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又是朝議日。從立國第三年起,乾朝就沿襲了盛朝時期的三日一朝製,說明乾朝立國後隻用兩三年就穩定了全國局勢。這和武家奪國前的打底和立國後的雷霆手段是分不開的,還有乾朝立國後對全國免征稅一年,這一點關係到底層平民百姓,是很得民心的,所以人們都安於現狀,沒有發生動亂,讓乾朝很快就掌控了全國。
卯時剛到,文武百官就齊聚朝堂,朝議開始。
\"有事出奏,以便朝議!\"內侍官高聲道。
全國並沒有什麽大事發生,邊境也安定無事,隻有六部各自陳說了一些日常事情。
武進看再無人奏陳,就道:\"眾愛卿,看來全國各地還算穩定,目前唯一的事情還是南竹的事情。朕向你們說一個不幸的事,就是派去南竹的兩位正副主將衛從軍和霍以望,不幸於昨晚各自被人暗殺於自家府中。朕決定重選進攻南竹的正副主將,以伐南竹,不知眾卿誰人願往,為國出力?\"
武進說完後,武將中又有多名從五品以上武官出奏願去征伐南竹。武進這次開朝議選人,主要是想摸出朝臣中是否潛伏著南竹奸細,對朝臣進行察言觀色,至於誰去都無所謂。他仔細觀察著百官的表情反應,沒有任何發現,很正常。
最後定下了正五品上的鄭弓為主將,從五品上的李子力為副將,讓他們三天後立即帶著各自的五萬軍隊出發南竹。
散朝後,武進照例召鄭弓和李子力兩位正副主將麵授機宜,特別是在京的這幾天,要配合朝廷的\"摸影\"行動,揪出南竹奸細。鄭李兩人心裏很是鬱悶,皇帝這是拿他們來當誘餌了。
\"皇上隻管行事,臣等不懼南竹奸細,臣等定然配合好摸影行動!\"鄭李兩人齊道。
其實兩人心裏怕得要命,他們都知道當誘餌就是棄子,有去無回。就算一時魚不咬鉤,還會有二次三次,直到誘餌被吞掉為止。然心虛還得嘴硬,他們想的是立功晉爵,福蔭家人,這才爭著去討伐南竹的。鄭李兩人也隻有靈空境修為,但是這次有天境強者在暗處護著,與衛霍被殺時的毫無防備是不一樣的,這讓鄭李兩人放心了大半。
這次對鄭李兩人的麵授機宜,隻有武進和陸向謀兩人,確保了事情的機密性。但他們少想了一著,以為南竹奸細隻會在京城搞暗殺,從而又讓暗殺者得逞了。
在這三天之中,武進一麵讓暗勢力首領召士奇暗中派人調查,是誰泄密了衛霍兩人擔任剿南竹正副主將的事,一麵讓幾個天境強者暗中埋伏在鄭李兩人的府阺中,等著南竹奸細自投羅網。
良江對這些具體事情當然不知道,他隻知道朝議時又選定了鄭弓和李子力接任,做進攻南竹玓正副主將。這兩個主副將是要殺的,但是他不打算在京城動手,因為頻頻在京城動手意圖太明顯。哪知良江的這一改變,讓武進的\"摸影行動\"白忙活了一場,徒勞無功,武進及其近臣都以為衛霍之死是不是一個巧合了。
三天後,鄭弓和李子力安然無恙,兩人分別帶著各自的五萬兵力向南竹進發。
這天傍晚,兩軍來到臨近上河省,尚在京城地界的開陽堡宿營地紮了營,等天亮後再出發。
第二天,日上三竿,卻不見主將官宣布撥寨起程。
有將官進入主副將的營帳,發現兩人已被短劍洞穿了前胸,來了個透心涼,副官急忙快馬奏報朝廷。
武進聞報後不禁火冒三丈,這個南竹奸細算是杠上乾朝了,之前還懷疑隻是巧合,這次之後就實打實說明,在朝廷中確實有南竹奸細潛伏,或是有朝臣已經被南竹奸細控製。
要查出這個奸細難度太大,此人對朝廷之事似乎非常了解,武進立即召集幾位近臣陸向謀,孔超亮,張從陽,武應,召士奇等大臣在承德殿進行商議。
\"剛接報,帶兵前往進攻南竹的鄭弓和李子力兩人,於昨天夜裏在京城地界開陽堡宿營地,被人用短劍洞穿前胸身亡,幾位愛卿看該如何處之?\"
