻子趙浣為趙獻侯,不惜耗費巨資令人將其陵墓擴大一倍,按照帝陵的規格重新修築一遍。
我們所在的這座大墓便是趙獻侯墓,而不遠處是趙武侯的墓葬。
而這三者的關係也簡單明了,趙獻侯是趙烈侯趙籍與趙武侯趙毅的父親,而趙籍與趙毅則是兄弟關係。
從這裏也不難看出,為什麽趙獻侯墓與趙武侯墓會埋葬在一起了。
聽我說完,眾人這才恍然,怪不得這座大墓能有此規格,原來是趙烈侯在真正的封侯之後令人重新修築了一遍,那如此說來眾人也就不那麽吃驚了。
這時我扭頭朝著眾人看了看,於是我就見到李魁與耗子肥貓等人都是張著大嘴目瞪口呆的看著我,那嘴巴長得都能放下去一個雞蛋了。
見幾人吃驚的樣子,我揮了揮手,說道。
“行了,別在這張著嘴了,既然知道這座大墓是誰了,那咱們的心裏就有了底了。”
我朝著左右兩側那兩間側室看了看,於是說道。
“這裏沒什麽看的了,走,咱們先去側室看看,看一看這裏麵到底有什麽好寶貝。”
眾人聞言這才是回過神來,一群人都是連連點頭,緊接著我便帶著一群人朝著左側的側室走了過去。
來到了側室門前之時,我們還未進去,通過手電光束我就已經是見到了裏麵的景象了。
朝內一看,我雖然是見慣了大場麵卻依舊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不過仔細觀察之後,我卻忍不住暗道可惜。
這側室當中堆得是滿滿當當,裏麵皆是大大小小的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都是胡亂的堆放在一起,甚至有不少青銅器都是一個摞著一個,大量的青銅器被壓在底下。
一眼望去,這側室裏麵就仿佛是一個放置雜物的亂倉庫一般,看的眾人是目瞪口呆。
我當先走了進去,隨後在這個側室當中環視了一圈。
整個側室其實並不大,不過二十個平方的樣子,就是一個方形的小屋子。
牆壁都是青石板,表麵帶著一些花紋,地麵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青銅器,一進門不過兩米就是。
我隻是隨意的看了一眼就發現這裏麵的青銅器足有上百個的樣子。
最靠著牆根的青銅器都摞起來挺老高了,我們想要往裏麵走都不行,根本就沒有能夠落腳的地方。
最讓我無語的是,這些青銅器的質量未免太差了一些,不少青銅器都因為鏽蝕的關係都成了渣子了,那品相是差到了極點。
我從左往右看了看,不禁搖了搖頭,這些青銅器幾乎沒有一件是完整的。
而智伯為晉國正卿後,竭力發展自家勢力,很快成為智、趙氏、韓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權力最大,實力最強的家族,也就是這權力的膨脹,助長了智伯獨吞晉國之心。
在這之後不久,智伯瑤假借晉侯之命,巧以恢複晉國霸業為由,向趙、韓、魏三卿各家索取一個萬戶之邑。
韓康子、魏桓子明知這是智伯意在削弱別家,但不敢與之爭鋒,如數交出。
而趙襄子卻不願俯首任智伯擺布,加之往日與智伯有隙,便非常堅決地回絕智伯使者。
“土地是先人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
智伯見韓、魏兩卿拱手獻地,而趙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舊恨的催化,遂自己親任元帥,挾韓、魏兩家出兵攻趙。
而襄子也隻有拚力抗擊別無他途。
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趙氏之力與三家對抗,眾寡懸殊,獨木難支,遂按父親臨終之囑,退守晉陽,以地利之險,克敵疲之短,相機再戰。
之後,智伯率三家之軍兵困晉陽後,襄子憑地險與人和的優勢,與敵周旋了足足一年有餘。
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來臨,掘晉水汾河之壩,水灌晉陽,城中軍民“懸釜而炊,易子而食”,晉陽雖“民無叛意”,但群臣卻有動搖之心。
就在這關鍵的時刻,襄子估計到晉陽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韓、魏兩家將愈無戰心。
因為趙氏的滅亡雖在眼下,但韓、魏亦知趙氏的滅亡對他們意味著什麽。
之後,趙襄子便命家臣張孟談趁夜黑風高潛入韓、魏兩營,曉之以“唇亡齒寒”的利害,說服他們與趙氏結盟,趁智伯勝驕不備之機,內外夾攻消滅智氏,共分其地。
