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丁奎嶺院士,1966年3月出生於河南永城縣。


    永城原為河南商丘所轄的一個縣,1996年撤縣設市,商丘市代管。


    永城位於河南省最東部,地處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市境的西部、西北部與河南省夏邑縣接壤,北部、東部、南部、西南部依次分別與安徽省的碭山縣、蕭縣、濉溪縣、渦陽縣、亳州市毗連,東北隔蕭縣與江蘇省徐州市相望。


    永城曆史悠久,原始社會晚期就有人類居住。


    夏代,境地屬豫州之域;戰國,境內先後屬宋國、楚國。


    隋大業六年(公元610 年),割彭城、睢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


    此後,永城的行政區劃雖曆經多次變更,但“永城”之名一直延續至今。


    永城曆史上人才輩出,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芒碭山避雨曬書,留下千古佳話。


    陳勝揭竿起義,魂歸芒碭;曹操曾在永城練兵。


    出生地解碼


    丁奎嶺院士的出生地河南永城,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永城曆史悠久、人文薈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種文化氛圍可能從小就對丁奎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例如,當地曆史上的傑出人物和文化傳統,可能激勵著他不斷追求卓越,為日後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精神基礎。


    永城是一個農業地區,丁奎嶺小時候可能經曆過艱苦的農村生活,這使他養成了堅韌、勤奮、吃苦耐勞的品質。


    這種品質對於他在科研道路上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追求科學真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他在日本訪問學習後,放棄了原有的舒適環境,選擇到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從事研究工作,即使麵臨職位和住房等方麵的落差,也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


    丁奎嶺的父母對他有著一定的期望,家庭的影響使他明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和國家做出貢獻。


    他的母親曾問他“對國家做了什麽貢獻”,這句話成為了他的人生標尺,時刻激勵著他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盡管當時的教育資源可能相對有限,但家鄉的教育環境為他提供了最初的知識啟蒙。


    他在永城的學習經曆為他後續進入高等學府深造打下了基礎,培養了他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學習能力。


    河南人普遍具有樸實、勤奮、踏實的性格特點,這種地域性格可能也在丁奎嶺身上有所體現。


    他在科研工作中腳踏實地、勤奮努力,不斷取得突破和創新,這種性格特點有助於他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院士求學之路


    1981年9月,丁奎嶺考入鄭州大學化學係本科,1985年7月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5年9月,丁奎嶺考入鄭州大學化學係碩士研究生,師從吳養潔教授(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7年7月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7年9月-,丁奎嶺考入南京大學化學係博士研究生,師從吳養潔教授,1990年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後,在鄭州大學化學係留校任教。


    求學之路解碼


    丁奎嶺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在鄭州大學化學係的本科學習階段,為他構建了紮實的化學專業知識體係。


    這是他後續深造和科研的重要基礎,讓他對化學學科的基本理論、概念、實驗技能等有了全麵且係統的認識和掌握,為其在化學領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儲備。


    本科時期的學習培養了他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如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嚴謹的實驗操作等。


    這些習慣和方法貫穿於他的整個學術生涯,使他能夠高效地吸收新知識、解決複雜的科學問題。


    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和接觸,丁奎嶺對化學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成為他不斷追求學術進步的內在動力。


    興趣的驅動讓他在麵對科研中的困難和挑戰時,始終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念。


    吳養潔教授作為丁奎嶺的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是河南本土培養的第一位院士,在學術上有著深厚的造詣和豐富的經驗。


    吳教授的指導和引領對丁奎嶺的學術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他打開了學術研究的大門,傳授給他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幫助他在化學領域迅速成長。


    吳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以及創新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丁奎嶺。


    這種學術精神的傳承使他在科研道路上始終保持著高標準、嚴要求,不斷追求卓越,勇於探索新的科學領域和研究方法。


    師從吳養潔教授,使丁奎嶺能夠接觸到更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研究平台。


    吳教授在學術界的影響力為他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讓他能夠參與到前沿的學術研究中,與國內外優秀的學者進行交流和合作,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


    在南京大學化學係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丁奎嶺有機會深入開展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


    博士階段的學習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他通過參與科研項目、撰寫學術論文等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水平,為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南京大學作為一所知名的高等學府,為丁奎嶺提供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機會。


    他能夠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研討會等活動,與國內外優秀的學者進行交流和探討,了解化學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這有助於他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觀念,激發創新靈感。


    先後在鄭州大學和南京大學學習,使丁奎嶺接觸到了不同的學術文化、研究風格和教學方法。


    這種多元的學習經曆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讓他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吸收各院校的優勢和長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風格。


