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可能倒流。時間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
所以,珍惜眼下的時間,尤為重要。
自從理順了人事上的事情,潘小安的工作變得輕鬆很多。
他依舊每天早起去開朝會,聽取一些關於民生,軍事的事情。
潘小安最關心的,一個是糧食的產量,一個是人口問題。
糧食產量方麵,金州省這一年風調雨順,糧食產量很足。
而秋糧產出的花生,地瓜,除了做種子,還能有很大的富裕。
玉米在金州府的官田,也終於實現了萬畝種植。
玉米在這片黑土地上的產量驚人,在沒有化肥的年代,一畝地竟然也到了八百斤。
便是晾曬之後,也有五百斤的純產量。
這一萬畝官田,就收入五百萬斤玉米。這些玉米留作種子,足夠安國全域種植。
玉米的秸稈葉,可以用來喂牛羊。幹的秸稈,可以用來做燃料。
便是那玉米棒芯,也可以用作冬天取暖,全身都是寶貝。
有了這些雜糧幫襯,便是饑荒之年,百姓也能有糧過冬。
海州府也算魚米之鄉,那裏的水稻喜獲豐收。
一季麥子,一季水稻。這個地方相對富庶一些。
而魯州省,因為春季少雨,小麥畝產僅有二百餘斤。
夏季雨多,秋糧產出還不錯。花生每畝地有三百多斤,地瓜卻有兩千多斤。
這樣,安國幾省,人均口糧,每日可以達到三斤糧。
但其實,絕大多數百姓,每天隻吃半斤糧。
尤其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春冬兩季,一日兩餐的習慣。
潘小安看到這樣的報表,當然不高興。但他也知道,這些報表確實是真實的。
至於人口,情況更加糟糕。因為梁山軍禍亂,此時的魯州省,僅僅有百萬人口。
這個人口數量,都比不上金州府人口。人口少,空有土地,而沒有產值。
很多土地荒廢。便是分給百姓,也沒有力氣種植。
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好在看到有三萬新生兒,潘小安還很高興。這樣的人口增長速度,還是可以的。
這也得益於,稅收的減少,男女平等的倡導,優質的醫療條件,以及日趨良好的社會環境。
潘小安把糧食產量,人口數量,做成豎柱圖和折線圖,兩種模式,掛在會議廳的牆上。
這樣可以讓眾人,更直觀的看到當前的狀況。
安國第一年的工作重點,便是這樣幾項。
一是:成立一個農業部。專門管理耕地和種子。
現有耕地做好統計。哪些屬於官田,哪些屬於大戶,哪些屬於百姓。
把耕地分做水田,旱田,山坡地,鹽堿地,荒地等等幾類。統計好數量以及歸屬。
而種子,則包括儲存種子,培育種子,運輸種子,售賣種子,回收種子等等。
二是:成立一個民政部門。專職用來統計人口,促進人口生育等等。
這些工作,當然通通歸於戶部管理。
開會時,安心看著潘小安。見他口若懸河,眼裏滿是崇拜。
她最喜歡聽潘小安講話,感覺他懂很多。
潘小安是懂一點。然後再思考一點,就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複雜。隻要不嫌麻煩,總是能夠做好。
而給潘忠他們開會時,潘小安就詢問他關於鋼鐵的產量。
潘忠是老運轉使。對於安國的很多物品都了如指掌。
潘忠說現在的安國,金州省有三個鋼鐵廠,魯州省有四個鋼鐵廠。每年可以產鋼鐵四十萬噸。
潘小安詢問,這些鋼鐵夠咱們安國使用嗎?
潘忠說:“安國每年用鋼鐵不過十五六萬噸。多數的鋼鐵,還是出口到了海外,以及臨近州府。
出口海外的鋼鐵,換來的是銀子,糧食,香料和布匹。
售賣給臨近州府,可以換取稀缺的黏土,礦產和特產。”
潘小安詢問,能不能每年在增加一些產量?
