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皇叔
三國:以大漢之名,鎮全球 作者:五個冬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罷,劉軒整了整身上的衣服,神色肅穆,轉身走到劉協乘坐的馬車前。
城外的百姓和官員見狀,都意識到接下來的重要時刻,整個廣場頓時安靜下來,鴉雀無聲,隻有風吹旌旗的輕響。
劉軒緩緩跪下,聲音洪亮而恭敬地喊道:“臣劉軒,恭迎陛下!”
隨著劉軒的跪拜,身後所有並州官員、將士、百姓也紛紛跪倒在地,齊聲高呼:“恭迎陛下!”
聲浪如雷,直衝天際,氣勢恢宏,震動四方。
馬車內,年幼的劉協聽到這浩大的迎接聲,心中震動不已。
隻見劉協掀開車簾,遠遠看到一位英姿勃發的年輕人跪在最前方,身後是萬千跪拜的臣民,頓時明白,這位就是他早有耳聞的並州牧、大將軍劉軒。
劉協雖為天子,卻深知此時的權柄已不在自己手中,暗自心歎。
於是,劉協連忙從車中走下,快步走到劉軒麵前,伸手將其扶起,口中說道:“皇叔快快請起,朕心中感激萬分,若非皇叔及時剿滅董卓,救朕於水火之中,恐怕今日我已命喪賊手。”
劉軒一聽劉協稱他為“皇叔”,連忙惶恐地說道:“謝陛下,保駕護航是臣的本分,萬不敢居功。這‘皇叔’二字,臣更是擔不起啊。”
劉軒說這話時語氣誠懇,心中卻清楚劉協如今對他有感激之情,也是一時口快,稱這“皇叔”無非是為了鞏固關係。
可是這會兒劉軒心裏還是挺高興的,畢竟這身份一下子就又漲了。
劉協微微一笑,見劉軒如此謙遜,便說道:“皇叔何必如此?當年在大殿上,先皇親自查過族譜,說你與先皇同輩,這‘皇叔’稱呼,正是合情合理。”
劉協這番話帶著幾分稚氣,又透著一股天子的威嚴,劉軒無法再推辭,隻能躬身行禮:“陛下盛情,臣受寵若驚。”
此時,劉辯也從馬車上走了下來,攙扶著虛弱的何太後,走到劉軒麵前,目光真誠地說道:“天下人皆知,大將軍與先皇同輩,您這一聲‘皇叔’當之無愧。”
而何太後也輕輕點頭,雖然虛弱,但目光中充滿感激:“大將軍,這一路將我們護送至此,真是辛苦了。若無你在,恐怕今日我母子早已命喪賊手。”
劉軒見狀,隻得欣然接受這“皇叔”的稱呼,隻不過聲皇叔,總讓劉軒想起一個人來。
此時,遠處的盧植、皇甫嵩、朱儁、蔡邕、楊彪、黃琬等一眾老臣也緩緩走上前來。
見到劉協與何太後,他們早已忍不住心中的激動,紛紛伏地叩拜,淚流滿麵。
蔡邕帶頭說道:“陛下!太後!吾等望穿秋水,終於等來了今日!若非大將軍剿滅董卓,恐怕我等這些老臣早已枯骨塵埃,社稷不保啊!”
盧植也眼含熱淚,抬頭望著劉協:“陛下今日得以化險為夷,真是天佑大漢!微臣等幾番擔憂,夜不能寐,恐怕陛下和太後再無歸期。如今見陛下安然無恙,實在是三生有幸!”
何太後聽到眾老臣如此動情的話語,自己也不由得紅了眼眶。
“本宮在董卓的禁錮下,日日惶惶不安,心中懼怕不已,今日得以與諸位老臣相見,真是劫後重生。感謝天佑大漢,也要多謝大將軍啊。”
一眾老臣聞言,紛紛點頭稱是,再次向劉軒行禮拜謝,聲音低沉而莊重,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淚水。他們這些人經曆了多少風雨,見證了多少宮廷變故,如今看著大漢天子安然無恙回到他們身邊,自然是百感交集。
而劉協站在一旁,臉上掛著少有的輕鬆笑容,看著眼前這一群曾經為大漢江山勞心勞力的老臣們,再想起董卓壓迫他和何太後的那些日子,不禁有種重獲新生的感覺,心情大好,情不自禁地抬頭笑道:“大漢有爾等忠心,自然可以安枕無憂。”
眾老臣聞言連呼萬歲。
見狀劉協突然就覺得自己又行了。
“今日真是好日子,大家都進城吧!”
