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憶蓀祭拜過父母,回到行宮後,因心情沉重,一個人把自己鎖在靈蘇宮的寢室中,整整一日都沒有出來。
眾人看了,也都不敢打擾,憶蓁回到了自己的宿處,月嬌也回了自己的房中,霜娥在梳理行宮的賬目,隻有靈笳、灩笙在寢殿外頭候著。
諸葛憶蓀直到第二日才從房裏出來,靈笳侍候她用過了早膳,給她梳洗齊整,這才出來走走,散散心,也整整一日不曾見常佺了,心中掛念,便往常佺居住的聖榆堂走去。
剛走到水池旁,就看到一個伯彥和楊安氏在水池邊看池中的錦鯉,二人看得入神,諸葛憶蓀帶人走到她們的身後也不曾察覺。
“伯彥,在看什麽呢?這樣入神。”諸葛憶蓀上前說道。
楊安氏一看諸葛憶蓀走了過來,連忙上前請安,“參見夫人。”
伯彥呆呆地看著諸葛憶蓀,看諸葛憶蓀常常對他慈眉善目的,也漸漸地放下了心房。
諸葛憶蓀朝著四周打量了一圈,不曾看見憶蓁的身影,於是問道,“怎麽就你們娘倆?憶蓁呢?”
楊安氏一聽,隻神情尷尬地說道,“姑娘想是有些疲累,昨日回來就在房中安睡,今日也不曾歇過來,小公子貪玩,老奴便自己帶他出來了。”
“也罷,”諸葛憶蓀看出楊安氏有意替憶蓁遮掩什麽,“正好,我要往佺兒那裏去,姑姑便帶上伯彥,與我一同去吧,他們兄弟倆年齡相仿,便讓他們一塊玩吧。”
“是,”楊安氏應道。
聖榆堂因為南麵有一棵老榆樹而得名,這榆樹與雪川行宮同歲,樹齡已經將近三百歲,當初諸葛氏的先人在興建這別院之時,從別處移栽了十六棵榆樹,可其餘的十五棵都死了,隻有這一棵活了下來,
諸葛家的人都以為這榆樹有靈性,於是派專人好生看護,每到春日諸葛家還會專門舉行祭典,祭拜樹神,這聖榆堂最初便是為了祭祀之用。
諸葛憶蓀與楊安氏、薑氏在一旁看著常佺與伯彥一同玩耍,又示意薑氏去給二人拿些果子過來,獨留楊安氏在一旁。
“我來了這幾日,就沒有見伯彥笑過,”諸葛憶蓀說道,“這麽大的孩子正是該玩該鬧的年紀,為何伯彥總是這麽悶悶不樂的,可不是有什麽心病吧。”
楊安氏眼神有些閃躲地說道,“回稟夫人,都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這孩子們本就是一人一個秉性,有些孩子天生性子內斂一些也是常事,並非是有心病。”
“眼下沒有旁人,你也不必存心瞞著我,”諸葛憶蓀說道,“昨日憶蓁當著眾人對伯彥說了那些話,你也聽見了,可見憶蓁如今心裏還存有芥蒂, 她平日裏對伯彥,也是如同昨日那般冰若冰霜的嗎?”
“這……”楊安氏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麽。
“我也是為伯彥思量,你有話直說便是。”諸葛憶蓀說道。
“是,”楊安氏應著,“夫人,您也是當母親的人,世上哪裏有當娘不愛孩子的呢?老身隨著姑娘、公子,還有梁先生剛到雪川的時候,姑娘剛知道公子便是她的兒子那陣,對公子也是百般愛憐的,公子被山裏的狼嚎之聲嚇得直哭,最後嚇出了一身的病來,燒的渾身滾燙,姑娘也曾成宿成宿地不睡,陪在公子的一旁,知道公子好了這才放心。”
“為母之心,莫不如此。”諸葛憶蓀說道。
“隻是,公子漸漸地大了,這相貌也越來越……越來越像崔家的人,”楊安氏故意壓低了音量在諸葛憶蓀的耳邊悄聲說道,“姑娘越看公子,就想起從前的那許多事來,這原本已經漸漸淡忘的事,也重新浮現出來,還引得姑娘一度又犯了癲狂之症,還是梁先生從婆綿請來了大夫,吃了些丸藥,這才好了過來,可是姑娘對公子也越來越疏遠,偶爾還讓晴光和佳苗送些吃的給公子,也會給公子做些衣裳,可是再也不曾公子同處一室過,哪怕是公子明晃晃地出現在姑娘眼前,姑娘也是看見了隻當沒看見,公子也覺出了姑娘對他的冷意,也漸漸地怕了姑娘,母子之間生了隔閡嫌隙,便成了今日這樣……”
諸葛憶蓀看著伯彥的背影,心中也是五味雜陳,她應該怪自己的妹妹嗎?她沒有資格,她不曾被關在崔氏的樓館中,如牲口一般作賤淩辱,她又哪裏能真的體會到妹妹的苦呢?
