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如今東興王抱病,陛下有意,一個月之後將派遣使節前往東興,探視東興王,使節的隊伍裏,難免會有隨行的太醫院之人,不如你便打點打點,隨使臣一同前往東興吧。太醫院歸太常寺統轄,太常寺卿那邊,本宮自會派人幫你說話,你不必擔心,隻預備好前往東興一事便可,屆時,你的妻妾兒女,也會一同與你在東興相會,一家團聚,何等快慰?”榮妃說道。
楊太醫知道,自己的家人老小都在榮妃手裏,因此哪來敢說個不字?於是隻好應下來。
“這大黎前往東興的路途上,實在遙遠,打點上下破費錢財,這五百兩銀子隻怕不夠,待你啟程之日,本宮自會派人再封八百兩,前往太醫的下處,有了這些銀子,即便是你想留在東興,置辦點田產房屋,也足夠使得了。”榮妃說道。
“小人多謝娘娘為小人布排。”楊太醫說著,千恩萬謝地退了出去。
等楊太醫走後,榮妃讓幾個太監在畫茵堂外四處看著,守在堂外,舒縭看有人來了,這才帶著侍女趕緊從小道溜走。
隻聽堂中榮妃吩咐岑姑,“等他到了東興之後,剩下的事兒便交給你去做了。”
岑姑應道,“是,奴婢是番族出身,從大黎入東興,必須要過番族之地,自會派出族中死士途中截殺此人,斷斷不會留下禍根。”
“那便好。”榮妃點點頭說道。
“隻是那八百兩銀子,是否還要送到他宿處?”岑姑問道。
“這是自然,他是個愛財的,隻有看到了這銀子,才會安下心來前往東興,若沒有這銀子,是定要生疑的。”榮妃說道,“再有,他的妻妾兒女,便一同了結,一個活口都不要留下。”
“是,奴婢明白。”岑姑應道。
“料理了這幾個,咱們再對付淑妃那個活狐狸,敢擋著咱們的路,我看她是好日子過膩了。”榮妃恨恨地說道,
月嬌與妙箜也回到了宮裏,諸葛憶蓀一一見過,也說他們此行辛苦,且自去休息,三日之後,諸葛憶蓀又將妙箜找來,詢問她元懿皇後生前病重、服藥之事,妙箜雖然頗通醫理,可終究不過是半路出家的,哪裏知道這其中精深陰狠的諸多門道?
妙箜隻說,元懿皇後生前的確是按黃太醫的囑托安養、吃藥,隻是為了給元淮與諸葛憶蓀寫那兩封信,太過於耗費心神,才使得自身的病越發厲害,以至於到了最後無可挽回。
諸葛憶蓀一聽,對元懿皇後心中萬分愧疚,況且元懿皇後的身子本就薄弱得很,她從前也是聽黃太醫說起過的,再想起元懿皇後生前寫給她的手書上,那般懇切、那般情真,隻以為是元懿皇後為了她,才耗盡了心神,油盡燈枯而死,便心中更覺慚愧,也不再追問元懿皇後的死因。
到了元懿皇後三七,諸葛憶蓀的身子略好些了,親自到鸞鳳台去,為元懿皇後放聲高哭了一場,在場之人聽著也無不動容,以為二人當真是姐妹情深,諸葛憶蓀終究是有情之人,不比當日裴淑妃領著內命婦眾人致哀,也是剛打雷不下雨,宮中的老人們都看了眼裏。
又過了一個月,是小公主的滿月之禮,因為與劉皇後五七相近,滿月之禮一切從簡,可是元淮仍舊給小公主賜名“嘉梨”,小字玉琅,給小公主的滿月禮比四公主、五公主多出許多,以作滿月之禮從簡的彌補。
元淮還有意冊封小公主為長興公主,將長興郡作為小公主的封邑,以示對小公主的寵眷。
熙嬪聽了,心中自然不忿,也在淑妃與康嬪的攛掇與授意之下,常往金鴛閣去,在晟嬪耳邊說一些閑話,也讓晟嬪心中多了些憤憤不平,可晟嬪轉念一想,當初若不是諸葛憶蓀召來了黃太醫,治好了自己的女兒,隻怕自己的女兒如今都夭亡了,哪裏還有今日的光景?於是對熙嬪等挑撥是非的人也不再理會,安心教養女兒,隻與裕妃、禎嬪、敦嬪等嬪妃來往。
元懿皇後七七之後,諸葛憶蓀在元懿皇後的靈堂進過香,又哭了一場,才看著鸞鳳台的靈堂慢慢撤了下來,挪到了皇陵與宗廟去,心中不免傷感,隻是還有一事心中更是不安,讓她在宮中的處境愈發尷尬。
那便是她已經出月了,可元淮絲毫未曾提及將後宮之權交還給她,她知道,手中沒有權力,在這宮中就難以踏實,因此每日悻悻的,隻看著常佺與嘉梨一同玩耍之時,心中才會稍微舒解一些。
不日就快到重陽了,諸葛憶蓀因為掛念太皇太後,於是讓人備下車駕,帶著常佺、嘉梨、月嬌、梁姑姑他們一同往仁壽宮去。
太皇太後雖然入秋之後病了一場,如今已經好全了,身子也還算健朗,老人家看著兩個小重孫,常佺越發可愛,而嘉梨也乖巧,那沉靜的性子與常佺別無二致,看常佺一同玩耍,甚是高興。
可是轉眼看著諸葛憶蓀,太皇太後一眼便看出了有些不對勁,於是問道,“你這孩子,如今怎的這般木頭似的,可是有心事?”