劉協此話一出,聲音清脆,帶著幾分稚氣。
然而,這一句輕鬆隨意的話,卻瞬間將原本熱鬧和諧的場麵推向了一陣尷尬的寂靜。
眾老臣們一聽皇帝此言,臉色紛紛一變,氣氛頓時變得有些凝重起來。
大家都不自覺地瞟向劉軒,眼中帶著幾分遲疑和不安。
此時的場麵突然變得微妙。作為大漢天子,劉協按理應該擁有最高權威,但此時劉協一句話就要大家進城,意味著對並州局勢的掌控。
可如今,並州是劉軒的領地,這句話說得未免有些輕率。
何太後本就心思縝密,一見場麵尷尬,立刻察覺到了不妥,連忙給劉協使了個眼色。
劉協年幼單純,見狀才恍然大悟,立刻意識到自己失言了。他轉身走到劉軒麵前,連忙陪笑說道:“皇叔,時間不早了,還是您來安排吧。”
劉軒聞言,微微頷首,轉身朝著並州城走去,聲如洪鍾地喊了一聲:“回城!”
這聲音堅定,氣勢逼人,仿佛一聲令下,四周百姓和士兵瞬間有了依托。
然而,盡管劉軒的背影挺拔,威儀四射,眾人卻依舊不敢立刻跟隨,直到看見劉軒第一個邁步入城,眾人才敢跟著他動身。
在回去的路上,荀彧快步上前,輕聲問道:“主公,陛下和太後該安排何處居住?”
荀彧的語氣恭敬,帶著幾分小心翼翼。
劉軒略一沉思,眉頭微蹙,然後輕聲道:“你看隨便安排吧,隻是務必安靜,陛下乃是萬金之軀,不能讓人打擾。”
荀彧聽得此言,立刻心領神會,明白劉軒雖尊重皇帝,卻絕不會將皇權真正放到實權之上。
“主公放心,屬下會妥善安排,盡可能地增加護衛力量,保障陛下和太後的安全。”
劉軒點點頭,神情淡然:“去辦吧。”話音一落,劉軒就再沒有多言,帶著隨從直奔自己的府邸,顯然對這些瑣事不再關心。
城外的百姓和官員見狀,都意識到接下來的重要時刻,整個廣場頓時安靜下來,鴉雀無聲,隻有風吹旌旗的輕響。
劉軒緩緩跪下,聲音洪亮而恭敬地喊道:“臣劉軒,恭迎陛下!”
隨著劉軒的跪拜,身後所有並州官員、將士、百姓也紛紛跪倒在地,齊聲高呼:“恭迎陛下!”
聲浪如雷,直衝天際,氣勢恢宏,震動四方。
馬車內,年幼的劉協聽到這浩大的迎接聲,心中震動不已。
隻見劉協掀開車簾,遠遠看到一位英姿勃發的年輕人跪在最前方,身後是萬千跪拜的臣民,頓時明白,這位就是他早有耳聞的並州牧、大將軍劉軒。
劉協雖為天子,卻深知此時的權柄已不在自己手中,暗自心歎。
於是,劉協連忙從車中走下,快步走到劉軒麵前,伸手將其扶起,口中說道:“皇叔快快請起,朕心中感激萬分,若非皇叔及時剿滅董卓,救朕於水火之中,恐怕今日我已命喪賊手。”
劉軒一聽劉協稱他為“皇叔”,連忙惶恐地說道:“謝陛下,保駕護航是臣的本分,萬不敢居功。這‘皇叔’二字,臣更是擔不起啊。”
劉軒說這話時語氣誠懇,心中卻清楚劉協如今對他有感激之情,也是一時口快,稱這“皇叔”無非是為了鞏固關係。
可是這會兒劉軒心裏還是挺高興的,畢竟這身份一下子就又漲了。
劉協微微一笑,見劉軒如此謙遜,便說道:“皇叔何必如此?當年在大殿上,先皇親自查過族譜,說你與先皇同輩,這‘皇叔’稱呼,正是合情合理。”
劉協這番話帶著幾分稚氣,又透著一股天子的威嚴,劉軒無法再推辭,隻能躬身行禮:“陛下盛情,臣受寵若驚。”
此時,劉辯也從馬車上走了下來,攙扶著虛弱的何太後,走到劉軒麵前,目光真誠地說道:“天下人皆知,大將軍與先皇同輩,您這一聲‘皇叔’當之無愧。”
而何太後也輕輕點頭,雖然虛弱,但目光中充滿感激:“大將軍,這一路將我們護送至此,真是辛苦了。若無你在,恐怕今日我母子早已命喪賊手。”
劉軒見狀,隻得欣然接受這“皇叔”的稱呼,隻不過聲皇叔,總讓劉軒想起一個人來。
此時,遠處的盧植、皇甫嵩、朱儁、蔡邕、楊彪、黃琬等一眾老臣也緩緩走上前來。
見到劉協與何太後,他們早已忍不住心中的激動,紛紛伏地叩拜,淚流滿麵。
蔡邕帶頭說道:“陛下!太後!吾等望穿秋水,終於等來了今日!若非大將軍剿滅董卓,恐怕我等這些老臣早已枯骨塵埃,社稷不保啊!”
