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就按照這個材料上報吧
我一個事業編輔導員還不如牛馬 作者:請叫我馬克西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過兩天,柴明揚收到了航院送過來的申報材料。是電子版的材料,打開pdf一看快有100頁。
“我勒個去,至於寫這麽多麽。”
打開看了看,前麵那些什麽學院背景介紹看都不用看,那個東西純純就是扯淡的。直接翻到最後看軟硬件介紹了。
“發表思政論文三十餘篇,數量看著還行,思政課程數量占比,校本課程占比……看著倒還是不錯啊。”
“本院特聘國內知名思政工作及學生工作專家柴明揚為本院特聘教授,在柴明揚教授的指導下,未來津海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將在思政建設上進一步發揚本校特色,做到思政+航空技術的深度結合。”
柴明揚看完這文件想了半天,這玩意應該怎麽改。說實話他一方麵不是那麽想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申報材料裏。這個事兒吧,你說報上去,上麵的人過還是不過呢,不過吧。畢竟柴明揚也是部裏麵的局長,大家麵子上多少也要過得去的。
過吧,萬一有別的學校真的是比航院要好,這名額就放在這,真要超出名額去了,這大家以後見麵說話什麽的多少也不是那麽回事了。雖然說思政司和職教司和柴明揚的輔導員工作局本身是一個平級,但是日常工作中也有太多交集的東西。
柴明揚斟酌了半天,還是把自己的名字刪了下去。怎麽說呢,就很隱晦的寫到:“本院為進一步加強思政建設,特聘請國內知名思政教授至我院擔任特聘教授,牽頭我院思政課程教研工作……”
“把這個交給馬董,讓他按這個版本上報就行了。”
“老師……您怎麽把您的名字拿下去了?”
“這個事兒,你說有我的名字,航院肯定能過,但是相比來說,在部裏麵大家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看在我的麵子上也許能過,但是有沒有別的更好的高校呢?我是航院的教授,我也是南津的副校長,我更是部裏麵的局長,很多事情,我不能單獨用航院的眼光來看了。”
“我明白您意思了,那我就按照這個給馬董了。”
“還有,你們最近的思政課程大綱發給我看一下。我看看你們的思政課的安排。”
“哎好嘞。我一會就給您發過來。”
這邊,柴明揚也收到了部裏的通知,今年的個人事項也開始上報了。每年他們都要把自己所有的理財、保險、存款、房產、股票、基金、固定資產全部整理上報,這個東西,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每一項都要寫明白來源,隻要有一個說不清楚的,紀檢組立馬就開始查了。
報完了這個東西,柴明揚還寫了個說明,按照要求,部裏麵司局級官員要是在外麵的學校兼職必須要上報到部裏,雖然說柴明揚的主業還是南津大學常務副校長,但是另一層身份還是教育部的輔導員工作局局長。所以該走的手續還是要走的。
“啟明,這個,是我的個人事項申報表。這個,是我一個兼職的報告。”
“兼職?你又幹啥去了?”
“去津海的航院當了個特聘教授。”
“幹嘛?最近那個思政實驗室,人不夠把你拉過去了?”
“嗨,自己兄弟。能幫就幫一把吧。”
“你不怕部裏麵有人背後戳你脊梁骨啊。”
“嗨,說說唄,這個事兒,該著是他們的就是,不是,反正申報材料裏麵也沒我的名字,愛咋咋地唄。”
“沒寫你的名字?”
“啊。幹嘛寫我的名字,過不過的,你說思政司到最後要怎麽辦?所以幹脆不寫。反正這個兼職報告報到部辦備案就完了。也不到思政司。”
“說是這麽說啊……”
“就這樣,東西我給你了啊。”
柴明揚今兒到帝都來,除了交這個表,還有就是部裏麵要開思政教育實驗室的評審動員會,這個事兒說白了,你可著全國找,思政教授的這個圈裏麵能找出來的,而且有點地位和名氣的,柴明揚是肯定跑不掉的。
40多歲的柴明揚現在基本上已經牢牢確定了自己在思政圈的地位。當然,這和陳老一直在後麵推舉自己也少不了。不過也是柴明揚自己爭氣。各種的論文,成果,著作一樣也不少。課題什麽的自己也沒落下,所以自己的成績也是實打實的幹出來的了。
“今天把各位專家請到這裏呢,大家也都看到文件了,現在我們準備進一步的加強這個高職院校的思政建設。大家都是重點大學的教授,多多少少是不是也覺得高職院校這個……對吧。我就不說那麽明白了。”
其實這人之常情。柴明揚是真當過航院院長的,剩下的基本都是在重點大學一路上來的,有的人對於高職還真有點偏見。
“不是我說啊,這高職的思政建設。白搞啊,學生的素質在那邊了。”
“唉,話不能這麽說,高職也有好孩子。你不能一棍子打死啊。”
“咋, 還指望他們搞思政研究啊。”
“這個,倒不是說讓他們搞思政研究,而是現在思政必須一插到底,不能因為是高職,也不能因為高職的學生可能高考成績一般就放棄了他們。我們必須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嘛。”
“柴教授這個話我覺得很有道理。高職一直以來是我們相對來說在思政教育上比較輕視的,我們現在要重視起來了。不能因為他們學生不好就放棄他們。高職的學生,如果我們不發揮好思政引領的作用,那是更容易出問題的啊。”
“我說吧。”
主席台上的陳老發話了。
“我們喊了這麽多年的思政教育思政建設。現在高職的思政教育隊伍是配備起來了,但是學生的思政教育往往流於形式,我們倒不是說學生上課玩手機什麽的,而是現在要討論一下,如何建立起一套能夠更適合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是拿本科的一套東西套到高職的身上。
孔夫子都說了,因材施教,我們在高等教育上,也要這麽做啊。”
“我勒個去,至於寫這麽多麽。”
打開看了看,前麵那些什麽學院背景介紹看都不用看,那個東西純純就是扯淡的。直接翻到最後看軟硬件介紹了。
“發表思政論文三十餘篇,數量看著還行,思政課程數量占比,校本課程占比……看著倒還是不錯啊。”
“本院特聘國內知名思政工作及學生工作專家柴明揚為本院特聘教授,在柴明揚教授的指導下,未來津海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將在思政建設上進一步發揚本校特色,做到思政+航空技術的深度結合。”
柴明揚看完這文件想了半天,這玩意應該怎麽改。說實話他一方麵不是那麽想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申報材料裏。這個事兒吧,你說報上去,上麵的人過還是不過呢,不過吧。畢竟柴明揚也是部裏麵的局長,大家麵子上多少也要過得去的。
過吧,萬一有別的學校真的是比航院要好,這名額就放在這,真要超出名額去了,這大家以後見麵說話什麽的多少也不是那麽回事了。雖然說思政司和職教司和柴明揚的輔導員工作局本身是一個平級,但是日常工作中也有太多交集的東西。
柴明揚斟酌了半天,還是把自己的名字刪了下去。怎麽說呢,就很隱晦的寫到:“本院為進一步加強思政建設,特聘請國內知名思政教授至我院擔任特聘教授,牽頭我院思政課程教研工作……”
“把這個交給馬董,讓他按這個版本上報就行了。”
“老師……您怎麽把您的名字拿下去了?”