“哪裏有什麽心事,隻是如今臣妾也是兩個孩子的娘,也是二十有五的人了,比不得往年,一張嘴便像是踩著雞脖子一般,不知大小、沒有分寸的話說個沒完,”諸葛憶蓀說道,“再說了,如今臣妾也是個閑散的人,心裏眼裏隻有這兩個孽障,沒有旁的,遇不到旁的事,自然話就少了。”
“如今宮中是淑妃與榮妃理事,倒是把你晾在了一邊,不知道皇帝這心裏是如何想的。”太皇太後說道,“雖說這樣也好,可你哪裏是個閑得住的人?即便是你閑得住,那些人也閑不住,背地裏不知道裝什麽神、弄什麽鬼的,這樣的事兒旁人不知道,我是經曆過的。”
“老太太不必為我煩憂,陛下待我很好,我不曾有事,隻是元懿皇後一時舍我去了,心裏悲戚,旁的並沒有什麽要緊的。您隻要安養好自己的身子,便是我與孩子們的福氣了。”諸葛憶蓀輕輕攙扶著太皇太後的肩膀說道。
太皇太後也拍了拍諸葛憶蓀的手,“若是你覺得宮裏憋悶,便帶著常佺與嘉梨,到仁壽宮來住段日子,橫豎常儀在我這住著,一個人也無趣,弟弟妹妹們來了,和他做個伴,他也高興些。”
“一個常儀就已經夠您操勞的,若是我再帶著兩個成日間不消停的來鬧您,那便真是我不懂事了,兒臣無事,您且放心吧,”諸葛憶蓀說道,“這是兒臣用鹿乳做的蒸餅,您嚐著可還適口嗎?”
“好,好,你的手藝也是難得的好,隻是吃著心事重重的樣子,讓人心裏不踏實。”太皇太後說道。
諸葛憶蓀聽著,不禁笑了出來,“都說人老成精,太皇太後可不就是成了人精了嗎?吃一道蒸餅就能吃出兒臣的心事來?這樣的好本領,隻怕是天上少有,世上無雙了。”
“你莫逞強,我雖然老了,識人卻是準的,”太皇太後也笑著說道,“若你仍舊這般強顏歡笑、自欺欺人的,隻怕將來有你哭的那一日。”
楊太醫知道,自己的家人老小都在榮妃手裏,因此哪來敢說個不字?於是隻好應下來。
“這大黎前往東興的路途上,實在遙遠,打點上下破費錢財,這五百兩銀子隻怕不夠,待你啟程之日,本宮自會派人再封八百兩,前往太醫的下處,有了這些銀子,即便是你想留在東興,置辦點田產房屋,也足夠使得了。”榮妃說道。
“小人多謝娘娘為小人布排。”楊太醫說著,千恩萬謝地退了出去。
等楊太醫走後,榮妃讓幾個太監在畫茵堂外四處看著,守在堂外,舒縭看有人來了,這才帶著侍女趕緊從小道溜走。
隻聽堂中榮妃吩咐岑姑,“等他到了東興之後,剩下的事兒便交給你去做了。”
岑姑應道,“是,奴婢是番族出身,從大黎入東興,必須要過番族之地,自會派出族中死士途中截殺此人,斷斷不會留下禍根。”
“那便好。”榮妃點點頭說道。
“隻是那八百兩銀子,是否還要送到他宿處?”岑姑問道。
“這是自然,他是個愛財的,隻有看到了這銀子,才會安下心來前往東興,若沒有這銀子,是定要生疑的。”榮妃說道,“再有,他的妻妾兒女,便一同了結,一個活口都不要留下。”
“是,奴婢明白。”岑姑應道。
“料理了這幾個,咱們再對付淑妃那個活狐狸,敢擋著咱們的路,我看她是好日子過膩了。”榮妃恨恨地說道,
月嬌與妙箜也回到了宮裏,諸葛憶蓀一一見過,也說他們此行辛苦,且自去休息,三日之後,諸葛憶蓀又將妙箜找來,詢問她元懿皇後生前病重、服藥之事,妙箜雖然頗通醫理,可終究不過是半路出家的,哪裏知道這其中精深陰狠的諸多門道?