盧植也眼含熱淚,抬頭望著劉協:“陛下今日得以化險為夷,真是天佑大漢!微臣等幾番擔憂,夜不能寐,恐怕陛下和太後再無歸期。如今見陛下安然無恙,實在是三生有幸!”
何太後聽到眾老臣如此動情的話語,自己也不由得紅了眼眶。
“本宮在董卓的禁錮下,日日惶惶不安,心中懼怕不已,今日得以與諸位老臣相見,真是劫後重生。感謝天佑大漢,也要多謝大將軍啊。”
一眾老臣聞言,紛紛點頭稱是,再次向劉軒行禮拜謝,聲音低沉而莊重,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淚水。他們這些人經曆了多少風雨,見證了多少宮廷變故,如今看著大漢天子安然無恙回到他們身邊,自然是百感交集。
而劉協站在一旁,臉上掛著少有的輕鬆笑容,看著眼前這一群曾經為大漢江山勞心勞力的老臣們,再想起董卓壓迫他和何太後的那些日子,不禁有種重獲新生的感覺,心情大好,情不自禁地抬頭笑道:“大漢有爾等忠心,自然可以安枕無憂。”
眾老臣聞言連呼萬歲。
見狀劉協突然就覺得自己又行了。
“今日真是好日子,大家都進城吧!”
劉協此話一出,聲音清脆,帶著幾分稚氣。
然而,這一句輕鬆隨意的話,卻瞬間將原本熱鬧和諧的場麵推向了一陣尷尬的寂靜。
眾老臣們一聽皇帝此言,臉色紛紛一變,氣氛頓時變得有些凝重起來。
大家都不自覺地瞟向劉軒,眼中帶著幾分遲疑和不安。
此時的場麵突然變得微妙。作為大漢天子,劉協按理應該擁有最高權威,但此時劉協一句話就要大家進城,意味著對並州局勢的掌控。
可如今,並州是劉軒的領地,這句話說得未免有些輕率。
何太後本就心思縝密,一見場麵尷尬,立刻察覺到了不妥,連忙給劉協使了個眼色。
劉協年幼單純,見狀才恍然大悟,立刻意識到自己失言了。他轉身走到劉軒麵前,連忙陪笑說道:“皇叔,時間不早了,還是您來安排吧。”
劉軒聞言,微微頷首,轉身朝著並州城走去,聲如洪鍾地喊了一聲:“回城!”
這聲音堅定,氣勢逼人,仿佛一聲令下,四周百姓和士兵瞬間有了依托。
然而,盡管劉軒的背影挺拔,威儀四射,眾人卻依舊不敢立刻跟隨,直到看見劉軒第一個邁步入城,眾人才敢跟著他動身。
在回去的路上,荀彧快步上前,輕聲問道:“主公,陛下和太後該安排何處居住?”
荀彧的語氣恭敬,帶著幾分小心翼翼。
劉軒略一沉思,眉頭微蹙,然後輕聲道:“你看隨便安排吧,隻是務必安靜,陛下乃是萬金之軀,不能讓人打擾。”
荀彧聽得此言,立刻心領神會,明白劉軒雖尊重皇帝,卻絕不會將皇權真正放到實權之上。
“主公放心,屬下會妥善安排,盡可能地增加護衛力量,保障陛下和太後的安全。”
劉軒點點頭,神情淡然:“去辦吧。”話音一落,劉軒就再沒有多言,帶著隨從直奔自己的府邸,顯然對這些瑣事不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