人到齊後,武進簡單說明了情況。
\"皇上,南竹奸細一定就潛伏在我朝之中,而且知曉我們的意圖,不然不會改變刺殺方法,等軍隊離開京域後再下手。\"武應道。
武應是被安排蹲守埋伏的幾個天境強者之一,知道武進的動作,所以肯定朝中的奸細洞悉了他們的意圖,在他們埋伏蹲守的時候睡著大覺,並不出手。
武進和陸向謀對視了一眼,在和鄭李麵授機宜時,隻有他們兩人在場,安排的幾個天境強者也是武家人,這方麵是沒問題的。按說他們設下的\"摸影行動\",隻有他們兩人和幾個武家天境強者,還有就是鄭李兩人知道,奸細是不可能得知的。問題出在哪裏呢?連陸向謀都百思不得其解。
\"這次摸影行動做得機密,連朝臣都不知道,南竹奸細是如何知情而改變了作案地點的呢?\"召士奇道。
眾人都紛紛搖頭不解。
\"皇上,南竹之事不能再拖了,奸細殺我統軍主將,明顯就是為了阻礙我朝的行動,拖延戰爭,以便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皇上應下旨讓兩軍繼續前往南竹,重新指派主副將,秘密前去南竹兵營,如此奸細必定束手無策。\"張從陽道。
\"臣看太師此計可行,先將戰事展開,我們再與奸細周旋。\"孔超亮道。
\"如此奸細沒了目標,隱藏起來,我們要找出他豈不是更難了?\"武應道。
\"不然,南竹奸細潛伏我朝的目的,就是收取情報和搞亂我朝臣,南竹開戰後,奸細必然奉其主子之命想方設法出手,所以這個奸細是不會停手的,他絕不會龜縮不動。\"孔超亮道。
\"好,你們看派誰擔任進攻南竹主副將為好?\"武進道。
\"皇上,不如讓臣去吧。\"武應道。
\"不可,你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武進直接否定道。
武應可是武家僅存的幾個天境強者之一,必須待在朝廷。
卯時剛到,文武百官就齊聚朝堂,朝議開始。
\"有事出奏,以便朝議!\"內侍官高聲道。
全國並沒有什麽大事發生,邊境也安定無事,隻有六部各自陳說了一些日常事情。
武進看再無人奏陳,就道:\"眾愛卿,看來全國各地還算穩定,目前唯一的事情還是南竹的事情。朕向你們說一個不幸的事,就是派去南竹的兩位正副主將衛從軍和霍以望,不幸於昨晚各自被人暗殺於自家府中。朕決定重選進攻南竹的正副主將,以伐南竹,不知眾卿誰人願往,為國出力?\"
武進說完後,武將中又有多名從五品以上武官出奏願去征伐南竹。武進這次開朝議選人,主要是想摸出朝臣中是否潛伏著南竹奸細,對朝臣進行察言觀色,至於誰去都無所謂。他仔細觀察著百官的表情反應,沒有任何發現,很正常。
最後定下了正五品上的鄭弓為主將,從五品上的李子力為副將,讓他們三天後立即帶著各自的五萬軍隊出發南竹。
散朝後,武進照例召鄭弓和李子力兩位正副主將麵授機宜,特別是在京的這幾天,要配合朝廷的\"摸影\"行動,揪出南竹奸細。鄭李兩人心裏很是鬱悶,皇帝這是拿他們來當誘餌了。
\"皇上隻管行事,臣等不懼南竹奸細,臣等定然配合好摸影行動!\"鄭李兩人齊道。
其實兩人心裏怕得要命,他們都知道當誘餌就是棄子,有去無回。就算一時魚不咬鉤,還會有二次三次,直到誘餌被吞掉為止。然心虛還得嘴硬,他們想的是立功晉爵,福蔭家人,這才爭著去討伐南竹的。鄭李兩人也隻有靈空境修為,但是這次有天境強者在暗處護著,與衛霍被殺時的毫無防備是不一樣的,這讓鄭李兩人放心了大半。