她該怪伯彥嗎?怪他是崔氏的骨血?可這也並非伯彥可以選擇,他生而如此,一個不滿四歲的小孩,又能做什麽呢?
諸葛憶蓀看著伯彥的背影,眼神中滿是憐愛,也對楊安氏說道,“也多虧了有你在,伯彥還有個可以親近的人,若不如此,這小小的孩子,當真要憋出病來。”
“夫人這話言重了,奴婢是崔府出身,當日崔府坐罪抄家,奴婢也險些被發賣為官奴,九死一生,下場將何其淒慘!若不是夫人垂憐,讓奴婢照料姑娘與公子,奴婢哪裏還有今日站在這行宮裏,與夫人說話、照看公子的光景呢?”楊安氏說道。
諸葛憶蓀看楊安氏生性樸實,是個知恩圖報的,對她也頗有敬意,隻說道,“姑姑這話也客氣了。”
“說起來,實在是奴婢該拜謝夫人,”楊安氏說道,“奴婢膝下無兒無女,丈夫早死,如今雖然隻是小公子的養娘,可小公子待奴婢親近,也讓奴婢也略體驗了一點為母之情,讓奴婢好生感激。”
諸葛憶蓀說著,“姑姑哪裏話?都是姑姑對伯彥盡心,伯彥才會親近姑姑,依你看,伯彥這孩子,性子如何?”
楊安氏知道,諸葛憶蓀這樣問,是擔心伯彥將來會像崔家的人,於是心裏十分謹慎、麵上仍舊笑著說道,
“俗語說,三歲看到老,奴婢卻不這樣想,這人的性子,有些是會隨著境遇不同而轉變的,”楊安氏說道,“隻是奴婢眼下所見,小公子的性子寬厚,夫人方才看小公子在池邊投喂鯉魚,有些鯉魚搶不過,被遠遠的擠在遠處,小公子擔心他們挨餓,會著意投喂那些被排擠的,這不正是說明小公子性情有仁厚、寬和的一麵嗎?”
諸葛憶蓀點點頭,“的確是這個道理。”
“再有,奴婢看著,小公子的性情,也是個不愛張揚、甚是沉穩的,這般大的孩子能這般沉得住氣,也是男的。他學東西也快,那一日蘿娟與絳蕊兩個在手舞足蹈地演木偶戲,他當晚回去便用布偶演給奴婢看,學得有鼻子有眼的,連兩個姑娘說的話都記得,可見天性是聰穎的。”
諸葛憶蓀說道,“聽你這樣說,伯彥倒是塊好苗子,你方才說的不錯,這人的性情會隨境遇不同而變,這天資也是,若是空有天資,不好好栽培著,隻怕也無用,白費了上蒼的一番苦心。”
“夫人這話說得極是,奴婢也是這樣想,”楊安氏說道,“不怕夫人笑話,奴婢雖然一心都在公子身上,可是腹內沒有半點文墨,大字不識一個,隻會些糙話,姑娘那邊又……若是像寧王殿下的這兩個媽媽這般便好了。”
“姑姑不必謙虛,你雖然不通文墨,可是這良善寬仁的性子要比文墨更加難得。”諸葛憶蓀說道。
“小人愧不敢受。”楊安氏說道。
“也罷,姑姑不必有心,伯彥身邊隻有姑姑照顧,也實在辛苦,早就該多找幾個人來,一同看顧著他,也讓他學些安身立命的道理,這事不難,就交給我吧。”諸葛憶蓀說道。
眾人看了,也都不敢打擾,憶蓁回到了自己的宿處,月嬌也回了自己的房中,霜娥在梳理行宮的賬目,隻有靈笳、灩笙在寢殿外頭候著。
諸葛憶蓀直到第二日才從房裏出來,靈笳侍候她用過了早膳,給她梳洗齊整,這才出來走走,散散心,也整整一日不曾見常佺了,心中掛念,便往常佺居住的聖榆堂走去。
剛走到水池旁,就看到一個伯彥和楊安氏在水池邊看池中的錦鯉,二人看得入神,諸葛憶蓀帶人走到她們的身後也不曾察覺。
“伯彥,在看什麽呢?這樣入神。”諸葛憶蓀上前說道。
楊安氏一看諸葛憶蓀走了過來,連忙上前請安,“參見夫人。”
伯彥呆呆地看著諸葛憶蓀,看諸葛憶蓀常常對他慈眉善目的,也漸漸地放下了心房。
諸葛憶蓀朝著四周打量了一圈,不曾看見憶蓁的身影,於是問道,“怎麽就你們娘倆?憶蓁呢?”