妙箜隻說,元懿皇後生前的確是按黃太醫的囑托安養、吃藥,隻是為了給元淮與諸葛憶蓀寫那兩封信,太過於耗費心神,才使得自身的病越發厲害,以至於到了最後無可挽回。
諸葛憶蓀一聽,對元懿皇後心中萬分愧疚,況且元懿皇後的身子本就薄弱得很,她從前也是聽黃太醫說起過的,再想起元懿皇後生前寫給她的手書上,那般懇切、那般情真,隻以為是元懿皇後為了她,才耗盡了心神,油盡燈枯而死,便心中更覺慚愧,也不再追問元懿皇後的死因。
到了元懿皇後三七,諸葛憶蓀的身子略好些了,親自到鸞鳳台去,為元懿皇後放聲高哭了一場,在場之人聽著也無不動容,以為二人當真是姐妹情深,諸葛憶蓀終究是有情之人,不比當日裴淑妃領著內命婦眾人致哀,也是剛打雷不下雨,宮中的老人們都看了眼裏。
又過了一個月,是小公主的滿月之禮,因為與劉皇後五七相近,滿月之禮一切從簡,可是元淮仍舊給小公主賜名“嘉梨”,小字玉琅,給小公主的滿月禮比四公主、五公主多出許多,以作滿月之禮從簡的彌補。
元淮還有意冊封小公主為長興公主,將長興郡作為小公主的封邑,以示對小公主的寵眷。
熙嬪聽了,心中自然不忿,也在淑妃與康嬪的攛掇與授意之下,常往金鴛閣去,在晟嬪耳邊說一些閑話,也讓晟嬪心中多了些憤憤不平,可晟嬪轉念一想,當初若不是諸葛憶蓀召來了黃太醫,治好了自己的女兒,隻怕自己的女兒如今都夭亡了,哪裏還有今日的光景?於是對熙嬪等挑撥是非的人也不再理會,安心教養女兒,隻與裕妃、禎嬪、敦嬪等嬪妃來往。
元懿皇後七七之後,諸葛憶蓀在元懿皇後的靈堂進過香,又哭了一場,才看著鸞鳳台的靈堂慢慢撤了下來,挪到了皇陵與宗廟去,心中不免傷感,隻是還有一事心中更是不安,讓她在宮中的處境愈發尷尬。
那便是她已經出月了,可元淮絲毫未曾提及將後宮之權交還給她,她知道,手中沒有權力,在這宮中就難以踏實,因此每日悻悻的,隻看著常佺與嘉梨一同玩耍之時,心中才會稍微舒解一些。
不日就快到重陽了,諸葛憶蓀因為掛念太皇太後,於是讓人備下車駕,帶著常佺、嘉梨、月嬌、梁姑姑他們一同往仁壽宮去。
太皇太後雖然入秋之後病了一場,如今已經好全了,身子也還算健朗,老人家看著兩個小重孫,常佺越發可愛,而嘉梨也乖巧,那沉靜的性子與常佺別無二致,看常佺一同玩耍,甚是高興。
可是轉眼看著諸葛憶蓀,太皇太後一眼便看出了有些不對勁,於是問道,“你這孩子,如今怎的這般木頭似的,可是有心事?”
“哪裏有什麽心事,隻是如今臣妾也是兩個孩子的娘,也是二十有五的人了,比不得往年,一張嘴便像是踩著雞脖子一般,不知大小、沒有分寸的話說個沒完,”諸葛憶蓀說道,“再說了,如今臣妾也是個閑散的人,心裏眼裏隻有這兩個孽障,沒有旁的,遇不到旁的事,自然話就少了。”
“如今宮中是淑妃與榮妃理事,倒是把你晾在了一邊,不知道皇帝這心裏是如何想的。”太皇太後說道,“雖說這樣也好,可你哪裏是個閑得住的人?即便是你閑得住,那些人也閑不住,背地裏不知道裝什麽神、弄什麽鬼的,這樣的事兒旁人不知道,我是經曆過的。”
“老太太不必為我煩憂,陛下待我很好,我不曾有事,隻是元懿皇後一時舍我去了,心裏悲戚,旁的並沒有什麽要緊的。您隻要安養好自己的身子,便是我與孩子們的福氣了。”諸葛憶蓀輕輕攙扶著太皇太後的肩膀說道。
太皇太後也拍了拍諸葛憶蓀的手,“若是你覺得宮裏憋悶,便帶著常佺與嘉梨,到仁壽宮來住段日子,橫豎常儀在我這住著,一個人也無趣,弟弟妹妹們來了,和他做個伴,他也高興些。”
“一個常儀就已經夠您操勞的,若是我再帶著兩個成日間不消停的來鬧您,那便真是我不懂事了,兒臣無事,您且放心吧,”諸葛憶蓀說道,“這是兒臣用鹿乳做的蒸餅,您嚐著可還適口嗎?”
“好,好,你的手藝也是難得的好,隻是吃著心事重重的樣子,讓人心裏不踏實。”太皇太後說道。
諸葛憶蓀聽著,不禁笑了出來,“都說人老成精,太皇太後可不就是成了人精了嗎?吃一道蒸餅就能吃出兒臣的心事來?這樣的好本領,隻怕是天上少有,世上無雙了。”
“你莫逞強,我雖然老了,識人卻是準的,”太皇太後也笑著說道,“若你仍舊這般強顏歡笑、自欺欺人的,隻怕將來有你哭的那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