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剛登基一年,廢削五王,各地藩王人人自危,對他的信任度已經降到最低,朱棣起兵的時機到了。


    在先帝的設計中,藩王是拱衛皇室而存在的。


    在朱允炆不顧一切淩厲削藩的過程中,藩王對他的拱衛之心已越來越淡。


    兵部逮捕燕王的密令和張昺請旨的密疏,被一位普通的吏員看見,並偷藏起來。


    這位吏員名為李友直,在北平布政使司當差。


    李友直之所以能接觸到這樣的機密文件,是因為能力出眾,


    沉穩幹練,不僅擅長公文寫作,而且能說會道,頗受張昺看重。


    李友直是一個有誌向的聰明人,並不滿足於當一個資深老吏。


    為謀求發跡,李友直有意投靠燕王,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機會。


    現在,他已經找到了最好的投名狀,於是大膽去燕王府告密。


    李友直是張昺的部屬,朱棣不敢輕信,誰知道他在耍什麽花招。


    為表明忠心,李友直把張昺的密疏獻上。


    朱棣收下密疏,便讓李友直回去。


    開玩笑,李友直哪敢回去?


    他拚命求饒,死活不肯離開王府。


    看來,李友直的話是真的。


    事不宜遲,得先下手為強。


    他讓張玉、朱能等人把所有可用的兵力全部調入王府,準備拚死一搏。


    僧兵六百,暗衛五百,王府護衛和丁壯加在一起八百。


    總共不到兩千人。


    各店鋪均有一些身手不錯的夥計,加在一起近千人,但是不能輕率調集,以免打草驚蛇。


    朝廷在北平及周圍的兵力多達三萬,數量相差懸殊,不能硬拚,隻能智取。


    朱能建議擒賊先擒王,先設法擒獲張昺、謝貴。


    道衍所獻的突襲之計是這樣的:既然朝廷派人來王府緝拿犯事官屬,咱們可以根據所列罪名先將他們“抓”到一起,然後派人去告知張昺、謝貴,請他們過來緝拿。張昺、謝貴聽後必定會來王府,咱們提前安排壯士埋伏在端禮門,等二人一到,立馬將他們綁起來。


    朱棣決定依計行事。


    接到朱棣的邀請,張昺、謝貴起初疑慮重重,不願前去。


    但是見到抓捕官員的名單後,他們放鬆了警惕,決定帶領部眾去王府拘拿欽犯。


    或許,從一開始,他們就沒覺得燕王有能力與朝廷對抗。


    可能他們認為:燕王裝瘋隻是為了逃脫罪責,保住爵位;燕王獻上名單是為了表忠心,而非設陷阱。


    無論如何,後來發生的事實證明,他們的判斷是錯的。


    由於建文帝朱允炆此時尚未下旨削去燕王爵位,按照規定,張昺、謝貴的隨從部眾未經燕王許可不得進入王府。


    身為朝廷官員,張昺、謝貴得按規矩辦事,讓部眾在王府大門外麵等。


    朱棣正拄著拐杖坐在王府內,迎接張昺、謝貴的到來。


    張昺、謝貴提示朱棣,盡快交接有罪官屬。


    朱棣神態悠閑,招呼他們坐下,並且吩咐下去,設宴款待。


    二人著急辦差,一再催促。


    朱棣熱情地拍著他們的肩膀,“急什麽?本王病體初愈,感謝兩位大人的關心,這酒非喝不可,不喝就是不給本王麵子,張大人,你說你是不是得給個麵子?謝大人,你呢?”


    張昺、謝貴隻得客氣地解釋幾句。


    “不是不給王爺麵子,實在是因為有公務在身,不敢耽擱”。


    “是啊,王爺,喝酒有的是機會,先交接吧”。


    朱棣哈哈一笑,“你們倆淨跟我客氣,喝頓酒能破費什麽?本王跟兩位大人投緣,來,喝酒!”


    朱棣說著,拿起兩個酒杯,一人一杯塞到他們手裏。


    燕王妃徐妙雲也走過來勸道:“兩位大人,請同飲此杯,這是我夫婦二人的一點兒心意”。


    實在推辭不過,二人隻能舉杯,意思意思。


    張昺、謝貴的隨從在王府外麵等了又等,一直沒見兩位大人出來,聽說王府內正大擺宴席,款待兩位大人。


    眾人以為沒事了,紛紛自行散去,回衙門等候。


    暗衛及時把這些情況稟報給燕王。


    得知張、謝二人的部眾已經撤走,朱棣吩咐侍從把切好的西瓜端上來。


    朱棣拿起一片瓜,說道:“適有新進瓜者,與卿等嚐之。”


    他欲言又止,緩緩起身,語氣突然變得嚴厲,“今編戶齊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為天子親屬,旦夕莫必其命。縣官待我如此,天下何事不可為乎!”


    說完,他把手裏的瓜片狠狠地扔到地上。


    摔瓜為號,這是事先商定的計策。


    左右埋伏的王府護衛蜂擁而上,把張昺、謝貴綁了個嚴嚴實實。


    朱棣把拐杖扔到一旁,慨然長歎:“我何病?迫若奸臣耳!”


    張昺、謝貴、葛誠、盧振均被被處死。


    張、謝二人的部眾對此毫不知情,還以為兩位大人跟燕王飲酒正酣。


    對方群龍無首,正是動手的大好時機,張玉、朱能趁機帶王府護衛殺出。


    察覺異常的指揮彭二調集千餘將士,急匆匆直奔王府而來,與張玉、朱能撞了個正著。


    交戰沒多久,彭二身首異處,燕兵首戰告捷。


    夜黑風高,燕兵先發製人,乘機攻奪北平九門。


    城內頓時陷入混亂。


    都指揮馬宣率眾抵抗,激烈的巷戰開始。


    狹路相逢勇者勝,燕兵人數雖少,但準備充足,士氣正盛,銳不可擋。


    馬宣節節敗退,被迫出城,往東逃往薊州。


    主帥缺失,北平城內的朝廷守軍各自為戰,被動防禦,漸落下風。


    燕兵作戰勇猛,接連攻克八座城門。


    截至第二天黎明,隻剩西直門的爭奪戰仍在繼續。


    朱棣讓指揮唐雲解下盔甲,單人獨馬前去勸降。


    北平周圍盡是朝廷兵馬,西直門之爭需速戰速決。


    朱棣思來想去,決定派指揮唐雲前去勸降。


    在北平城內的各位指揮當中,唐雲最為年長,他行事穩重,誠實無欺,一向很有威信。


    對西直門的守軍而言,唐雲的話最有說服力。


    為了表示招降誠意,朱棣讓唐雲解下盔甲,單人獨馬前往。


    行至西直門,唐雲麵對昔日同袍,動情落淚,高聲喊道:“汝毋自苦!今朝廷已聽王自製一方矣。汝等亟下,後者誅。”


    唐雲的素日品行在此刻發揮了巨大作用。


    唐雲從沒騙過人,守門將士已經習慣對他的信任。


    有人在片刻猶豫後放下了兵器。


    緊接著,第二個人扔掉手中兵器。


    兵器落地的聲音,此起彼伏,重重地砸在將士們的心上。


    他們和燕王有著深厚的戰友情,他們本不想打。


    越來越多的兵器掉落在地。


    守軍盡皆散去,西直門落入燕兵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妙錦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弋塵讀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弋塵讀書並收藏妙錦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