楊安氏一聽,隻神情尷尬地說道,“姑娘想是有些疲累,昨日回來就在房中安睡,今日也不曾歇過來,小公子貪玩,老奴便自己帶他出來了。”
“也罷,”諸葛憶蓀看出楊安氏有意替憶蓁遮掩什麽,“正好,我要往佺兒那裏去,姑姑便帶上伯彥,與我一同去吧,他們兄弟倆年齡相仿,便讓他們一塊玩吧。”
“是,”楊安氏應道。
聖榆堂因為南麵有一棵老榆樹而得名,這榆樹與雪川行宮同歲,樹齡已經將近三百歲,當初諸葛氏的先人在興建這別院之時,從別處移栽了十六棵榆樹,可其餘的十五棵都死了,隻有這一棵活了下來,
諸葛家的人都以為這榆樹有靈性,於是派專人好生看護,每到春日諸葛家還會專門舉行祭典,祭拜樹神,這聖榆堂最初便是為了祭祀之用。
諸葛憶蓀與楊安氏、薑氏在一旁看著常佺與伯彥一同玩耍,又示意薑氏去給二人拿些果子過來,獨留楊安氏在一旁。
“我來了這幾日,就沒有見伯彥笑過,”諸葛憶蓀說道,“這麽大的孩子正是該玩該鬧的年紀,為何伯彥總是這麽悶悶不樂的,可不是有什麽心病吧。”
楊安氏眼神有些閃躲地說道,“回稟夫人,都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這孩子們本就是一人一個秉性,有些孩子天生性子內斂一些也是常事,並非是有心病。”
“眼下沒有旁人,你也不必存心瞞著我,”諸葛憶蓀說道,“昨日憶蓁當著眾人對伯彥說了那些話,你也聽見了,可見憶蓁如今心裏還存有芥蒂, 她平日裏對伯彥,也是如同昨日那般冰若冰霜的嗎?”
“這……”楊安氏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麽。
“我也是為伯彥思量,你有話直說便是。”諸葛憶蓀說道。
“是,”楊安氏應著,“夫人,您也是當母親的人,世上哪裏有當娘不愛孩子的呢?老身隨著姑娘、公子,還有梁先生剛到雪川的時候,姑娘剛知道公子便是她的兒子那陣,對公子也是百般愛憐的,公子被山裏的狼嚎之聲嚇得直哭,最後嚇出了一身的病來,燒的渾身滾燙,姑娘也曾成宿成宿地不睡,陪在公子的一旁,知道公子好了這才放心。”
“為母之心,莫不如此。”諸葛憶蓀說道。
“隻是,公子漸漸地大了,這相貌也越來越……越來越像崔家的人,”楊安氏故意壓低了音量在諸葛憶蓀的耳邊悄聲說道,“姑娘越看公子,就想起從前的那許多事來,這原本已經漸漸淡忘的事,也重新浮現出來,還引得姑娘一度又犯了癲狂之症,還是梁先生從婆綿請來了大夫,吃了些丸藥,這才好了過來,可是姑娘對公子也越來越疏遠,偶爾還讓晴光和佳苗送些吃的給公子,也會給公子做些衣裳,可是再也不曾公子同處一室過,哪怕是公子明晃晃地出現在姑娘眼前,姑娘也是看見了隻當沒看見,公子也覺出了姑娘對他的冷意,也漸漸地怕了姑娘,母子之間生了隔閡嫌隙,便成了今日這樣……”
諸葛憶蓀看著伯彥的背影,心中也是五味雜陳,她應該怪自己的妹妹嗎?她沒有資格,她不曾被關在崔氏的樓館中,如牲口一般作賤淩辱,她又哪裏能真的體會到妹妹的苦呢?
