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完常委擴大會議,覃玠把陸知行和梁棟叫到了他辦公室。
“小梁,我知道你話沒說完,當時應該是顧忌人多吧。現在就咱們三個,有什麽想法,不妨敞開了說。”覃玠笑道。
梁棟也沒有扭捏,沉穩道:“既然資本要來咱們淮州攪局,我覺得咱們完全可以讓子彈先飛一會兒,過幾天再出台措施,控製房價。那些炒房客既然要來,就把他們留在淮州,讓他們也嚐嚐被套牢的滋味。”
覃玠一拳砸到桌子上,擲地有聲道:“對,就這麽幹,這些炒房客在全國鬧得雞飛狗跳,就讓他們在咱們這小小的淮州折戟沉沙!”
陸知行擔心道:“如果這樣操作,咱們當地老百姓肯定也會有人被誤傷,他們可是無辜的。”
陸知行說完,梁棟沒有迅速接話,覃玠卻仿佛被打開了思維大門一般,朗聲道:“這個簡單,出台措施完全可以把本地業主和外地業主區分開。外地業主如果確實在淮州發展的,可以提供納稅證明或工作證明,也可享受本地戶口同等待遇。不過價錢買貴了,合同簽過了,那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政府不可能給他們打什麽包票。”
“要是那些炒房客起訴了,咱們該怎麽辦?”陸知行又問。
“炒房客一直都是過街老鼠,相信他們即便去鬧,上麵也不會站在他們一邊。”覃玠道。
梁棟隻是拋磚引玉,後麵的內容就不歸他這個小蝦米管了。
兩位大佬,你一言,我一語,談笑間就決定了淮州房市的未來走向。
到了五月中旬,在經過長達半個月的瘋狂之後,淮州市人民政府突然出台了一係列重磅措施。
按照慣例,一般法規政策均不溯及既往。
桂湖新區招投標公告最後一條明確指出:新區房地產政策所有解釋權歸市政府所有。
梁棟就抓住這一條,建議兩位大佬,頒布係列措施時,把這些措施當做新區房地產政策條文的解釋和補充,適用新區所有項目,並逐步推廣到整個淮州市。
打蛇打七寸,這一棍子算是打到點兒上了,新區一天一個樣的房價,在連漲半個月之後,戛然而止。
饒是如此,桂湖新區的房價也從六七千一路攀升到將近一萬!
十一個地塊,業已開售的有五個樓盤,除了少數房源被個人散戶購買之外,基本上已售房源都被炒房客收入囊中。
因為他們抱團取暖,購入價比散戶價格要優惠許多。
要是任憑他們攪局的話,要不了多久,他們就可以大賺一筆,抽身走人。
半個月的時間,在有關部門的暗中示意下,銀行還沒有放出一筆按揭貸款。
但是,合同一簽完,就產生法律效力,開發商是不會給那些炒房客反悔機會的。
淮州出台的係列措施被人稱為‘516新措’,已經曝出,就在全網引起軒然大波。
“淮州在哪裏,淮州在哪裏,淮州就在老百姓的心眼裏。”
“淮州威武,我們需要淮州同款領導。”
“特麽的,那些炒房客,推高了我們房價,讓我們為了他們貪婪買單。淮州好樣的,總算給我們報了仇!”
“好想去淮州買房,那麽,我會不會被當作炒房客?”
“還有萬惡的開發商,把我們當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
輿情洶湧,省裏的領導也注意到了,紛紛打電話來詢問,覃玠和陸知行還被叫到省裏,主要領導親自給他們訓了話。
省領導的立場當然是站在全省的高度,一方麵批評他們搞突然襲擊,沒有事先匯報,搞得省裏很被動,另一方麵,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打擊一個炒房客有這麽難嗎?難道全國就隻有梁棟想到了這些舉措?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政府為什麽不出手打擊炒房團、炒房客?