潘忠說道,“東港府的鐵礦已經勘探清楚。如果明年春日裏能夠投產,估計可以增加十萬噸。”
潘小安聽後,高興莫名。他竟然把東港府的鐵廠忘記了。
潘小安想要在金州府鋪設一條鐵路。他聽狄達與沈毅說,他們已經模仿出發動機的零部件。
如果,他們能夠造出發動機,他就可以先建造一個小火車。
當然,想要火車動力足,還是得使用內燃機。
不曉得這些人,有沒有這樣的腦殼?根據發動機的構造,先把內燃機造出來。
早會之後,便是吃飯時間。
安陸海有個食堂。潘小安的早飯,都是在那裏麵吃。
很多時候,莫前川想給他打回來,或者專門找個隨從,但都被潘小安拒絕。
他是真的不敢隨便加人。人數好加,錢該從哪裏出呢?
潘小安寧願多走幾步。他的時間也沒有那麽寶貴。
或者說,誰的時間都很寶貴,也都不寶貴,就看人怎麽來安排?
這世界離開誰都一樣運轉。潘小安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也不覺得別人了不起。
都是一個鼻子兩個眼,誰比誰能厲害多少?
食堂的早飯,也就是包子稀粥小鹹菜。不需要多豐盛。
潘小安知道,在安陸海工作的人,薪資都很高。他們吃的都很好。
所以,他並不想在吃食上,給他們增加更好的待遇。
而中午和晚上的菜,最多不能超過六個。多數都是四菜一湯和兩湯而已。
會有人說潘小安摳門嗎?
當然會有。但他們不敢說出來。因為,潘小安自己也是在吃這些菜。
所以啊,一件事想讓別人接受,最少也要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
吃過飯後,潘小安就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撰寫書籍。
當然,這一次他寫的,不是那些荒誕的書。
他把腦海裏,能夠記起的,關於語文,數學,生物,物理,化學,農業的知識,全都一樣一樣寫出來。
這些知識,他有的記得很詳細,有的隻能記個大概。
這時候,那些從大海之外運回來的羊皮紙,沙棘紙書籍,也成了他參考的一部分。
而更多的,他還是參考,從宋地搜集來的百科書籍。
反正,潘小安就是不停的寫。他要給安國學生,留下一個小百科。
所以,珍惜眼下的時間,尤為重要。
自從理順了人事上的事情,潘小安的工作變得輕鬆很多。
他依舊每天早起去開朝會,聽取一些關於民生,軍事的事情。
潘小安最關心的,一個是糧食的產量,一個是人口問題。
糧食產量方麵,金州省這一年風調雨順,糧食產量很足。
而秋糧產出的花生,地瓜,除了做種子,還能有很大的富裕。
玉米在金州府的官田,也終於實現了萬畝種植。
玉米在這片黑土地上的產量驚人,在沒有化肥的年代,一畝地竟然也到了八百斤。
便是晾曬之後,也有五百斤的純產量。
這一萬畝官田,就收入五百萬斤玉米。這些玉米留作種子,足夠安國全域種植。
玉米的秸稈葉,可以用來喂牛羊。幹的秸稈,可以用來做燃料。
便是那玉米棒芯,也可以用作冬天取暖,全身都是寶貝。
有了這些雜糧幫襯,便是饑荒之年,百姓也能有糧過冬。
海州府也算魚米之鄉,那裏的水稻喜獲豐收。
一季麥子,一季水稻。這個地方相對富庶一些。
而魯州省,因為春季少雨,小麥畝產僅有二百餘斤。
夏季雨多,秋糧產出還不錯。花生每畝地有三百多斤,地瓜卻有兩千多斤。
這樣,安國幾省,人均口糧,每日可以達到三斤糧。
但其實,絕大多數百姓,每天隻吃半斤糧。
尤其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春冬兩季,一日兩餐的習慣。
潘小安看到這樣的報表,當然不高興。但他也知道,這些報表確實是真實的。
至於人口,情況更加糟糕。因為梁山軍禍亂,此時的魯州省,僅僅有百萬人口。
這個人口數量,都比不上金州府人口。人口少,空有土地,而沒有產值。
很多土地荒廢。便是分給百姓,也沒有力氣種植。
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好在看到有三萬新生兒,潘小安還很高興。這樣的人口增長速度,還是可以的。