她該怪伯彥嗎?怪他是崔氏的骨血?可這也並非伯彥可以選擇,他生而如此,一個不滿四歲的小孩,又能做什麽呢?
諸葛憶蓀看著伯彥的背影,眼神中滿是憐愛,也對楊安氏說道,“也多虧了有你在,伯彥還有個可以親近的人,若不如此,這小小的孩子,當真要憋出病來。”
“夫人這話言重了,奴婢是崔府出身,當日崔府坐罪抄家,奴婢也險些被發賣為官奴,九死一生,下場將何其淒慘!若不是夫人垂憐,讓奴婢照料姑娘與公子,奴婢哪裏還有今日站在這行宮裏,與夫人說話、照看公子的光景呢?”楊安氏說道。
諸葛憶蓀看楊安氏生性樸實,是個知恩圖報的,對她也頗有敬意,隻說道,“姑姑這話也客氣了。”
“說起來,實在是奴婢該拜謝夫人,”楊安氏說道,“奴婢膝下無兒無女,丈夫早死,如今雖然隻是小公子的養娘,可小公子待奴婢親近,也讓奴婢也略體驗了一點為母之情,讓奴婢好生感激。”
諸葛憶蓀說著,“姑姑哪裏話?都是姑姑對伯彥盡心,伯彥才會親近姑姑,依你看,伯彥這孩子,性子如何?”
楊安氏知道,諸葛憶蓀這樣問,是擔心伯彥將來會像崔家的人,於是心裏十分謹慎、麵上仍舊笑著說道,
“俗語說,三歲看到老,奴婢卻不這樣想,這人的性子,有些是會隨著境遇不同而轉變的,”楊安氏說道,“隻是奴婢眼下所見,小公子的性子寬厚,夫人方才看小公子在池邊投喂鯉魚,有些鯉魚搶不過,被遠遠的擠在遠處,小公子擔心他們挨餓,會著意投喂那些被排擠的,這不正是說明小公子性情有仁厚、寬和的一麵嗎?”
諸葛憶蓀點點頭,“的確是這個道理。”
“再有,奴婢看著,小公子的性情,也是個不愛張揚、甚是沉穩的,這般大的孩子能這般沉得住氣,也是男的。他學東西也快,那一日蘿娟與絳蕊兩個在手舞足蹈地演木偶戲,他當晚回去便用布偶演給奴婢看,學得有鼻子有眼的,連兩個姑娘說的話都記得,可見天性是聰穎的。”
諸葛憶蓀說道,“聽你這樣說,伯彥倒是塊好苗子,你方才說的不錯,這人的性情會隨境遇不同而變,這天資也是,若是空有天資,不好好栽培著,隻怕也無用,白費了上蒼的一番苦心。”
“夫人這話說得極是,奴婢也是這樣想,”楊安氏說道,“不怕夫人笑話,奴婢雖然一心都在公子身上,可是腹內沒有半點文墨,大字不識一個,隻會些糙話,姑娘那邊又……若是像寧王殿下的這兩個媽媽這般便好了。”
“姑姑不必謙虛,你雖然不通文墨,可是這良善寬仁的性子要比文墨更加難得。”諸葛憶蓀說道。
“小人愧不敢受。”楊安氏說道。
“也罷,姑姑不必有心,伯彥身邊隻有姑姑照顧,也實在辛苦,早就該多找幾個人來,一同看顧著他,也讓他學些安身立命的道理,這事不難,就交給我吧。”諸葛憶蓀說道。