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房價上漲,最大的受益者是土地所有者;其次,開發商如果能拿地後,長期持有,也能分一杯羹,這也是香港那個李首富在大陸處處囤地的主要原因;最後,房價上漲,有利於提高地方政府的gdp,在gdp政績觀大行其道的年代,那些地方主政者也樂於坐享其成。
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買了房的老百姓,看著自己的身價一天天提高,也切實享受到了房價上漲帶來的紅利。
唯一受傷的就是那些尚未買房的剛需。
曾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小縣城的夫婦,都在事業單位上班,收入十分穩定。
十年前,手裏攢了一筆錢,付首付還差了一點兒,就合計了一下,要再攢幾年,等攢夠了錢,就全款買一套,省得再背一屁股貸款。
十年過去了,他們手裏的存款也的確增長許多,買十年前的一套房,完全可以全款。
但是,他們卻發現,他們現有的存款,買現在的房子,付首付依然差了點兒勁兒。
這就是底層老百姓的可悲之處!
當年他們要是咬咬牙買了,雖然背了貸款,但好歹手裏也有一套房子,隨著房價上漲,他們的家庭總資產也會享受到部分紅利。
可是,他們沒買,指望那點兒工資,就永遠都買不起房。
除非房價回歸到一個理性的漲跌環境。
還有一個極端案例。
也是在一個小縣城,一對年輕的夫婦,靠家裏支援,首付了一套房子。
沒過兩年,房價就漲了不少,小夫妻一合計,覺得買房子大有可為,就靠民間借貸搞了一筆錢,又按揭了一套房子,然後靠倒信用卡等手段維持按期還房貸。
過了幾年,房價漲到了一個新高度,小夫妻把二套房一賣,大賺了一筆。
買房富三代,創業毀一生!
曾有一個高薪白領,賣了燕京二環內的一套房子,把賣來的錢用來創業,辛苦打拚十年,也小有收獲,結果卻悲哀的發現,他打拚賺來的錢,還不如那套房子漲的多。
多麽痛苦的領悟啊!
可是,由房地產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暫時繁榮,真的可靠嗎?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倭國的地產泡沫,就是我們最好的例子。
“小梁,我知道你話沒說完,當時應該是顧忌人多吧。現在就咱們三個,有什麽想法,不妨敞開了說。”覃玠笑道。
梁棟也沒有扭捏,沉穩道:“既然資本要來咱們淮州攪局,我覺得咱們完全可以讓子彈先飛一會兒,過幾天再出台措施,控製房價。那些炒房客既然要來,就把他們留在淮州,讓他們也嚐嚐被套牢的滋味。”
覃玠一拳砸到桌子上,擲地有聲道:“對,就這麽幹,這些炒房客在全國鬧得雞飛狗跳,就讓他們在咱們這小小的淮州折戟沉沙!”
陸知行擔心道:“如果這樣操作,咱們當地老百姓肯定也會有人被誤傷,他們可是無辜的。”
陸知行說完,梁棟沒有迅速接話,覃玠卻仿佛被打開了思維大門一般,朗聲道:“這個簡單,出台措施完全可以把本地業主和外地業主區分開。外地業主如果確實在淮州發展的,可以提供納稅證明或工作證明,也可享受本地戶口同等待遇。不過價錢買貴了,合同簽過了,那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政府不可能給他們打什麽包票。”
“要是那些炒房客起訴了,咱們該怎麽辦?”陸知行又問。
“炒房客一直都是過街老鼠,相信他們即便去鬧,上麵也不會站在他們一邊。”覃玠道。
梁棟隻是拋磚引玉,後麵的內容就不歸他這個小蝦米管了。
兩位大佬,你一言,我一語,談笑間就決定了淮州房市的未來走向。
到了五月中旬,在經過長達半個月的瘋狂之後,淮州市人民政府突然出台了一係列重磅措施。
按照慣例,一般法規政策均不溯及既往。
桂湖新區招投標公告最後一條明確指出:新區房地產政策所有解釋權歸市政府所有。
梁棟就抓住這一條,建議兩位大佬,頒布係列措施時,把這些措施當做新區房地產政策條文的解釋和補充,適用新區所有項目,並逐步推廣到整個淮州市。
打蛇打七寸,這一棍子算是打到點兒上了,新區一天一個樣的房價,在連漲半個月之後,戛然而止。
饒是如此,桂湖新區的房價也從六七千一路攀升到將近一萬!