    在不同院校的學習和生活經曆,也培養了丁奎嶺的適應能力和堅韌品質。他能夠快速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和學術氛圍,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這種品質對於他在科研道路上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由此可見,丁奎嶺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院士從業之路


    1990年以後,丁奎嶺在鄭州大學化學係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93年9月-1994年9月,丁奎嶺在日本龍穀大學理工學部,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7年9月-1998年9月,丁奎嶺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擔任研究員。


    1998年12月,丁奎嶺舉家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2年,丁奎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9年,丁奎嶺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


    2013年12月,丁奎嶺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9月以後,丁奎嶺先後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校長。


    從業之路解碼


    丁奎嶺院士的從業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在鄭州大學化學係任教的經曆,讓他不斷鞏固和深化自己的專業知識。


    教學過程中需要對知識進行係統梳理和講解,這有助於他對化學理論的理解更加透徹,為後續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例如,在給學生授課時,他可能會對一些化學概念和原理有新的思考和認識,從而推動自己在科研上的探索。


    在高校中,他有機會與同行教師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參與學術研討會等活動。


    這種交流與合作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讓他了解到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動態和不同的研究思路,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啟發和借鑒。


    教學工作使他積累了培養人才的經驗,這對於他後來指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他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惑,采用合適的指導方法,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同時也為自己的科研團隊建設打下了基礎。


    在日本龍穀大學理工學部的博士後研究以及在東京工業大學擔任研究員的經曆,使他能夠接觸到國際前沿的化學研究。


    日本在化學領域有著先進的研究技術和理念,他在這期間學習到了新的實驗方法、研究思路和學術規範,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


    海外留學經曆讓他有機會與國際上優秀的化學科研團隊進行交流和合作,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化學研究發展狀況。


    這種國際視野的拓寬使他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化學研究,為他回國後開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在日本期間,他發表了多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這不僅提升了他在國際化學界的知名度,也為他後續的科研工作積累了重要的學術成果。


    這些成果為他申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參與中科院“百人計劃”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是國內頂尖的化學研究機構,擁有先進的實驗設備、豐富的科研資源和優秀的科研團隊。


    進入上海有機所後,丁奎嶺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優質資源,開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良好的科研環境為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速了他的科研進程。


    在上海有機所,他與眾多優秀的科研人員合作交流,共同開展科研項目。


    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啟發和協作,使他的研究思路更加開闊,能夠解決一些單靠個人難以解決的複雜科學問題。


    這種團隊合作的模式也培養了他的團隊領導能力和協作精神。


    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期間,他能夠整合所內的科研資源,加強團隊建設,吸引和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


    這不僅提升了上海有機所的整體科研實力,也為他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強大的支持。


    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為化學領域的發展儲備了人才力量。


    作為研究所的領導,他在學術交流和合作方麵具有更高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他能夠組織和參與國內外的學術會議和合作項目,與國內外的頂尖科研團隊進行深入交流和合作,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學術影響力。


    這種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對於他成為院士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擔任領導職務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管理經驗,使他能夠更好地規劃和組織科研項目,合理分配資源,提高科研效率。


    這種科研管理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助於他自己的科研工作,也為他在化學領域的發展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由此可見,丁奎嶺院士的從業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院士科研之路


    丁奎嶺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主要從事手性催化合成領域的研究工作。


    在手性催化領域的突破方麵,丁奎嶺院士團隊首次使用三甲氧基矽烷和羥胺,並以芳香族螺酮手性二膦(skp)為配體,在鎳催化下實現了1,3-二烯的對映選擇性1,4-水合反應。


    該反應以優異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高產率獲得了多種a取代的手性烯丙基胺,操作簡單,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和出色的官能團兼容性,極大地拓展了手性烯丙基胺的化學空間。


    同時,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研究,闡明了該反應的機理,合理地解釋了反應的區域和對映體選擇性。


    丁奎嶺院士對手性催化劑設計的貢獻是,他提出了手性催化劑設計的新概念和新方法,為手性催化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在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研究方麵,丁奎嶺院士從綠色碳科學到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機遇與挑戰開始研究,探索如何將二氧化碳與可再生能源結合,實現二氧化碳作為碳資源的大規模轉化與應用,以實現化工可持續發展。


    在基於二氧化碳為原料的甲醇、乙酸、乙醇、二甲基甲酰胺(dmf)以及聚乳酸的熱化學催化、電化學催化以及融合化學與生物合成科學的新過程、新方法和新工藝方麵。


    丁奎嶺院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動了二氧化碳轉化技術的發展。


    例如,位於山東棗莊的資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合成 dmf 項目中試設備的正式投入運轉,標誌著其在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研究方麵取得了工業化的進展。


