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花河源自五十裏外壇永山脈的一個支脈中,河水流經山丘,森林,流過楊家禁地,繞過那敏山,穿過那敏村,到達那花廟,然後淌過那花石壩向下遊流去。壇永山主峰高千丈以上,山高林密,緊鄰西邊的原始森林,向北延綿不知多遠,人跡罕至,山脈深處常年有凶獸靈獸出沒。那花河的源頭是壇永山餘脈山腳的一口水井,井水溢水量很大,先是形成溪流,然後以其他溪流匯合,經過五十多裏來到楊家禁地時,已經形成了一條寬十丈,深一丈的河流。河水清涼甘甜,流速緩慢,河水清澈見底。


    在那敏村河段,河水呈彎曲形穿村而過。河麵有一座跨河石橋,北接楊家拱門,南聯出村大道,是那敏村唯一跨河石橋。這座石橋是楊家祖先建造,年代已很久遠,河邊是緩坡,在橋的兩頭河邊,村民用石條砌成階梯,供村民取水洗衣之用。河水不是很深,最深處也就一丈上下。每到盛夏,孩子們經常在河裏遊泳,耍水。


    那花河有很多種類的河魚,什麽鯉魚,草魚,花魚,鯽魚,塘角魚,黃鱔,泥鰍,河蝦河蠏,還有螞蟥和各種水蛇。魚都是野生的,人人有份,誰釣到或捉到就是誰的。在石橋附近的河北岸,離岸邊大約十丈處有一口大水井,水井用大青石條砌成,呈四方形,長寬約有一丈,井深二丈。這是供楊家人飲用的水井,井水和那花河水麵基本持平,應該是那花河水滲入水井裏,楊家五百多人的飲用水都用之不渴。黃家來那敏村後,也先後在橋南的兩側各挖了兩個大水井,式樣基本和楊家水井一樣,這兩口水井也足夠黃家一千多人飲用。


    那花河流出那敏村大約二裏,有一條天然石壩,石壩將那花河攔腰阻擋,在上遊形成了十多丈寬,一丈多深的河麵,石壩落差一丈有餘。旱季時,河水由石壩南麵較低處流向壩底,雨季時,河水則漫壩而下。那花河不知有多長,它流經南越國的欽南鎮,再從欽南鎮流回大盛國的百棠鎮,再從百棠鎮流到邕西縣城與邕江匯合後流往東海。


    那花河是那敏村的福澤河,旱不斷流,雨不洪澇。這得益於河床的彎曲性和石壩的攔水泄水能力, 使河水漲落不大,流速緩慢。那花河不但是那敏村的飲用水源,還是那敏村大部分農田的灌溉用水。那敏村的水田大部分分布在那花河兩旁,隨河而下,河岸遍布村民自製的水車。那花河供水,供魚,供澆,給村民帶來福利,為村民在這片土地上休養生息提供了極大的福利。


    那花河有很多傳說。傳說是當年仙人鬥文時試筆寫下的筆跡,後來變成了那花河。那花河蜿蜒秀逸,粗細狂放,確實如揮筆寫就。也有人說是仙筆化成金鱔以後,守在筆架山日久,耐不住寂寞,出去尋找河海而留下的路徑。還有人說是當年有一條蛟龍,從大河來尋找金鱔比鬥而留下的痕跡。各種說法神奇,不一而足。無論怎麽說,這條那花河給那敏村帶來的福利也是實實在在的,那敏村也是因為這條那花河的存在,由原來的荒無之地,發展到現在兩千人的村子。


    說到那花河,不得不提那花河的黃鱔魚。那花河的黃鱔魚和別處的黃鱔魚不一樣,那花鱔個大金黃,肉厚骨小,一條大鱔魚能有三斤多重,力大難捉,肉質鮮美無比。那花鱔是那花河的特產,僅此一家,另無分號。那花鱔喜歡生活在石壩上河段,也隻有生活在石壩上河段的那花鱔才是最好的,石壩下河段的黃鱔魚和上段的比就有很大的差別。特別是穿村而過的這個河段,出產的那花鱔更是極品,為何有這樣的差異,無人知道。


    捉那花鱔是有絕招的。在夏收夏種時節,雌鱔產卵,雄鱔護卵,這時的鱔魚特別易怒,會張口咬入侵的東西。此時隻要找到黃鱔的洞口,大洞口是鱔頭所在位置,小洞口是鱔尾位置,一般每條鱔魚隻有兩個洞口。分清前後洞後,用右手食指慢慢探入大洞口內,拇指與食指成鉗形緊跟食指探入,同時左手食指從小洞口探入,以防止鱔魚後退。當右手食指碰觸到鱔魚頭時,鱔魚第一反應是退縮,而此時左手食指已將鱔魚退路堵住,鱔魚退無可退,就會張口咬住右手食指。當感覺到食指被咬住時,立即快速用拇指指甲掐住魚嘴,在鱔魚鬆口前迅速的把它拉出水麵,同時左手拇指和食指成鉗狀,快速將鱔魚鉗住。


    用這種方法捉鱔,一捉一個準,這一招是那敏村人的獨特方法。這一招的要點,一是找到鱔魚洞口後,要分清魚頭所在位置。二是雙手要從兩個洞口同時探入。三是拇指指甲要有一定的長度和硬度。四是反應要迅速,一定要在鱔魚鬆口前夾住魚嘴。五是快速將鱔魚拉出水麵。六是用左手鉗快速鉗住鱔魚。黃鱔力大而滑,在泥水中力量更大,一步不到位,就抓不到鱔魚。


    那花鱔之所以與其他黃鱔不同,那敏村人認為與筆架山井洞裏的金鱔是分不開的。老輩人的說法是,那花鱔都是金鱔的後代,得到金鱔靈氣的滋養,是金鱔奉筆架山仙器的托付,給那敏村楊家人的饋贈。之所以如此照顧楊家人,就是因為楊家與仙墊山結緣。到後來凡是居住在那敏村的人,都可以享受這種福利,是托了楊家的福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村潛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路邊欄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路邊欄杆並收藏小村潛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