十一個地塊,業已開售的有五個樓盤,除了少數房源被個人散戶購買之外,基本上已售房源都被炒房客收入囊中。
因為他們抱團取暖,購入價比散戶價格要優惠許多。
要是任憑他們攪局的話,要不了多久,他們就可以大賺一筆,抽身走人。
半個月的時間,在有關部門的暗中示意下,銀行還沒有放出一筆按揭貸款。
但是,合同一簽完,就產生法律效力,開發商是不會給那些炒房客反悔機會的。
淮州出台的係列措施被人稱為‘516新措’,已經曝出,就在全網引起軒然大波。
“淮州在哪裏,淮州在哪裏,淮州就在老百姓的心眼裏。”
“淮州威武,我們需要淮州同款領導。”
“特麽的,那些炒房客,推高了我們房價,讓我們為了他們貪婪買單。淮州好樣的,總算給我們報了仇!”
“好想去淮州買房,那麽,我會不會被當作炒房客?”
“還有萬惡的開發商,把我們當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
輿情洶湧,省裏的領導也注意到了,紛紛打電話來詢問,覃玠和陸知行還被叫到省裏,主要領導親自給他們訓了話。
省領導的立場當然是站在全省的高度,一方麵批評他們搞突然襲擊,沒有事先匯報,搞得省裏很被動,另一方麵,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打擊一個炒房客有這麽難嗎?難道全國就隻有梁棟想到了這些舉措?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政府為什麽不出手打擊炒房團、炒房客?
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房價上漲,最大的受益者是土地所有者;其次,開發商如果能拿地後,長期持有,也能分一杯羹,這也是香港那個李首富在大陸處處囤地的主要原因;最後,房價上漲,有利於提高地方政府的gdp,在gdp政績觀大行其道的年代,那些地方主政者也樂於坐享其成。
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買了房的老百姓,看著自己的身價一天天提高,也切實享受到了房價上漲帶來的紅利。
唯一受傷的就是那些尚未買房的剛需。
曾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小縣城的夫婦,都在事業單位上班,收入十分穩定。
十年前,手裏攢了一筆錢,付首付還差了一點兒,就合計了一下,要再攢幾年,等攢夠了錢,就全款買一套,省得再背一屁股貸款。
十年過去了,他們手裏的存款也的確增長許多,買十年前的一套房,完全可以全款。
但是,他們卻發現,他們現有的存款,買現在的房子,付首付依然差了點兒勁兒。
這就是底層老百姓的可悲之處!
當年他們要是咬咬牙買了,雖然背了貸款,但好歹手裏也有一套房子,隨著房價上漲,他們的家庭總資產也會享受到部分紅利。
可是,他們沒買,指望那點兒工資,就永遠都買不起房。
除非房價回歸到一個理性的漲跌環境。
還有一個極端案例。
也是在一個小縣城,一對年輕的夫婦,靠家裏支援,首付了一套房子。
沒過兩年,房價就漲了不少,小夫妻一合計,覺得買房子大有可為,就靠民間借貸搞了一筆錢,又按揭了一套房子,然後靠倒信用卡等手段維持按期還房貸。
過了幾年,房價漲到了一個新高度,小夫妻把二套房一賣,大賺了一筆。
買房富三代,創業毀一生!
曾有一個高薪白領,賣了燕京二環內的一套房子,把賣來的錢用來創業,辛苦打拚十年,也小有收獲,結果卻悲哀的發現,他打拚賺來的錢,還不如那套房子漲的多。
多麽痛苦的領悟啊!
可是,由房地產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暫時繁榮,真的可靠嗎?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倭國的地產泡沫,就是我們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