    丁奎嶺院士與多位專家合著綜述《仿生不對稱催化研究進展》,係統總結了仿生不對稱催化的發展。


    從酶促反應的催化原理、仿生催化劑的設計與發展以及催化應用等方麵對基於九類生物酶的仿生不對稱催化進行了係統性地綜述,並對該領域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總結和展望,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


    丁奎嶺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化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為推動化學科學的發展和化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研之路解碼


    丁奎嶺院士的科研之路,對他後來當選院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手性催化領域,他在鎳催化反應方麵取得的突破以及手性催化劑設計的新理念和方法,奠定了他在該領域的領軍地位。


    這些創新性成果展現了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獨特的科研洞察力。


    手性催化是化學研究中的關鍵領域,對醫藥、材料等眾多行業意義重大,這些成果體現了他能夠在前沿領域攻堅克難,開辟新的研究方向。


    在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方麵的探索也至關重要。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二氧化碳的高效轉化成為熱點問題。


    他在這方麵的研究不僅推動了化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創新,還在中試設備運轉等方麵取得了工業化的突破。


    這體現了他的研究兼具學術高度和應用前景,能夠將基礎研究與實際產業需求相結合。


    而在仿生不對稱催化領域,其相關綜述對該領域的係統總結和前瞻性展望,展現了他對化學領域一個重要分支的全局把控能力。


    這種對領域發展的深刻理解和引領作用,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認可。


    這些研究成果整體反映了丁奎嶺院士在化學領域的卓越能力,涵蓋了從基礎理論創新到實際應用探索的多個方麵。


    他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了創新性和突破性的進展,還對相關領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這些都是他能夠當選院士的關鍵因素。


    後記


    丁奎嶺院士後來的成功當選院士以及取得的諸多成就,與其出生地、求學之路、從業之路和科研之路,都有著緊密的聯係。


    河南永城是丁奎嶺院士的故鄉,出生於農村的他,從小幫著父母幹農活,艱苦的農村生活環境塑造了他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品質。


    這種品質成為他在科研道路上麵對困難和挑戰時堅持不懈、努力奮鬥的精神支撐。


    例如,在科研過程中遇到實驗失敗、研究瓶頸等問題時,他憑借著堅韌的毅力不斷嚐試、探索,最終取得突破。


    農村的成長背景讓他深知努力奮鬥的重要性,對改變命運有著強烈的渴望。


    父母對他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他不斷前進的動力,促使他在學業和科研上不斷追求卓越,努力為國家做出貢獻,以回應母親對他“為國家做了什麽貢獻”的疑問。


    本科就讀於鄭州大學化學係,讓他係統地接觸和學習了化學知識,為後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鄭州大學的學習過程中,他對化學的興趣日益濃厚,成績優異,這不僅增強了他在化學領域繼續深造的信心,也為他日後的科研工作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


    師從吳養潔教授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對他的影響深遠。


    吳養潔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在有機化學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和豐富的經驗。


    在導師的指導下,丁奎嶺院士不僅學到了專業的化學知識和研究方法,還傳承了導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科學研究的執著精神。


    這種師承關係為他日後在化學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的學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導。


    在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使他接觸到了不同的學術氛圍、研究方法和學術資源,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


    南京大學在化學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澱和優秀的師資隊伍,為他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和交流平台,讓他能夠與更多優秀的學者進行交流和合作,進一步提升了他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


    博士畢業後在鄭州大學化學係任教的經曆,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也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進一步梳理和深化。


    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他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需求,這對他的科研工作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他能夠從教學中獲取靈感,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相互促進。


    1998 年進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為他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更豐富的科研資源。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在有機化學領域具有國際領先的研究水平和影響力,在這裏,他能夠接觸到最前沿的研究課題和先進的實驗設備,與國內外頂尖的科學家進行交流和合作,這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加速了他在科研領域的發展。


    擔任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校長等領導職務,讓他在科研管理和團隊領導方麵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這些經曆使他不僅具備了卓越的科研能力,還具備了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帶領團隊開展科研工作,推動科研項目的順利進行。


    長期從事基於有機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使他在這一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研究經驗。


    通過不斷地深入研究,他提出了手性催化劑的“自負載”概念等創新性理論和方法,為該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使他在國際化學領域贏得了較高的聲譽和影響力。


    關注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將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


    例如,在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方麵的研究成果,為解決環境和能源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這種將科研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研究理念,使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具有學術價值,還能夠為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做出實際貢獻。


    總的來說,丁奎嶺院士的出生地、求學之路、從業之路和科研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院士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鉤藤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鉤藤草並收藏院士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