這次對鄭李兩人的麵授機宜,隻有武進和陸向謀兩人,確保了事情的機密性。但他們少想了一著,以為南竹奸細隻會在京城搞暗殺,從而又讓暗殺者得逞了。
在這三天之中,武進一麵讓暗勢力首領召士奇暗中派人調查,是誰泄密了衛霍兩人擔任剿南竹正副主將的事,一麵讓幾個天境強者暗中埋伏在鄭李兩人的府阺中,等著南竹奸細自投羅網。
良江對這些具體事情當然不知道,他隻知道朝議時又選定了鄭弓和李子力接任,做進攻南竹玓正副主將。這兩個主副將是要殺的,但是他不打算在京城動手,因為頻頻在京城動手意圖太明顯。哪知良江的這一改變,讓武進的\"摸影行動\"白忙活了一場,徒勞無功,武進及其近臣都以為衛霍之死是不是一個巧合了。
三天後,鄭弓和李子力安然無恙,兩人分別帶著各自的五萬兵力向南竹進發。
這天傍晚,兩軍來到臨近上河省,尚在京城地界的開陽堡宿營地紮了營,等天亮後再出發。
第二天,日上三竿,卻不見主將官宣布撥寨起程。
有將官進入主副將的營帳,發現兩人已被短劍洞穿了前胸,來了個透心涼,副官急忙快馬奏報朝廷。
武進聞報後不禁火冒三丈,這個南竹奸細算是杠上乾朝了,之前還懷疑隻是巧合,這次之後就實打實說明,在朝廷中確實有南竹奸細潛伏,或是有朝臣已經被南竹奸細控製。
要查出這個奸細難度太大,此人對朝廷之事似乎非常了解,武進立即召集幾位近臣陸向謀,孔超亮,張從陽,武應,召士奇等大臣在承德殿進行商議。
\"剛接報,帶兵前往進攻南竹的鄭弓和李子力兩人,於昨天夜裏在京城地界開陽堡宿營地,被人用短劍洞穿前胸身亡,幾位愛卿看該如何處之?\"
人到齊後,武進簡單說明了情況。
\"皇上,南竹奸細一定就潛伏在我朝之中,而且知曉我們的意圖,不然不會改變刺殺方法,等軍隊離開京域後再下手。\"武應道。
武應是被安排蹲守埋伏的幾個天境強者之一,知道武進的動作,所以肯定朝中的奸細洞悉了他們的意圖,在他們埋伏蹲守的時候睡著大覺,並不出手。
武進和陸向謀對視了一眼,在和鄭李麵授機宜時,隻有他們兩人在場,安排的幾個天境強者也是武家人,這方麵是沒問題的。按說他們設下的\"摸影行動\",隻有他們兩人和幾個武家天境強者,還有就是鄭李兩人知道,奸細是不可能得知的。問題出在哪裏呢?連陸向謀都百思不得其解。
\"這次摸影行動做得機密,連朝臣都不知道,南竹奸細是如何知情而改變了作案地點的呢?\"召士奇道。
眾人都紛紛搖頭不解。
\"皇上,南竹之事不能再拖了,奸細殺我統軍主將,明顯就是為了阻礙我朝的行動,拖延戰爭,以便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皇上應下旨讓兩軍繼續前往南竹,重新指派主副將,秘密前去南竹兵營,如此奸細必定束手無策。\"張從陽道。
\"臣看太師此計可行,先將戰事展開,我們再與奸細周旋。\"孔超亮道。
\"如此奸細沒了目標,隱藏起來,我們要找出他豈不是更難了?\"武應道。
\"不然,南竹奸細潛伏我朝的目的,就是收取情報和搞亂我朝臣,南竹開戰後,奸細必然奉其主子之命想方設法出手,所以這個奸細是不會停手的,他絕不會龜縮不動。\"孔超亮道。
\"好,你們看派誰擔任進攻南竹主副將為好?\"武進道。
\"皇上,不如讓臣去吧。\"武應道。
\"不可,你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武進直接否定道。
武應可是武家僅存的幾個天境強者之一,必須待在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