也正因如此,智伯瑤是功虧一簣。
在襄子的精心策劃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敵,落了個身敗名裂、禍及九族的下場,連自己的顱骨都淪為了趙襄子的酒器。
由此,晉國的四卿之爭,變為三卿鼎足之勢,趙氏則在趙襄子的領導下,力挽狂瀾,消滅了必欲滅己的智伯,壯大了自家的勢力,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到了後來的三家分晉之後,司馬光也將這一段曆史寫在了《資治通鑒》之上,將這裏列為了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
當然,這也僅僅是說了趙襄子一個人。
除了趙襄子之外,還有一位與趙浣脫不開關係,其中甚至還牽扯到了我們之前“光顧”過的那座趙武侯墓。
趙獻子趙浣,也就是這座大墓的墓主人。
趙獻子有一個兒子,名為趙籍。
趙獻子十五年的時候,趙獻子去世,之後,便由趙籍繼位。
當時的趙烈侯繼位之後,中山武公趁三晉忙於開疆拓土之際,對趙國腹地發動迅猛的攻勢。
趙烈侯見此不得不向魏文侯求救,魏文侯同意出兵支援趙氏,一致對外,但是要趙烈侯割讓智地作為回報,趙烈侯欣然同意。
趙烈侯二年,經過幾年的消磨,魏文侯認為消滅中山國的時機成熟,便向趙烈侯借道。
趙烈侯與眾臣商議後,同意魏氏對中山國的攻打。
當時趙烈侯的本來的想法是讓魏氏與中山相互廝殺,自己從中取利,結果沒想到幾年下來,魏將樂羊、太子魏擊直接滅亡中山國,獨吞其地。
趙烈侯六年,周威烈王承認魏、韓、趙三國的諸侯地位,魏、韓、趙三國正式成為諸侯國。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趙烈侯便追封其父趙獻子趙浣為趙獻侯,不惜耗費巨資令人將其陵墓擴大一倍,按照帝陵的規格重新修築一遍。
我們所在的這座大墓便是趙獻侯墓,而不遠處是趙武侯的墓葬。
而這三者的關係也簡單明了,趙獻侯是趙烈侯趙籍與趙武侯趙毅的父親,而趙籍與趙毅則是兄弟關係。
從這裏也不難看出,為什麽趙獻侯墓與趙武侯墓會埋葬在一起了。
聽我說完,眾人這才恍然,怪不得這座大墓能有此規格,原來是趙烈侯在真正的封侯之後令人重新修築了一遍,那如此說來眾人也就不那麽吃驚了。
這時我扭頭朝著眾人看了看,於是我就見到李魁與耗子肥貓等人都是張著大嘴目瞪口呆的看著我,那嘴巴長得都能放下去一個雞蛋了。
見幾人吃驚的樣子,我揮了揮手,說道。
“行了,別在這張著嘴了,既然知道這座大墓是誰了,那咱們的心裏就有了底了。”
我朝著左右兩側那兩間側室看了看,於是說道。
“這裏沒什麽看的了,走,咱們先去側室看看,看一看這裏麵到底有什麽好寶貝。”
眾人聞言這才是回過神來,一群人都是連連點頭,緊接著我便帶著一群人朝著左側的側室走了過去。
來到了側室門前之時,我們還未進去,通過手電光束我就已經是見到了裏麵的景象了。
朝內一看,我雖然是見慣了大場麵卻依舊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不過仔細觀察之後,我卻忍不住暗道可惜。
這側室當中堆得是滿滿當當,裏麵皆是大大小小的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都是胡亂的堆放在一起,甚至有不少青銅器都是一個摞著一個,大量的青銅器被壓在底下。
一眼望去,這側室裏麵就仿佛是一個放置雜物的亂倉庫一般,看的眾人是目瞪口呆。
我當先走了進去,隨後在這個側室當中環視了一圈。
整個側室其實並不大,不過二十個平方的樣子,就是一個方形的小屋子。
牆壁都是青石板,表麵帶著一些花紋,地麵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青銅器,一進門不過兩米就是。
我隻是隨意的看了一眼就發現這裏麵的青銅器足有上百個的樣子。
最靠著牆根的青銅器都摞起來挺老高了,我們想要往裏麵走都不行,根本就沒有能夠落腳的地方。
最讓我無語的是,這些青銅器的質量未免太差了一些,不少青銅器都因為鏽蝕的關係都成了渣子了,那品相是差到了極點。
我從左往右看了看,不禁搖了搖頭,這些青銅器幾乎沒有一件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