“這個事兒,你說有我的名字,航院肯定能過,但是相比來說,在部裏麵大家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看在我的麵子上也許能過,但是有沒有別的更好的高校呢?我是航院的教授,我也是南津的副校長,我更是部裏麵的局長,很多事情,我不能單獨用航院的眼光來看了。”
“我明白您意思了,那我就按照這個給馬董了。”
“還有,你們最近的思政課程大綱發給我看一下。我看看你們的思政課的安排。”
“哎好嘞。我一會就給您發過來。”
這邊,柴明揚也收到了部裏的通知,今年的個人事項也開始上報了。每年他們都要把自己所有的理財、保險、存款、房產、股票、基金、固定資產全部整理上報,這個東西,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每一項都要寫明白來源,隻要有一個說不清楚的,紀檢組立馬就開始查了。
報完了這個東西,柴明揚還寫了個說明,按照要求,部裏麵司局級官員要是在外麵的學校兼職必須要上報到部裏,雖然說柴明揚的主業還是南津大學常務副校長,但是另一層身份還是教育部的輔導員工作局局長。所以該走的手續還是要走的。
“啟明,這個,是我的個人事項申報表。這個,是我一個兼職的報告。”
“兼職?你又幹啥去了?”
“去津海的航院當了個特聘教授。”
“幹嘛?最近那個思政實驗室,人不夠把你拉過去了?”
“嗨,自己兄弟。能幫就幫一把吧。”
“你不怕部裏麵有人背後戳你脊梁骨啊。”
“嗨,說說唄,這個事兒,該著是他們的就是,不是,反正申報材料裏麵也沒我的名字,愛咋咋地唄。”
“沒寫你的名字?”
“啊。幹嘛寫我的名字,過不過的,你說思政司到最後要怎麽辦?所以幹脆不寫。反正這個兼職報告報到部辦備案就完了。也不到思政司。”
“說是這麽說啊……”
“就這樣,東西我給你了啊。”
柴明揚今兒到帝都來,除了交這個表,還有就是部裏麵要開思政教育實驗室的評審動員會,這個事兒說白了,你可著全國找,思政教授的這個圈裏麵能找出來的,而且有點地位和名氣的,柴明揚是肯定跑不掉的。
40多歲的柴明揚現在基本上已經牢牢確定了自己在思政圈的地位。當然,這和陳老一直在後麵推舉自己也少不了。不過也是柴明揚自己爭氣。各種的論文,成果,著作一樣也不少。課題什麽的自己也沒落下,所以自己的成績也是實打實的幹出來的了。
“今天把各位專家請到這裏呢,大家也都看到文件了,現在我們準備進一步的加強這個高職院校的思政建設。大家都是重點大學的教授,多多少少是不是也覺得高職院校這個……對吧。我就不說那麽明白了。”
其實這人之常情。柴明揚是真當過航院院長的,剩下的基本都是在重點大學一路上來的,有的人對於高職還真有點偏見。
“不是我說啊,這高職的思政建設。白搞啊,學生的素質在那邊了。”
“唉,話不能這麽說,高職也有好孩子。你不能一棍子打死啊。”
“咋, 還指望他們搞思政研究啊。”
“這個,倒不是說讓他們搞思政研究,而是現在思政必須一插到底,不能因為是高職,也不能因為高職的學生可能高考成績一般就放棄了他們。我們必須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嘛。”
“柴教授這個話我覺得很有道理。高職一直以來是我們相對來說在思政教育上比較輕視的,我們現在要重視起來了。不能因為他們學生不好就放棄他們。高職的學生,如果我們不發揮好思政引領的作用,那是更容易出問題的啊。”
“我說吧。”
主席台上的陳老發話了。
“我們喊了這麽多年的思政教育思政建設。現在高職的思政教育隊伍是配備起來了,但是學生的思政教育往往流於形式,我們倒不是說學生上課玩手機什麽的,而是現在要討論一下,如何建立起一套能夠更適合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是拿本科的一套東西套到高職的身上。
孔夫子都說了,因材施教,我們在高等教育上,也要這麽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