這也得益於,稅收的減少,男女平等的倡導,優質的醫療條件,以及日趨良好的社會環境。
潘小安把糧食產量,人口數量,做成豎柱圖和折線圖,兩種模式,掛在會議廳的牆上。
這樣可以讓眾人,更直觀的看到當前的狀況。
安國第一年的工作重點,便是這樣幾項。
一是:成立一個農業部。專門管理耕地和種子。
現有耕地做好統計。哪些屬於官田,哪些屬於大戶,哪些屬於百姓。
把耕地分做水田,旱田,山坡地,鹽堿地,荒地等等幾類。統計好數量以及歸屬。
而種子,則包括儲存種子,培育種子,運輸種子,售賣種子,回收種子等等。
二是:成立一個民政部門。專職用來統計人口,促進人口生育等等。
這些工作,當然通通歸於戶部管理。
開會時,安心看著潘小安。見他口若懸河,眼裏滿是崇拜。
她最喜歡聽潘小安講話,感覺他懂很多。
潘小安是懂一點。然後再思考一點,就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複雜。隻要不嫌麻煩,總是能夠做好。
而給潘忠他們開會時,潘小安就詢問他關於鋼鐵的產量。
潘忠是老運轉使。對於安國的很多物品都了如指掌。
潘忠說現在的安國,金州省有三個鋼鐵廠,魯州省有四個鋼鐵廠。每年可以產鋼鐵四十萬噸。
潘小安詢問,這些鋼鐵夠咱們安國使用嗎?
潘忠說:“安國每年用鋼鐵不過十五六萬噸。多數的鋼鐵,還是出口到了海外,以及臨近州府。
出口海外的鋼鐵,換來的是銀子,糧食,香料和布匹。
售賣給臨近州府,可以換取稀缺的黏土,礦產和特產。”
潘小安詢問,能不能每年在增加一些產量?
潘忠說道,“東港府的鐵礦已經勘探清楚。如果明年春日裏能夠投產,估計可以增加十萬噸。”
潘小安聽後,高興莫名。他竟然把東港府的鐵廠忘記了。
潘小安想要在金州府鋪設一條鐵路。他聽狄達與沈毅說,他們已經模仿出發動機的零部件。
如果,他們能夠造出發動機,他就可以先建造一個小火車。
當然,想要火車動力足,還是得使用內燃機。
不曉得這些人,有沒有這樣的腦殼?根據發動機的構造,先把內燃機造出來。
早會之後,便是吃飯時間。
安陸海有個食堂。潘小安的早飯,都是在那裏麵吃。
很多時候,莫前川想給他打回來,或者專門找個隨從,但都被潘小安拒絕。
他是真的不敢隨便加人。人數好加,錢該從哪裏出呢?
潘小安寧願多走幾步。他的時間也沒有那麽寶貴。
或者說,誰的時間都很寶貴,也都不寶貴,就看人怎麽來安排?
這世界離開誰都一樣運轉。潘小安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也不覺得別人了不起。
都是一個鼻子兩個眼,誰比誰能厲害多少?
食堂的早飯,也就是包子稀粥小鹹菜。不需要多豐盛。
潘小安知道,在安陸海工作的人,薪資都很高。他們吃的都很好。
所以,他並不想在吃食上,給他們增加更好的待遇。
而中午和晚上的菜,最多不能超過六個。多數都是四菜一湯和兩湯而已。
會有人說潘小安摳門嗎?
當然會有。但他們不敢說出來。因為,潘小安自己也是在吃這些菜。
所以啊,一件事想讓別人接受,最少也要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
吃過飯後,潘小安就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撰寫書籍。
當然,這一次他寫的,不是那些荒誕的書。
他把腦海裏,能夠記起的,關於語文,數學,生物,物理,化學,農業的知識,全都一樣一樣寫出來。
這些知識,他有的記得很詳細,有的隻能記個大概。
這時候,那些從大海之外運回來的羊皮紙,沙棘紙書籍,也成了他參考的一部分。
而更多的,他還是參考,從宋地搜集來的百科書籍。
反正,潘小安就是不停的寫。他要給安國學生,留下一個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